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團鎮一線戰“疫”日記(0208)——守路、盯人、動員

大團鎮一線戰“疫”日記(0208)——守路、盯人、動員

“儂從啥地方過來?住在哪裡?要到啥地方去?熱度有哇?”

一輛車在東大公路大川路路口停下,志願者上前詢問,並叮囑車主要帶好口罩。東大公路大川路是大團鎮趙橋村的主要進出口。近日,為了積極應對企業復工返工潮,從源頭上嚴防輸入性傳播源,這裡豎起了隔離路障,留一道口子供車輛、行人進出,志願者們在旁邊值守檢查。

作為農村地區,大團鎮下轄16個村,5個居民區,有11個封閉式小區和18個開放式小區,轄區內登記入冊的外來人口14829人 ,其中湖北籍人員476人。相對開放的地理位置特點和大流量外來人口,給大團鎮的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了困難,如何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實現相對封閉的管理,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大團鎮以“三個早”鑄就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

早封路,守住門。減少村內和開放式小區的通行道口是守住“門”的關鍵,大團鎮21個村(居)結合實際情況,各顯神通、多措並舉,封住不影響進出的小岔路口,在主要道口設置道卡,落實“村幹部+志願者”24小時全天候值守,出入口醒目位置明示“非本村車輛不入內”、“返滬人員需登記”等標識標牌,最大程度掌握進出人員、車輛情況。

在大團鎮車站村永達路與永潭路的交叉口,由村幹部+村志願者+下沉志願者組成的“戰役先鋒隊”正在入村必經道口進行值守登記,主要針對外地牌照和陌生車輛、非本村人員進出進行排查登記。志願者們分工協作,有的負責測量體溫,有的負責信息詢問與登記,有的進行宣傳告知。

早介入,盯牢人。截至2月7日,登記返滬人員共計1756人,不足全鎮返滬返村人數的12%,接下去如何應對返滬人潮,控住風險點,大團鎮早介入、早謀劃,各村居主動跨前,積極聯繫將來未來人員,及時掌握他們的動態安排,勸導重點地區人員推遲來滬,力爭做到每一個返滬人員的行程都心中有數。鎮南村主動出擊,開展外來人員“倒查”工作,根據本村外來人口登記名冊,逐一對未返滬外來人員進行電話聯繫,掌握其返滬動態。團新村實行“兩點兩控”,主要圍繞“工作地+落腳地”、“戶籍地+實際居住地”實行管控,聚焦在外迴流的本地人員,嚴抓戶籍地及實際居住地管控。趙橋村、邵宅村面對來滬人員大客流返程問題,採取了發放《臨時出入證》的辦法,辨別人員信息,提高防控能力。同時趙橋村還設計了兩種顏色,綠色的發放給居住在趙橋村,1月26日之前都未離開過上海的人員;紅色的發放給居住在趙橋村,並在1月26日以後返滬的人員。邵村村通過“五個一”織密織牢防疫網。即放一張桌子、設一人專崗、進來人員測一次體溫、填一張健康狀況信息登記表、外來人口統一登記造冊。

早動員,帶好頭。疫情防控的主戰場在村居,為了緩解一線防疫工作壓力,大團鎮號召“黨員帶好頭,幹群齊上陣”,自2月2日起,鎮機關、鎮屬企事業單位人員、兩新黨組織志願者共407人1771人次積極參與志願服務,爭當村居“生力軍”,群眾“貼心人”,堅持“點”“線”“面”全方位佈局志願服務網絡。面對疫情,志願者們衝鋒在前、戰鬥在前。在大團鎮金園村的疫情防控點,我們總能看到一位忙碌的身影,金園村村幹部潘力,一個月前他不慎小腿骨折,一直拄著柺杖堅持上班,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從大年三十開始,他就一直堅持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從未停歇,近期因每日奔波,快要恢復的腿又開始腫脹行走困難,但他還是堅持著,他說:“作為一名預備黨員,不能丟了這份初心、責任和擔當”。在雨天值守的過程中,他看到有些志願者們在雨中冒雨執勤,他主動與村裡指揮部彙報後,準備為他們採買一些防護物資,但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有些商鋪還沒有營業,於是他主動請來了村裡的木匠師傅搭建一個簡易帳篷給志願者使用。村民們聽到後紛紛拿出薄膜、木條等材料,一同搭建了一個尼龍帳篷並第一時間裝運至一線留守志願者的卡口上,為志願者們遮風擋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