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白居易筆下唐代杭州元宵節,朝遊復夜遊,怎能厭棄杭州呢

文 | 桂川且留下

今日2020年2月7日,農曆庚子年正月十四

讀詩養心,以詩紀曆

讀古人今日之詩,善待時光,不負歲月

讀詩|白居易筆下唐代杭州元宵節,朝遊復夜遊,怎能厭棄杭州呢

《正月十五日夜月》

唐·白居易

歲熟人心樂,朝遊復夜遊。

春風來海上,明月在江頭。

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

無妨思帝裡,不合厭杭州。


唐代上元節

明日元宵節。在唐代,元宵節被稱為“上元節”,是舉國上下十分重要的節日。上元節前後三天包括首都長安在內,一般都會取消坊間宵禁,以方便國民賞燈,稱為“放夜”。

在這難得的三夜裡,平時沒有什麼夜生活的大唐子民,幾乎陷入群體狂歡的節奏。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約會、遊戲、娛樂。

讀詩|白居易筆下唐代杭州元宵節,朝遊復夜遊,怎能厭棄杭州呢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就是以唐代長安上元節三天的宵禁作為故事背景,向我們再現了唐都長安的上元節期間的繁華。

這幾天,從傍晚到入夜,人們賞月祭月、點燈賞燈、百戲踏歌、燃燈夜遊、過橋摸釘、驅惡祈福,活動異常豐富。

可謂通宵達旦、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甚至出現“有足不躡地浮行數十步者”,也就是說被擠到直接懸空的狀態。

盛唐詩人蘇味道的那首《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描寫的便是唐代京都(東都洛陽)的元宵節盛況,堪稱古今元宵節詩詞“絕唱“。

讀詩|白居易筆下唐代杭州元宵節,朝遊復夜遊,怎能厭棄杭州呢

不合厭杭州

白居易於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出任杭州刺史(即杭州最高長官)。這首《正月十五日夜月》寫於其杭州任內,即長慶四年(公元824年)的正月十五夜。

“歲熟人心樂,朝遊復夜遊”,這一天,遠離京都、身在杭州的詩人白居易想到去歲年成豐熟,作為一州長官,他心情非常愉悅,微服私訪,與民同樂,在杭州城裡從白天遊玩到晚上。

“春風來海上,明月在江頭”,在唐時,杭州城在不僅依錢塘江而建,並靠近大海。所以,詩人判斷這迎面吹來的春風,必是來自海上,並想象這一輪圓月高懸於江頭之上的美好意境。

“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燈火、笙歌、街市,酒樓,幾個典型景物,看似通俗樸素,卻又是以白描的筆法,向我們呈現了杭州元宵節的“繁華”、“熱鬧”,與春風、明月,海上、江頭,所營造的“恬靜”、“柔和”意境,形成了鮮明對比,又奇妙統一,彰顯出杭州獨特的魅力。

但詩人白居易畢竟是京官外放,見過大場面和大世面。唐時的杭州,尚不繁華,且常有災害,遠不是宋人柳永所見時“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的臨安府。也不能和唐代京都長安的熱鬧興旺、繁榮昌盛相媲美。

我們相信,詩人內心忍不住將杭州所見與之前長安的上元節體驗相比較。但很快詩人告誡自己,“無妨思帝裡,不合厭杭州”,帝裡就是指京都長安,“不合”就是“不該”的意思。

詩人為自己心頭掠過那一絲對長安的思念和對杭州的嫌棄,感到慚愧。於是對自己說:“白居易呀!白居易呀,你可以思念京都長安,但不該厭棄杭州呀!

詩人當然不會真的厭棄杭州,否則在晚年他也不會寫下: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這首《憶江南》千古流傳,字裡行間無不滲透著他對杭州的懷念,也成為如今“杭州”這座城市最好的廣告文案。

無論如何,生活總要繼續,我們堅信通過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活必然如常。

祝願每一位讀者庚子年闔家團圓、平安健康。


【閱讀寫作旅行,發現詩意之美】

【在哪個平臺都叫:川上六公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