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戰國之列國》:拍《舌尖》系列的陳曉卿又開掛了

一部紀錄片最重要的是什麼?拿這個話題去問NHK、BBC和央視出身的陳曉卿,得到的答案恐怕不一樣。騰訊視頻出品的這部《風雲戰國之列國》則最後成形態的產品來回答:基於創新的新穎,忠於事實的好看。

《風雲戰國之列國》是一部歷史紀錄片,歷史紀錄片和田野風光紀錄片、社會文化紀錄片不同的是,“情境再現”這件事要操作起來更難。好的攝影團隊可以拍攝非洲風光、極地傳真、動物世界,拍攝《我們誕生在中國》,成為最賣座的院線紀錄片。而在好的文案架構下,《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和《人生一串》也不會被詬病為擺拍:這本身是一個各家各法的公開課題,不會有“我注六經”的嫌疑。那些社會見聞記錄類則可以通過拍攝、採訪的形式,進行記錄和創作,比如《人間世》、《燃點》等等。


《風雲戰國之列國》:拍《舌尖》系列的陳曉卿又開掛了


而在歷史人文領域,紀錄片的操作難度最高。沒有的實地拍攝和情景再現,講故事的難度變得異常困難,很多都會呈現《國寶檔案》這種文物高光呈現、專家訪談的形式。這種形式當然能保證專業性,但會因為枯燥可看性不強丟失普通觀眾,成為小眾領域的交流物種。

《風雲戰國之列國》則是紀錄電影的新物種。新物種爆發是研究者吳聲提出的概念。他說, 無論是對於老牌傳統企業,還是新創企業,新物種的出現正在重塑著商業與人的關係,它們正在形成全新的商業範式,衝擊著各行各業。 新物種的爆發並非偶然,在新物種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之前,它們已經在商業叢林中顯露出巨獸獨有的潛力。

這一檔紀錄片的新在於,用影像講故事的方式突入門檻很高的歷史領域,呈現一種新的紀錄片形態。在前世代的紀錄片創作者還在鏡頭是否干擾被拍攝者呈現的紀錄片創作倫理的時候,陳曉卿團隊已經跨過了這片爭論土地,直達戲劇拍攝的藍海,直接解決紀錄片的流量不夠、敘事可看性不夠的問題。


《風雲戰國之列國》:拍《舌尖》系列的陳曉卿又開掛了


這種大尺度的跨越當然會被詬病。且被爭論的點還不少:

一是專業性層面的討論,《 風雲戰國之列國》在史料呈現上幾乎沒有“一家之言”的嫌疑,因為它做得非常安全,全部是有定論的、淺層次但是可理解的故事類,他們斷沒有打造下一個劉心武說紅樓的學術討論平臺,也避免了無畏的學術爭議。

其實則是信息的取捨和呈現:一個國家一集,再厲害的框架和視野也容易顧此失彼。《 風雲戰國之列國》單集呈現的內容,只有君王、大臣、典故、興亡這幾個視角,風土、民俗、文化、地理等全部被無視。可以理解這種取捨的流量考慮,但容易給觀眾帶來“戰國無非如此”的輕視感。

尤其是對各個國家貼標籤的大標題概括,會讓這種情況加重:燕人重情義、趙國無規矩、楚國皆貴族,這真的是“一言以蔽之”了。即使被呈現的那些,對於真正的歷史迷來說也是淺嘗輒止的:坑殺40萬趙人的長平之戰,赫赫有名的荊軻刺秦等,都只能存在於畫外音裡。


《風雲戰國之列國》:拍《舌尖》系列的陳曉卿又開掛了


第三則是明星藝人的使用。這自然是帶來流量熱度的做法,每一集1-2名影視名人來客串關鍵人物,作為標題推到線上平臺傳播,這是製片流程中成本控制和收益預期的關鍵一環。其實在《一本好書》《國寶檔案》《朗讀者》等綜藝形式中,這樣使用飛行嘉賓的方式也有利於嚴肅類文藝節目的破圈。

但是用擺拍的方式放到紀錄片當中,觀眾關注的是史料、故事還是明星藝人本身?還需要時間驗證。而在影像化的呈現上,這些影像本身的敘事質量不足以獨立存在——儘管在美術造型選角上下了功夫,但依然顯得單薄,更多像是解說文案的註解和補充。

從《 風雲 戰國之列國》的整體安排看,這可能是一組系列紀錄片的第一部試水集。如果它取得成功,完全有理由相信,《春秋五霸傳奇》、《歷代名將》之列的紀錄片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呈現,它的舞臺劇式小快靈的組織形式,以紀錄片的審查標準又寬於影視劇的優勢,可能做到其他類型所不能做的創作。

不論如何,《 風雲 戰國之列國》是一種模式創新:它是介於綜藝、影視劇、紀錄片之間的一種新物種。在所有領域都遭遇到審美疲勞、審查壓力和題材艱難等困境的當下,這種獨闢蹊徑的新節目形態在豆瓣拿到8.2的高分,也殊為不易。有趣的是,圍繞這檔節目的爭議都在節目形式而非史料本身,則從另一個維度證明,我們在歷史文化題材節目方面的飢渴與缺貨嚴重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