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是選擇死亡還是努力地活著?

前言:《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是一部瑞典電影,該電影曾榮獲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位列豆瓣Top250榜單,評分高達8.8。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叫歐維的老頭子,他固執刻板,脾氣暴躁。六個月前,歐維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妻子,他也因此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就像電影片名一樣,心灰意冷的歐維決定去死,但新搬來的鄰居時不時地製造麻煩,讓他的自殺計劃一次又一次落空。但在幫鄰居解決麻煩的過程中,歐維逐漸發生了轉變,逐漸放下自殺的念頭。終於,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歐維找到了活下去的意義,放棄了自殺。但戲劇性地,突如其來的心臟病讓歐維倒下了,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上安詳地睡去了。

雖然這部電影的片名叫《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但整部電影都充滿了生的希望,看完讓我覺得格外治癒。電影中很多細節隱藏著冷幽默,看的過程當中總讓我忍俊不禁。究竟是什麼讓這個脾氣暴躁、偏執刻板的老頭自殺五次而不得?又是什麼讓這個對死亡如此毅然決然的男人,願意放棄自殺,選擇堅強地活下去?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來分析一下,是什麼讓這個性格乖張的男人毅然赴死,又是什麼讓他徹底轉變。在我看來,歐維選擇自殺和放棄自殺這兩個截然相反的決定,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進行解讀。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基於《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中歐維的巨大轉變,我會談談這引發我對現實生活的幾點思考。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是選擇死亡還是努力地活著?

第一階段:暴躁歐維毅然赴死,“麻煩”鄰居成為自殺的絆腳石

作為當地小鎮前委員會主席的歐維,在所有人眼中是一個怪人。他只開薩博車,對開其他車的人嗤之以鼻。小區裡如果出現任何不符合規章制度的行為,他會立刻站出來冷言冷語,怒目而視。每天早上定時六點鐘起床後,歐維會在小區裡巡邏一圈:檢查車輛是否違規停車,查看每家每戶的門把手確保沒有外人私闖,檢查分類垃圾桶裡金屬沒有和玻璃混在一起,詛咒社區裡掉了毛的流浪貓。最後,走到社區入口,叉著腰將【禁止車輛駛入】的警示牌踹上一腳,讓它牢牢紮在土裡。

在他59歲這一年,這個被鄰居稱為“來自地獄的惡鄰”的男人遭受了兩大變故。半年前,和他相濡以沫的心愛妻子因為癌症去世。昨天,噩耗再次傳來,他兢兢業業工作了43年的公司將他辭退。失去摯愛的痛苦,加上丟掉工作,歐維喪失了繼續活下去的信心。

這一天,外面陽光明媚,歐維穿上了帥氣的西裝,在天花板上掛好了上吊的繩索。他終於可以和心愛的妻子在另一個世界見面了。但他剛把頭探進繩索裡,就看見窗戶新來的鄰居,用他糟糕的車技將歐維家門口的信箱撞歪了。怒不可遏的歐維只得衝出去,先幫他們把車子停在正確位置。被打斷的歐維沒有放棄自殺行動,但這一次,上吊的繩子卻不給力地斷了。吸取教訓後,第三次歐維換了一種方式,他在車庫裡,用他心愛的薩博車排出的尾氣想讓自己悶死,但鄰居帕維娜突然又跑過來,說丈夫從梯子上摔斷了腿,不會開車的她希望歐維能送他們去醫院。就這樣,新鄰居一次次成為他自殺路上的“絆腳石”。

在我看來,歐維雖然表面上格外刻薄兇惡,但其實他有一顆熱心腸。在上吊自殺前,因為無意瞥見妻子的相片,他迅速地把相片翻轉過去朝向窗外,不忍讓妻子"看見"自己這樣結束生命。在自殺的緊要關頭,當鄰居遇到麻煩需要他幫忙時,他並沒有袖手旁觀,又幫鄰居停車,又借梯子,還送他們去醫院。雖然做這些之前,他會像往常一樣呵斥:“你離我遠一點!”,但行動上卻絲毫沒有怠慢。歐維,是一個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是選擇死亡還是努力地活著?

在歐維將鄰居送到醫院後,心灰意冷的他依然想著如何才能自殺。在乘車回家的火車站,歐維身旁有一個人突然摔到了鐵軌下,歐維立刻跳下去將他救了上來。但此時此刻,歐維自己站在鐵軌上,聽見列車即將駛來的警鈴聲,他決定要臥軌自殺。站臺上的人拼命呼喊他,歐維轉頭看見站臺上有一個小男孩正直勾勾地盯著自己,腦海中突然閃過自己16歲時,父親也是被迎面疾馳的火車捲走了生命,擔心這個小男孩像童年的自己一樣產生心理陰影,歐維在火車即將碾過他身體的時候爬了上來。

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歐維已經徹底對這個世界心灰意冷了,他依然沒有冷漠地去對待別人,去漠視這個世界上其他生命的存在。自己已經沒有了生的希望,也不剝奪其他人生的機會。為什麼歐維的內在和外表如此不同?是什麼讓一個如此熱心腸的人,在厭惡這個世界的同時,又不停地去表達自己的善意?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是選擇死亡還是努力地活著?

第二階段:社會的惡意讓善良的歐維變得充滿敵意,天使般的妻子索尼婭是唯一支撐

歐維回到家後,徹夜難眠,於是決定開槍將自己打死。就在開槍的一瞬間,咚咚咚響起的敲門聲讓歐維打偏了。原來是兩個因為出櫃被趕出家門,無處可去的年輕人。他想起自己善良的妻子,決定收留了他們一晚。因為他知道,如果此時妻子還在,也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這樣做。歐維的第五次自殺計劃又以失敗告終。

對歐維的“毒舌”免疫的鄰居帕維娜,在一次次麻煩歐維的過程中,反倒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直到歐維終於願意開口,與帕維娜講述自己和妻子索尼婭的過往時,我們才瞭解到,歐維的一生是多麼的艱難坎坷。

曾經的歐維是一位善良、勤勞、正直的年輕人。但在父親發生意外後,身邊的人不但不同情他,反而經常欺負他,還搶走父親留給他的手錶。拆遷公司為了利益,一把大火將歐維的房子燒得只剩灰燼。而就在此時,一個漂亮的女人出現在歐維的生命裡,這就是妻子索尼婭。索尼婭給歐維暗淡的人生裡照進了一束光,是他生命裡唯一的色彩。但上天再一次戲弄了他,在和索尼婭一次出遊時,他們乘坐的大巴車發生了車禍,他們不僅失去了肚子裡的孩子,索尼婭也癱瘓了。這讓原本擁有教師資格證的優秀妻子在找工作過程中備受歧視,歐維投訴無門。他一次次被這個世界殘酷地傷害。但樂觀開朗的索尼婭沒有放棄,也是索尼婭的樂觀支撐著歐維活在這個世界上。直到半年前,身患癌症的妻子被病魔奪走了生命。

我們看到,不是歐維刻意用兇狠的態度對待身邊人,反而是在當初他溫柔對待世界的時候,世界向他報以惡意。年輕的歐維捧著一顆赤誠的心,但其他人卻一把奪走他的熱心,狠狠的摔在地上。歐維對鄰居們惡語相向並非是他本意,他不過是在自己遭遇不幸後,模仿了這個社會曾經對待自己的方式。不幸的歐維從未感受到善意,他得到的永遠是別人的冷眼相待,甚至落井下石。所以歐維也用同樣的方式,對這個冷漠的社會表示抗議。

所以,在妻子索尼婭離世之後,唯一支撐他活在這個世界的支柱和牽掛都消失了,這也是為什麼歐維赴死的決心如此強烈的原因。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是選擇死亡還是努力地活著?

第三階段:在“被需要”中發現自我存在價值,放下對世界的抗議,與自己和解

在鄰居帕維娜一次次麻煩自己的過程中,歐維漸漸發生了轉變,自殺的念頭也沒有那麼強烈了。幫完帕維娜後,又出現了第二個、第三個像她一樣愛“麻煩”歐維的人。古板的歐維本就看不慣那些違背規章制度的行為,再加上一想到自己善良的妻子生前的種種善舉,他就更無法拒絕。歐維知道,如果不將這些處理好,自己是沒有臉去見妻子的。

但在不停解決“麻煩”的過程中,歐維逐漸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他感到這個世界似乎還需要他,他不再是那個被遺棄的糟老頭了。從教會帕維娜開車、幫她照顧小孩,到收留那隻被他詛咒的流浪貓、修好小夥子暗戀女生的自行車,再到幫助自己曾經的“死對頭”不被強制送進養老院,歐維終於放下了赴死的念頭,決心好好活下去。在帕維娜的孩子出生以後,歐維擁有了一個話嘮“女兒”,還有了三個可愛的“外孫”,歐維獲得了他想要的一切。

但就在此時,歐維卻倒下了,原因是“心臟太大了”。窗外一片潔白,大雪紛飛的早晨,歐維躺在床上,安詳地睡去了。在夢裡,他看到一雙紅色的高跟鞋,探頭一看,索尼婭正看著自己微笑著。他終於和她相見了。在歐維離開之前,他收拾好了房間,囑咐帕維娜照顧好流浪貓,讓大家維護好社區。這一切,她都做得這麼好。

最終,歐維還是離開了我們,在他決心活不自殺而是選擇活下去之後,但這一次,他是微笑著離開的。他的葬禮有300多人參加,很多人曾經還被歐維罵作“白痴”。但這次離開時,歐維是愛著這個世界的,就像大家也愛著他。

與其說是鄰居帕維娜的出現,改變了歐維的生活,不如說是歐維自己拯救了自己。他放下了對周圍人固執的看法,釋懷了曾經受到的恨意,接納了世界的不完美,最終也讓自己得到釋放。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是選擇死亡還是努力地活著?

基於歐維由選擇自殺到放棄死亡的一系列轉變,談談《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給我帶來的現實思考:

①主動尋找我們活在世界的意義和價值

“要探索人生的意義,體會生命的價值,就必須去追生與死、安與危、樂與苦,這常常是檢驗人生價值觀的尺度。”

歐維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正是因為社會給了他太多的壓力,讓他喪失了生的希望。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可能也會像歐維一樣,在每個人生階段都要去承擔各種各樣的壓力:剛畢業的年輕人擔憂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35歲的職場中年人擔心如何不失去競爭力,父母擔心怎樣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擔憂如何考上一所好大學......而當這些壓力急劇上升,超過我們承受範圍之時,就會讓我們喪失活下去的勇氣。

WHO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近80萬人自殺,平均每40秒左右就有一人自殺。在中國,每100個人中,就至少有三個抑鬱症患者。前段時間,韓國的明星崔雪莉在家中自殺的消息就震驚世界。她還曾在一檔節目中表示,“感覺很多人唯獨對我戴著有色眼鏡。觀眾朋友們,也請疼愛我一些吧。”

但我們要明白,每個人存在在這個世界上都有他活著的意義。在歐維童年時,這個意義是他的父親。在父親離世後,這個意義是他的妻子索尼婭。但在妻子離世以後,歐維卻找不到存在的意義,只能選擇自殺。是新鄰居的到來,讓歐維發現自己的存在仍然具有價值,世界需要他,這也讓歐維能夠笑著活下來。所以任何時候遇到挫折,遇到失敗,並不代表我們做錯了一切,或者我們不該活著,我們要去努力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去發現那些身邊牽掛著我們、需要我們的親人朋友們。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是選擇死亡還是努力地活著?

②時刻表達自己的善意,不陷入怨恨的惡性循環

​歐維的房子在被惡意縱火後,緊要關頭,他毅然衝進去救出沒逃出來的孩子,但沒有人感謝他。現實生活裡,我們也經常看到類似的新聞:扶起摔倒的老人卻被家屬訛錢,為救自己閨蜜死去的江歌反被活下來的劉鑫罵“活該”。最讓我感到痛心是,這次武漢疫情的“吹哨者”李文亮,他在發佈疫情相關問題後,卻被當作“造謠者”簽了訓誡書,最終在返回一線工作後,不幸感染上病毒,離開了我們。

我們心痛,我們難過,為什麼怒吼: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但這就是現實,這就是世界的運轉。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我們總是會被世界的一些惡意去傷害,但我們不能像歐維那樣,陷入到怨恨的惡性循環當中,我們要做的是不去做那些我們討厭的惡人,時刻表達自己的善意,真誠待人。

③學會接納,放下固執,與世界和解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因為一些小事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拳腳相向。有些人自詡自己這樣是“正義的使者”,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只要發現有一丁點和自己的價值觀不相符的行為,就要跳出來。這和電影裡的歐維一樣,只要看到任何不守規章制度的行為,都會大聲呵斥,罵他們是“白痴”,“一無是處”。

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世界的千姿百態正是因為有各式各樣的人存在,如果我們所有人做一件事都是跟一個模子裡刻出來一樣,這個世界可能會少很多問題,但與此同時,也會失去活力、創造力,失去它原有的魅力。我們要做的,是適當地放下自己的偏見和固執,去接納、去妥協、去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這樣,世界在我們眼中也會慢慢變得柔和起來。

結語:

看完《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我既憐憫歐維過往不幸的人生,又為他的轉變感到高興。生活當中,我們可能會像歐維一樣遇到各種各樣的波折,就像索尼婭問歐維:是選擇死亡還是努力的活著?我們的回答,一定是努力的活著,因為這就是最好的方式。


往期好文推薦:

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