衛健委第五版診療方案公佈,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信息?

曹貓魚


從口罩到手套、防護鏡,再到室內消毒地面與鞋底,說明傳染途徑已經增多。

寵物是否能成為中間宿主?如果寵物攜帶病毒,糞便也會存在傳播的可能。

出入洗手要徹底,走路也要遠離寵物,杜絕“可能不乾淨的手”觸碰口鼻面和食物,食物要煮熟,儘量別生吃東西。


盛唐飛歌


所謂傳染病,必須要有傳染源,所以判斷是否感染了,前提是明確接觸史及流行情況,如果沒有流行病學支持,支持診斷的概率是很低的。

開窗通風會傳播空氣中病毒嗎

開窗通風,很多人怕病毒漂進來而感染,這種感染方式就是氣溶膠傳播。

與飛沫傳播不同,說話、咳嗽及打噴嚏出來的飛沫,大的飛沫很快掉到地上,一些小的飛沫可能懸浮在空氣中,以氣溶膠方式存在。已知的白喉桿菌、結核桿菌等耐乾燥的病菌可以此方式傳播。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還不明確是否存在氣溶膠傳播,但根據SARS病毒喜溼而不耐幹,所以推想以此方式傳播的可能性還是很低的,這方面已得到研究者關注,很快就會完善、明確傳播途徑。

開窗通風,可以改善空氣質量,稀釋空氣中的微生物,從而減少這些微生物接觸人的機會。

接觸傳播

正常人的皮膚完整,接觸是不會造成傳播的,如狂犬病毒,就是犬的唾液通過接觸人破損的皮膚和粘膜感染。

所以,接觸傳播最大的傳播方式就是手接觸,手接觸病毒後再接觸眼睛、抓東西吃而感染,切斷接觸傳播自身需要做的就是管理手衛生。

管理手衛生可以這樣做

一、對於可能或大幾率接觸到了感染源時,手皮膚無破損情況下可用75%酒精擦拭消毒;

二、對於可能要接觸或將要接觸到感染源時,戴乳膠手套,必要時可戴兩層,脫手套時要遵循無菌原則(脫手套時手不要接觸手套外層);

三、洗手,目前最流行的是七步洗手法:


內科塵先生


診療方案更新得很快,說明我們對病毒的認識在不斷的變化,確切地說是越來越豐富。目前的疫情情況,也的確需要我們更快地發現新的問題,對應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試行第五版診療方案中提到,冠狀病毒對紫外線敏感,這是我們不太覺得詫異的事情。因為一直以來,紫外線一直運用於空間的消毒。

一個家庭可以備有一臺紫外線消毒燈,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更需要經常對老人房間進行殺菌消毒。

在以往的診療過程中,我經常能遇到一些老年的肺結核患者,肺結核之所以出現的原因,與身體的免疫力、生活居住的衛生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這些老年肺結核患者大多有一個共同點,所獨居的房間昏暗。不少老人是喜歡在房間內堆積廢棄而捨不得丟的雜物,還有就是為了節約用電長期不開燈而導致的昏暗。

昏暗、雜物堆積的環境,加上老人不注意個人衛生,洗澡頻率下降,導致了細菌的滋生,尤其是肺結核桿菌、黴菌的生長。

所以為了避免老人因為居住環境骯髒而患病,需要及時清理房間內雜物,保持採光和通風,還要經常用紫外線等進行殺菌消毒。紫外線燈相較於消毒液,使用起來更方便。

但是使用過程中也需要注意:

1、紫外線消毒燈不能照射人體皮膚,更不能直射眼角膜。

2、不是所有的消毒燈都能有效殺滅細菌病毒,一是紫外線燈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會出現老化,二是不同型號紫外線消毒燈光強和輻射範圍不一樣。所以需要根據燈的參數安排燈的數量並及時更換燈管。

3、建議是照射劑量達到300J/㎡,照射強度(J/㎡)=照射時間(s)×UVC強度(W/㎡)。照射半小時以上。

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過程中,紫外線燈可以用作房間消毒的重要工具,比起消毒液難聞的氣味以及帶來潮溼的環境、誤吸的風險,紫外線消毒燈兼具方便和高效的特點。

還是要強調,使用紫外線消毒時,人一定要離開房間,關上門。不需要用時,要收好,謹防兒童勿插插頭,引起意外照射。關注@羅醫生健康說,收穫更多權威健康科普,讀懂更多感人故事。歡迎轉發、評論、點贊,把我推介給你的家人和朋友。也可以私信我,一起交流更多健康話題。


羅醫生健康說


回答問題之前,陳醫生先提醒大家一個最值得提前關注的信息,那就是信息的來源可靠性,是否為謠言,這點非常重要!

所以我在回答任何一個問題之前,第一件要給大家做的事情就是確保這個問題來源的準確性!

衛健委第五版診療方案公佈,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是真的嗎?

大家請看下面兩張圖:

上面這張可以說明目前我國衛健委確實最新公佈了《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

而下面一張圖,在診療方案中也確實加入了“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因此,消息屬實!

那麼接下來,我們正式進入這個題目,在這第五版提到的“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這句話傳遞了哪些值得大家大眾關注信息,以及在這個之外,又有哪些值得大家關注信息!

先來說說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傳遞哪些信息值得大家關注?

最大信息點——絕對不要恐慌!

很多人一看到這無症狀感染者都有傳染性,就非常害怕,覺得這還能不能讓人出門了,接觸人了!

實際上,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前面還有一句話:目前主要的傳染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如上圖)。

都是感染者,除了一個有症狀,一個沒症狀,這兩者有什麼區別?

傳染性強弱的區別!之前陳醫生回答過一個問題,關於這人是不是一旦感染了病毒,他就具有傳染性?https://m.zjurl.cn/answer/6790637481080389901/?app=news_article&app_id=13&share_ansid=6790637481080389901

這當中我就提到了,絕對不是的!病毒從一個感染者到感染下一個人,這當中還涉及到三個問題:

一是感染者帶的病毒量;

二是有效傳播途徑;

三是要看這被感染者的體質!

舉個例子:有兩個人A和B,其中A是被感染者,B是普通健康的人(結合下圖更好理解)。

有一次A碰到了B,這時候A在跟B接觸過程中打了一個噴嚏!如下圖:為便於大家理解我舉的例子,特意畫了一個感染過程圖

一定傳染嗎?那可不一定!

雖然A攜帶病毒,打了噴嚏也有有效的飛沫傳播途徑,B也是易感人群。但是如果A本身感染病毒以後,由於自身免疫力好,體內的病毒量本身就不多,屬於無症狀感染者,那他打出去的噴嚏,攜帶的病毒量本來就不多,再加上如果這個A在打噴嚏時候,距離B很遠,2米以上,這飛沫到達B的量就會更少,病毒量也會更少;再如果這個B注意自身防護,當時帶了口罩,回家後洗手,及時清洗衣物,那麼這被感染風險是低之又低,基本上是不太可能被傳染的!

(如圖:同樣一個噴嚏,傳染性是受當時距離、打噴嚏人病毒載量等影響的)

所以,關於“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這句話,最值得大家關注的仍然是要做好自身防護,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同時無症狀感染者本身病毒量少,傳染性本來就弱,做好這些,完全可以預防,是一種對大家的提醒!

那麼除了這個之外,又有哪些值得大家關注信息?

我想以下三個方面的信息點,值得大家關注!

第一,既然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那麼如果你是這樣的一類人群,除了及時關注自己病情變化以外,那就是要嚴格遵守隔離人員管理規範,切勿擅自走動,離開隔離區,感染其他健康人群,而且這種明知自己被感染了,還故意傳染別人的,是要追求刑事責任的!

但如果你不是這類人群,那你就要注意提防自己會不會是這樣一類人群,因為無症狀感染者,反過來理解,那就是有一部分人感染後是可以沒有症狀的,這時候很多人不知道已經被感染了,尤其是有過重點疫區接觸或者旅遊史的,要及時每天做好體溫測量,居家隔離14天以上,排除自己是無症狀感染者的可能性!

第二個方面:告訴我們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不是每個人都會是重症,相反輕症比較普遍,甚至有一些人沒有症狀,依靠依靠自身免疫力,是可以自愈的,大家不要過於恐慌!

第三個方面:每個人感染後情況有所不同,但人群普遍易感,不存在有哪個人絕對不會被感染,只有人人都當防疫員,才是最有效的防疫!


醫學小偵探


同樣一件事情,在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結論,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無症狀感染者,其實就是隱症者。隱症者是在潛伏期內,潛伏期也可以叫隱症期。

可以簡單地說:處於潛伏期/隱症期內也會傳染。這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處於隱症期傳染的疾病種類有很多。比如結核、乙肝、丙肝、戊肝,比如艾滋病,比如SARS等等。

其實不應該叫無症狀,叫隱症最合理。無症狀也包括正常人。所以用無症狀會擴大了內涵,加大人們的恐慌力度。再說,無症狀不代表沒有疾病。有症狀不代表一定是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其實只是因為檢查手段的進步,能讓尚未出現症狀的人及早被發現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肯定會有症狀表現出來的。

注意,不是處於整個隱症期都會傳染,只有在隱症的中後期才會傳染。

隱症即處於下圖中亞康狀態,用kǎng字表示


看看隱症和顯症之間的邏輯關係圖


揭秘白髮第一人


2020年1月15日,國家衛健委第一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發佈,到2020年2月4日,第五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以下簡稱“新版方案”)出臺,20天時間,診療指導意見更新了四次,也說明在重大疫情面前,隨著對這種新型冠狀病毒認識的逐漸深入,國家層面的治療指導意見也在實時跟進,及時修正和完善,在為臨床醫生提供最新治療指南的同時,也在公眾防控過程中起著領路的作用。

相對於第四版,五版診療方案有了一些變化,有些信息還是值得關注的:

一、傳染源

如題目中所說,新版方案中增加了”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這一條。

也就是說,有些人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也不是疑似患者,但不代表其一定沒有攜帶病毒,尤其是來自疫區的人。所以,避免和陌生人近距離接觸,尤其是疫區人員嚴格隔離,就顯得異常重要。

二、傳播途徑

新版方案中,傳播途徑修改為”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不能除外“。

與第四版相比,增加了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不能除外。怎麼理解呢?1、除了直接面對面的接觸容易被感染外,在密閉不通風環境裡,病毒有可能彌散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使較遠距離的人感染髮病;2、被患者糞便、嘔吐物直接或間接汙染的食品,其它人進食後,有可能會造成傳染。

三、易感人群

新版方案中,易感人群修改為”人群普遍易感“,刪掉了第四版中”老年人即有基礎疾病感染者病情較重,兒童即幼兒也有發病“的條款。

如何解讀呢?也就是說,目前發現這種新型冠狀病毒,對所有的人都具有傳染性,不再強調老人、有基礎疾病的人,青壯年仍然可以發病,部分成為重症。提醒大家,需要全民重視。

四、實驗室檢查

新版方案中,增加了”糞便“中可能檢測到病毒。這一條和傳播途徑裡的增加的”經消化道傳播尚不確定“是相呼應的。

五、診斷標準的改變

增加了湖北省內的臨床診斷標準條款。

在湖北省,疑似病例中,只要有肺炎的影像學表現,即使還沒有病毒核酸檢測陽性,仍然可以做出臨床診斷。

這個意味著什麼呢?這一條的增加,就確保了湖北省內所有的新冠肺炎都不會被遺漏,避免了以前只有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才能確診的尷尬,大大降低了由此帶來的風險。

以上幾點是和大家關係較密切的幾個改變,也反應了我們對新冠肺炎認識的改變,以及國家在防控工作上所作的調整,值得大家注意。


深藍醫生


菁媽自己是學公共衛生的,今天過年班上的微信群非常熱鬧,因為我們班上不少同學是在防疫一線工作,有些上門去檢測體溫的,更多在到路口測過往車流駕駛員的體溫的。大家每天在微信互相問候,希望都平安。

而昨天一個譚同學說她們一個同事被隔離了,因為同事的姐姐被確診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了,核酸是陽性。

而短短半個月的時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的試行版本已經從第一版到第五版了。

而第五版中菁媽對於我們的一般的民眾來說有以下三個重要的信息需要關注:

1、無症狀感染者也成為傳染源

也就是可能明明和一個看著健康的人在一起,可能過幾天她被檢查出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你也可能再過幾天也出現症狀了。

傳染病都存在著潛伏期,傳染病不像我們吃飯,餓了吃很快就覺得飽了,傳染病的病毒潛伏到身體再使壞讓身體生病,中間有一定的時間差,也就是病毒發力需要一定的時間,而病毒沒發力時人和正常人無異,沒有發燒,也沒有咳嗽,當然也不會出現呼吸困難。

但是這時候飛沫中已經有病毒了,已經可以傳染別人的。

所以一句話少出門。出門一定戴口罩,儘可能不在外面就餐。

2、糞口傳播也就是消化道傳播和氣溶膠傳播尚不明確

不明確的意思就是不可以說肯定傳播,也不能說肯定不傳播。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衛生。建議我們就按會傳播來防護,小心為上。

少出門,實在是要出門的話,最好在家裡解決三急,少在外面上公共廁所。

氣溶膠傳播也就是病人打了一個噴嚏周圍一米的地方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都會有病毒,所以自己做好防護,戴好口罩才是最重要的。

3、沒有特效藥

也就是前幾天大家去搶的X黃連的藥說是抑制病毒,都沒有明確的證據。建議大家不要去排隊買藥。

排隊的過程中極可能會感染上病毒,而且這病毒也不是買來的藥可以治得好的,這樣被感染會更冤枉。

還是就是一些保健品說可以提高免疫力的,如果家裡不差錢的,有人送貨上門的,直接放門口的,微信轉賬的。不用見面接觸人手的,可以買買,當安慰劑。

可能也可以讓我們的身體得到一定的調節。

但是還要帶著娃去排隊買那就沒有任何必要的。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第五版更注重的是重症病人的搶救,因為我們只有把重症病人搶救過來才能降低死亡率。

以及注意防止醫護人員被傳染,而醫務人員因為要對病人進行治療可能要更多的接觸到病人的分泌物和體液,這些會更加要注意。

比如我們同學說他們醫院一個發燒門診的護士就不小心被傳染了。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做是就是可以不出門就不出門,不出門就是為國家做貢獻。


菁媽育兒


國家衛健委發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與第四版相比,新版診療方案對於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學特點表述發生較大變化。

①冠狀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大部分消毒劑可有效滅活病毒,但氯己定不能有效滅活病毒,應避免使用含有氯己定的手消毒劑。②目前所見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③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等標本中可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

什麼是“無症狀感染者”?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監測方案(第三版)》規定,無症狀感染者即無臨床症狀,但呼吸道標本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檢測陽性。

2月3日下午,國家衛健委發佈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在流行病學特點方面,首先明確了“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

也就是說,有些人身上攜帶著病毒,自己卻不發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得病了,但卻可以在無意間傳播病毒給其他人。

據新華社報道,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可能是由於他們的免疫應激反應沒那麼強,臨床表現比較潛行,也可能是由於其機體異質性可與病毒和平共處。但值得注意的是,和SARS以及MERS相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輕症病人的比例更高,而輕症和無症狀往往又沒有一條絕對的分界線 。

因此無症狀也可能是非常輕的症狀,讓患者難以察覺。可能該病例曾有過非常輕微的症狀而不自知,很快就進入恢復期了。是否為無症狀感染者,還需做一系列的病毒學和血清學研究才能得出結論。

張文宏表示,無症狀感染者有沒有可能是持續的無症狀感染者 呢?多了“持續”兩個字,其流行病學意義就截然不同了。

持續感染,說明這個被感染的人始終是個傳染源,可以不斷地造成接觸者感染。上世紀初,在美國紐約曾經出現過一個被稱為“傷寒瑪麗”的持續無症狀感染者。這個叫做瑪麗的家庭廚師,由於感染了傷寒桿菌,卻無傷寒的症狀出現,而無意中先後感染了51人,其中3人死亡。她先後兩次被紐約公共衛生當局強行隔離,總時長30年。

那麼2019新型冠狀病毒有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呢?張文宏表示,幾乎沒這個可能性。雖然目前對於已知患者中核酸陽性最長時間的數據還不知曉,但是既往的從流感、副流感、鼻病毒、偏肺病毒、腺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到之前發現的6種冠狀病毒中任意一種都沒有出現過持續無症狀感染的現象。

“無症狀感染者”會成為“超級傳播者”嗎?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把病毒傳染給十人以上的病人被稱為“超級傳播者” 。很多人擔心,這種無聲無息的病毒攜帶者會因為其無症狀而不採取隔離措施,可能成為病毒的超級傳播者。

1月2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中心首席專家李興旺表示,症狀不明顯的感染者,從傳染病傳播規律上來講,也是有一定傳播力的。

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超級傳播者”從歷史來看都是屬於重症患者。無症狀感染者所佔的比例非常低,攜帶的病毒數量也比較少,傳播的危害是比較小的,不會成為“超級傳播者”。 無症狀感染者並不意味著不會傳染,因此要遵守科學的提醒,如果是從武漢或者湖北其他地方來的,在家裡也要戴口罩,這樣才能避免病毒的傳播。

2月2日,鍾南山院士表示,這樣的“隱形感染者”出現得不是很多。“我們給一些人做病毒檢測是有一定原因的,絕大多數是因為他跟患者有過接觸,或者去過武漢,或者接觸過武漢來的人,檢查出來陽性的話,有個別的案例是可以自己治癒,也有可能他會發病。所以只要檢測出核酸陽性,即使他沒有症狀,就是所謂的‘帶病毒者’,就一定得隔離。 ”

李蘭娟院士介紹,“現在我們疫情防控最重要的就要關注無症狀感染者。他們無意中已經感染了,自己又不知道。我們的優勢是現在可以用大數據的手段來確定是否與疫區來的人有接觸 ,通過技術手段可以把每個人的流動情況摸得很清楚。這對疫情防控很有幫助。”

應對嚴峻疫情,如何防控?

出現無症狀感染者,一方面說明該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力很強,另一方面也預示後期防控的難度增大,但無症狀感染者成為持續傳染源和超級傳播者的機會很小,民眾只要堅決執行目前的防控措施,足以防控無症狀感染者的威脅。

應對無症狀感染病例,最好做到以下四點:

1、戴口罩、勤洗手、勤擦拭、勤通風

最好的自我保護和保護別人的方法就是正確佩戴口罩和勤洗手。特別是在春運返程中,在火車、高鐵等密閉的空間中,一定要佩戴防護效果好的口罩,做好嚴格的防護。另外,家裡也要勤擦拭進行消毒。同時家裡的房間也要勤開窗通風,每日開窗通風至少2次,每次至少30分鐘。

2、保持1米距離,避免共用物品

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明確提出:新型冠狀病毒經呼吸道飛沫傳播為主,亦可通過接觸傳播。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介紹, 所謂“接觸傳播”,就是接觸到病毒汙染物品,譬如感染者用過的物品、分泌物、排洩物等等。如果不注意個人衛生碰到眼黏膜、嘴巴、鼻子這些部位,就容易侵入體內。可能因為你和潛伏期或者無症狀的患者摸了同一個門把手,你就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病毒潛伏期傳播者。

所以,最好與這些人減少近距離的接觸(1~2米之間或者1.5米的距離),避免共用一些物品。

3、單獨碗筷,56℃以上煮燙30分鐘

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很強,存在人傳人現象。所以,要各吃各的,單獨碗筷,56℃以上30分鐘。

在返程的火車上,儘量不要在火車上進食食物。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方式,除了呼吸道傳染之外還可能通過接觸傳染,如果病毒攜帶者或感染者使用了扶手、座椅等,都可能造成汙染,所以,建議在封閉空間裡,不要和其他人共同使用水杯;儘量不要進食食物,如果一定要吃食物,建議在進食之前用肥皂或消毒液做好手部清潔,減少接觸傳染。

如果懷疑自己被感染,或已經出現了一些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症狀時,一定要及時隔離。有可能接觸到的人,都一定要隔離觀察10天左右。有條件的,最好做一個核酸檢測,這樣減少下一代病毒傳播者的出現。


長春同城


大家都在圍繞無症狀傳染者來談,那麼我就說說這一版診療方案其他變化的地方。第五版的診療方案同前一版相比,大概有十餘點變化,不過值得我們關注的,大概有以下四點,吳醫生將一一給大家解讀:


關於旅居史和接觸史

目前在診療過程中最重要的依據依舊是疫區相關的旅居史,但這個標準已經不是絕對標準了。

在前幾版《診療方案》中,由於彼時全國尚未出現大量病例,新冠肺炎發病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且發病前多有武漢等地旅居史,因此疫區的旅居史和感染者的接觸史是確定疑似病例的重要原則。


但在第五版中,《診療方案》關於疑似病例特別強調了兩點:湖北省以外的省份如果出現臨床表現高度符合,但沒有相關旅居史和接觸史的也需要納入疑似病例排查。而湖北省內的居民,無論是否有感染者的接觸史,只要有發熱和/或呼吸系統症狀,加上血常規的改變,就可以被算作疑似病例。

這次關於疑似病例診斷標準的更改,對於湖北居民自己在家進行自我評估是否去醫院就診的難度就加大了,或者說就不再建議根據旅居史或接觸史來自行判斷是否去醫院檢查了。這無疑會像新聞裡說的那樣,未來的疑似病例反而會有一個上升的趨勢,但這不一定是不好的事情。


關於臨床表現和疫情防控

第五版診療方案中對於輕症的臨床表現有了明確的定義:”強調“輕型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

這結合題主提到的“無症狀傳播者”,反應了兩個問題:首先是無症狀傳播者和輕症患者一般病情不中,進行適當的對症治療皆可痊癒。有數據表明,除湖北省外,其他地區的新冠肺炎平均住院日為9天,也就是說基本上9天上下就能夠治癒出院。這樣能夠適當地減輕民眾過分擔憂甚至是恐懼的心情。

但同時,因為無症狀傳播者和輕症患者的存在,對於疫情防控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我們依然要保持此前學習到的個人防護守則,出門戴好口罩,勤洗手,勤通風,避免同他人密切接觸等;此外還需要配合工作人員做好流行病學調查,配合防疫人員的網格化管理,爭取一同將疫情控制在有限的範圍內,不散播出去。


鑑於最近很多的藥品都在被傳是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但是在第五版診療方案中,明確了目前抗病毒並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案,一切治療仍以對症為主,目的是消除或預防併發症,讓患者儘快建立自身免疫體系,消滅病毒。


不過診療方案還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利巴韋林的使用建議,這款臨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藥或許有些作用,有待後續研究(無預防作用,大家無需搶購)。


關於解除隔離的標準

原有的解除隔離標準是體溫恢復3天以上和呼吸道症狀好轉即可解除隔離,但在這一版中強調需要有明確的影像學表現支持,即胸片或CT顯示炎症明顯吸收。這樣的改動顯得更嚴謹一些,影像學上炎症的吸收基本可以代表著肺炎的痊癒,再配合核酸檢測陰性,這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以上就是關於第五版診療方案的解讀,同第四版相比,內容更加完善,細節更加準確。吳醫生分析這預示著我們在抗擊新冠肺炎的道路上已經取得成效,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力開展,臨床一線治療的不斷精進,我們終將在春天結束前,把病毒打敗!


五號醫生吳昊


最近衛健委公佈的傳染源,讓很多都比較驚慌,這也說明已在強調的防控措施有多重要,其實對於新冠病毒來說,只要按照要求進行防護,減少外出的次數,降低外出停留的時間,出門一定要帶好口罩,少去人多的地方,儘可能的與人拉開距離,以及回來以後一定要徹底認真的吸收,另外對於外面買回來的東西,可以做一些酒精的消毒,但是消毒的時候,比如用酒精的時候一定要在通風的時候進行酒精消毒,並且要遠離火源。

雖然有證據顯示糞口傳播,還有鞋子有可能也成為傳染源,但是這些都是概率的問題,如果能做好飯前便後徹底洗手,回來做好消毒就不用擔心,尤其是鞋子的問題,雖然病毒最終會下沉在地上,但是被傳染的概率還是很低,如果擔心,回家的時候可以將鞋子放在門外,不帶進房間,這樣可以儘可能的減少對房間的汙染,外面穿的鞋子統一穿一雙,而對於衣服,外面穿完的,在室內進行通風,不要帶進室內。


飲食上注意,買回來的時候不要直接吃,蔬菜無論是否能夠直接生吃的,都要注意做熟以後再吃,水果不需要剝皮的,建議可以開水燙過再吃,因為病毒是怕高溫的,56度的溫度就能殺死新冠病毒,如果擔心的可以用開水燙過以後再吃。另外就是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適量的運動,足量的飲水,均衡的膳食來改善機體的免疫力,更好的防新冠病毒。


只要做到上面的建議,即便是有無症狀的人,也無法感染你,因為對於預防感染新冠病毒,最好的方式是遠離,其餘的只是降低風險的措施,但是隻有遠離才能真正起到預防的作用,所以要經得住考驗和誘惑,不到讓我們出門的時候,如非必要不要出門,如果一定要出門,做好防護的同時,回來也要做好清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