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鴻談“王璜生:邊界

巫鴻談“王璜生:邊界/空間”

​邊界無所不在。此地與彼地、此時與彼時、現實與想望、安全與探險之間,總有可見與不可見的邊界。突破邊界是引進任何科學、文化、社會革新的先決條件,也是“當代藝術”最廣泛的定義。這是因為真正的當代藝術總是立足於現下瞬間去探索超出經驗領域的未來,它賦予自己的使命總是突破現存的視覺語言和觀念的邊界,去開拓藝術表現中的新的空間 。

巫鴻談“王璜生:邊界/空間”

遊·象 系列25,紙本水墨,365×145cm,2011年

巫鴻談“王璜生:邊界/空間”

線象·《南方週末》2013.1.10,報紙水墨,69.5×54cm,2013年

王璜生的藝術實驗充滿對邊界與空間的探尋和質問。如果說“邊界”的傳統含義離不開線性界限的意象,王璜生的線畫和線的裝置則通過打破這種意象顯示出線與空間互動轉化的新的可能,從而成為對視覺藝術當代性的一種表述。

巫鴻談“王璜生:邊界/空間”

牆20170603,紙本水墨拓印,123×123cm,2017年

在一個最基本的層面上,他的作品中無處不在的線條----這是他從中國古典藝術接受的一份豐厚禮物----被賦予強烈的空間性甚至成為空間的內在構成因素。不論是在二維的《痕象》和《遊象》還是在三維的《纏》《界》《溢光》和《隔空》裡,水墨、拓印和金屬的線條盤旋纏繞,猶如活物般營造和轉化著空間。這些營造和轉化消解了“線”的兩個傳統意義----或做為藝術表現的本體或做為描摹形象的手段。線因此既擺脫了“筆墨”概念中的自我邊界,也不再服務於因物象形的“輪廓”或“體積”等實用目的,而是在自發的生成和遊動中不斷重新定義空間,同時也在對空間的重新定義中不斷消解和轉化自己。

巫鴻談“王璜生:邊界/空間”

痕·象161020,紙本水墨拓印,69×69cm,2016年

巫鴻談“王璜生:邊界/空間”

箴象17020402,紙本水墨拓印,35×35cm,2017年

“踰界”既誘人又隱藏危險,因為任何邊界總是被習俗和常規把守,因為邊界本身就是一個拒絕安全感的地帶。王璜生的作品因其連綿流動的線條而富於詩意的抒情,但也通過流動的不穩定性激發出心理的緊張和對轉化的焦慮。這種緊張和焦慮被一些關鍵細節放大,使抽象的線成為對歷史記憶和現實政治的隱喻。當盤旋遊動的線條化為帶刺的鐵絲網和蒺藜,它們優雅的流動同時在刺痛著觀眾的感知。我們想到歷史上的偷渡者和現實中背井離鄉的難民,都是為了閃爍的希望而經歷踰界的危險,為求生而付出生命的代價。當鐵絲網被燒灼再包紮以紗布繃帶,當沾上紅色和黑色的繃帶在新聞紙上拓印,我們想到踰界造成的傷害以及療傷的希望。當鐵絲網對照以虛無的玻璃並化為投影,我們想到人類的脆弱以及現實和幻想之間的轉移。王璜生的抽象藝術因此總是具體和實在的,既從觀念的反思中也從對歷史和現實的關懷中獲得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