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充滿信仰的敬畏

在中國人的眼裡,春節俗稱“過年”, 悠久的傳統節日。

過年,充滿信仰的敬畏


春節期間,我們有祭祀神明、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尊老愛幼、相互拜年等主要內容。

古時的春節,有完備且繁瑣的規矩和複雜的儀式,繁瑣往往凸顯尊貴,為此,過年在人們的心裡充滿敬畏和儀式感。

總有人會說,中華民族一個泱泱大國,缺少一份信仰。其實完全不缺,我們的信仰浸潤在古老文明承襲的文化裡,孔孟、老子、莊子都是我們文化信仰的其中,還有中華民族五千年不斷積累繁衍的傳統習俗和民俗。不論我們的教育、軍事、外交、農耕、手工業都有著淵源的文化積澱。

過年,充滿信仰的敬畏


什麼是信仰?許多的民族靠著一種宗教信仰,使得整個民族發展繁榮到今天,也有每個國家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信仰著不同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等。信仰是一種人性的迴歸,是指引我們人生不要偏離航線、不要觸礁的燈塔,教會我們的真善美,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裡與善相伴,自由民主快樂健康度過你美好的一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年味變淡”成為一個難以釋懷的話題,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越來越懷舊曾經“過大年”的歡天喜地和吃到一年一頓最美的大餐,有雞有魚,熱炕頭、大圓桌、家家戶戶有豬頭,醃豬肉、還有炸油餅、穿新衣、壓歲錢、滿大街上放鞭炮,熱鬧場面似乎永遠定格在那個時代。

過年,充滿信仰的敬畏


時代變了,年味變了,但是我們內心的信仰永遠沒有變。春運大潮,像候鳥一般飛回故土家園,就是為與親人團聚,也與歲月告別,一年的收穫,在春節裡結束,下一年的耕耘,又從春節的十五啟程。我們把靈魂停留在家的碼頭,也期待著從這一天啟程揚帆,奔赴各自人生河流。

尋根問祖、祭天祭地、給老人拜年、走親串友,都是中華民族的信仰和根本。連同一草一木,一餐一飲,半絲半縷,都在感念之列。《說文》釋“年”為五穀成熟。而五穀成熟之後就是我們的感恩,於是便有了“臘”,《說文》釋臘為十二月合祭百神。把一年的收穫奉獻於祖先靈前或諸神的祭壇,對大自然和祖先來一次集中答謝,知恩思感,這邊是中國人的信仰邏輯。

過年,充滿信仰的敬畏


在享受五穀豐登喜悅的時候,感念天地華育,感恩風調雨順,這便是年了。

我們信仰的是一出具有中華美德的真善美教育和傳承的全本戲,是中華民族基因性的精神面貌的合集,華夏子孫賴以繁衍生息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暖炕。更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準宗教信仰的體現。

在過去,春節的儀式感是為了我們能有一桌豐盛美味的團聚晚宴,因為在那個年代物質匱乏,而現在的春節,除了聚餐團聚,吃成了一種精神和希望。

歲月流轉,光陰如梭。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小時候,盼過年、等過年,到了過年穿新衣,等著大人壓歲錢,那是小時候的心情。

一朝一夕日不同,一年一度又一春。

平時忙於工作、生意的人們,這個時候該放下的都放下,靜下心來,有足夠的時間去看看親朋好友,走訪鄰里,看看新春裡的歡樂,回味一年裡的酸甜苦辣,該捨棄的下決心,讓美好時光留駐心田。

再去看看大海,面朝大海,看潮漲潮落,聽海濤聲聲。去看看鄉村田野的景色,就會感悟春暖花開的氣息。

我們從未缺少過信仰,信仰貫穿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和角落,博大的文化內涵孕育了強大的精神信仰。只要我們活在這個陽光明媚的天地中,一個好心境、一個好身體,一個強大的國家,足以讓我們在這樣一個信仰裡國富民安。

過年,充滿信仰的敬畏


今天是2月8日,冠狀肺炎疫情還沒有發生完全的好轉,希望我們大家一起齊心協力共同度過難關。加油,天佑中華,我們一定能戰勝病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