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祁鎮與朱祁鈺是怎樣的皇帝?歷史評價如何?

吉鷹梅先森


知識不夠,閒話來湊。

這二位爺,那是實實在在的有故事。

大哥朱祁鎮,用當年明月的總結很到位:打錯一仗,殺錯一人。這也是讓人黑他的最大汙點。

老弟朱祁鈺,過渡皇帝,被人架上皇位,嚐到甜頭後,心思都在如何防著他哥哥身上。最後歷經奪門之變。亮點是,重用了于謙,治理了黃河。

大哥朱祁鎮

其一,打錯一仗。正統十四年(祁鎮大哥的年號),瓦刺揮兵南下,朱祁鎮在大太監王振的忽悠下,御駕親征。打算大大的幹一仗。結果,讓王振這啥也不是的玩意給坑了,結果是20大軍死傷無數,朱祁鎮自己也讓人給逮住了,成了俘虜。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土木堡之變”。之所以讓大家詬病,原因多為朱祁鎮御駕親征的目的竟然是覺得戰爭可以玩?殘酷的現實告訴他,兵,著實不可玩也。還有一點就是,輕信王振,當時,但凡是個明白人都勸誡他不要去,關鍵是不聽啊。以為朱棣大帝附體呢。

其二,殺錯一人。其實,這個時間段的歷史上最燦爛耀眼的本人覺得就是于謙了。因為這是貨真價實的英雄,歷史的節點,力挽狂瀾的他,硬生生為大明續上了命,沒有北京保衛戰,也許就大明就不是亡於萬曆了。

土木堡之變後,皇帝被抓,最牛的軍隊也讓人給打崩了,士兵軍心渙散,再上王振那幫啥也幹不成了,回來四處瞎說,撒播誇張於事實的謠言,大明王朝可以說是風雨飄搖,這時候,一幫主和談判派出來了,幹啥?遷都吧,往南遷,打不打的再說,先跑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時候于謙站出來了:主張遷都的,都該死。難道宋朝的事都不記得了?

於是,在於謙的力薦之下,大明朝迅速穩定下來,立了臨時的皇帝——主心骨有了,制定作戰計劃——北平保衛戰,籌集作戰物質——通州軍糧,這都幹完了之後,部隊的心氣也上來了。有這麼有自信的領導,還怕個鳥。

北平保衛戰打響了,當然,過程十分震撼,人性的閃光點,會永遠的被歷史銘記。當德勝門在於謙身後緩緩關閉後,他已經站在了歷史的光榮榜上。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各位有幸去杭州的小夥伴,別忘記去于謙祠,瞻仰一下這位英雄。

北平保衛戰——勝!!!一說到于謙,有些剎不住。不說點又覺得你們體會不到他被冤殺究竟是多大的冤。

沒錯,等朱祁鎮再登上皇位的時候,于謙被他殺了。

怎麼殺的?最開始有人說得殺于謙啊,朱祁鎮說不能殺,于謙有功啊。可是,又有人說了,他必死不可,他不死你名不正言不順啊。沒辦法,朱祁鎮一上頭,殺了。事後發現後悔,也晚了。

其三,是個好人。有多好呢?他臨死前不忍心看那麼多無辜之人一起赴死,於是違背了祖訓,廢除了殉葬制度。也許,在做俘虜的那段時間裡,他經歷了最難面對的生死。對人,對己,對生命的尊重。

他性格好,做俘虜都能和看守人處成鐵子,最後還甘心為他背叛也先。不得不說,不是真心實意,能處到那份上嗎?還有一點,他和錢皇后的愛情故事,也是一段佳話。國產愛情故事,等待和愛。

其四,奪門之變 差點把這個忘記了,在徐有貞石亨等人的策劃下。朱祁鎮在被軟禁七年之後。再次登上了皇位,統治大明王朝。

朱祁鎮就到這了。

老弟朱祁鈺

其一,防他哥。我他哥被抓後,大明決定要再立一個皇帝,這差事就落到他頭上了,一開始他不愛幹,作為皇室子弟,這孩子覺得做皇帝不咋地,也不是想幹啥就幹啥的。所以不想幹,沒招啊,太后都下詔書了,讓你幹你就得幹。

沒成想,這一干,上癮了。

不幹不知道,一干嚇一跳啊,這差事好啊,嚐到甜頭的他心裡一直有根刺啊,因為這皇位他是撿來的,隨著于謙打了勝仗,眼瞅著他大哥朱祁鎮沒啥利用價值了,要回來,那他大哥回來他咋整,心裡彆扭不。於是,他基本就是不想他哥回來,能拖就拖,別人覲見就當沒聽見,或者顧不上,偶爾還得親自出手設置點障礙。沒成想,出來個能人,靠張嘴真把他哥接回來了。

朱祁鈺不樂意啊,老不樂意了,派人接他哥時候就整了兩匹騾馬,一臺車。一回來就給關南宮裡了,也就是軟禁起來了。到什麼程度呢,好像吃喝都得皇后做手工才行。可見這皇位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幾年後,朱祁鈺有病了,他哥奪門之變,重新拿回來皇位。他這位過渡皇帝,也就徹底過度過去了,沒有陵寢,最開始也沒給諡號。

他在位這幾年,放權給於謙,打贏了瓦刺,穩住了江山。順便治理了黃河。再有就是防他哥。

以上就是兩位爺的故事。是非功過,交給歷史,你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呢?


姑蘇表哥不慕容


朱瞻基是個不偏心的好父親。兒子就兩個,兩個兒子都當了皇帝。別人是兄終弟及,他們卻有點不同。兄長正當壯年,弟弟卻繼承了皇位。這兩兄弟就是朱祁鎮和朱祁鈺。這兩皇帝的故事,還得從朱祁鎮年幼時說起。

他們的爹朱瞻基求子路上艱難,多年未有子嗣。1427年孫氏生朱祁鎮,次年母憑子貴孫氏冊封為皇后。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朱祁鎮繼位。

第一次繼位稱帝,年僅九歲,年號正統。正統早期還是不錯的,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輔政。

  1. 三楊輔政

“三楊輔政”中的“三楊”指的是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位都是明仁宗朱高熾做太子時的東宮舊臣,在朱高熾與朱高煦爭奪皇位的鬥爭中,立下重要功勳,故深得仁宗、宣宗父子的信任,長期擔任閣臣,三人皆歷仕五朝。為“仁宣之治”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正是在“三楊輔政”時期,憑藉三人在文臣中超絕的聲望,以及兩代帝王的特別信任,內閣地位迅速提高,閣臣品秩提升,獲得了“票擬”權,雖無宰相之名,而行宰相之實,儼然凌駕於六部之上,論權柄之重,六部尚書已不比閣臣。

楊士奇是“三楊”中最為重要的人物,他歷任建文、永樂、仁、宣及正統五朝,長期把持內閣。在宣宗皇帝駕崩時,當時尚為太子的正統皇帝時年九歲,而楊士奇已經是古稀高齡,主少臣疑,作為一個身歷五朝的勳臣股肱,楊士奇率群臣於文華殿謁見太子,口稱萬歲,以安群臣之心。可惜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

另二楊是楊溥與楊榮。都已年邁。

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世,朱祁鎮開始放飛自我,寵信太監王振。

2宦官王振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事情還得從王振發跡說起。王振是蔚州人,曾經讀過書,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原本他也想擔任學官,可是家道艱難,生活難以為繼。當時明成祖下旨,“許學官考蒲乏功績者,審有子嗣,願自淨身入宮中訓女官輩”,於是王振選擇自宮,進入明朝皇宮之中。

由於朱元璋的規定,所以明朝的宦官都是什麼文化的人,當過學官的王振顯得鶴立雞群,因此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明宣宗在位時,派王振負責教導太子朱祁鎮。王振很聰明,每天都能哄得太子十分開心,因此得到朱祁鎮的喜愛。

明宣宗去世時,太子也就8、9歲,一個幼子更加依賴王振。不過當時明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張氏尚在,她還能壓制著王振,有事沒事叫去罵一頓。幾年後張氏病逝,擔任司禮監太監的王振,真正開始展示他的“才華”。

王振專權期間,做了不少壞事,那些凡是不迎合他的,都被他趕出朝廷,貶到地方,他還將朱元璋設立的那塊禁止宦官專權的鐵牌毀掉。明英宗對他可是言聽計從、信任有加。“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就是此人。

3土木堡之變

蒙古騎兵在也先的帶領下,對大明朝發起挑戰。警報傳來,朝廷震驚了!年輕的皇帝卻很激動,太監王振也很激動。終於可以建功立業了。於是他慫恿皇帝御駕親征。也許正值青春叛逆時期,儘管大臣們都反對,但是皇帝還是一意孤行,帶著大太監王振,還有朝廷的文武百官和號稱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走到半道上,發現蒙古軍隊實力還是很強的,

還是趕緊撤吧。王振不肯錯過如此大好的光宗耀祖先生機會,於是,他想了一個很餿的主意,帶皇帝家去他家看看。這皇帝要是去了,祖墳冒不得冒青煙嘛。

這麼荒唐的事情,皇帝居然答應了。於是,大軍調轉方向,奔蔚縣去了。

走到半道,王振又覺得:如果這幾十萬人去他們家。會把莊稼都踩壞了,老百姓會罵他。

於是,又勸說,皇上別去了。以後再找機會。

大軍走到土木堡這個地方,被蒙古人追上了。結果,年輕的皇帝朱祁鎮,成了蒙古人的俘虜。

皇帝被俘,群臣憤怒。找到這個罪魁禍首。明朝將軍樊忠高呼:“吾為天下誅此賊!”然後用大錘將王振擊殺。土木堡之變後,景泰帝即位。

4朱祁鈺即位

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明朝陷入空前危機。孫太后果斷擯棄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張,採納了兵部侍郎于謙等主戰派的意見。國無君主不利於政令、軍令的推行及人心的穩定。

朝堂之上于謙用其渾厚的嗓音說道:“太子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后立郕王。”

郕王生母吳氏,本是明宣宗之叔朱高煦的妾侍,明宣宗殺叔後佔有了吳氏,私生一子,即朱祁鈺。因此母子長期隱藏宮外,至宣宗死前才得到承認。本來朱祁鈺只想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對帝位本不存奢望。

朱祁鈺起初是不願意接手這個燙手的“皇位”。于謙又正聲道:“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朱祁鈺從了。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帝,改元景泰。

景泰帝朱祁鈺他任人為賢,對王振的黨羽進行打擊,王振的侄子王山被凌遲處死,“族屬無少長皆斬”,其他家族成員也遭到流放。

重用忠臣于謙。勵精圖治,選將練兵,擊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又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當時明朝社會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英明之主。

5太上皇回朝

京都保衛戰取得勝利後,瓦剌的也先三天兩頭派人和談,王直多次請求皇帝迎回太上皇。朱祁鈺當時就不樂意了,坐上了寶座,如何願意下來。

然而再不願意,“太上皇”畢竟是明朝的“太上皇”在外族那裡始終不合適。1450年,宣稱北狩一年的明英宗終於回家了。景泰帝無意歸還皇位,“太上皇”的車駕直接被開往南宮禁地,開始長達七年的囚徒生涯。

朱祁鈺雖然貴為天子,然而太子卻不是自己親生的。權利這東西一旦沾上了就放不下來。

為了解除後顧之憂,他決定揹負天下罵名廢掉原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問題是,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當了太子後並沒啥大的過錯,想要廢掉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於是景泰帝就先賜給諸大臣黃金白銀,想借他們的口說出來,但最後還是沒人說。

景泰時有個俗語,說“滿朝升保傅,一部兩尚書,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魚”,就是說景帝大量封官,籠絡臣下的事實。

幾經周折,景泰三年五月,代宗終於將侄兒朱見深廢為沂王,將自己唯一的兒子朱見濟立為太子了。

事與願違,新太子才立了幾個月,就得重病死了。這可是景泰帝當時唯一的兒子,對景泰帝打擊可想而知。不僅斬斷了他所有的希望和念想,讓他陷入了絕望的境地。

6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臨朝。大將石亨夥同都督張軏(yuè)、太監曹吉祥等密謀發動政變。

十六日夜,徐有貞、石亨等率領千餘兵將毀牆破門入南宮,擁立英宗復歸皇位。

英宗復位後,立即廢景泰帝為郕王,軟禁於西宮,一月後,景泰帝病逝。

英宗賜諡號“郕戾王”,並不許葬入皇陵。可見英宗對他弟之恨有多深。

7念念不忘

明英宗復辟後,對王振依然念念不忘,他下詔追復王振的官職,還命人“刻木為振形,招魂葬之”。北京的智化寺是王振所建,明英宗下詔,在寺內為王振建立旌忠祠,而且塑像祭祀,還書寫碑文,為王振歌功頌德。王振死後的待遇,儼然如同他是為明朝殉國的英雄一般

朱祁鎮對王振是“真愛”,忘記了親葬大明幾十萬精銳之人是誰,又是誰造成自己被俘的恥辱。復位後不但不給王振定罪,既然還想給他立祠!這也只有昏君才能幹這事了。

再多說一句,朱祁鎮復辟之後還特地為太師也先在京城修廟祈福,屠戮大明子民無數的瓦剌太師也先,居然能在京師立廟,也是千古奇觀!

8忠臣于謙被誅

于謙的貢獻和地位在歷史上早就有定論了,是絕對的忠臣和國之柱石,這點朱祁鎮心裡比誰都清楚,可即便如此,他還是必須要殺于謙,理由很簡單,為了皇位的正統性。

于謙正是當年將朱祁鈺推上皇位的主導者,如果他不死的話,那也就代表著朱祁鎮是認可於謙當年推舉朱祁鈺是正當的,那麼也就是否認了自己現在奪位的正當性,這自然是不行的。

還有一個原因就要關係到明朝的幾個政治勢力了,正是因為明朝的土木之變,讓朝廷中的兩大勢力損失慘重,這兩個勢力就是武將集團和宦官集團,而這個時候由於打退了瓦剌的進攻,文官集團已經有了佔據上風的勢頭了,而且還穩穩的壓制了其他兩個陣營的實力。

所以才會出現武將和宦官聯合在一起扶立朱祁鎮復位的事情了,而這場政變針對的就是當時的文官團體,而於謙正是他們的代表人物。結局可想而知了。

綜上所述,這兩位是怎樣的皇帝應該很明朗了。

我是鼎鼎九公主!歡迎關注,精彩內容持續奉上。


鼎鼎九公主


我是帝國通史,我來回答:

整個大明王朝中,兄弟二人組先後當皇帝的比任何一個王朝都多, 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然而其他都是和平讓位,只有大明朱家朱祁鈺和朱祁鎮兩兄弟,卻是掀起了腥風血雨。

一、客觀的功過是非

朱祁鎮是為英宗皇帝,這個英字頗有諷刺意味。因為這位皇帝確實是一位“英豪”,率領大明王朝的精銳一鼓作氣前去“天子守國門”,但他作為君王,卻並沒有死社稷的勇氣,不但百家,而且淪為了囚徒,飽受凌辱。

這位九歲登基的孩童皇帝 ,長期處在極為壓抑的環境下,朝政由張氏決斷,成長由制度規範,他在失去本該擁有的快樂中成長起來,而這種從小培養出來的壓抑感,使得其在當政之後開戰了大肆的報復。而這一切,就奠定了英宗早年的當政基礎,也成為了歷史評價英宗朱祁鎮的關鍵點之一。

瓦剌部的再次入侵,成為了點燃英宗心性火藥桶的一根火柴,面對入侵,願意我行我素的英宗皇帝和王振一唱一和,全面準備進入御駕親征狀態。歷史上評價他寵幸宦官,這的確是一個皇帝最大的汙點,但他是孩童皇帝,自小身邊就是宦官內侍,如何不培養出信任呢?但這一切造成了他的失誤,葬送了皇位。

朱祁鈺,這位堪稱大起大落的代宗皇帝,一個代字變充分彰顯了其一生,代坐皇位是他的人生巔峰。朱祁鎮在外,朝中無人主政,而瓦剌部全面進軍,跨越長城兵臨城下,隨時都有亡國危險之時,朱祁鈺登臺,這位本是太平王爺的監國之人,搖身一變成為了皇帝。

二,可憐的皇帝

就當時而言,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構成了英代二朝的重大事件,其他事件都被這兩件事關皇帝的大事所遮蓋。朱祁鈺和朱祁鎮的歷史評價,也在這兩件事當中形成。朱祁鎮以奪門登基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明皇帝,成為了能夠得到自己認可的皇帝。因為在這之前他對皇帝職業無動於衷,但失去遠比得到更能教育人,於是這位皇帝真正意義上登上了大明的舞臺。

至於朱祁鈺,只能說他是一位苦命的大明藩王,被無端捲入這場權力的遊戲當中,又無奈被時局所拋棄。他剛拔上井研看了一眼,卻又被朱祁鎮給蹬了下去,在解決了大明王朝存亡危機之後,悄然退場。


帝國通史


朱祁鎮(1427年-1464年),兩次登基,在位共計22年,期間瘋狂過,無知過,被俘過,被關過,復辟過等等,一生充滿著悲劇的神奇色彩。本來是接手的大好河山,因偏信王振,給自己的帝國帶來了足以滅種的災難。

這一切反對抗爭的主角並不是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他能做的僅僅是被俘虜時面南而坐,他做的也只有這些。相信他之前,他之後的皇帝沒有人想要經歷他的經歷。

打錯一仗,信錯一人,殺錯一人可能是對他最全面的描述了。幸運的是,當朝的宮妃們遇上了這位傳奇皇帝,得以在皇帝駕崩後,不用再為之殉葬,是這位二次登基的皇帝廢掉了幾千年的殉葬制度,這點對他來說無疑可以贏得一個大大的贊,好在朱祁鎮當皇帝后期,任用賢臣,聽取納諫,仁政愛民,釋放建文帝后代才不至於使後代給他上更難聽的諡號,也算是對他不高的褒獎吧!

再說說朱祁鈺,因哥哥朱祁鎮外出征戰,被授予監國之職,但是他沒有想到哥哥一去竟然給了他一個天大的餡餅。在哥哥被俘,整個朱家帝國面臨倒掉的危機時,被掌權人士擁立為帝,結果業已登基便嚐到了世間最美好的一切,廢侄子太子位,囚禁太上皇哥哥,這些為朱家所不齒的事情他幾乎都幹了,好在他任用於謙等人,及時撥亂反正,勵精圖治,又使大明王朝重上正規,他的功績是不可被遺忘的,由於朱祁鈺的一手整頓與改革了大明在土木堡之變中慢慢恢復,漸漸中興,也算是英明之主。

然而一切美好的東西在1457年的奪門之變後全部反轉了,被奪位,被囚禁,離奇去世,也算是讓英宗報了仇,不過總體來說朱祁鈺確實有兩把刷子。





上善似水


非常榮幸能夠為您解答問題,希望能幫助到您,以下是我的觀點:

朱祁鎮給人的感覺是溫文爾雅的。本來他是個蠢人,在王振的慫恿下親征,全軍盡墨外加做了俘虜。但是,還沒來得及細琢磨他的蠢,一下子他就以一個謙謙君子的形象立住了,因為他有一個真心愛人,還有好幾個真誠的朋友,臨死的時候還廢了殉葬的制度。朱祁鎮確實是個好人,儘管他確實蠢。

反觀朱祁鈺,則形象猥瑣一些似的,本來是趕鴨子上架當的皇帝,被朝堂上大臣們打架給嚇的小臉兒煞白的形象,突然就成了皇權成癮的癮君子形象了。後來又背信棄義廢了侄子的太子,立自己的兒子——我發現明朝叔叔和侄子老有故事發生。

朱祁鎮和朱祁鈺的權利之爭其實也沒啥。這一段的故事裡最精彩的人是于謙。守北京城那裡,真是精彩!于謙一介書生,雖然做了兵部尚書,但其實沒有實戰經驗。卻鑿鑿實實的把也先給打廢了。

朱祁鎮回來那段也有意思,楊善憑三寸不爛之舌,不費一針一線就把朱祁鎮給接回來了。

後邊,李賢為于謙報仇那裡,幾個對手——書裡起了個代號叫“返鄉團”,裡頭三人又貪又壞還蠢。最後,窗戶紙一桶破,朱祁鎮才明白過來自己上了多大的當,竟然把于謙給殺了。可見,朱祁鎮是真的不適合做皇帝,太蠢!太容易被忽悠。

小編認為給朱祁鎮的定位:好人,但不是好皇帝。

應該說朱祁鎮太普通了,有皇帝的命,沒有皇帝的才,我喜歡朱棣這樣的聰明人,朱祁鎮比他太爺爺朱棣差太多了。但好歹自己老爸和爺爺創造了仁宣之治,難得的盛世,朱祁鎮這個富二代沒活的像乾隆一樣舒服自在,真的是因為智商捉急。

最可笑的是朱祁鎮和朱祁鈺這兄弟倆誰也沒活的舒服自在了,都被權利整得心力憔悴,痛苦不堪。

朱祁鈺費盡心思想自己兒子做皇帝,結果兒子沒那個命,一下子病死了。朱祁鎮倒是又做了幾年皇帝,可惜自己兒子在他當俘虜、困南宮的年月裡已經成了嚴重戀母的孩子,在未來差點被當成不孕不育





覓史記


朱祁鈺

他哥朱祁鎮不被瓦剌他也當不了皇帝,朱祁鈺知人善用,依靠于謙守住了京城,穩住了大明的江山,哥哥被俘,他也是臨危受命,頂著壓力上位。

上位後他很節儉,對災區予以不同程度的減稅,發展經濟。當時水患多發,他也是派官員著手處理。

他在位期間,景泰藍盛行。

外交上也做的不錯,周邊許多國家來京朝貢。

他做皇帝做久了就不想下來了,他想讓自己的兒子也當皇帝,不惜賄賂大臣。其實做皇帝那麼累,做個富貴王爺不是更好。

朱祁鎮

當了兩次皇帝,因為寵信太監王振在加上熱血就下令攻打瓦剌,可偏偏不如祖先,打不過人家被俘了。過了七年才回來。

經歷過災難後也成熟了許多,回來當皇帝后開始重用賢臣,遠奸佞,廢除殉葬制度也算一件好事兒。





美妹觀歷史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母為孝恭章皇后孫氏。

宣德十年,正式即位,年號正統。主少國疑,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操持,任用“三楊內閣”主理朝政,發動麓川之役,導致綜合國力耗損。正統八年,正式親政,勵精圖治,寵信王振制衡文官集團,導致宦官專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御駕親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發生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孫太后聯合兵部侍郎于謙,扶持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贏得北京保衛戰勝利。迎接明英宗回京,安置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策動奪門之變,廢殺明代宗和少保于謙,復位稱帝,改元天順。任用賢臣,聽取納諫,仁儉愛民。追贈胡太妃為恭讓皇后,釋放建文帝后代,廢除宮妃殉葬制度。

明代宗朱祁鈺(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23日),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玄孫,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母為賢妃吳氏,年號景泰(1450年—1457年)。

宣德三年(1428年),冊封郕王。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兵敗被俘。在兵部侍郎于謙和孫太后支持下,即位為帝,尊奉明英宗為太上皇。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勵精圖治,重用於謙等人,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擊退瓦剌的入侵,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推動明朝政治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英明之主。接回太上皇朱祁鎮後,幽禁於南宮,改立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奪門之變後,降為郕王,軟禁於西苑,離奇去世,享年三十歲,諡號為戾,葬於北京西山景泰陵。明憲宗即位後,恢復皇帝名位,諡號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稱明景帝。南明安宗朱由崧即位,加諡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

朱祁鈺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




珞珈山下話青史


【我是浮生若淺,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

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兄弟倆,隨著電視劇《大明風華》的播出,成為了近期熱烈討論的對象。電視劇呢,始終是帶有藝術加工的部分,歷史中的他們究竟是怎麼樣的皇帝呢?

哥哥被抓 弟弟登基

這同父異母的兄弟倆呢,本來可以兄友弟恭,和諧地共存著。可是呢在明英宗在位的正統十四年,年少氣盛且滿腔熱血的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剌,卻因為種種原因,兵敗土木堡,損失了明朝精英戰力,甚至連明英宗自己都被瓦剌生擒。

一時間明朝廷陷入一片混亂,被朱祁鎮留下來監國的異母弟弟朱祁鈺,臨危受命,在群臣和孫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鈺登基為帝,尊哥哥朱祁鎮為太上皇。登基後,明代宗朱祁鈺肅清明朝廷內部存在的問題,對外打贏了北京保衛戰,讓瓦剌人將俘虜的明英宗送回明朝。

於明朝而言 朱祁鈺略勝一籌

做人方面,朱祁鎮和朱祁鈺兄弟倆都不是壞人,尤其是朱祁鎮,根據史料記載,朱祁鎮對身邊的人都十分信任和善待,而朱祁鈺呢,雖然有了私心讓他眷戀皇位不肯放手,但是他卻無意傷害哥哥和侄兒。

可在當皇帝這方面,朱祁鎮就遠不如朱祁鈺了。朱祁鎮登基後,前期有張太皇太后及一干老臣輔佐,朝政還算清明,一些奸佞小人也不敢妄為。待到他們相繼離世後,年少氣盛的朱祁鎮開始了“寵信奸佞小人”之路,當然了這其中也不乏打敗仗、殺忠臣等等,包括土木堡之變折損明朝精英戰力,自己也被俘虜,最後致使明朝陷入混亂。

而朱祁鈺在明朝危亡之際接過燙手山芋,清除閹黨勢力,招賢納士,重用賢臣,厲兵秣馬,打退瓦剌,讓明朝廷重新穩定下來,重新步入正軌,於明朝而言,是大功一件,若是當時沒有朱祁鈺,明朝可能就此滅亡也不一定。

最後再提一句,比起朱祁鈺,朱祁鎮確實有很多問題,但在景泰八年復位成功後,他做了一件他祖父和父親都未曾做的事——廢除殉葬制度,不得不說,這項不人道的制度廢除後,還是值得點讚的。


若淺話史


1.英宗在位期間,基本分三個階段:初登大位時年僅九歲,年號正統,國事付於太皇太后張氏,三楊內閣秉政,政治清明,延續仁宣之治。親政之後,奸宦王振亂國,朝政紛亂,北伐瓦剌致土木堡之變,皇帝北狩。後也先送歸回朝,被囚於南宮七年,景帝病重,奪門歸政,改元天順,此間頗有善政。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即位之初在三楊的輔佐下頗有一番作為,延續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楊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壇後,宦官王振開始專權,恰逢瓦剌部也先大舉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下草率親征,於土木堡被俘,被俘後尚能保持氣節拒寫招降書,隨後由於後方于謙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認為沒有利用價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卻無權。趁景泰帝病重政變復位,大肆打壓擁立景泰帝的于謙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賢臣,並廢除了洪武以來的嬪妃殉葬制度,被後世喻為德政。

明史評價: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勳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辟而後,猶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2.而對於景泰帝朱祁鈺,劍橋中國明代史是這麼評價的,景泰時期,即明景帝統治時期,普遍地被人們判定為恢復了穩定、由幹練的大臣們卓有成效地治理、進行合理的改革以及為北京和北方邊境制定正確的防禦政策的時期。傳統的歷史學家也判定,與前十年邪惡無能的宦官不幸地把國事搞得一團糟的情況相比,它的政府要受到讚譽。但是新政體不僅僅是一個從宦官統治向官僚恢復權力的過渡。至少在景帝統治的初年,新的改革受到以興安為首的高級宦官的支持,而且是與任何官僚或將領一樣熱誠的支持。更確切地說,新政體的力量必須被看成是“民族覺醒”的結果,即在土木災禍之後人們對國家需要進行徹底重建的普遍認識。

而明憲宗對景泰帝的評價似乎更加的真實,畢竟景泰帝對待朱見深是真的不怎麼樣,憲宗這樣評價:朕叔郕王踐阼,戡難保邦,奠安宗社,殆將八載。彌留之際,奸臣貪功,妄興讒構,請削帝號。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諸奸於法,不幸上賓,未及舉正。朕敦念親親,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號,其議諡以聞。拔擢賢才,延攬群策。收既潰之士卒,卻深入之軍鋒。保固京城,奠安宗社。申嚴戰守之師,再遣奉迎之使。卒致也先悔過,先帝迴鑾。尊養之禮有加,讒間之言罔入。始終八載,全護兩宮。仁恩覃被於寰區,威武奮揚於海宇。

《明史》:景帝當倥傯之時,奉命居攝,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權而得其正者也。篤任賢能,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績良雲偉矣。而乃汲汲易儲,南內深錮,朝謁不許,恩誼恝然。終於輿疾齋宮,小人乘間竊發,事起倉猝,不克以令名終,惜夫


牧荑


明朝朱祁鎮與朱祁鈺都是悲慘之君,前者曾落入敵手、獲釋回朝後又被軟禁,雖是後來奪位成功二次復位,但既改變不了曾經被俘之恥、又犯下冤殺忠良于謙之罪。後者被獲釋而歸的兄長重新在奸臣幫助下趕下皇位,慘遭廢黜不少憂憤而死,上演了一場手足反目、兄弟成仇的人倫之禍、冷酷無情的皇位之爭,故朱祁鎮和朱祁鈺都是明朝悲慘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