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因何說出“生子當如孫仲謀”,欣賞孫權什麼呢?

東籬晚香


引言:

曹操的家教很好,培養出來的兒子們也個個出眾,為何卻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是曹操信口開的倫理哏?還是他真的覺得孫權比曹丕等人要優秀?亦或是另有隱情呢?

01 倫理哏:可能性不大

先不論曹操為啥有此感慨,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是曹操在玩倫理哏,做孫權的便宜老爹罵呢!

有這種感覺的人多半是被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迷惑了,紅鬍子孫權看著比曹操小不了幾歲。

但事實上,曹操是公元155年生人,和孫權的父親孫堅是同年生人,而孫權也生於公元182年,比曹操小27歲。

所以,從年齡來看,曹操和孫堅同齡,算得上是孫權的父輩了,所以曹操用長輩口吻誇讚孫權是非常合理的,算不上佔孫權便宜。

02 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不存在的

很多人覺得曹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有點像今天的某些家長,怎麼看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知道學習,比自家娃娃優秀。

事實上,老曹一共有25個兒子,歷史上別具才幹的兒子就有曹昂、曹丕、曹植、曹彰和曹衝。

  • 曹昂:曹昂不是嫡子,卻是長子,曹操的正妻丁夫人視如己出。曹昂早年便跟隨曹操征戰四方,二十歲舉孝廉,與演義裡的只會帶兵衝殺的形象不同,真實的曹昂是文武雙全的人才,且性情寬厚,是曹操重點培養的接班人人選。但天妒英才,曹昂為救父親戰死宛城,不禁令人惋惜,卻足見其孝義。

  • 曹丕:是曹操嫡子,年少有才學,善騎射,正直政治水平不錯,在其即位後繼承了父親遺志,平方了北方。但曹丕並非曹操的第一繼承人。曹昂的綜合能力要優於曹丕,大哥的死無疑讓曹丕撿了大便宜。

  • 曹彰:是曹操兒子中比較偏科的人,勇武過人,據說徒手與猛獸搏鬥,就是不愛讀書。曹操曾訓他:“汝不念讀書慕聖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何足貴也!”曹彰卻回答說:“丈夫一為衛、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何能作博士邪?” 足見其志向遠大。

  • 曹植:基本上算曹彰的反義詞,十歲便誦讀詩書無數,善詩文,讓同為文學家的曹操非常喜歡,曾一度想立他為世子,但曹植行為過於不檢點,貪杯誤事,逐漸讓曹操打消了讓其做繼承人的念頭。

  • 曹衝:曹操幼子,天資聰慧,深受晚年曹操的喜愛,但十三歲早逝。


可見,曹操的兒子們非常優秀,根本不需要去羨慕孫堅養了個好兒子。

03 曹操對孫權的稱讚:事出有因,有上下文

其實曹操對孫權的這句稱讚是有著時代背景的。

建安十八年,赤壁之戰已經過去了5年,曹操重點兵馬,進軍東吳,孫權也親自帶兵迎擊,兩軍對峙於濡須。

這次交戰僅持續了一個多月,期間沒有發生過較大規模的火併,但卻發生了很多典故,其中就包括“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

據《魏略》記載,孫權曾趁夜色江上騰起的霧氣率輕舟離近曹操船隊查看虛實,但卻被曹軍發現,於是瞬間萬箭齊發,孫權的小船一側被射滿了箭簇,眼看要失去平衡傾覆。

孫權臨危不懼,命令撐船的人把小船翻了個面,箭雨再次襲來,小船的另一側也插滿了箭,達到了平衡,晃晃悠悠的回了營地。

這也是“草船借箭”在歷史上的真實版本。

曹操後來得知孫權就在來探自己虛實的小船上時,後悔不已,第二日再去看孫權的戰船陣地,軍紀嚴明,整齊劃一,於是說了那句經典的話:

“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曹操誇孫權,是對其英勇從容,治軍有方的讚歎,而下句對劉表懦弱可欺的兒子的譏諷,多少有點“同樣是兒子,做人的差距咋就那麼大”的意思。

結語:

曹操的這句“生子當如孫仲謀”沒有任何惡趣味,曹家兒子同樣優秀,也不需要羨慕孫堅養了個好兒子,曹操的這句讚歎,完全是出於對孫權這位年輕對手膽識與能力的認可。


明離子


曹操說出這句話的時間,發生在公元213年的濡須之戰。曹操這句感慨,更多地是對自己英雄遲暮的扼腕,以及對孫權英武雄略的欣賞。

一、濡須對峙,曹公敗退

曹、孫雙方在濡須口對峙一個多月,從戰績上來看,曹操一方是吃了虧的,被孫權俘虜幾千人。曹操只能堅守不出,孫權親自乘船來曹營轉了一圈,曹操見東吳軍容整齊,不由發出這句感慨。

當時的曹操已經58歲,垂垂老矣,而孫權才31歲,如日東昇。算上幾年前的赤壁之戰,孫權再一次擋住了曹操南下的大軍。縱橫天下的曹操居然面對孫權這個年輕人束手無策,感慨自己遲暮的同時,心中也升起對孫權的欣賞。

二、孫權坐斷東南,遇大戰有主見

孫權18歲接掌江東,並不是躺在父兄的功勞簿上睡大覺。當時的江東內部並不穩固,孫權憑藉過人的政治手腕,捋順國內的政治勢力,使得東吳政權逐步穩固下來。並且每逢大戰,必定有自己的主見。當初曹操赤壁之戰南下,聲勢滔天,東吳國內一片投降之聲,是孫權力排眾議,力主抗曹,最終擊退了曹操。年紀輕輕有如此膽略和雄心,這讓同為梟雄的曹操非常欣賞。

三、孫權強過曹操諸子

這個時候,曹操心中最愧疚的長子曹昂已經作古多年,最聰慧的兒子曹衝也已經夭折。剩下的曹丕、曹彰、曹植正在為世子之位明爭暗鬥,但是和眼前年齡相仿的江東之主作比較,曹操的兒子們在功績、膽略、政治手段等方面都差了一籌。

此時的孫權,已經不是當初剛剛即位時候如履薄冰的東吳少主,而是統御八十一州的江東之主。“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歷史步行街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一句話是有出入的, 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孫權及其父兄孫堅、孫策,與父兄相比,孫權不善於挺矛操戈、衝鋒陷陣,看起來非常沒有特點,與他們對應的是劉表父子。

但是劉權的特點是能像越王勾踐那樣屈身忍辱、籠絡人才。孫權善於識人用人,年輕的時候能夠駕馭部下;也能把持自身,改過遷善,約束權力。


孫權的父兄皆為好漢

據《三國志》記錄,孫堅是孫武的後代,出生在富春江邊上,十七歲時就,就跟隨父親到錢塘,因勇擒盜賊而知名。

後來。朝廷徵召他去征討黃巾軍,平定西涼,在靈帝在位時,孫堅已經是長沙太守,因軍功被封為烏程侯。更突出軍事事蹟的是孫堅在討伐董卓中的表現。董卓西遁途中,曹操被董卓部將徐榮打敗,孫堅的軍隊則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打到了洛陽城。

董卓感嘆說:

“關東軍敗數矣,皆畏孤,無能為也。惟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


所以曾經想與孫堅結親家,從而籠絡孫堅,被孫權斷然拒絕。


後來在奉袁術之命攻打荊州劉表,在與劉表部將黃祖的戰鬥中,不幸身中暗箭而亡,其軍隊也為袁術所控制。


孫策之長子,孫權的哥孫策也是一員猛將。


孫堅死時,孫策年僅十六歲。父親早逝,給孫策留下的祖業實在有限,只是在老家揚州地區,孫家已經有一定的社會勢力。孫策的舅舅吳景是丹陽的太守,從兄孫賁官從丹陽都尉。

於是孫策招募了數百人跟差袁術幹也是,戰功卓著。後來,實在不為袁術所容。孫策以協助舅父平定江東的名義,討回父親的親兵舊部,袁術也給了部分資助,孫策回到了家鄉創業,平定了江東,並且取得了成功。而且籠絡了張昭、秦松、張紘等一班謀士,周瑜,程普等一班軍將。並且,在江東建立了根據地。

只是在官渡決戰前夕,孫策被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暗殺,當時孫策年僅二十五歲。


孫權的能力

孫策死後,18歲的孫權接管了江東。

孫策雖然控制了江東,但真正鞏固江東政權是孫權。

司馬光是這麼分析孫策死後的形勢的,“時策雖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江、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流寓之士,皆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


孫權與父兄不同的是,他的優勢不是在戰場上勇猛殺敵,而領能力。

《三國志·吳主傳》陳壽對孫權的評價是:“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

他的領導和處事用人的風格是什麼呢?

01、處事謹慎,對發展戰略心中有數



《資治通鑑》記載了孫權上任時事上的一些安排:


“權料諸小將兵少而用薄者,併合之。別部司馬汝南呂蒙,軍容鮮整,士卒練習。權大悅,增其兵,寵任之。功曹駱統勸權尊賢接士,勤求損益,饗賜之日,人人別進,問其燥溼,加以密意,誘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權納用焉。”

大致包括了幾個意思:

孫權一上臺就進行了一次軍隊改革,精兵簡政,裁掉一些兵少能力弱的幹部;

重用提拔了年輕將領呂蒙;

採納駱統的建議:尊賢納士,聽取其建言,關心其生活,觀察其志向,以便進一步發現人才。


並且與父兄的舊部魯肅討論:是要匡扶漢室,還是稱霸天下。當魯肅毫不客氣的提出,漢室已經無法匡扶,應該割據 一方,稱霸天下。18歲的孫權,內心其實也是這種想法,但依然能掩飾住自己內心的想法,把目的讓魯肅說出來而已。自己當時還是身為漢臣,不能直接說出來而已。


“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02善於識人用人,年紀輕輕就能夠駕馭部下


不求全責備,人盡其用。孫權曾經評價過 周瑜、魯肅和呂蒙

說周瑜,膽略過人,赤壁之戰建立貪天之功。

魯肅則其見識超群,並舉了兩個案例。一是榻中對,二人初次見面,魯肅論及發展大略,謀求如何稱霸江東!二是曹操大軍來犯,張昭、秦松等文職人員都主張投降,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一起商量,最後大獲全勝。

呂蒙,則讚賞他不僅果敢有膽,而且是“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士別三日,非吳下阿蒙“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

所以,始終有一批文武人才忠心輔佐著孫權。


03對外戰略靈活,善於審時度勢,處理對外關係遊刃有餘

東吳的外交手段最沒有原則,要麼聯劉抗曹,或者是降魏攻劉,只看國家利益,沒有個人感情。這一點比劉備厲害多了,劉備因關羽被害一事,舉全國之兵伐吳,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燒回了解放前。


而孫權能屈能伸,在讀《三國演義》時,總覺得孫權有時候很窩囊,或者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其實這才是他的英明之處。一切以大局為重。


當國家利益受到威脅或者損害,孫權從來不吝惜與劉備翻臉,而投降曹魏,又有多次與蜀漢盟誓的事情。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攻下漢中,稱漢中王,關羽在荊州地區採取配合行動,猛攻襄、樊,意欲從陸路上打通荊益。孫權不想劉備在中原做大,趁劉備無暇東顧,將其勢力從荊州徹底清除出去。司馬懿看出了孫權心中的小九九。曹孫達成共識。孫權與曹操暗通勾結,導致關羽丟了性命。
到了夷陵之戰,劉備伐吳失敗,孫權馬上不認賬。曹丕大怒,派大兵征討,孫權“乃卑辭上書,求自改厲”。孫權還在上書上說:若陛下認為我罪在難除,不能原諒,臣當奉還土地民人,“寄命交州,以終餘年”。把我流放到交州去,終其餘生。同時,孫權又與上過當的魏國使臣浩周寫信:“欲為子(孫)登求昏宗室。”又云:“以登年弱,欲遣孫長緒、張子布隨登俱來。”說得跟真的一樣。這就是孫權的手段。


相比孫權,劉表父子表現就遜色多了

劉表本人能力是不錯的。

劉表生了幾個兒子當時,沒有一個有孫權那樣的才能,一個多病,一個年幼無知,所以曹操來取荊州時,只能拱手相讓。


曹操什麼情況下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讀《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建安年間,曹操與孫權兩軍對壘。

首次交戰,吳軍大勝,於是曹操便死守陣地再也不出來。有一天,孫權看到水面有薄霧,便帶人駕舟闖入曹軍前沿,查看曹操水軍部署,並且鑼鼓喧天。

因為曹操生性多疑,見孫吳連隊威武、艦隊井然有序,認為有詐,也不敢出戰,長吧一聲:“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緊接著,曹操一聲令下,萬箭齊發射向吳軍艦隊。

一會兒,孫吳水軍船隻便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發生傾斜,隨時有翻沉的危險。

孫權便下令掉轉船頭,使另船的一側再受箭。一會兒,箭均船平,孫軍順利返回。曹操這才知道自己上當受騙了。


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把這個故事嫁接到諸葛亮身上而已。


問答參考:《三國志》


歌舞三國


“生子當如孫仲謀”語出自《三國志》裴松之注:“公(曹操)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謂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當然我們要說清楚的是,曹操並不是將孫權與自己的兒子相比,只是與劉表的兒子相比,畢竟無論曹丕還是曹植,都是當時的大才,足以與孫權一比。


私以為曹操讚賞孫權之才,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兩點:


一、知人善任,禮賢納士

公元200年,孫策遊獵時,遇刺身負重創,臨終前託付於孫權。這時的孫權只有18歲,他繼承父兄之業,成為江東之主。但孫權面臨的形勢是嚴峻的,東吳集團此時並不穩固,內有豪強,外有曹操等強敵環伺。


但是年少的孫權並不慌亂,他深知父兄留下的舊部是必須團結的力量,在舊部中,張昭為文臣領袖,孫權任張昭為長史,待之以師禮。周瑜為當時武將之冠。孫權就任命周瑜為中護軍,事之如兄長。由於張昭、周瑜的表率作用,江東百官一心,在短時間內,江東穩固依舊。


孫權在重用諸舊臣的同時,更重視禮賢納士,周瑜推薦魯肅,孫權待之以殊禮,魯肅深受孫權賞識。魯肅後來繼周瑜任吳軍統帥,成為東吳的名臣。周瑜、呂蒙又向孫權推薦甘寧,甘寧出身不高,孫權並不在意,依舊以殊禮待之,後來甘寧屢建戰功,成為東吳的名將。


孫權不但知人善任,而且極有主見。208年,曹操南下取得荊州,江東集團內部出現了主和與主戰兩派意見。張昭主張“迎曹”,主和派人數眾多,但是孫權分析利弊後,孫權依舊選擇支持魯肅等少數人的抵抗派。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二、開疆拓土,重視經濟與外交

210年,交趾發生騷亂,孫權遣中郎將步騭出任交州刺史。步騭率官兵千餘人赴任,至則誘斬“陰懷異心”的蒼梧太守吳巨,聲威大震,原督領交州七郡的士燮兄弟臣服東吳,孫權就有了揚州、荊州和交州的三州之地了。



東漢末年,北方居民大量南遷,為南方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孫權幫助南越山民走上了漢化的道路,江南地區在漢族和山越族的開發之下,經濟很快發展了起來。在江南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孫權多次派人出海,擴大他的政治影響。


公元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萬人的大艦隊達夷洲(今臺灣)。242年,又派將軍聶友、陸凱率一萬三千人的大艦隊到珠崖、儋耳(今海南島),恢復了這裡同大陸一度中斷的聯繫。


這是歷史邊角料


一個18歲的男孩,能在危難時穩住局面,能任賢用能,能讓江東近百萬人軍民安居樂業,還能高瞻遠矚與聯合劉備抵抗強敵曹操,能忍氣吞聲與劉備聯姻交好。(想娶關羽的女兒當兒媳被拒絕),能不讓人稱奇?
18歲的孫權還是個孩子


在現在18歲在家還是個孩子,在學校讀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懂世事的孩子,而孫權卻能擔此大任,不懼曹操的威逼和利誘,在赤壁大敗曹操百萬軍隊,東吳有這樣的少年才俊曹操能不羨慕嗎?
二十多歲的孫權

曹操還有個羨慕他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接班人問題,最有才能的曹衝很早就夭折了,有才華的曹植卻放蕩不羈,曹丕心機重卻沒有什麼膽識和魄力,費勁讓司馬懿教他念書,卻教的經常愛哭,這樣手軟以後怎麼能擔當大任呢?


三十多歲的孫權

曹操擔心、羨慕加妒忌孫權的才幹和魄力,而且為自己遲遲拿不下東吳而懊惱,為自己沒有這樣德才兼備而且有擔當的接班人而發愁,所以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壯年時期的孫權(活了73歲)

當然曹操點夠背的,在世時就被冠以奸臣的名號,所以遲遲不敢篡位,兒子裡面夭折的就有三位,兒子曹丕繼位不久也死了,下一代裡曹睿繼位沒有兩年也死了,曹芳也沒能撐多久,活該人家司馬懿撿了漏。


黃蜂二師兄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辛棄疾有一首詞,是如此寫的:“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在這首詞中大大地誇獎了孫權一番,認為孫權年級輕輕便立下如此功績,可以與曹劉三分天下。那麼曹操當年為什麼誇孫權呢?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一、曹操說此話的背景

曹操說此話的背景是在濡須口之戰。當時可以說是孫權非常得意的一段時間。那時候的孫權,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然後建都建業,聽說曹操要來入侵,因此建立了濡須塢。後來曹操果然來進攻孫權,結果看見孫權的軍陣非常整齊,曹操不由得感嘆一聲,然後撤軍了。裡面記載了一段孫權非常神勇的樣子:

“權乃自來,乘輕船,從濡須口入公軍。”

當時孫權多次挑戰曹操,曹操因為不善水戰,便沒有接戰。後來孫權坐著一條小船就大搖大擺地出現在了曹操面前,表現出一副在巡閱曹操軍隊的樣子,像是挑釁的樣子(可能是為了誘惑曹操出兵)曹操命令士卒不得放箭,讓孫權看了個編。此後曹操觀察孫權的軍陣,發現“舟船器杖軍伍肅然”,然後曹操說出了那句名言:

“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曹操在感嘆什麼?

二、孫權的英勇

孫權的表現確實是十分英勇,面對著曹操大軍壓境的情況,劉琮手握十餘萬重兵,但是卻選擇了束手就擒。然而孫權則是選擇了堅決抵抗的道路。在《魏略》之中,更是有著孫權的神勇的記載: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當時孫權坐著船來看曹操軍隊,曹操命令手下亂箭齊發,結果因為箭太多導致孫權的船的一面過重,有傾覆的危險,孫權乾脆就把船給調轉了一個方向,再次承受箭雨,結果兩面受力均勻,箭均船平,孫權就回來了。

《魏略》是魏國的史書,魏國沒必要給孫權說好話,可見孫權當時的表現確實是非常神勇。就憑藉著孫權的這種表現,難怪曹操想要一個孫仲謀一樣的孩子了。

三、曹操可能需要一個孫仲謀這樣的兒子

曹操的兒子很多,而且其中不泛有才能之人。曹丕善用陰謀詭計,沒有堂堂正正的人君之相;曹植文人氣息太重,意氣用事,是個好詩人但不會是個好君主;曹彰英勇善戰但是是個直腸子,缺乏心機;曹衝為人聰慧且大度仁慈,但是卻早亡……

因此曹操的兒子們雖然各有所長,但是卻沒有一個完全適合做君主的人。曹操終其一生沒有統一三國,可能曹操想要的,是一個能繼承他的遺志,統一三國的兒子。正如同孫權一樣,繼承父兄的遺志不斷奮進,即便是遭遇到很多困難也不放棄。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說到:赤壁之戰之後,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起兵四十萬下江南,報赤壁之戰失敗之仇。曹操大軍至濡須,曹操親領大軍在濡須口排開軍陣。曹操領百餘人上山坡,遙望戰船,各分隊伍,依次擺列。旗分五色,兵器鮮明。當中大船上青羅傘下,坐著孫權;左右文武侍立兩邊。操以鞭指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曹操欣賞孫權什麼呢?我覺得曹操一方面欣賞孫權的守天下的治國才能,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他對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像孫權這樣守好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的願望。

建安十七年的曹操也有五十多歲了,快六十了,他也是一位父親,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他看到了孫權的了不起之處:

自古以來,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秦始皇轟轟烈烈統一天下,他的子孫們卻沒能守住天下,秦朝短短十五年就亡國。

孫策死的時候26歲,所以孫權繼承父兄基業的時候還很年輕,二十出頭,雖然孫權不能像父兄那樣衝鋒陷陣,斬敵殺將,但他有治國才能,有籠絡人才的才能。接過父兄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接過父兄手上留下的文臣武將,他不需要父兄給他剔刺,並且善待他們,他能讓這些文臣武將服服帖帖地為他效忠,上下一團和氣,江東在孫權的治理下,太平興旺。

曹操親眼目睹孫權的軍隊隊伍嚴整,紀律嚴明,威風凜凜,所以他不由得讚歎,對孫權的欣賞之情溢於言表。孫權的治國能力一點都不會比父兄差,只要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孫權是多麼了不起。

曹操拿劉景升兒子作比較,劉表去世的時候,長子劉琦因為被蔡夫人算計,沒辦法繼承劉表的基業,劉琮只有十四歲,荊州所有大事他也做不了主,全部聽他母親和舅舅蔡瑁等人的話。曹操大軍壓境,蔡夫人、蔡瑁等人帶著劉琮不戰而降,很輕鬆地葬送劉表的荊州。

而孫權的江東,卻在赤壁大戰時,大敗曹操,孫權守住了江東,他孫權就有能力和曹操抗衡。

當了父親的曹操,他辛辛苦苦打下江山,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像孫權那樣守好自己的江山,如果他的子孫後代能做到孫權這樣,那麼百年之後,他就可以放心地離去。這是曹操對自己子孫後代的期望,期望他們以孫權為榜樣,守護好、治理好曹操留給他們的江山社稷,永遠興旺下去。






牡丹梅花鑫森淼


《吳歷》記載:

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

這就是“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出處。

先說一下當時背景

建安十六年,孫權在張紘的建議下,遷都秣陵,並改秣陵為建業,建業正式成為東吳的帝都。

建安十七年底,曹操舉40萬大軍,號稱要報赤壁之仇,向建業發動攻勢。由於建業北臨長江,因此,濡須口就成為建業北面防禦的要衝。建安十七年底,聽聞曹操來襲,孫權在呂蒙的建議下,在濡須口修建了濡須塢,用以抵禦曹操的攻勢。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在攻破了孫權的江西營,俘獲都督公孫陽後,與孫權所領的7萬於眾僵持在濡須口。曹操計劃仿效赤壁之戰,火攻濡須塢,因此,打造了許多油船,並連夜渡到江中,打算在發動攻勢的時候,以火箭射燃油船,火燒濡須塢。

孫權派水軍圍困油船,不但破壞了曹操的計劃,更抓獲俘虜三千餘眾,溺死數千人。

其後孫權屢次向曹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於是乘輕船自濡須口進入曹操軍前,曹軍諸將都以為是挑戰者要進攻,但曹操知是孫權來,就下令曹軍保持嚴整,弓弩不得妄發。孫權的船走了五六里後回頭返營並響起鼓吹音樂,曹操看見孫權船上不論器械還是士兵都整齊嚴肅,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濡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此戰雙方相持月餘,曹操無功而返。

“攻城容易守成難”,孫權雖不像孫堅、孫策,在開始的時候勢頭如此強勁,卻也因性度弘朗,蓄賢養才,胸有大志而逐漸與其父兄齊名。

孫策死後,孫權接掌東吳後,就面臨著關乎東吳存亡的赤壁之戰,在赤壁之戰中,孫權臨危不亂,用人不疑,在面臨東吳生死存亡之時,不但沒有因為經驗不足,人心不齊而自亂陣腳,反而展現出了超強的政治頭腦和魄力。

赤壁之戰的勝利,也徹底降服了東吳老臣們的人心。

在濡須口之戰,雖然曹操並沒有號稱的40萬之眾,但其實力也遠超於孫權所率領的7萬人。孫權也曾向劉備求援,但劉備以要攻打劉璋為藉口拒絕了孫權。

《三國志·先主傳》:明年,曹公徵孫權,權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徵吳,吳憂危急。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於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乃從璋求萬兵及資實,欲以東行。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給半。張松書與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松兄廣漢太守肅,懼禍逮己,白璋發其謀。於是璋收斬松,嫌隙始構矣。璋敕關戍諸將文書勿復關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

在明顯弱於曹操的情況下,孫權再一次展現了其冷靜的軍事頭腦,臨危不懼的優秀品格。

孫權先以甘寧領三千兵為前部督,密令他乘夜突擊曹操。甘寧精選了百多人直抵曹操營下,攻入營中後殺了數十人。隨後又以計謀破了曹操的“油船計”。東吳水軍本就強於曹魏,在此後僵持的月餘裡,孫權屢次乘坐輕舟快船,親身到曹軍面前挑釁戲謔。

作為東吳之主,孫權不但沒有歸宿在大後方,親自帥兵與曹操決戰,更能隻身為餌,挑釁曹軍,打擊曹軍士氣,其勇氣謀略一點不遜於父親孫堅,兄長孫策。

這就是曹操為什麼會稱讚孫權的原因。

曹操能文能武,而其子嗣卻多偏舞文弄墨

曹操征戰沙場多年,能文能武,即能帶兵打仗,又通曉文墨,即著有《魏武注孫子》《孫子略解》等軍事著作,又有《觀滄海》《龜雖壽》《讓縣自明本志令》《蒿里行》《孟德新書》等文學作品。

而曹操的子嗣雖多,但繼承曹操文武雙全的卻寥寥無幾,除了曹昂、曹丕、曹彰展現出了軍事才能外,其他的孩子入曹植、曹衝、曹宇等都偏文墨。

建安十八年的濡須口之戰,此時的曹操已經58歲了,而孫權才31歲,僅比曹丕大5歲,在曹操眼裡,孫權即是江東之主,又是與自己孩子一樣大的晚輩。

兩個同齡人,孫權不但早早的就從兄長手中接起了治理江東的重擔,更能與自己這位征戰沙場一生的梟雄橫江對戰,親身涉險,並讓自己沒討到一絲一毫的便宜。反觀自己的接班人曹丕,卻依然在自己的羽翼下。(建安十八年濡須口之戰,曹丕是隨曹操出征的, 但並沒有嶄露頭角)

在看著孫權只舟單影在江中逍遙,打擊曹軍士氣,又看到孫權治軍齊整嚴肅,想到自己賬中的曹丕,曹操不盡然的發出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

到底誰最應該“生子當如孫仲謀”呢?

自然是劉備,劉豫州。

東吳孫家,從孫堅到孫策、孫權,父子三人都是人傑。從吳縣慢慢打出了整個江東基業,並與曹操、劉備分庭抗禮,直到最後三國大一統,也是東吳扛到的最後。

曹操更不必多說,子嗣極多,有才的就好幾位,曹丕、曹昂、曹植、曹衝、曹彰、曹宇等等,或文或武,或文武雙全,也沒有辱沒曹操的一世英名。

反觀劉備,膝下子嗣共有四個兒子,劉禪、劉永、劉理以及養子劉封。這幾個人中,唯能堪大用的,就是養子劉封,還因為襄樊之戰關羽歿而遭牽連,被劉備賜死。剩下三個親兒子,一個不如一個,劉理早夭,劉永因為得罪劉禪的寵臣黃皓,而被劉禪疏遠。劉禪不但自己無甚大才,更是因為寵信宦官黃皓,而疏遠排擠有功之臣。

所以說,唯有劉備應該“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說出這句話,如果當時劉備場,一定無地自容。


始終先生


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是曹操對他的讚歎之語。後代的辛棄疾在他的《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中也提到,“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那麼這個孫仲謀到底是何方神聖呢?他就是三國中東吳的皇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黃武元年(222年),他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

前半句:生子當如孫仲謀。

後半句: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不是拿孫權和曹丕比,是拿孫權跟劉表兒子劉琮比。劉琮繼承父親管理荊州,結果在曹操南征時不戰而降,同樣繼承父兄基業管理江東的孫權卻有魄力抵抗曹操,保住了江東。

後來曹操與孫權戰於濡須,曹操看到孫權的戰船車馬整齊有序,感嘆孫權年少有為,跟前面劉琮投降的事例一對比,才有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養兒子得養這樣的,能守住老爹打下來的江山,養個劉琮那樣的窩囊廢,真是把他爹劉景升的臉丟光了。

有了劉琮投降送荊州的事做鋪墊,曹操才會下意識把孫權作為子輩去評價。

更何況,曹操和孫堅平輩,認孫權為子輩,本來也沒佔孫家便宜~

說回孫權,早期的孫權真的算得上是一代明君,首先,他18歲坐領江東,孫策剛死,孫權痛哭不止,張昭勸他別太傷感,讓那些那些圖謀不軌之人聽到了就更加不怕了。孫權於是接受了張昭的建議,並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於是大家都逐漸敬重孫權。季漢這邊也有類似的例子,蔣琬在諸葛亮死後也沒表現出什麼負面情緒,於是季漢局勢得已穩定,眾望漸服,而魏吳不敢隨意窺伺季漢。

《三國志吳主傳》:五年,策薨,以事授權,【權哭未及息】。策長史張昭謂權曰:"孝廉,此寧哭時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師,非欲違父,時不得行也。況今奸宄競逐,豺狼滿道,乃欲哀親戚,顧禮制,是猶開門而揖盜,未可以為仁也。"【(張昭)乃改易(孫)權服,扶令(孫權)上馬,使出巡軍】。

《三國志張昭傳》:權悲感未視事,昭謂權曰:"夫為人後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勳業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孝廉何得寢伏哀慼,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權上馬,陳兵而出,然後眾心知有所歸。

《三國志蔣琬傳》: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

江東六郡自孫策死後反得還剩幾個?還只有18歲的他楞是在這種環境下讓局勢漸趨穩定,18歲的他,平廬江李術的手段令人驚歎。當時李術有二心,並且收留了一堆叛亡者,孫權並沒有馬上攻打他,而是想通過讓李術交出逃亡者來試探他(估計這時候已經在暗中準備兵馬了),結果李術原形畢露,於是孫權致信給曹操說:“揚州刺史嚴象曾經被李術所殺,李術這個逆賊還藐視朝廷,現如今我要為國家討平這個逆賊”,從而師出有名。孫權又吃準曹操在官渡抵禦袁紹,沒有多餘的精力救援李術,然後全力攻打李術,成功將李術攻殺。這一仗打出了孫權的威名,同時又警告了那些圖謀不軌之人。

《江表傳》:初策表用李術為廬江太守,策亡之後,【術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權移書求索,術報曰:"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復還。"權大怒,乃以狀白曹公曰:"【嚴刺史昔為公所用,又是州舉將,而李術兇惡,輕犯漢制,殘害州司】,肆其無道,宜速誅滅,以懲醜類。今欲討之,進為國朝掃除鯨鯢,退為舉將報塞怨仇,此天下達義,夙夜所甘心。術必懼誅,復詭說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內所瞻,願敕執事,勿復聽受。"是歲舉兵攻術於皖城。術閉門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糧食乏盡】

其後的幾年內孫權禮賢下士,勵精圖治,克定禍亂,一直在著手穩固內部,一直在處理一些孫策時代的遺留問題,比如洗刷孫氏的惡名。

《三國志吳主傳》:【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使丞之郡行文書事。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周瑜、程普、呂範等為將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分部諸將,鎮撫山越,討不從命。

即便如此,內部還是不夠穩定,曹操不斷在江東挖人,先是挖走華歆,再是準備挖走盛憲、太史慈、周瑜、孫輔、孫賁;宗親孫暠欲圖奪權;丹陽郡曾經差點被媯覽、戴員獻給曹操手下的揚州刺史劉馥;赤壁之戰前孫賁想過要迎接曹操;就連昔日幫助孫權建立君臣關係穩定內部的張昭都想投降,孫權能夠在如此沉重的內外壓力下拔劍斷案,力排眾議,振臂一呼!誓與漢賊決一死戰!孫權的形象在這一瞬間何其高大?孫權此時此刻的內心是糾結的,是不甘的,是恐懼的,在做了一番心理鬥爭後,孫權不願做命運的奴隸,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任用周瑜、程普、魯肅,聯合劉備抗擊兇狠的強敵,哪怕是輸了也無怨無悔,畢竟還是做過抵抗,做過掙扎,更何況是粉碎了曹操不可戰勝的神話?我此時彷彿聽見孫權內心在呼喊:“田橫被漢高祖追到島嶼上尚且不投降,我孫氏立足江東三世,兵馬數萬,豈有投降之理?”,少年孫權,對得住“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評價。

孫權不僅在赤壁之戰中創造了奇蹟,而且他對於開發東南、交廣多多少少有功績,要知道漢朝以來揚州地區大規模的開發不是很多,《史記》對於吳越地區的經濟狀況描述是這樣的:“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孫吳作為一個割據政權,想要抗擊一個統一的北方政權就必須重視經濟的發展,大一統王朝對待邊緣地區的重視可能還沒有孫吳這類地方割據政權那麼高。孫權對東南地區的開發也為後來南渡的東晉提供了一片棲息地。




雪中奮短兵


1、曹操作比較得出的結論

根據史書上記載,生子當如孫仲謀,後面還有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很明顯,曹操拿孫權跟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做了對比,劉琦短命,早早的掛了,劉琮乾脆直接投降,這兩個人跟孫權比起來,那簡直是金玉和泥瓦,孫權要比劉表的這兩個兒子強一萬倍,所以,其實只是一個結論而已。

2、佩服孫堅生了個好兒子

孫堅生了兩個兒子,孫策和孫權,孫策開疆拓土,攻城拔寨,打下了江東劉俊八十一州,可惜早早的掛了,孫權守著父兄的留下的基業,幾十年完好無損,在他手裡,敵國沒有在東吳的地盤上前進半分。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曹操對自己的兒子,可能都沒有這樣的自信,能夠把他留下的大魏堅守下去。所以他感嘆孫堅的後代了不起。

3、激勵自己的孩子上進

說是生子當如孫仲謀,其實他心裡何嘗不想自己的幾個兒子也能夠有這樣的本事,奈何那個時候兒子還小,承擔不了這樣的重任,曹操很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快速成長起來,能夠把自己一輩子的積累傳承下去,這就是他最大的心願,他希望他的兒子們也能夠明白自己的心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