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什麼沒能幫劉備統一全國?

袁少安


諸葛亮不是神仙,不是萬能的。諸葛亮出山,幫助劉備聯合東吳,打敗曹操,趁機得到荊州,後又取益州,奪漢中,劉備勢力達到頂點。諸葛亮因為龐統身死,去益州時,不得已留關羽鎮守荊州。關羽北伐時,劉備稱王有些驕傲,沒有做到失敗的準備,也沒有派兵支援。諸葛亮跟關羽有矛盾,本想給關羽一個教訓,可能還有借刀殺人除掉關羽的意思。沒有想到關羽失敗的太快,沒派大將守荊州。也是諸葛亮根基太淺,荊州官員都是劉備的親戚,不夠果斷,有些猶豫,耽誤了時機。劉備稱帝伐吳時,他沒有阻止,其實他也想奪回荊州,高估了劉備的軍事才能,又愛惜羽毛,不隨軍出征。其實最好是諸葛亮領兵伐吳。諸葛亮對劉備的一意孤行不滿,幾個月的時間本可看出劉備的錯誤,不願得罪劉備,戰敗時已晚。猇亭戰敗,蜀國只剩下益州漢中,實力大損。益州多山,交通不便。諸葛亮幾次北伐,因為後勤供應不上,撤兵。諸葛亮用人不當,有街亭之敗,心量小容不下經常提意見的魏延,甚至死後用計除掉魏延,使蜀國大將調零。諸葛亮不是好老師,教不好劉禪。不是好統帥,搞一言堂,沒有培養出獨當一面的大將。說到底蜀國力量太小,國力太弱,以少剩多,也不容易。諸葛亮也受當時知識的限制,不可能發明火槍。或者,也可以南下征服印度,在南亞立國,也不會次於貴霜帝國。


夢隨風1949


擁有再好的設計師,也要有很強的執行力才行,諸葛亮沒能幫劉備統一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局勢已經對劉備非常的不利,就像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說的那樣:“諸葛亮得其主,未得其時也!”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諸葛亮投靠的這個主公劉備算得上是一個明主,但是投靠他的時機有些不對。為什麼說不對呢?因為天下1/2已經被曹操佔據。剩下的1/2天下還沒有劉備什麼事兒!

這就很尷尬了,儘管如此諸葛亮還是幫助劉備開拓了蜀漢基業,先是連吳抗曹打敗了最強大的對手曹操,接著又用計策佔據了荊州。

攻打益州雖然初時也不算太順利(諸葛亮看家沒去),但是隨著諸葛亮帥軍增援最終還是順利的拿了下來,到此時就實現了當年定下的隆中策略。不但如此,還進一步開拓疆土,拿下了漢中,打得曹操不得不主動撤退,局勢對蜀漢政權一片大好。

但是蜀漢的好運到此也就算結束了,由於荊州的關羽驕傲大意被東吳抄了後路,荊州徹底丟失,再也無法實現隆重策略兩路齊頭並進相、互呼應的方針策略。

惱羞成怒的劉備一心想要為關羽報仇,很難再聽進諸葛亮的意見,局面開始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夷陵的慘敗,不僅損失了三位優秀的戰將(張飛被刺殺,黃忠戰士,馬超病故)還損失了大批的青壯將領和數萬的精銳部隊。

劉備這次大規模的敗家行為,使蜀漢衰落成三國中最弱的一方,連續幾年都無力北伐。

這就好比是一個玩家高手,打高端局按經驗套路玩出了一個好的局勢,上了個廁所,手機讓青銅拿去了玩會兒,頻繁的送人頭,對手都推到水晶了。你說再拿回來這逆風局還怎麼玩兒?對手可都是榮耀王者級別的!


虹貓大俠


劉備自戰黃巾開始到依附荊州劉表時的24年裡,有苦有樂,有驚有險,但事業無成。在襄陽隆中請出諸葛亮時,制定了全面規劃,按步就班,霸業可成。在諸葛亮的精心謀劃和治理下,劉備集團已初具規模,經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的勢力迅速發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諸葛亮協助劉備取得益州後,諸葛亮有強硬的政治手腕,代表劉備治理成都,調和益州各派系的關係,穩定益州局勢,保障劉備奪取漢中的後勤供給。劉備平定漢中後,其勢力達到鼎盛,可直接與曹操到抗衡。但好景不長,關羽北伐失利鄖命,還丟了荊州。導至劉備伐吳前張飛遇害,之後馬超又去世。劉備執意伐吳,在夷陵大敗,損失了蜀漢一半精銳和中青人才,以致後期蜀漢人才調零。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把蜀漢的爛攤子摔給了諸葛亮。。。諸葛亮經過幾年精心治理,國力大有提升,邊關安定,人民安寧。於226年南下平定少數民族叛亂,不忘先帝遺願,北進中原,復興漢室。諸葛亮在228年舉行北伐,精心謀劃,周密安排,但事與願違,第一次北伐失了戰略要地街亭,以至功虧一簣,無功而返。諸葛亮共五次北伐,因兵力不足,將領缺泛,國力有限,後勤不能保障,北伐設有成功。諸葛亮禪盡竭力,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做到了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是智慧的化身,道德的典範,忠臣的楷模,千百年來受到後世的敬仰。




劉坤忠120


第一個原因是,諸葛亮本身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厲害,他也有失誤的時候,第二個原因就是,劉備這個人的軍事才能有點差,做事情“衝動,不理智”,而且有點過於急躁,總覺得這天下本來就是他們“劉家”的,只要他“振臂一呼”,就能立馬“復國”似得。

下面來簡單談談,諸葛亮為啥沒能統一全國。

1、底子薄

三國之中,劉備的家底是最薄的,說的不好聽點,就是“實力最差勁的”。

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他們都搶佔了最好的地盤,手中兵多將廣,老百姓的生活水品也很高。

而劉備是在諸葛亮出山之後,才擁有了“四川”和“荊州”兩塊地盤,荊州是個好地方,可惜“劉備”經營的時間不長。

而四川就更加不用說了,窮山僻壤,連養活老百姓都困難,談何打敗“曹操和孫權”,不過這也是沒辦法,好地方都讓別人搶佔了,他只能佔據這一片。

按說這種情況,應該大力發展生產,做好防禦,但是卻偏偏“窮兵黷武”,要去打別人,這就是他們為啥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2、內部不和睦

這個也不能全怪諸葛亮,畢竟軍隊還是要歸劉備管理的。

劉備他們在打了幾次勝仗之後,軍中滋生了“驕狂”的氣氛,這點在關羽身上表現的尤其明顯。

荊州是諸葛亮圖謀天下大計的關鍵所在,如果他能意識到,關羽的“驕狂”,就應該換個人去,比如趙雲之類的,但是他沒有,這就是他的用人失誤。

當然,也可能是諸葛亮建議了,但是關羽執意要去,覺得區區一個軍師,根本就不放在眼裡,而劉備張飛也有驕傲的情緒,覺得諸葛亮的計策已經很明顯了。

從荊州開始,兩路出兵,直接就能把曹操給滅了。

結果沒想到,孫權從背後捅刀,失了荊州不說,還把關羽這員虎將給葬送了,從此蜀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3、諸葛亮其實不是“軍事天才”

諸葛亮雖然在三國演義中,能掐會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似乎用兵神乎其神。

但是這只是小說,並不是真實的諸葛亮,按照《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這個人大部分的時間,其實都是在整理“內務”,而並非在打仗。

而且當年帶兵的時候,居然沒有“統一”指揮權,讓關羽獨立帶兵,就是最大的失誤,當然這個上面也說了,可能是內部的問題。

但是在和司馬懿這些名將較量的時候,諸葛亮也多次體現出了自己的短板,比如街亭這麼重要的位置,居然讓一個不怎麼懂軍事的馬謖去鎮守,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還有因為自己過於謹慎,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未予採納,結果貽誤戰機,功敗垂成。

這些僅僅是冰山一角,畢竟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實際上,諸葛亮在軍事指揮上,真的是有缺點的。

總結:

從根本上來看,諸葛亮並沒有失敗,失敗的是劉備,畢竟諸葛亮是幫劉備打天下,劉備本身沒有“雄才大略”,做事情容易“上頭”,就算諸葛亮再厲害,也幫不了他,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太行山下小小強


談談我的看法。

諸葛亮隆中對時給劉備制定的戰略計劃也就是三分天下中取得一席之地,然後伺機北圖中原,以期完成統一大業。可惜,這個計劃只完成了一半,劉備“中道崩殂”,而後國力漸衰,諸葛亮也病死五丈原,功虧一簣。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由其內外原因合力而成的,有其因,必有其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1.團隊的力量。魏蜀吳就是三個團隊。很顯然,魏氏集團的力量很大很強,強大到它的團隊領導可以把“最高領導”不放在眼裡,可以利用“最高領導”對其他集團發號施令。魏氏集團本身確實很強,它人才濟濟,地盤也很大。關鍵是這個集團有一個英名的領導(曹操),他廣納賢才,並善任之。他的集團也很團結,幹部員工都能很好地團結在以主要領導為核心的集團周圍,齊心合力,共謀發展。再觀劉氏集團呢!從當初的三兄弟創業開始,歷經苦難,飽嘗艱辛,終於打下了一片天地,也可謂事業小成。但與魏氏集團相比還是實力不濟的,與魏氏集團扳手腕還是稍顯力薄的。

2.團隊要有一個英明的領導。團隊很重要,領導是關鍵。一個好的領導能把團隊帶向光明大道,一個差的領導能使團隊走向毀滅。魏氏集團的老闆就是一個英明的領導。他具有雄才大略,具有成大器的胸懷和能力,且善於用人,他的員工都願意死心塌地的跟著他幹。劉氏集團的老闆呢,他宅心仁厚,心地善良,太過“婦人之仁”,不具備幹大事的狠勁,不具備高超的領導能力,凡事優柔不定,過份依賴集團二號人物。諸葛亮再有本事,完全依靠他一個人的能力也是雙拳難敵四手的。一個集團僅靠少數精英人才的個人能力是很難成就大氣候的。其實這也是劉老闆不自信的表現。這樣一看,孰優孰劣,一目瞭然,最終的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

3.外部原因。三大集團中,孫氏集團佔據長江天險,偏安一隅,可謂佔得地利之優。劉備集團擁有“漢室宗親,大漢皇叔”的名號,可謂佔得人和之勢。而魏氏集團則天時地利人和統統擁有。曹老闆“挾天子令諸侯”,奉詔討伐各地藩候,這是名正言順的人和。曹氏集團擁有北方遼闊的地盤,物資豐裕,不懼怕戰爭,一兩場失利也動搖不了其強大的根基,這更是佔盡地利之優。最後,劉氏集團一二號人物過早地死去,集團一盤散沙,已經對曹魏集團構不成任何危險,強大的魏氏集團更佔據了天時之利。本身就強大無比,又擁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全部優勢,那結果還需要說嗎?

當然啦,最後,魏氏集團苦心經營多年取得的成就被司馬家族不費吹灰之力竊取了!這又似一個天大的笑話。但司馬家族是從巨人的背後突然捅了一刀,玩的是陰的,有點勝之不武。但縱觀三國,無論如何,劉氏集團統一天下的目標都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是歷史的大勢,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後朝復前朝成功的先例。


文一多


尼山布衣認為,要統一全國,必須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的條件。《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什麼沒能幫劉備統一全國,應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來分析原因。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所指的“天時”是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利”是指有利的地理環境和地形條件,“人和”指的是人心的向背。

自古以來,人們評價魏蜀吳三國之爭,大都以為蜀漢占人和,得以與魏、吳鼎足而立。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更是借諸葛亮之口,表達了劉備得人和的觀點:“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

何為人和?簡言之就是人心的擁護和君臣上下團結一致,也可以理解為軍隊、政權或國家統治集團內部相互信任、彼此寬容。蜀漢內部果真佔據人和了嗎?我認為不盡然,為什麼呢?我們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分析原因。

一是君臣之間並不能完全信任。劉備與諸葛亮之間表面上看是一對如魚得水、理想和諧的明君賢相,但實際上,兩人的關係遠未達到完全充分信任的程度。特別是劉備多次在關鍵時刻不聽從諸葛亮之言,違背隆中對策。如諸葛亮屢次勸說取荊州,劉備不從;諸葛亮勸說劉備進攻西川,劉備不聽。如果說劉備為了維護“不義不取”這塊招牌,維護劉氏宗親這塊“仁義”面具,這還情有可原,那麼在關羽死後,伐吳報仇一事上,劉備與諸葛亮的分歧公開化了。

二是將相之間難以融洽相處。主要表現在諸葛亮與關羽之間的微妙關係上。諸葛亮深知劉關張三人情同手足,必須處理好與關、張的關係,才好開展工作。雖然他盡力維護與關羽的關係,但始終未能讓關羽聽命於己。如,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違抗了諸葛亮的軍令,但諸葛亮迫於劉備的壓力,也無可奈何,只好找個理由替關羽開脫,也給自己無力制約關羽找個臺階下。再如,交接荊州時,諸葛亮再三叮囑關羽要“北拒曹操,東聯孫權”。但關羽根本不聽,以至於落了個“敗走麥城”被孫權殺死的可悲下場。

三是武將之間矛盾重重。關羽與劉封之間的矛盾最危險,劉封見死不救,導致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與傅士仁、糜芳之間的矛盾,導致後者叛變,給了關羽致命一擊。關羽還瞧不起老將黃忠,認為黃忠不配位於五虎將之列。

四是文臣之間不睦。龐統視諸葛亮的存在當作自己建功立業的絆腳石,極力攛掇劉備進據西川,諸葛亮認為時機不到,龐統的想法居然是:“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勸劉備“不可疑心,可急攻”。結果自己命喪落鳳坡,劉備只好將諸葛亮從荊州調離,派關羽守荊州,後關羽失荊州,給蜀漢政權造成巨大損失。

五是內部少數民族不安定。南方少數民族不滿蜀漢統治,紛紛反抗,才有了“七擒七縱孟獲”,雖然諸葛亮最後平定了南方,但也牽扯了蜀漢的國力。

總之,蜀漢既沒有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也沒有東吳隔江而治的地利優勢,也談不上在人和方面與魏、吳相比的顯著優勢,又拿什麼來統一全國呢?


尼山布衣


在三國中,諸葛亮出山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江山,但是未能統一天下,主要是因為諸葛亮的對手同樣也是非常優秀的。此外蜀漢江山的實力比起他的對手來說,實在太弱了一點,諸葛亮雖然能力很強,但也只是勉力維持而已。


首先,諸葛亮雖然優秀,但是他的對手同樣也是非常強大和優秀的。



諸葛亮出山幫助劉備的時候,事實上已經進入了三國中期了。當時中國大地上實力最強大的諸侯曹操已經擊敗袁紹,統一了北方。在當時,曹操正準備南下,統一荊州和揚州,曹操的麾下聚集了大量的文臣武將,他們都是當時中國最優秀的人才,諸葛亮雖然優秀,但是比起他們來,也沒有強到哪裡去。而且曹操所擁有的實力,遠遠大於劉備的實力。



正是因為迫於曹操的實力,所以劉表死後,他的兒子劉琮和荊州的實力派很快就投降了曹操。諸葛亮在這種危機的時刻,勸說劉備聯絡孫權,最後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後來劉備又殺入四川,奪了西川和漢中,最後成就了蜀漢的江山,從這點上來講,諸葛亮已經表現得非常的優秀了。但是魏國也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他們的才能不在諸葛亮之下,所以後來諸葛亮就很難打敗他們,統一天下。

其次,蜀漢的實力比起他的對手魏國來說,實在太差了一些。



東漢王朝有十三州一說,而曹操至少佔據了九個,蜀漢最強盛的時候也沒有佔到兩個州,實力相比實在太懸殊了。諸葛亮才能再優秀,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與魏國的戰爭中,很難佔到什麼便宜。因為當蜀國的軍隊總數也不超過10萬,而除了各地鎮守之外,諸葛亮北伐能帶到前線的不會超過7萬。而魏國輕易就能拉出10萬大軍來,在這種實力對比之下,諸葛亮自然很難擊敗魏國,更不可能去統一天下。而且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之後,徹底的失去了荊州,諸葛亮北伐只能夠從漢中出兵。那個地方地理位置非常險要,運輸極其不便,所以諸葛亮不得不將很大一部分兵力用來運輸糧草,導致用於前線的兵力就更少了。

再就是諸葛亮雖然優秀,但在歷史上主要是擅長於內政外交,並不擅長於軍事。



由於三國演義過於神化諸葛亮,似乎諸葛亮是無所不能,尤其是在軍事上經常能夠做到以少勝多。但在真正的歷史上,諸葛亮在軍事上並不是很擅長,他主要擅長於內政外交。在赤壁之戰的時候,他最大的功勞就是促成了劉備和孫權之間的結盟。在劉備在世的時候,他主要是做好後勤方面的工作。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率軍北伐,但並沒有太多的建樹,因為軍事並不是諸葛亮所擅長的東西。當然,當時蜀漢的實力太弱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諸葛亮雖然非常優秀,但是也無法幫助劉備統一天下。


平安讀歷史


第一、魏國實力強大。

我們知道三國勢力誰最強大?當然是魏國,無論是地盤還是人口以及軍隊。因此,才有蜀吳聯合抗魏。以火燒赤壁為例,蜀吳聯軍共十萬人左右,而曹軍八十萬,由此可見,差距之大。

第二、劉備無能而慘敗夷陵,傷了蜀國元氣。

關羽死後,劉備無政治家頭腦和全局觀念,不顧眾人反對,競起傾國之兵伐吳,欲報關羽被吳將所殺之仇。加之,其軍事才能不足,中了吳國陸遜之計而被火燒連營,從而兵敗,七十萬人幾乎損失殆盡,導致蜀國元氣大傷,劉備病死。從此,幾乎一蹶不振。

第三、錯用了馬謖。

街亭之戰,馬謖好大喜功,且又紙上談兵,導致兵敗,使連接南北的咽喉之地被蜀國佔領。使夷陵之敗後恢復了一點元氣的蜀國,再遭挫折,為避免更大的損失,第一次北伐不得不草草收兵。

第四、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無論是誰,包括諸葛亮本人也知道,北伐必敗,為何?

1、偏安一隅的政權不會長久。

從諸葛亮寫的《後出師表》中,他說出了北伐的原因——歷史上任何一個偏安一隅的政權不會太長久。因此,只能奮起一搏,死馬當活馬醫,或有轉機。

2、諸葛亮為感劉備的知遇之恩。

劉備不顧皇叔尊貴的身份,親自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其求賢若渴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身為農夫的諸葛亮,後者決心以死相報其知遇之恩。有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的表述為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弛……。”

3、七星燈續命失敗,諸葛亮無力迴天。

諸葛亮用火攻,雖有功於蜀國,然有罪於蒼生。他也知道,必遭天譴(上天懲罰)而陽壽不足。因此,他知道自己命不久了,便施法希望用七星燈延長壽命,以幫助蜀國一統天下,卻失敗了。

3、諸葛亮臨死之時,也道出了真相。

諸葛亮臨死時,福謝代表天子(蜀主劉禪)問諸葛亮的繼承人是誰?答:蔣公琰;又問:“蔣公琰死後,誰可繼承?”又答:“費文偉可以繼承;”再問:“費文偉死後,誰又來繼承?”諸葛亮沒有回答,福謝走近一看,諸葛亮已經死了。從這點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知道蜀國不久會滅亡,後來也證明了這就是事實,這就說明了諸葛亮已有先見之明。

以上就是諸葛亮沒能幫助劉備一統全國的原因,一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大才21


這個事兒要先從《隆中對》說起。《隆中對》,既為諸葛亮為劉備準備的一整套爭奪天下的戰略方針,其重點內容為: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核心內容可以概略為八個字:跨有荊、益,結好孫權。我想大家都看得懂,這裡就不做翻譯了。其後若干年,劉備也確實按照《隆中對》的既定方針進行運作,達成了建立蜀漢王朝的目的。但是離統一天下還是相去甚遠。之所以沒有實現《隆中對》的既定方略,因為在實施方略的關鍵時刻出現了幾個關鍵因素,徹底打亂了原先的戰略部署,而當時蜀漢已經達成了《隆中對》的前期目標,得取了益州,也就是四川腹地,結果這反而使得蜀漢處於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以下詳細說明是什麼關鍵因素使得蜀漢最終沒有奪取天下。

其一,關羽大意失荊州。

《隆中對》的核心思想為:跨有荊、益,結好孫權,而荊州則是其戰略中的重中之重。如果益州是蜀漢攻擊曹魏的左刺拳,那荊州便是奪取天下的右勾拳。荊襄九郡,分別是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章陵郡。而劉備則佔領了其中的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和南郡,戰略位置可謂是四通八達,西可順長江直通蜀漢,東可下長江直取東吳,北取襄樊則可一馬平川直搗中原腹地,一路之上除了城池之外無險可守,這也是為什麼關羽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能嚇得曹操想遷都避其鋒芒,而曹仁則死守樊城寸步不讓的原因。可問題是如此的戰略重地握在劉備手裡,不光是對曹操的威脅,也是對孫權的威脅,因此吳魏聯合抗擊關羽是可以預見的。諸葛孔明沒有看透這一點,未在關羽攻打樊城時施以援軍,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失誤。當然,這可能是出於對關羽個人能力的信任。有人說諸葛亮是趁機借吳魏之手做掉關羽,達到他的個人目的,當然,這只是一部分讀者的個人猜測而已。總之丟失了荊州,蜀漢也就丟掉了一統天下的絕大部分可能。

其二,對益州戰略物資運輸條件的嚴重低估。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戰略層面上尤其如此,可問題是難的不只是對方,己方也難。如果是守,那益州可謂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三國時代想要攻克這些天然屏障可謂進退無門。可如果是己方想攻,那情況也是一樣。所謂打仗就是打錢,這個錢在古代可以理解為糧草給養,軍馬未動,糧草先行,可是想把糧草運出四川,那可就是個問題了,茫茫秦嶺棧道,馬、騾子上不去,要把成都平原的糧食運出來只能靠人背,背的人累吃的就多,結果送到前方的糧食,進一步減少。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就是因為糧草給養。蜀軍隨軍最多隻能攜帶一月餘的軍糧,而陸續運出的糧食遠不夠前方的消耗,一月若無功只有撤軍,任何戰略戰術均無從談起。

其三,人心不穩。

蜀漢在益州共分三股勢力,分為益州本土氏族組成的益州集團,由劉璋舊部組成的東州集團,還有劉備親信所組成的荊州集團,三股勢力間的鬥爭錯綜複雜。如果當初關羽在襄樊之戰中大獲全勝,那麼蜀漢內部將會相對太平,荊州益州同時出兵,奪取天下也就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當然事半功倍。結果關羽失荊州使得蜀漢在戰略上陷入被動局面,荊州各政治集團人心浮動。再就是荊州集團的原班人馬接連損失,加之諸葛亮採用高壓政策,以法家學說治理蜀漢,雖控制住了局面,但是人人自危也就失去了進取之心,人才凋零。沒有士氣,沒有人才,何以取得天下。

環環相扣,《隆中對》的戰略意圖,荊州、益州同屬核心,失了荊州,蜀漢等於孤掌難鳴,諸葛亮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漢保留這一方基業,以屬不易了。




f夢飛翔f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素來料事如神,讓敵人聞風喪膽。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從一開始實力薄弱的的隊伍,一點點發展壯大,而且還一次次以少勝多,取得了荊州、益州。漢中等地。可就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卻為何沒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光復漢室呢?

1、 外部原因

當時三國已經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雖然戰火不斷,可三國的局勢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但是到了三國後期,魏吳的實力越來越雄厚,手下有本事的參將越來越多,而蜀國的兵力卻在不斷下降。

2、 內部原因

打了幾次大勝仗後,劉關張三人開始膨脹,蜀軍將士也不斷膨脹,居功自傲,不把敵人放在眼裡。劉關張和諸葛亮等人在戰略部署上經常會有一些分歧和摩擦,導致軍中不和。再加上蜀軍中出了很多內奸,經常在諸葛亮背後捅刀子,讓這個本就脆弱的政權更加雪上加霜。

諸葛亮三路並進的策略本來是沒有問題的,可關羽卻大意失荊州,三路並進也以失敗告終。劉備為奪回荊州又率兵攻打荊州,卻也落得慘敗,導致蜀軍元氣大傷,也是蜀國走下坡路的開始。

3、 手中無將

蜀漢前期還是有很多將領跟隨劉備出生入死的,可到了後期,死的死,叛的叛,諸葛亮可用的將領越來越少。“蜀中無大將”便是最形象的比喻了。再加上連年征戰,蜀軍糧草供應不足,將士們體力不濟等等,都是導致蜀軍失敗的原因。

4、 戰略失誤

諸葛亮雖然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卻也會有一些戰略上的失誤,而且都是重大失誤。例如不該讓驕傲自大的關羽守荊州,不該讓馬謖守街亭等等。這麼多的重要的地方失守,縱使諸葛亮有三頭六臂也無法挽回局面了。

5、其實劉備本身遺留下來太多問題也是其中之一其一,劉備的身世;其二,吳蜀聯盟不穩固;其三;天下大勢。

一、劉備的身世

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可惜此時家道中落只能編織草鞋為生。那麼曹操雖說是官宦後代,曹操父親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可曹操父親官至太尉。曹操從小都是和袁紹等人稱兄道弟的。孫權,父親孫堅號稱江東猛虎之前效力於袁術帳下,兄長小霸王孫策為其打下了江東地盤。因此當曹操在官渡之戰戰勝袁紹統一北方之時,此時孫權也從兄長手中接管了江東,而劉備缺依附在劉表手下。雖說赤壁之戰,劉備與孫權戰勝曹操,取得了荊州,可此時曹操早已統一北方,手握雄兵百萬;江東已歷三世,民心依附。因為劉備在身世上的劣勢,導致他的起步較晚,年過半百才取的荊益二州。

二、吳蜀聯盟不穩固

赤壁之戰前,為了抵抗強大的曹操大軍,孫權劉備結盟。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佔據了荊州大部分地盤,孫權心裡不舒服著呢。孫權多次派諸葛恪、魯肅討要荊州,都被劉備用哭的方式打發了。荊州守將關羽卻過於自傲,多次羞辱孫權。孫權曾想讓自己兒子娶關羽女兒,關羽回絕孫權虎女豈能嫁犬子。最終,關羽在率領大軍攻打樊城之時,孫權派呂蒙偷襲了荊州。關羽最終敗走麥城,落得身首異處。這對於蜀漢可是非常大打擊,損失關羽、關平多員大將以及荊州5萬精兵。同時諸葛亮隆中對,分兩路北伐曹魏策略就這樣破滅。

三、天下大勢

大漢王朝在公元220年,曹魏篡漢後宣告滅亡。此時的天下對於大漢王朝早已不在眷戀,北方士族以及百姓對於復興漢室不在期待。同時北方的曹魏,還實行九品中正制,這樣制度是非常有利於士族的。易中天先生曾在品三國就說到,就連益州的士族都希望曹魏能過來解放他們。孫吳呢,孫權後期治理國家都是依靠江東士族,江東士族是很擁護孫氏家族的,擁護孫權就好比擁護他們自己。因此劉備、諸葛亮雖然非常有能力,但是再有能力也阻擋不了天下大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