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老話“人善被人欺”,善良的人難道不應該更值得被尊重嗎?

果皮果仁


雖然老話有人善被人欺的說法,也有農夫與蛇的寓言故事,但是善良依然存在,善良的人依然受到人們的尊敬。

因為心存善良,對別人沒有惡意,也少了對別人的戒備,所以讓極少數沒有良知的人踐踏了善良,曲解了善良的含義,把別人的善良當作軟弱可欺,就有了人善被人欺的悲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自古邪不壓正,善良的人終究會被溫柔以待。正義也許會推遲,但是永遠不會缺席。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是做人的根本,善良的人也更值得人們尊敬。


更年期的小屋


人善被人欺,因為善良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軟弱。

因為善良是善良人的天性,時時處處為別人著想,遇到事了,不爭不吵不鬧,能忍。

在一個家庭中,就那個老老實實的孩子就會受氣,一天到晚耍混蛋的吃香,為什麼呢,父母都怕這個混蛋孩子鬧騰,何況社會上呢,老實,善良就是受欺負。

社會上遇到了老實人,就沒了修養,遇到了混蛋,就有修養,為什麼呢,還是怕橫的。

人善被人欺,就要被欺負,因為你善良,因為你懦弱。

一個善良的好人和一個混蛋發生爭執了,善良的人是正義的,其他人都會說,爭什麼勁呀,犯不上,對不,你們看到過這種現象沒有,其實就是惹不起。

惹得起誰呢,不爭不吵的老實人,懂得讓著人的善良人。

所以人善被人欺呀,永遠都是這樣的,這是定律。



京西玉人


人們常說“人善被人欺”,總覺得我們不應該善良,善良好像變成了罪過一樣,其實這是我們對它的理解有些偏見。

因為現實不一定完全就是這樣子的,也就是說人善不一定被人欺負。還有“善有善報”之說。

舉個例子:有一對年老的夫妻,有一天夜裡走進一家旅館,他們想要租一間房間住宿,前臺保安對他們說早已客滿了,但是這個保安看著這對老人疲憊的神情,他心想:在這樣一個小城,恐怕其他旅店也早已客滿打烊了,這對疲憊不堪的老人豈不是要這在深夜裡流落街頭?便覺得老夫婦這麼晚還要到處去找房子有點過意不去,就跟他們說住他的宿舍,反正他上夜班也用不上,就這樣讓這對老夫婦住下了。

第二天這對老夫婦去結賬時,這位保安卻對他們說不用付房租,因為這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宿舍借給你們住了一晚而已,並沒有佔用旅店的客房。原來因為這位前臺保安自己一晚沒睡,他就在前臺值了一個通宵的夜班。兩位老人知道後十分感動並不斷表示感謝。保安笑了笑說這算不了什麼,說了句祝福旅途愉快的話便他送老人出了門,轉身接著忙自己的事情了,慢慢的這個保安就把這件事情忘得一乾二淨了。

過了幾個月後,有一天,這位保安接到了一封信函,打開一看,裡面有一張去紐約的單程機票並附有簡短的附言,聘請他去做另一份更好的工作。他便乘飛機來到紐約,按信中所標明的路線來到一個地方,抬頭一看,一座金碧輝煌的大酒店聳立在他的眼前。保安這才明白原來在幾個月前的那個深夜,他所接待的是一位有著億萬資產的富翁和他的妻子。這位富翁為了報答這個保安的恩德自己毅然買下了這座大酒店送給這位恩人,也以這位保安的為人處事風格,老人深信他會經營管理好這個大酒店。結果這個保安就是當這家酒店的第一任老闆,也從此改變了自己一生的命運!

這就是全球赫赫有名的希爾頓飯店首任老闆的傳奇故事。

從上面這個真實故事的結果來看,你還會覺得“人善被人欺”嗎?這就是善有善報的結果!

話說回來,那為什麼會有“人善被人欺”這句話的出現呢?

因為我們每個人從一出生就開始被周圍環境的影響,本來我們出生時自己的腦袋裡就像一張白紙一樣沒有善惡之念,由於我們出生後受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周圍環境等各種各樣的影響,導致我們人產生出了善與惡之分。

當我們用善心去幫助別人的時候,那些被我們所幫助的人不可能都是善良之輩,難免會遇到一些人心中有邪惡意念、非常自私自利的人。這些人就會利用我們的善良之舉進行牟利或者欺負取笑來達到他們滿足自己邪惡慾望的目的,一開始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誰是有邪念之人,並且有些行善之人又容易原諒與寬容那些有邪念的人,這樣就更有機會讓邪念之人對行善之人更加得寸進尺、肆無忌憚的欺負與佔便宜,最終行善之人受傷嚴重而終止,就在自己腦袋裡留下了深刻的教訓,而產生“人善被人欺”這句話的出現。

所以我們應該對善良的人要予以回報,並且讓善良之人得到應有的尊重與愛戴。要讓行善之人得到“善有善報”。

這就讓我們有分辨善惡之眼,要把我們的善良付出給對的人,當我們遇到那些心懷不良之人就不應該對其再次付出善良之舉!不能讓這些人把我們的善良之心任意進行踐踏。

朋友:你覺得呢?









智宇思維


善行是很高級的修養,是更接近自然的行為狀態,無關軟弱,善字從古至今也沒有軟弱的含義。所說被欺,通常是指吃虧 ,而非常受暴力。古人還有一句話叫吃虧是福,這就是辯證法。不同的思想質量與行為方式,相通於宇宙中同質能量,於是我們會發現,善人身上散發出氣質特點與能量信息總是很厚重,而奸小之徒的氣質則濁而厭人,這同時也是價值取向的差異。


簡學話題


人善被人欺。這是人們經常會聽到甚至會用到的一句話,意思好像是在告訴我們,“人善”了會被人欺負。

其實這句話聯繫我們的現實社會是告訴大家一個弱肉強食,善與不善的矛盾論。

一件事情從不同的維度來觀察和分析,它總是多元的。

善,作為一種優良的道德品性,總是被普世倡導“與人為善,善莫大焉”,毫無疑問,善總是帶給人類活動以溫暖和光輝,如果失去了善,我們能相信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嗎?

當然,從另外一個維度,有人的地方,有好人,也就有壞人,有友善的人,也有不友善的人。“人善被人欺”則是提示我們,在與人的交際和社會活動中,要與人為善,但要把握好善的度,控制好善的邊界,不讓那些惡毒不善的人得寸進尺,從而褻瀆善的初衷。

善,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人類最為美好的本色,是人們需要守望相助的初始本能。

人善,也許人欺,但,天不欺也!


大鵬看社會


有你才幸福,與我共分享: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就是古語。人行善,是好事,值得人們的尊敬。

人善被人欺,這裡的“”,不是善良或行善,而是指一種軟弱無能的性格。

處處不與人計較,一味地討好別人,甚至於點頭哈腰;事事不講究原則,總是依附於別人,乃至於委屈求全,被別人打了也不絲毫有的反抗精神。

為什麼“人善被人欺”?

首先,人之慾望不僅強勢,還欺軟怕硬。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掙一柱香。”一個人,生性不好強,往往不是好事,就是說有點軟弱,就可能被別人利用。有好事不與你分享,但一旦要行惡時,必先找到你,教唆你去行動,若不依順,就使眼色逼迫或用拳腳折騰你……。你明知壞事,不幹也得幹,欺你沒商量。倘若你肯送命,死活不行動,他(她)也沒你辦法。

其次,人有慣性思維,欺人太甚習為常。一個人常被人欺負,一而再,再而三地忍受,久而久之,就習以為常,好像命中註定是受人欺負的份,只要是不要命,似乎從來沒有反抗過。而欺人者,也同樣,養成了習慣,自我感覺良好,沒發現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這樣一來,弱者成了強勢人的蝦兵蟹將,還自喻風光。

再者,真是善良的人不會被人欺。為什麼呢?人之初,性本善。善良的人對人處事抱有種溫恭謙讓的態度,對貧窮者,給予照顧或幫扶,捨得施予,不計回報;相對於富貴人,總保持面善心和,不阿臾奉承的距離感。

所以,善良的人被人欺負最多隻有一次,下一次根本不存在。

總之,人善被人欺,是弱勢者的墮落,真正是善良的人,誰也欺負不到。要想做到人善不被人欺,道路僅一條:自信、自立、自強。


杜象應


我的觀點:真正的善人是受人尊敬的。

善良是人的本性,是人的美德。在社會活動中,在人際交往中,自己首先要做到用道德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與人為善。但也要看實際情況,和不同的人,掌握好善的尺度,控制好施善的對象,做到什麼人什麼對待。對有的人把你的忍認善良當應該,利用你,戲耍你,得便宜還賣乘,反過來還說你傻。對於這樣的人你對他施善,用《農夫與蛇》說你正合適。在工作中,在人際交往中,耍滑偷懶,搶你的工作成果報功的人,不能忍也不能善。對惡毒小人的忍和善,任由他欺負。那你不是善,是無能,是沒有反戈的能力和資本,用土話說那叫窩囊。

真正的善人是受人尊敬的。





阿芬小課堂


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同樣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跟人善被人欺是相似的,善良的人遇到惡人,能不被欺負嗎?當然,不能說人善被人欺就使得自己變成壞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哪怕被人欺負,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



闖阿哥


社會上還有一種說法:“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種說法聽起來好象有一些道理,好象惡人沒人敢欺,善人到處受氣。

佛教講三世因果。有一首偈頌:“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天就是指因果規律。

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


山鬼世家


低智商的善良對別人是福對自己是禍,高智商的善良對人對己都是福。善良是優秀品質當然值得尊敬,可這世上人萬千而且當今社會還有很多人專門利用那些低等善良作墊石達到他利已目的。我認為善良的人前提還要具有不被人欺騙能與不良者作鬥爭保護好自巳的能力之後再善良才是完整意義的善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