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並非影視劇中被醜化的形象,相反功績不輸給任何一位秦國國君

前言

秦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大一統的王朝,從春秋到戰國時代,歷經多代國君協同接力,苦心經營,發展民生,加強軍力,終於實現掃八荒於六合的偉大功績,而當時在位的國君嬴政,也被成為千古一帝,被後世牢記。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秦國之所以能在春秋戰國長達五百餘年的連綿爭鬥中脫穎而出,並不是始皇的一人之功,而是從第一代國君到始皇積累而成。在這幾百年間,由於佔有關中糧倉的地利,和由變法制定的軍爵制度,秦人在戰鬥中無往不利,碾壓其餘六國,終成大業。因此,雖然始皇文治武功,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他也可以說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收穫果實的人。

武王並非影視劇中被醜化的形象,相反功績不輸給任何一位秦國國君

的影視形象真是一言難盡

這裡的前人,就包括一個在歷史上一個鼎鼎有名的胖子,這個胖子確實配得上"鼎鼎有名"這個稱號,既是因為他在位期間,為秦國打通出關的重要通道,又是因為他一生和"鼎"這個物品脫不了關係,他就是秦始皇的曾伯祖父,秦武王贏蕩。

武王並非影視劇中被醜化的形象,相反功績不輸給任何一位秦國國君

鼎這種器皿看著就很沉


舉鼎意外身死被後世嘲笑

現代影視劇讓很多人覺得,秦武王是個大力士,喜歡做一些能展示力量的事,有一次和手下比賽舉重物,他舉起了一個鼎,可惜力氣不足,鼎掉下來給他砸死了,讓人覺得他是一個愚蠢的人,因此在影視劇裡他的形象都是帶點傻氣。

確實,他是一個大力士國君這點不可否認,據《史記·十二本紀·秦本紀》中記載:

"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 "

他也的確是把鼎舉起了被砸斷了腿導致死亡,但是這個事情深究起來,非但不是因為武王是個只知道角力的愚笨國君,反而是因為他擁有雄心壯志的體現。讓我們來還原事情的真相,找出人們的他的錯誤認識。

武王並非影視劇中被醜化的形象,相反功績不輸給任何一位秦國國君

符合秦武王形象的影視形象

我們的大力士國君即位那年才19歲,雖然說戰國時代由於醫療和營養落後,人們普遍早熟,可是19歲出任國君,無論對誰來說都面臨著不小的壓力。何況他接了一個爛攤子,他的父親死後,諸侯都想來秦地分一碗羹,接著自己的大後方糧倉蜀地又發生了叛亂,國內的政壇也不夠穩定,張儀這種兩面三刀的人也是不安定因素。

筆者認為,所謂武王有力好戲,其實是說明他尚武的表現,我們都知道,想要在力量上有所建樹,離不開兩個方面,營養和鍛鍊,二者缺一不可,雖然歸為國君,但是戰國時代的飲食條件不可和今時同日而語,所以筆者更認可他是一個有著雄心壯志的君主,對自己夜以繼日的錘鍊,才能有一個強悍的體魄來治理國家,帶兵打仗,樹立國君的威望。

武王並非影視劇中被醜化的形象,相反功績不輸給任何一位秦國國君

至於他雖然任用任鄙、烏獲、孟說這些武夫,也是他希望形成一個屬於自己的忠心的武夫集團的原因,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形象,因為戰國時代刺客橫行,《史記》這種史學鉅著都有獨立的刺客列傳,所以國君的安危很重要,尤其他這種少年即位,更難免有舊貴族覬覦他的地位,而且我們的大力士國君並非不重視人才,從他對幹茂、樗裡疾的態度就能看出來,武王是很重視有外交、政治才幹的文官集團的。

不光有雄心壯志,我們的大力士國君還用實際的行動證明了自己,在位僅僅四年,為秦國建立了巨大的功業,不誇張的說,他做到的事情連秦穆公都沒有做到。這麼一個優秀的國君,那麼他為什麼逞匹夫之勇把自己砸死了呢?

這就要從他舉的東西說起。相傳當年大禹治水,拯救天下蒼生,事後鑄九口大鼎代表天下九州,是至高無上王權的象徵,到了周朝,這九口鼎保存在周室宗廟,代表了周天子的絕對權力。而我們的大力士國君,想借由舉鼎證明自己有能力帶領秦國推翻周朝,掌握周朝的權力,所以才進行了舉鼎這麼一項危險的行為,可惜的是,最後的事我們也知道,功虧一簣,徒留笑名。但是不可否認,武王的功績在歷代國君中不弱於任何一個人,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他做了什麼。

借道伐韓打通秦出關通道

秦地的地理優勢十分得天獨厚,有渭河和秦嶺保護,戰國時代的科技有限,無法輕鬆的讓軍隊翻越秦嶺或者強渡渭河,所以進入秦地的門戶只有函谷關,函谷關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是函谷關雖然易守難攻,卻也不曾未被攻克過,春秋到戰國時代,曾經三次被聯軍攻破,幸虧時任秦君割地賠款,委屈求和,才使得秦國沒有被從地圖上抹去。但是總體來說,函谷關還是一個可以保障秦地安全的天險。

武王並非影視劇中被醜化的形象,相反功績不輸給任何一位秦國國君

函谷關的位置

不過,函谷關作為天然形成的地勢,對秦軍來說也是有弊端的,如果秦軍想出關,大部隊在函谷關之外需要一個緩衝帶作為集結區,否則若是被敵人堵在關中,也不免進退兩難,無法支援從而被逐個擊破。但是關外是韓國的軍事重鎮宜陽,周邊還有虎視眈眈的和秦軍對峙的魏軍,所以想要奪取宜陽並鎮守極其困難,歷代秦君都沒有解決這個難題。

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再歷經多少代國君的秦國也難以統一天下,這時候,我們的大力士國君站了出來。他向自己的左右丞相甘茂和樗裡疾請教,這裡也能看出來他並不是一個武斷的莽夫。

樗裡疾表示反對,因為行軍距離,勞民傷財,還不一定能獲勝,如果趙、魏二國再從背後偷襲後果不堪設想。而甘茂則認為攻佔宜陽是秦國挺進中原、成就帝業的關鍵所在。只要魏國助秦,趙國就不能越魏而援韓。甘茂親自要求去遊說魏君,聲言將使魏王不但不偷襲秦軍,而且還會出兵助秦。武王大喜,賜予甘茂很多財物,令其出使魏國。

武王並非影視劇中被醜化的形象,相反功績不輸給任何一位秦國國君

電視劇中的宰相小甘羅形象,甘茂正是甘羅的祖父

秦武王三年,甘茂出使魏國,以"共享伐韓之利"為誘餌,並施以政治軍事壓力,與其建立了秦魏聯盟,共伐韓國。甘茂返回秦國後,與秦武王訂立息壤之盟,秦武王表示將全力支持甘茂。據《戰國策·秦二·秦武王謂甘茂 》中記載:

"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適三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聽也,請與子盟。"於是與之盟於息壤。

古往今來,能做到無條件的相信在外帶兵的將領的國君有幾個,從這點上來看,我們的大力士國君就非等閒之輩,果然,宜陽之戰的戰局十分艱難,相持了一年多,讓秦國國力吃緊,但是我們的大力士國君仍然堅持了息壤之盟的約定,並且艱難派出五萬大軍支援甘茂,終於奪取宜陽,打開了對外的門戶。筆者堅信,有著銳利進取精神的秦武王如果能多活幾十年,有極大可能先於始皇帝完成一統。

平定蜀亂護後方沃土糧倉

除了對外征戰上的功績,我們的大力士國君還平定了蜀地的叛亂,包圍了大秦的糧倉。雖然當時的關中大地有著天下糧倉的美譽,但是不可否認,巴蜀也是秦國最重要的後勤保障基地之一。秦軍對外征戰多年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良好的後勤保障是極其重要的一點。

巴蜀這個地方在周朝時期也是諸侯國之一,但是後來被秦吞併,不過大秦的核心區域始終在咸陽一帶,而巴蜀之地的特點是遠離華夏文明的核心中原地區,少數民族眾多,不服王權。商鞅在秦國變法時期,曾經用土改政策鼓勵大量中原人口遷移至此處開墾農田,歷經多年發展,當地的蜀人慢慢形成自己的核心圈子,意圖脫離秦的統治。

武王並非影視劇中被醜化的形象,相反功績不輸給任何一位秦國國君

巴蜀是秦國重要的大後方基地

我們的大力士國君知道這個消息後,當機立斷,平定蜀亂,據《華陽國志·卷三·蜀志》中記載:

"周赧王六年,陳壯反,殺蜀侯通國。秦遣庶長甘茂、張儀、司馬錯復伐蜀。誅陳壯。"

當時,我們的大力士國君剛剛即位,外有諸侯如虎狼般環伺,所以才給了領土內的蜀人造反的空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如果蜀人造反,本來在此地駐兵不多的秦軍只能從咸陽核心區域一帶調派兵馬來進行鎮壓,而大部隊入蜀簡直比入秦困難百倍,秦軍的騎兵和弩兵在山高林密處極其不便,所以在蜀人組織起有效的防守情況下,秦軍不一定有勝算,若是蜀地成功造反,那麼和外邊的諸侯裡應外合,秦國危矣。

這件事其實很難處理,首先組織鎮壓並不難,難的是首先國君要有堅定的決心,忽視外部矛盾,處理內部矛盾,其次是決斷一定要迅速,搶得先機,如果瞻前顧後,就會陷入被動,從這點上來看,我們的大力士國君的決斷是非常符合情況的,也保全了秦國的糧倉,讓天府之地繼續為秦軍保障補給,也為後來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武王並非影視劇中被醜化的形象,相反功績不輸給任何一位秦國國君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秦朝疆域


結語

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出現的國君帝王有很多,但是優秀的國君帝王卻很少,這是因為很多位國君帝王比起南征北戰嘔心瀝血,更願意在前人的基礎上享受至高的權力所帶來的無盡享受,缺乏銳意進取的精神。

作為一個帝王二代,我們的大力士國君難能可貴的成為了一個有作為的國君,在位時間雖然短,但是每一年都有重大的行政舉措,使得後人受益。從他的諡號來看,就證明他不是隻知道角力的莽夫: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從秦武王的諡號的"武"字來看,就不是隻靠力氣的弱智的。可惜比起他的行政舉措,因為後世也有與他不遑多讓的賢明聖主,反而他舉鼎未遂反被砸的事蹟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瑕不掩瑜,秦武王在位期間的功績,仍然不輸給任何一位秦國國君,在歷史中寫了重要的一頁。



參考文獻:

1《史記》

2《戰國策 》

3《華陽國志》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