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浙江省中東部的臨海市東部約50公里處的濱海地帶。園區位於溫州——鎮海大斷裂之東側。地質公園以我國距今約9500至6500萬年間形成的晚白堊世火山侵入——噴發巖系地貌為特徵。

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主體地層為上白堊統天台群,屬浙東沿海中生代晚期火山噴發帶的組成部分。火山活動以酸性岩漿噴發溢流為主,伴隨岩漿浸出。地質公園內由層狀火山岩、斷裂構造和垂直柱狀節理形成了獨特的熔岩臺地、峰叢、石林等景觀是構成公園自然景觀的主要景素。園區最高山峰為白巖山海拔508米,一般山峰海拔在200-300米之間。

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大堪頭火山侵入岩穹(流紋質碎斑熔岩)分佈在連盤東部大堪頭村附近,火山口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心部位為晚期酸性熔岩侵入形成火山岩穹構造,熔岩冷卻形成約1500萬根石柱。石柱五邊形和六邊形幾何形態十分規則,猶如人工雕刻開鑿。石柱垂直延深300-500米,出露高度不等。石柱排列有序或直立或斜臥,層層疊疊、宏偉壯觀,氣勢非凡,可謂萬柱石林。另外,萬柱峰、千柱崖、柵欄壁、巨人道、珊瑚巖,引人入勝的石林景觀雄偉壯觀,姿態各異的飛瀑流泉,構成一幅天然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還有酸性熔岩的噴溢、浸出流動形成大量的流動構造,呈水平狀和直立狀分佈,流紋痕跡粗細皆有。還有火山通道組成的塔狀巖峰(構成桃渚天然三巨塔),巖塔絕壁、頂平,高出周圍山巒150-200米,地處濱海,特顯壯觀,不同方向觀之如“塔”,如“城堡”,如“屏嶂”如“芙蓉”,是觀賞日出、霧海的佳地。酸性熔岩臺地經歷構造抬升、風化剝蝕和海水浸蝕作用,形成峰柱地貌和海蝕洞穴地貌。

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上盤鄉岙裡北部1公里處的上盤岙裡翼龍與長尾鳥化石埋藏於火山噴發間歇期間沉凝灰岩中,發現6具保存完整的翼龍化石,經鑑定為無齒翼龍科,特徵為喙極長,無牙齒,尾短,具聯合脊椎。上盤翼龍層年齡約在76-83百萬年。對白堊紀晚期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和火山災變對生物影響等方面的研究有重大意義。

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本地質公園是我國中生代白堊紀火山侵入——噴發巖系典型的地區之一,也是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火山作用是以酸性熔岩浸出溢流及火山屑巖噴發堆積,經歷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由內外動力作用形成大量的地質自然遺蹟。

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