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三國演義》:看三國君主的用人之道,各擅勝場,各有千秋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和第一部章回小說。它描述了從東漢中平元年的黃中起義,到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統一中國的將近一個世紀中,魏、蜀、吳三國間的政治利軍事鬥爭的歷史。

精讀《三國演義》:看三國君主的用人之道,各擅勝場,各有千秋

《三國演義》比較客觀地反映了當時動亂的社會狀況,塑造了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一大批人物,結構宏偉,故事曲折,語言精煉,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三國演義》毫無疑問很高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和軍事價值。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四大經典小說之一,凝聚了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和寬博的民族智慧,它不僅包含了豐富的文韜武略,而且在另一個層面上蘊涵了管理學價值,其中關於人才招聘、管理、使用上,都具有很深刻的研究價值。

《三國演義》三國的君主,對的人才招聘方式的運用,可謂非常精到,這使他們身邊圍繞著一大群優秀的人才。

01.曹魏集團的開創者曹操求賢若渴,用公開招聘的方式聚集了大量人才。

曹操為實現統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開始就實施其長期的人才發展戰略,在起兵創業階段,他有這樣的觀點:“舟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叼這裡的“智”是指謀臣,泛指謀略、智慧,“力”是指武將,泛指軍事力量。

曹操行刺董卓失敗,回家鄉躲避追捕。在這期間,他父親散盡全部家產,讓曹操建立公司:“操大喜,於是先發矯詔,馳報各道,然後招集義兵,豎起招兵白旗一面,上書‘忠義’二字。不數日間,應募之士,如雨駢集。”這是曹操第一次公開招聘。

曹操在這次大舉招聘之中,獲得了李典、曹仁、夏侯淵、夏侯惇、樂進等才將,可謂是人才濟濟,不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佔有明顯優勢。可見,初露頭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為白己剪滅群雄的保證,而且對人才重要性的認識也非常人所能比擬的。

精讀《三國演義》:看三國君主的用人之道,各擅勝場,各有千秋

後來曹操曾頒佈兩道《求賢令》,被眾多的人奉為古代愛才的範例,常常使後世懷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時,不得其主。他宴飲長江,以真摯動人的《短歌行》傾訴白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白比,抒發白己禮賢納士的博大胸懷,求賢若渴。

02.蜀漢集團的創建者劉備適逢其會,用獵頭招聘的方式招募到高級人才。

三國時期的劉備,是獵頭招聘的主要運用者和最大受益者。劉備在創業初期,只有關羽和張飛兩個兄弟跟隨著東奔西跑,南北流離。先投公孫瓚,後投曹操,義投袁紹,最後依附丁荊州劉表,雖有成就事業的大志,但屢遭慘敗,甚至連塊容身之地都沒有。

雖然收攏了廖化、關平、趙雲等大將,但劉備的小公司一直處於慘淡經營的狀態,殘酷的軍來政治鬥爭的現實,使他深切認識到,要實現得天下的願望,沒有智能之士的幫助是不行的。直到遇到了掌握天下人才情報的獵頭“水鏡先生”,劉備才得到了轉機。

水鏡先生對擁有一個小公司的劉備說:“蓋因將軍左右不得其人耳。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人,若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世之才也……今天下之奇才,盡在於此,公當往求之……臥龍、鳳雛,兩人得其一,可安天下。”

精讀《三國演義》:看三國君主的用人之道,各擅勝場,各有千秋

劉備聽了獵頭“水鏡先生”的話,大喜過望,於是“三顧茅廬”,傳下了一段佳話。也正是因為這一次獵頭招聘,劉備得到了一位曠世奇才“臥龍”諸葛亮,擔任了劉備集團的CEO,最終帶領劉備集團分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03.孫吳集團的董事長孫權,用鼓勵自薦互相推薦的方式形成了人才濟濟的大好局面。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坐領江東。但是他知道要固守家業,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孫權也非常重視人才。周瑜從巴丘回炅為孫策奔喪,孫權一見周瑜,即誠心求教:“今承父兄之業,將何策以守之?”周瑜明白相告:“白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後江東可定也。”

孫權對周瑜言聽計從,從選賢任能開始謀劃起宏圖大業。在周瑜等人舉薦下。他很快將“胸懷韜略,腹隱機謀”的魯肅羅致帳下,恭敬問計,“至晚同榻抵足而臥”。又在魯肅等人的推薦下,聘用“博學多才”的諸葛瑾、“嚴厲正大”的顧雍等人。

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孫權在公司總部開設了賓館,命頤雍等人接待四方賓客,引為己用。由於孫權重視人才,“納賢才,一時間,文武人才躍然競進,謀臣良將紛紛而至。靠著互相推薦,孫權連得闞澤、呂家、陸遜等股肱之士,可謂人才濟濟。

三個集團公司的老闆,在使用人才上同樣各有千秋,各有所長,不愧為三國之中首屈一指的領袖。

《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三國的興亡史,其實就是一個是人才得失與天下得失的正向關係。三位老闆對人才的使用各擅勝場,無論是權術也好、性情也好、意氣也好,三國之主在他們的統治中能加以靈活應用,從而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01.曹孟德唯才是舉、知人善任,是嚴格管理的高手。

在《三國演義》之中,曹操奸詐、狡猾、暴虐是性格,被作者無限誇大。“寧教我負天下人,休讓天下人負我”的人生座右銘足以表明他一代梟雄的風範,但唯獨在對待人才這件事上,曹操表現得非常具有大家風範。

他不僅妥善處理了實與名、才與德、大與小、廉與貪的關係,而且還非常真誠與坦率,寬宏大度。曹操用人觀主要是對知識型員工採取激勵法為主,輔以法、刑的管理策略。知荀彧終於漢室而不終於曹魏,被陳琳罵的體無完膚,賈詡用計致使自己的兒子慘死,都能夠量才使用,可見曹操在人才使用上的寬宏大度。

02.劉玄德仁義為先、以情待人,是以人文本的楷模。

三位老闆中,劉備的江山最是來之不易,如果誇張一點來說,“哭”是一個必殺技,劉備的用人之道可以從“哭”中得出精髓———仁義當先,以情待人。劉備禮賢下士,關愛部下,愛民如子,下足了感情投資。

這些感情投資為其帶來豐厚回報,成功樹立了仁君義主的好形象,收攏了人心。劉備對人才的尊重、信任、關愛和義氣,是最主要的管理手段。以人為本讓劉備嘗到了甜頭,回下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後來的蜀漢集團,文有孔明、龐統、法正等相佐,武有“五虎上將”、魏延等效命,可謂盛極一時。

精讀《三國演義》:看三國君主的用人之道,各擅勝場,各有千秋

03.孫仲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不拘一格的代表。

孫權在用人上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他的用人手段主要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提拔人才時不拘一格,不拘泥於人的外表、等級、身份、性格,只要是堪重任的人才,可破格錄取;二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只要選中了人才,便給予其百分之百的信任。

因為這個特色特色,孫權任用周瑜破曹操於赤壁之時,周瑜不過二十幾歲,人們呼為周郎;周瑜死後,孫權又任用魯肅接管軍國大事,使曹操不敢正眼覷江南;魯肅之後,呂蒙接任,也是少年英俊,才華橫溢;後又大膽起用白面書生的無名小輩陸遜,大敗劉備於猇亭。獨具特色的用人策略,使東吳人才輩出,後繼有人,沒有出現人才危機。

率職之言:一部《三國演義》,完全可以作為一本人力資源管理教科書,每個領導的人才管理策略都值得深研細究。

曹操“唯才是舉”,用人所長,寬宏大量,所以一統北方,稱雄中原;劉備“求賢若渴”,以情動人,以信用人,終得到“臥龍”“鳳雛”等人才死心塌地跟隨,獨霸蜀中;孫權“虛懷若谷”,舉賢成風,人才輩出,故能穩居江東。

從《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到如何管理人才。人才濟濟是三國時代最璀璨的一面,有了曹操、劉備、孫權的識人用人的胸懷和謀略,才會有智計絕倫的諸葛亮、郭嘉、司馬懿,文武雙全的周瑜、姜維、趙雲、張遼。從這個方面講,《三國演義》是一本人才學,三國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勝利者勝在用人的勝利,失敗者敗在人才的枯竭。

《三國演義》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在描寫魏、蜀、吳三國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活動時,堅持“得人者得天下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把人才問題放到一個戰略性的高度,重視人才的價值,尊重人才,愛惜人才。

精讀《三國演義》:看三國君主的用人之道,各擅勝場,各有千秋

《三國演義》中“唯才是舉”的選才思想,堪稱中國人才學的一次革命。至誠行人,大度用人,量才施用,用人不疑,調度得當,賞罰嚴明,不以成敗論英雄等用人原則,也給現代企業的管理者們留下了一筆極為寶貴的財富。

結語:現代企業管理中,人才也是重中之重。沒有一個以人才為重的領導集體,沒有一支支人才濟濟的精英團隊,沒有一套讓人才脫穎而出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任何企業都會寸步難行,都會被市場經濟的大潮所淘汰。反之,有了人才為基礎,企業的發展才有了市場競爭的軟實力,才有了蒸蒸日上、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