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 見到楓橋時,我很震驚

見到楓橋時,我很震驚:它,只有十幾米長!

一座穿越在唐詩宋詞之間、聞名於古今中外的橋,竟然如此短小,這分明就是水鄉井肆裡一座普通的迷你單孔石拱橋!

轉而去地圖上尋找它的位置,原來,此橋雖然迷你普通,卻位於大運河上一個要塞位置,緊扼著水路要衝,具有關鍵性的戰略意義。楓橋扼著水路,鐵嶺關扼著陸路,此地確實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兵家必爭之地。

據載,楓橋原名“封橋”,因為處於交通要塞,橫跨在古運河的狹隘之處,古時在這裡設有糧卡。漕糧北運時,河道就要封鎖,故名封橋。後來不知何時何故,訛傳為楓橋,總之,肯定是發生在張繼作《楓橋夜泊》之前的事了。

張繼也一定沒有想到,他有感而發的一首小詩,竟然能夠成就一座城、一段歷史、一種意境、一個符號、一方文化。

《楓橋》- 見到楓橋時,我很震驚

張繼在唐代詩人中,並不是最出類拔萃的,流傳於世的作品也不見多,偏偏只這一首《楓橋夜泊》,成了千古絕唱。寒山寺的碑廊裡,古今多少文人墨客雅士,書的就只這一首詩。這首二十八字七絕,不僅響徹中國,在日本也是家喻戶曉,老少皆能傳唱。它穿越數千年,橫亙海內外,一首詩的影響力如此之大,令人咋舌。

楓橋,真的只是一座嬌小得令人不敢相信的小石橋。它呈月牙形,看起來纖纖弱弱,毫無軍事要衝的霸道與氣勢,倒是旁邊的鐵鈴關頗有威武之勢:在古老牆垛上,寫滿了滄桑與歷史的傷痕,如今雖然已經烽煙俱淨,磚頭縫裡那些年復一年頑強生長出來的小草和蕨類,彷彿在努力從歷史的囚籠裡擠將出來,向我們訴說那些年的烽火往事,讓我們仍然聞到硝煙的氣息,聽到牆頭上戰旗在風中獵獵作響的聲音。“禦寇安民”橫匾,彰顯的是擔當的勇氣和必勝的霸氣,如同大將軍橫刀立馬,氣勢逼人,相比之下,依偎在鐵鈴關旁邊的楓橋,顯得更加嬌俏玲瓏了。橋的石欄上,刻著勸慰語氣的“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告誡語。站在小巧玲瓏的楓橋上,看運河波遠,殘陽如血,槳聲燈影裡畫舫輕移,倒是多出了一種在滾滾紅塵裡咀嚼人生悲喜離合的哀婉。

《楓橋》- 見到楓橋時,我很震驚

在我腦海的畫面中,鐵鈴關與楓橋,像一對英雄美人,一個英武冷峻,一個柔軟動人,相依相偎在阡陌紅塵之中。你有你的使命,我有我的寄託,不離不棄,我們來把光陰站穿。

唐人張繼發現了在日薄西山、月華漫起之後,這楓橋碼頭,有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意象。揭開月光的薄紗,看看午夜的楓橋,它到底反映的什麼樣一種鏡像?

明月鉤沉,本來浸潤在冷光裡的天穹,如同被潑了濃墨,連星光也不見閃爍。空靈的夜色中,傳來烏鴉沙啞又倍具穿透力的啼叫。它時而遙遠渺茫,時而又似近在耳邊,讓人難以捉摸。這披著與黑夜同色羽衣的夜行鳥,行蹤是如此不定。雖無月華的冷冷若水,夜幕中卻多出了一層輕攏著的、極淡的薄紗,那是漫天的霜意,與江面上瀰漫起來的水汽,嫋娜相接,彼此滲融。寰宇皆墨。移目朝江面上望去,星點漁火明滅跳躍,才讓人意識到這不是一幅完全靜止的畫面!幽暗、深邃、孤寂、涼薄。

《楓橋》- 見到楓橋時,我很震驚

此時,突然從岸邊寒山寺裡,傳來悶沉而曠遠的鐘聲,它比黑夜中的烏啼更具備穿透力!它穿過江楓月影,穿過橫橋古渡,穿過空濛的意境和繁亂的愁緒,飄進停泊在異鄉的客船,直擊人的心靈深處。閉上雙眼,靜靜接受這“霜天靜響”帶來的心靈洗禮,無聲與有聲之間,徘徊的正是我們那些出世與入世的糾結,放不下與捨不得的留戀。

《楓橋》- 見到楓橋時,我很震驚

得不到時,拼命爭取。得到了,又想得到更多。得到足夠,卻成了羈絆。繁華之後,榮辱之間,常是輪迴。當年盛況空前、商旅如織的楓橋盛肆,“漕船交錯期間,官船次第而列,一眼望去運河中旌旗飄飄,舟船林雲,川流不息,幾無虛隙。運河兩岸萬商雲集,市釐鱗次,人流如潮,喧浪盈天”(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如此繁華熱鬧的楓橋市肆,最後不也衰退成了荒郊野鎮?紅塵百味化菩提,倒是岸邊寒山寺裡的梵音,不動凡心,依舊清繞佛門,那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定力。洲上江楓依舊,漁火青熒,明月依然垂津岸,卻再無客船渡愁人。

心靈的跋涉,通常是一個漫長而孤獨的過程,而頓悟,往往是在一瞬間發生。一個似曾相識的景象,一句引起共鳴的禪語,一個忽然而起的念頭,甚至一記穿透天宇的鐘聲……都可能成為靈魂擺渡的牽引。只是不知當年那顆擁有著豐富內心世界、卻又備受孤獨與苦悶折磨的靈魂,是否最終到達了他想要去的彼岸?

《楓橋》- 見到楓橋時,我很震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