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楷、隸、行、草能一起練嗎,效果好不好?為什麼?

清影搖風23


“術業有專攻”,不建議初學者把楷、隸、行、草書一股腦全練了,容易學成四不像。

三葉草小學時,在學校得獎,獎品是一本字帖。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分不清楷、隸、行、草等書法,只覺得字帖裡的字很好看,就逼著我天天摹字帖。

然而,我摹了三年字帖,字不但沒長進,反而更加難看。老師說學生寫楷書最後,閱卷時清楚美觀,但她看我的字,楷不楷、草不草、行不行,心裡像貓抓一樣,眼睛都要看瞎。

母親為此批評我摹字帖不認真,我委屈得很,卻無法辯駁。自己摹字帖時,絕對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可就是事倍功半,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大一點了,三葉草才發現,這本字帖裡有幾張楷書、幾張行書、幾張隸書。那時候只知道一頁一頁地臨摹,不曾注意過字體種類。往往一種字體臨摹得剛剛有些熟,勉強能上手時,又開始摹另外的字體。

地基還未完全打好,就被拆了重新建,在不斷的循環往復中,地基始終未建好,我的字也就一直歪歪捏捏,活活成了四不像。

印象最深的是,高中時代,三葉草的作文有幸被當成範文發給全班瀏覽,但語文老師當眾點評:“這個字啊,至少扣了5分。”當時,三葉草心裡無比後悔小時候練字東一鋤頭西一鋤頭,字醜,影響是一輩子的。

三葉草以親身經歷告誡大家:無論單純練字還是專門學習書法,剛開始時,儘量只選一種字體刻苦練習。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只有在把基礎打好以後,如果覺得自己還有那個悟性和能力,可以拓展寬度,學習其他字體。

貪多則不得,在當今社會,能將一件事做到極致的人,比什麼都懂卻什麼都不精的人要吃香得多。書法學習亦如此,深耕一種字體足矣。

“書聖”王羲之,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但他能被稱為“天下第一”的,只有《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張旭的狂草冠絕天下、齊白石畫蝦無人能出其右、張大千的山水畫風格獨特……古往今來,成大家者必有專攻。

套用一句俗話,“凡事在精不在多”。書法學習,精是最終目的。多隻是拓展自己,開闊視野,讓自己更精的輔助而已。


三葉草青青


初學者學習書法,最好是開小口挖深井,先攻一體,切忌攤大餅,眉毛鬍子一把抓。書法五體,雖義理不悖,但各具情態,初學者重在打基礎,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夯實根基,貪大求全,往往事與願違,一個也抓不住。

書法藝術的修養打磨,就是靠“累積效應”,理論的與實踐的,悟性的與勤奮的,缺一都不可。舉個例子,臨摹是老少都學都用的最常見訓練方法,新手臨帖與老手臨帖,一眼就能看出來。為什麼,線條在那裡,結體在那裡,質感不一樣,力道也不一樣。剛剛接觸書法,技法基礎還不紮實,就開始搞多體同學,這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當然,系統的書法學習,既需要深度,也需要寬度,技多不壓身嘛,而且,通過不同書體的學習,對改善書寫缺陷、克服瓶頸是有益的。比如,學楷的結構打不開,可以通過學碑體來拓寬;結體不好看,可以通過學隸書來強化。但是,這是在書法學習具備一定的基礎之後,至少對一種書體的學習把握已經比較系統和全面。因此,“全面開花”“多頭並進”的學習方法,並不適合初學者。

我從不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百體書王”,即便書聖王羲之,楷書草書雖也很厲害,也僅以行書為冠為尊,又何況普通人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資質天賦也是一定的,以一定的資源、有限的時間,去多體皆學,顯然是違背藝術修養生成規律的。強行為之,其結果也必然是諸體皆能書、實則無一善。比如繪畫圈,鄭板橋的竹,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黃胄的驢,得其一已為大善。書法也一樣,需要專,需要深,而非寬與廣,“百體書王”之說,還是省省算了吧。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學習書法,應該是從小就從楷書練起,當功力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融匯貫通、再練其他字體也就都漂亮了。

如果一開始就練"隸、行、草書"大雜燴,我個人認為很難練成書法;我們周圍很多人、是長大後才練書法的,因為小時候在農村單人校上學時連書法字帖都沒有,加上那時候小學老師大多也就初中畢業,師資水平不高,所以導致了很多人寫的字不漂亮,沒有名師哪來高徒?

想寫好書法,需要功力、靜心、和長期的堅持練習,需要和名師交流、才能成長得快。


武夷山獨行俠


關於題主的問題,我想也沒有標準答案,本來,就沒有絕對性的東西,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出建議性的答案,壹庸也是。

首先,對於初學者而言,不建議同時學習好幾個字體,學的再多,不消化不是勞民傷財嗎。有人說書法家諸體皆通,為啥不可以,但哪些書法家也沒說他開始時同時學了好幾個字體才諸體皆通的吧!

另外,對於深學的同志而言,選擇性的學習多個字體未嘗不可,比如對行草書學習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自己筆力不夠,學學大篆未嘗不可,有人學的楷書,現在行書擁有楷書的影子,那你學學草書也是可以的,當然,你學的一種字體已經相當嫻熟,學習其他字體那是絕對可以的。

我想要說的,其實很簡單,想要融匯貫通,這幾種應當都有所涉獵,可是怎麼學,在什麼時候學顯得尤為重要,否則,適得其反,徒勞無功。開始學習書法,每天半一時楷書,一小時行書,一小時篆書,你試試會有什麼樣的效果,估計時間長了,你就會草書了。[呲牙]





壹庸詩書文


把一種書體寫得較紮實了,幾種書體兼學也是可行的。

其實許多古代名家行書字帖裡,都巧含了楷書技法,隸書技法和草書技法。有的字用筆相近,有的字結構相近。

所以學習行書時,兼學楷書使筆力沉著。兼學隸書增加古拙之趣,兼學草書增加行書的運動節奏。

如果主攻行書,那麼要分清主次,把大部分時間用在研習行書上,畢竟時間和精力有限。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為王羲之書寫的書法作品。)











神韻軒書法


中國古代書法家,基本上都是真、草、隸、篆、行諸體兼學的。遠的不說近代書法家都是真、草、隸、篆、行兼學的。

書法都是互通的。並不是我們想象的真、草、隸、篆、行之間存在無法逾越的障礙。

相反,如果楷、隸、行、草一起學,可以更加系統完整地瞭解書法的豐富筆法和內在聯繫。對我們學習書法,會有非常直觀的幫助。

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就精通真、草、隸、篆、行五體書法。所以,他的楷書、行書都很精彩,這也得益於他豐富的書法技法。

柳公權也是精通各體書法,他的楷書裡往往有篆書的筆法。


趙之謙也是真草隸篆行都很精通,所以,他很容易能夠做到碑帖兼容,開創一代書風。

我們不能停留在初學書法的認識水平上看書法的學習和研究。以為書法只有楷書,只有楷書寫好了才能寫行書、草書。

書法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一個人要把一種書法學好都非常不容易,何況好幾種書法都要學好,肯定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的。但是,書法學習不可能永遠只學一種楷書或者草書。


學習書法,就是從最低的要求來說,你也要精通楷書和行書。這是最低的要求。

像田蘊章這樣的書法家一輩子就會寫一個楷書,所以,他就不是大書法家,他的楷書也沒有什麼藝術。

只能永遠停留在一般的寫字水平,是學習書法而不能成為大書法家的根本原因。所以,學習書法和學習寫字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

就是軍訓和當兵的不一樣的。學習寫字,就像學習軍訓,能學會列隊走步就可以了,但是書法家教學當兵打仗,必須要有實戰的各種本領。

你就會列隊走幾步,那是不能成為一個士兵的。

當然,田蘊章說過,他不想成為書法家,就是想把楷書寫好,這就與成為書法藝術無關了。所以,我們真的無所謂田蘊章是寫字還是寫書法藝術作品。


凡是要想在書法藝術領域成為書法家的,真的需要楷書怕、行書、草書、隸書同時學習。

我需要指出的是,事實上隸書、楷書是一個書法大系統。所以,隸書和楷書是互通的。

學習隸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豐富楷書,對楷書的創新會有最直接的幫助。

我們知道,楷書來源於隸書,是從隸書的一部分書法風格中發展而來的。

這種風格被鍾繇和王羲之發展成為今天的楷書了。


但是,還沒有完全發展成為像鍾繇王羲之這樣一種風格的書法,基本上都成為“魏碑”了。

今天,很多書法家就是在魏碑的基礎上,希望發展出新的楷書來,這是非常有可能的。

假如我們直接在隸書裡面尋找發展楷書的可能,那麼,就會寫出自己新的楷書風格來,那麼,學習隸書,就是楷書創新的一個捷徑了。

所以,學習隸書,除了隸書本身的書法藝術之美,還有對楷書發展有幫助的重要意義,只是我們很多人也沒有什麼書法創新的理想,就隸書學隸書,學了隸書,還是無法改變自己的書法創新。

如果你有很高的書法創新理想,不能不學習隸書。

行書是楷書的快速寫法,也是楷書能夠如行雲流水般書寫的書法。更是日常最實用的書法。我們必須學習行書。


至於草書難度比較大,但是,如果有行書的基礎,學習草書也不是什麼難事。

從理論上來說,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是一個書法體系,因為這四種書法都是統一的。

首先,楷書和楷書非常親近,這個我們就不多說了。

其次,行書和草書都是以楷書為基礎的書法。也是楷書高效率的書法,更多書法藝術美的存在,所以。我們學習書法,事實上也是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一起學習的。起碼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楷書、行書和草書這三種書法。

一個書法家學習書法,如果只有楷書一種,那是不可想象的。因為,我們不是任何條件下都要寫楷書。

那麼,如何把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這四種書法都學會呢?


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是初學者,建議起碼首先學會楷書。

如果楷書臨摹沒有什麼困難了,那麼,再學習行書和草書也就輕鬆很多了。隸書,先學後學都可以。也可以與楷書同時學習。

具體的課程可以這樣安排。(假如是全日學習書法)上午學習楷書,下午學習隸書。這樣堅持一年左右。如果楷書、隸書都差不多了,就可以學習行書、草書了。

特別是在楷書基礎比較好的情況下,一天之內都可以轉換好幾次書法。


例如,我現在有時候就是在一個上午,會練習好幾種書法的。感覺非常好,也都能學好。

雖然,我們這是說書法的臨摹學習。如果要創作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最好以一種書法為主。如果自己條件好,能夠學好幾種書法,各種書法都有自己的風格就更好了。

所以,對於楷書、隸書、行書、草書能不能一起學,我的意見當然是,完全可以的。而且,這也是必須要經歷的書法學習過程。

不過,學習書法不要太強迫自己,如果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精力,就不要學得太雜太多。


千千千里馬


不建議一起練,效果不好.

一種書體的由來,都有它孕育、發展、演變的過程,並且有一個較長時間的過渡階段,然後才能定型.......

可以肯定地說,無論是何種字體,各自都有著本身的內在規律與方法法則,一種字體練好以後,並不意味著其它字體就可以不練而自能。這裡,雖然各種字體之間和各種書體之間,有著相應的某種內在規律可以相互借鑑,但其個性的規律與法則是無法相互替代的。還可以肯定地說,專攻一家,不能取代他家,專攻一體也難以取代它體。

下面我分別介紹一下四種書法字體的臨摹要點.

楷書:楷書是書法發展的最後結果,也是如今最為實用性的字體。在書法欣賞上,單以楷書為標準的藝術欣賞是偏頗的,學會看懂更多種字體,這樣的審美鑑賞能力,這才應該是書法藝術欣賞的前提條件。有這樣的認知,就會明白,一個帖臨能力很強的人,遠比只能把楷書寫端正的人功底要高。楷書與其它書體相比,其主要特點有:一時形體方正,提按轉折明顯。二是橫平豎直,筆畫形態豐富。基本筆畫、複合筆畫的變化比篆書、隸書多。三是楷書的書寫要求不僅比篆書、隸書多了許多提按連貫動作,而且有程度上的差異。孫過庭《書譜》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形;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性質。”

隸書:筆畫要寫得古樸、蒼老,給人一種滄桑殘缺美,方勁古拙道出了隸書的概貌,而隸書字形較扁,筆畫向橫的方向發展,用扁形動物龜、鱉比喻隸書字身的形狀最恰當無疑。隸書的筆畫以方折伸開,中宮收緊,撇、捺、彎勾放縱,體型方扁為結體的基本特點。隸書字型的方扁取橫勢,很多筆畫對稱的展開,撇捺的組合猶如“雁展雙翅”,俯仰勢增強。

行書:學習行書以臨摹《聖教序》為宜。要把握此帖的藝術風貌和特徵,如筆致遒潤儒雅、字態俊麗秀逸、氣息中和怡淡等,其用筆內掖收斂,線條瘦硬勁挺,點畫的組合、偏旁的揖讓、牽絲映帶、筆勢字勢等純出自然。通臨時注意糾正線條拖沓纖弱,即骨不健、氣不暢、墨不沉等通病。在通臨的基礎上,就要打好攻堅戰,從字型、字勢,筆型、筆勢及筆畫的粗細對比、墨色變化(可參照蘭亭墨跡)等方面,一個字一個字地過關。要在背字型上下功夫,達到在創作作品時如囊中探物般的熟練程度。

草書:草書從字法到筆法結構都有嚴格的要求,只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平正入險絕,循序漸進,並經過長期的字法和技法訓練,才能真正掌握和學好這門藝術。草書創作要有一定的氣勢,字法準確,用筆大膽,敢於放開寫,並注意墨色變化,過渡得自然,有節奏感。注意防止用筆潦草不沉實、筆畫交待不清、送筆“過”或不到位、出現滯筆等,特別是轉折處的提筆。要加強對經典法帖的臨摹,強化字法和技法訓練,在大氣中求精到,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復歸於生、由法到意的路子。

由於草書的意多於法,載情性特強,因此習草還需注意字外功夫。因為書寫者往往在瞬間揮灑中下意識地將自己審美、修養、情緒表現出來,所謂“書如其人”此時表現得最為充分,故習草更需提高藝術修養。

我上面的介紹很明確了,每種字體的臨摹要點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書法的真正的基本功,是對書法三種技巧綜合能力的表現,既駕馭毛筆的能力、駕馭字形的能力、駕馭墨法的能力、駕馭行氣、章法的能力。簡而言之,書法的基本功是:“書法家駕馭筆法、墨法、章法技巧水準的綜合的能力”。

那麼如果四種字體一起臨摹,不是一般人能駕馭的,那麼對正在學習書法的人來說,真正懂得欣賞書法的博大精深和精妙之所,從內心深處燃起對書法的濃厚興趣,我想比學習哪一種字體效果會更佳.

希望我的解答能幫到你,不管是學習哪一種,還是哪幾種書體,隨心就好.


俊東說畫


學習書法,楷、隸、行、草能一起練嗎,效果好不好?為什麼?不能一起學,理由很簡單,第一,楷書、隸書、行書和草書這四種字體的筆法各異,結字各異,風格各異。你若一起學豈不是跟廚師將不同性質的食材一起放入鍋中亂燉了嗎?如此哪來的美味。

一、楷書

以楷書來入門來是學習規範建立基礎。其筆法以“永字八法”為主,大部分講究中鋒運筆,字型以方塊為準,按照不同的書家風格會有不同的差異。

二、隸書

隸書是上承篆書,下啟楷書的字體,我們現在所說的隸書一般是指漢代隸書,其字形以扁為主,長寬之比約為3:2,主要筆畫有橫、撇、捺三筆、橫筆畫最具特色的為“蠶頭雁尾”。

三、行書

行書由於其瀟散的風格以及比楷書書寫速度快的特點受大眾所愛,其可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含楷書筆法多的為行楷,含草書筆法多的為行草。其字結體因地因時會有不同的變化。

四、草書

在書法藝術中,若論哪種字體可以更能抒發書家的情感,非草書莫屬。草書可分為:小草、大草(狂草)、章草三種。除了章草其他兩種草書基本可以算是符號來代表文字了,可以說其無形即有型,無法即有法,一起皆在書者。

綜上所述

以上四種字體,四種完全不同的風格,筆法、筆勢、神采均因字體不同而各異,除非你已經達到接近書法家的程度,否則,不走火入魔算是幸運的了。


書法有云


不能一起練,飯要一口口吃,先學走路再學跑。先很楷書練基礎,把架子寫好了再可以生變為行楷,行書,行草,草書,狂草。我們的書法也是5000多年中華文化演變而來,通過學習書法和漢字可以瞭解歷史的發展。從圖騰到象形文字到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等等都是中華民族祖輩先賢在自然可生活中演化而來,中國的漢字是全世界表現力最豐富,最生活,最有文化歷史底蘊的。所以我們練書法要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步一步從基礎練起。基礎打好啦才能生出自己的風格和筆舞龍蛇行雲流水。


引眾使者吳老師


學習書法,楷、隸、行、草、篆五體皆學。是針對在書法有一定基礎之上的書者而言,可以五體皆能,必有側重。不可能五體皆精,初學者不可將五體放在一起來學,必分先後。

1、書法是藝術產物,必須精通一體。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書體進行學習,達到一定基礎後方可兼學另一個,以次類推,不可同時進行。反之則無益。

2、學成一種書體,掌握了其筆法、結體、章法後,學習另一個書體,從而加強筆法、運筆精華,加深筆法之韻味。

3、古今書家五體皆能的比比皆是,其必有善長,二王善長行書草書。張旭、懷素善長狂草。歐陽詢善長楷書等。

書法理論上五體相通,相互關聯。但學習時不可放在一起習之,必須一種一種的學,這樣才能使基本功紮實。有了很好的基本功,結合五體筆法方可成就一家。

個人見解,相互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