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節,華人為什麼要過元宵節?

軌道運校-景老師已認證


瀅月齋,以女性視角解讀古今文化,為你詮釋不一樣的世界。

華人為什麼要過元宵節?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回答:

一、元宵節歷史悠久,意蘊深厚。

正月十五,又被稱為元宵節。關於它的來歷,歷來有四種說法:一是漢文帝為了紀念平定諸呂,二是上古民眾紀念火把的說法,三是為了紀念“三元”,四是東漢明帝、梁武帝的燃燈法會。綜合以上四種說法,元宵節在漢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並逐漸成為民間的傳統習俗。

元宵節這個節日,既代表著人類社會的迅速發展,又見證了中外文化的融合。歷經兩千多的時光後,這個節日依然經久不衰,可謂歷史悠久、意蘊深厚。

二、元宵節習俗豐富,熱鬧非凡。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主要有以下幾種:

吃元宵,這是元宵節最常見的習俗。從宋朝開始,人們就開始在正月十五這天製作圓形的湯圓,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在北方,人們則習慣於吃元宵。

鬧花燈,猜燈謎,舞龍舞獅,劃旱船,這些都是元宵節常見習俗。元宵節當天,人們會舉辦熱鬧的元宵燈會,並舉辦舞龍舞獅活動,以驅逐邪惡、迎接新年。在南方的農村,人們則選擇用劃旱船的方式,以紀念屈原。

祭祀門戶,逐鼠,這兩種習俗現在已經比較少見。人們在正月十五當天將楊柳枝掛在門前,將酒肉放在門前,並放上米粥,以示對祖先的祭祀,驅趕老鼠。

迎紫姑,走百病,這兩個習俗都是為了消除災禍。

迎紫姑最初流傳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紫姑曾是大戶人家的小妾,被正妻嫉妒,並在正月十五死去,相傳她的原型就是西漢時期漢高祖的寵妃戚夫人。民間將她奉為廁神,人們在正月十五祭祀她,以求安穩。走百病則是明清時期才出現的習俗,元宵節婦女還會相約結伴遊玩,相傳這樣可以祛病延年。

三、元宵節象徵團圓,甜蜜溫馨。

對於中國人來講,元宵節無疑是一個溫暖的節日。在這天,人們不禁能吃到口感甜糯的大湯圓,還可以與家人團聚。元宵節要吃的湯圓,本就有團團圓圓的意義,而鬧花燈、耍龍燈、猜燈謎、舞獅子等有趣的習俗,則為這個節日增添了更多的熱鬧氣氛。在上元佳節,平日忙於工作的人們,通常會在這天選擇與家人一起欣賞元宵晚會,或是外出觀看元節燈會、舞龍舞獅等活動。而對於海外華人來講,元宵節更是個重要的日子。他們本就生活在遠離家鄉的環境下,在元宵佳節這個傳統節日更是他們加強文化認同的最佳機遇,他們可以在唐人街舉辦慶祝活動,並加強彼此的聯繫。他們在慶祝元宵節的同時,也將這一中華傳統文化傳統傳播到國外。

回答完畢,請採納!


瀅月齋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又叫上元節,燈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古人稱“晚上”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放煙花、耍龍燈、玩獅子、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一系列各式各樣的傳統民俗活動。2008年6月“元宵節”被選入國家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琴童的生活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華人過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資料考證,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日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華人習俗。








勁節清風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在這皓月高懸的夜晚,凡有華人的地方都要點起彩燈,以示慶賀,並與家人、好友出門賞月、賞花燈、燃放焰火、猜燈謎、吃元宵等習俗,目的是祈盼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共慶團圓。也寄託了我們中華民族對新的一年的美好願望。

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歷史非常悠久的一個節日有很多的習俗: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自漢朝起,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吃元宵。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國韻文化促進會會長


俗話說“過完十五才算過完年”,因此,元宵節是中國人一個很重要的節日。現代元宵節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舞獅子、舞龍、鬧社火、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活動。而元宵節的歷史也很悠久,據說漢朝便有了,那麼中國古代又是怎麼過元宵節的呢?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管中窺豹,可見端倪。

首先,來看《水滸傳》的元宵節,體現一個“衰”字——曇花一現。《水滸傳》裡也多次寫到元宵節。一次是花榮的清風寨中過元宵,一次是梁中書主政的大名府城過元宵。動靜最大的是七十二回“柴進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鬧東京”。當時的梁山頭領宋江等人喬裝打扮進東京城,以看花燈為名,打通名妓李師師,讓她傳達給皇帝他們的“招安”思想。書中描寫東京汴梁城元宵節的繁華:過了一夜,次日正是上元節候,天色晴明得好。看看傍晚,慶賀元宵的人不知其數……李師師家火起,驚得趙官家一道煙走了。鄰居人等一面救火,一面救起楊太尉,這話都不必說。城中喊起殺聲,震天動地。高太尉在北門上巡警,聽了這話,帶領軍馬,便來追趕。燕青伴著李逵,正打之間,撞著穆弘,史進,四人各執槍棒,一齊脅力,直打到城邊。把門軍士急待要關門,外面魯智深輪鐵禪仗,武行者使起雙戒刀,朱仝,劉唐手捻著朴刀,早殺入城來,救出裡面四個。方才出得城門,高太尉軍馬恰好趕到城外來。梁山賊寇可以成群結隊化妝走進首都,而且輕鬆入了皇宮,驚動聖駕。而官府似乎沒有什麼有效的防備措施,大宋連皇帝的保衛都如此鬆懈,元宵節的繁華,當然也只是稍瞬即逝的曇花。

其次,來看《紅樓夢》的元宵節,體現一個“情”字——詩情畫意。《紅樓夢》裡對元宵節情有獨鍾,開篇便以元宵節賞花燈展開,當時甄士隱丟掉女兒英蓮引發大風波。第十八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賈元春歸省慶元宵”,描寫了元春封貴妃回家省親,賈府正處在烈火烹油時期過的元宵節。這個元宵節主要寫貴妃出題,大觀園內各位青年男女賽詩比較才藝。元春來到大觀園內,場面如此:只見園中香菸繚繞,花彩繽紛,處處燈光相映,時時細樂聲喧,說不盡這太平氣像,富貴風流。再次,來看《西遊記》的元宵節,體現一個“繁”字——豪華奢侈。

再者,《西遊記》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觀燈 玄英洞唐僧供狀”,寫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到了天竺國外郡金平府,離靈山不遠了。已快到元宵節,當地僧人盛情挽留僧人多住幾天,觀看該府元宵燈會再說。這當然是小說家吳承恩的想象,印度等地並沒有中國元宵觀燈的習俗,吳承恩所描述的,看來就是明代中後期,運河邊大城市淮安府的元宵盛況:此夜正是十五元宵,眾僧道:“老師父,我們前晚只在荒山與關廂看燈。今晚正節,進城裡看看金燈如何?”唐僧欣然從之,同行者三人及本寺多僧進城看燈。三盞燈,三個晚上燒掉了無萬餘兩銀子,這實在是太奢侈浪費了。後來悟空才瞭解到,原來是玄英洞裡有三個妖怪:避寒大王、避暑大王、避塵大王,自幼愛吃酥合香油。他們化變成佛像,讓當地百姓在元宵節期間供奉香油,是當地百姓不堪重負。光燈油一項的差徭,“每家當一年,要使二百多兩銀子。”

最後,《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輅知機,討漢賊五臣死節”一回中,耿紀、韋晃、金褘和吉邈、吉穆等五人計劃在許都正月十五,慶賞元宵佳節之際起兵討伐曹操。後來由於準備不充分,這次兵變失敗了,五家宗族老少,全部被曹操誅戮。《三國演義》中還有一次元宵節,姜維鼓動滅蜀的大將鍾會自立為帝。如鍾會所言:“來日元宵佳節,於故宮大張燈火,請諸將飲宴。如不從者盡殺之。”但他倆鬥不過老謀深算的司馬昭,起兵失敗,二人死於亂軍之中。

因此,我國元宵節的來歷有著悠久的歷史。



劉律師講法規


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民間有觀燈習俗,又稱燈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由來,最主要的有兩個傳說。

第一種傳說:

相傳吃元宵的習俗起源於漢代,漢武帝時期,宮內有一名宮女,名字叫做“元宵”,由於常年在宮中,不得外出探親,所以十分思念自己的父母,終日以淚洗面。當朝的大臣東方朔,也就是現在相聲行業的祖師爺,得知“元宵”姑娘之心事,所以決定要幫助這位姑娘完成她的心願。所以,東方朔就對漢武帝謊稱,“火神”不日要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這天火燒長安。臣夜觀天象,欲解除此災,需要在宮內找出一位叫做“元宵”的姑娘,並在正月十五這天回家做一些“火神”喜歡吃的食品,並且,全體民眾需要張燈供奉“火神”。漢武帝聞聽此言,准奏了東方朔的建議,於是,“元宵”姑娘終於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人,當然了,正月十五這天,由於“元宵”姑娘做了很多“火神”喜歡吃的食品,所以,這天的長安很祥和,此後,逐漸形成了元宵節。

第二種傳說:

相傳元宵節起源於春秋時期楚昭王。楚昭王在一次經過長江時,看見水中有漂浮之物,於是命令他人將其打撈出來。此物是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很是不解,於是拿著這些打撈上來的東西去請教孔子。孔子曰:“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就是說等到這個物品是大吉的徵兆,楚昭王聞之甚是高興,恰巧這天是正月十五,於是楚昭王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這天要仿造此果,越是漸漸的形成了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

華人是具有強烈宗族觀念的民族,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閤家團圓,燃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眾人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今年的元宵節處於一個非常特常特殊的時期,新冠肺炎疫情非常嚴峻,人們只能在家中吃元宵,卻無法出門賞月和參加群眾的娛樂活動,但是相信經過全體中國人的努力拼搏,一定可以早日戰勝疫情,迎來春回大地。




雲捲雲舒觀滄海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據記載,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漢高祖劉鄭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後來,周勃、陳平等人協力剷除呂氏勢力,擁劉恆為漢文帝。由於剷除呂氏宗族那天晚上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文帝即位後,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逐漸就形成了民間的節日——元宵節。


盛京一點通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喝茶聊人生


元宵節被稱作“鬧元宵”。一個“鬧”字把元宵節活潑的氣氛渲染了出來。元宵節並非僅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一碗湯圓那麼簡單,更多在於強調共同享受、傳承的文化氛圍。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形式怎麼變化,元宵節的文化內涵、精神實質不會變,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財富應該得到傳承和發展。


聽冰道岸


中國人的情人節[玫瑰][玫瑰][玫瑰]❤️❤️❤️

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闔家團圓,過完元宵節,就該勞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