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遺物:清晚期景泰藍龍紋蓋盒(《乾隆年制》款)


清晚期—民國 景泰藍龍紋蓋盒 銅胎掐絲琺琅俗稱“景泰藍”,元明之際從西域傳入中原,尤其受到宮廷貴族的鐘愛,長期在宮廷中流行,民間很少見到。晚清民國時期景泰藍在古玩行裡價格極高,有“一件琺琅,十件官窯”之說。景泰藍蓋盒更是少見。





蓋盒子母口,通體施藍色琺琅釉為地,盒身飾纏枝蓮紋,玻璃釉亮麗,鑾金掐絲鮮明,蓋面頂部開光繪龍紋,龍身姿矯健,器宇軒昂,周圍可見火焰與雲紋。盒底有《乾隆年制》款,周圍裝飾四處花卉紋。

掐絲琺琅又稱景泰藍,製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最早的文獻記載為元末明初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論·窯器論》 : “大食窯,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朗嵌相…..又謂鬼國密。”

可知,掐絲琺琅約在13世紀中葉自阿拉伯地區傳入我國,明代景泰年間臻於完善,到清代景泰藍工藝更加成熟,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豔,花紋圖案繁複多樣,絢麗多姿。

大致工藝程式是以紫銅作坯,製成各種造型,再用金線或銅絲掐成各種花紋,填充琺琅釉,經燒製、磨光、鍍金等工序製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