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週內快速摸清一個行業?

使用哪些“教科書式的方法”,使用哪些工具,以什麼樣的方式,從哪些方面著手收集數據,去分析一個行業的歷史,現狀,以及發展前景,才能夠更全面的瞭解這個行業?

做行業分析,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認為:

我只要能找到最全的、最準的信息,就能做好行研。

所以很多知乎回答上來就放了一堆信息網站,實際上一開始就跑偏了。

要快速建立一個行業的認知,一定需要兩條腿走路:

一個是思考框架,

一個是信息渠道。

前者是核心,後者僅是手段。

不帶任何框架來讀信息,必然會淹沒在海量的信息中,

沒有任何的獨立思考可言。


如何在一週內快速摸清一個行業?


一、思考框架

關於思考框架,你只需要:

(1)把握一個本質:生意的本質就是把什麼產品(What)、以什麼方式(How)、賣給誰(Who);

(2)學會兩個工具:學會“拆”(細分拆解) 和 學會“比”(競品對比);

一提分析框架,你可能想到一堆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什麼的,或者各種行研大神都有自己的一套分析體系。

結果很多人還沒開始分析,就已經被亂七八糟的框架搞暈了。

其實思考框架可以非常非常簡單。

因為了解一個生意的本質,無非三個要素:

Who,What,How

你的用戶是誰?(Who,用戶)

你的產品是什麼?(What,產品)

你怎麼收費?(How,盈利模式)

說白了就是,

通過什麼方式(How) 把什麼產品(What) 賣給誰(Who)?

所有的資料和信息,都要首先圍繞這幾個方面來展開。

在諮詢公司裡工作,我也經常不得不去馬上研究一些很陌生、很偏僻的行業。

而回歸生意的本質來進行思考,就能把很陌生的行業、瞬間變得清晰簡單。

我舉個栗子:

比如你要分析的是瓷磚行業。很多人都對這個行業並不熟悉,也不像互聯網行業那麼耳熟能詳。

其實不用慌,瓷磚行業跟你所熟悉的餐館行業沒啥區別,我們沿著Who,What,How一個個來看:

1、Who:用戶

餐館的用戶是來吃飯的人,而瓷磚行業的用戶就是要買瓷磚的人唄。

這聽起來不是廢話嘛。

彆著急,展現真正技術的時刻到了。

體現思考深度的關鍵,在於你能不能對用戶進行深入的細分拆解(Segmentation)

—— 即我前文提到的第一個工具。

一般我們可以按照“主體特質”、“地域分佈”、“存量增量”對用戶需求進行細分,

(1)按照主體特質,瓷磚市場可以按照裝修的場景分為居民樓、商業樓、公共設施、交通基建等,而來自居民樓的需求又可以分為分為To Customer類(面向居民的終端零售)和To Business類(裝修公司/地產商等)的用戶。

(2)按照地域分佈,瓷磚市場可以分為內銷和出口,內銷又可以分為華東、華北、華南等,甚至可以按照省份和不同線級城市來劃分。之所以要按照地域劃分一下,一方面是因為各地需求偏好不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分析競爭格局做鋪墊。

(3)按照增量存量,瓷磚市場可以分為新建建築的裝修需求、和現有建築的替換需求。前者往往更多是To Business的購買者,而後者更多對應To Customer的市場。

每一類主體的需求特徵都是不一樣的,購買驅動因素和對應的產品也不同,市場規模也各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做好拆分。

這麼一拆,是不是瞬間對瓷磚市場的WHO(用戶)有了更立體的認知了?

有沒有覺得彷彿自己更懂這個市場了一些?

2、What:產品

餐館的產品是菜品,而瓷磚行業的產品就是瓷磚唄....

又是廢話!

但瓷磚其實可大有學問,可以分別按照使用場景、功能型號、價位水平幾個維度來拆解下:

按照場景,可以分為地面瓷磚、牆面瓷磚、天花板磚、衛浴瓷磚等等;

按照功能,可以分為不同的材質、花色、尺寸等等,以及各種防水、防滑、防腐等功能;

按照價位,可以分為高端、中端、低端,用於精裝修或普通裝修等;

拆出來這麼一大堆有什麼用呢?

每個產品特質,都代表著一個公司的競爭力(比如擁有更全的花色尺寸、擁有更多的防摔防水功能,或者擁有更高的性價比等等),更代表著這一系列功能背後、整個價值鏈上的能力(比如採購溢價能力、生產能力、管理能力、研發設計能力等等)。

只有把產品特質分析透,你才能把握每個公司的“相對競爭優勢”,把握一個行業的勝負手。

所以你說這樣拆有沒有用?

3、How: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就是這個行業靠什麼收費。

同樣是瓷磚行業,

有的公司靠賣瓷磚收費,有的公司靠上門裝修收費,

有的公司薄利多銷,有的公司薄銷多利,

不同的盈利模式,歸根結底還是對應到公司背後價值鏈上的能力(跟前面說的一樣,比如採購溢價能力、生產能力、管理能力、研發設計能力等等)。

而且這些能力是相對於競爭者而言的,也就是所謂的“相對競爭優勢”。

我們總結下,Who,What,How的關係如下圖:


如何在一週內快速摸清一個行業?


最後要注意的是,分析Who,What,How每個方面時,

要注意使用我們的第二個工具——學會“比”,

即進行公司之間的對比,

對比不同公司的Who,What,How的差異,

尤其是對比行業龍頭與一般公司的差異,

你往往就會從中發現這個行業成功的best practice(最佳實踐)。

4、財務表現

剛才講的三個Who、What、How講的都是業務層面,

聊來聊去都是定性的討論,但是一個業務最終都會定量地反映到財務業績層面,

畢竟一個企業本質上是要賺錢(Profit)。

所以我們還要增加一個分析維度,就是財務維度。

既然企業是要賺錢,我們就看看哪些要素影響了企業賺錢的能力。

很明顯,利潤 = 收入 - 成本,

所以我們仍然要利用“細分拆解”的工具,

分別把收入和成本做拆解。

還是以瓷磚行業為例,收入和成本的拆解如下圖,


如何在一週內快速摸清一個行業?


然後根據圖中要素,

把不同部分收入和成本的數字(所佔比例)分別寫下來,

一般要對行業龍頭企業的利潤一一進行梳理,就能看出他們從收入和成本比例上的差異,

以此為突破口、對應到他們業務層面的優勢劣勢。

可能你會發現,這部分財務的分析和前面業務的(who、what、how)有很多重疊,

沒錯,

業務是財務的原因,

所以你可以通過分析業務決策、來預測財務表現,

財務是業務的總結,

所以你可以通過觀察財務表現、來評估業務狀況,

能夠把二者融會貫通、合二為一,

你就對這個行業慢慢入門了。

二、信息渠道

終於到了信息渠道的部分了。

廢話不囉嗦,直接上圖:


如何在一週內快速摸清一個行業?


最後,

說一句可能會讓很多人失望的大實話,就是:

哪怕你窮盡了所有二手渠道的信息,

也許只能無限趨近80%的真相。

而剩下的20%、也是真正拉開差距的20%信息,

往往掌握在關鍵的“人”手裡。

所以要麼你積極social認識更多掌握關鍵信息的人,

要麼就儘量花錢打cold call來彌補。

行研永遠不能脫離“人”而獨立存在。

一方面,思考的過程離不開人,離不開你自己的思考、整理、歸納,

另一方面,信息蒐集過程也離不開人,離不開你的人脈、交際、與更多人交流信息。

行研永遠不是客觀的,

卻可以是有思考、有溫度的。

關注我獲取更多你所不知的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