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世界遗产: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共和国北部的马腊、阿鲁沙、席尼昂加三省境内广阔的塞伦盖蒂草原。这里生活着数以百万计的斑纹角马、羚羊、斑马等食草类动物和它们的天敌。198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公园占地147.63万公顷,东邻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北邻肯尼亚马塞马拉自然保护区,南与马斯瓦狩猎区相接。公园是一个巨大的、名副其实的草原生态系统,也是当今世界上数量最大、品种最多的动物群栖息地和更新世生态系统的最后遗迹。

坦桑尼亚地质上属前寒武纪结晶岩组成的非洲古陆的一部分,以后的地壳上升和断裂活动形成以阶梯状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地势西高东低,东部是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平原和丘陵,一般仅宽10—30公里;内陆大部分为海拔1000—1500米的高原,由古老的上升地块经长期剥蚀夷平而成,地形单一,起伏平缓,间有浅平洼地。纵贯国境中、西部的两支裂谷,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谷底多陷落盆地和断层湖,两侧相对上升成为地垒式山地和高地,伴随断裂活动的岩浆喷出后形成高大的火山。

坦桑尼亚属于湿系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气温年较差小,沿海不足4摄氏度,内陆仅5—6摄氏度。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异。沿海低地和丘陵全年炎热,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地终年凉爽。降水量及其年内分配主要受热带幅合带和来自印度洋的东南气流控制,达累斯萨拉姆至维多利亚湖一线以北,每年有两个雨季和两个旱季;此线以南的广大地区,11月—次年5月为雨季,其余为旱季。雨量分布受地形、海陆位置和大湖水域影响明显,沿海平原、山地东南坡和维多利亚湖西岸超过2000毫米,是东非降水量最多处,山地背风面和广大内陆高原年降水量一般不足800毫米,中北部在600毫米以下。

坦桑尼亚植被以热带疏林和稀树草原为主。热带疏林分布最广,约占全国面积一半。热带稀树草原约占全国面积25%。此外,山地迎风坡有茂密的热带森林,出产罗汉松属、东北绿心木、大绿柄桑、东非桃花心木等经济树种。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内生活着35万头斑纹角马,13万只斑马,16.5万只汤姆森羚羊,7000余只大角斑羚,2.7万头达马鹿,1.8万头驼鹿,4000只长颈鹿,1.5万头埃塞俄比亚疣猪,3000只水羚,2700头非洲象,500余匹河马,200余头黑犀牛……它们的五大天敌也同时在此繁衍,包括2000余只狮子,1000余只豹,225只鬃毛豹,3500余只斑纹鬣狗和约300只狼。

大群斑纹角马、斑马及羚羊的迁徙,构成了这一生态系统最大的特色。而从自然景观上看,辽阔而没有树木的中央平原及东南大草原,与草木丛生、森林茂密的北部风格迥异。虽然动物群常年迁徙,但5、6月间的场面尤其罕见:成群结队的食草动物由中央平原向公园西部常年有水的地区移动,食肉动物紧随其后,伺机捕食。有时迁徙的动物群竟长达十余公里,这是世界绝无仅有的壮观景象,也是当今世界所能见到的最令人难忘的场面。

出处:《世界遗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2版)

---- 素材源自网络。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