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聽媽媽的話很難?未必,4個技巧讓媽媽有效實現正面管教


讓孩子聽媽媽的話很難?未必,4個技巧讓媽媽有效實現正面管教

為人父母就是一個升級打怪的過程,要想通關你不僅要面對生活強加的磨難,還必須面對“熊孩子”製造出來的無數艱難險阻。

前兩年有一個刷爆網絡的新聞讓我記憶深刻,杭州街頭一小女孩因為吐了一口烤香腸被母親推倒在地,女孩趴地上大哭,母親就在一旁大聲責罵女孩。當時正處夏季,杭州的溫度在30度以上,地面滾燙,圍觀群眾你一言我一語的指責母親狠心,讓本就情緒崩潰的母親與眾人對罵起來。 一位老伯蹲下想安撫小女孩,而正在氣頭上的母親一下子爆發了,她衝過去推開老伯,一腳踩在了女兒的背上……

新聞發出後,引發了網友的廣大關注,在媒體和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下,終於還原了故事的前因。新聞中的母親生下女兒後,產後抑鬱,經常與丈夫爭吵,在女兒8個月大的時候離婚淨身出戶,拿著每月600元的撫養費,獨自撫養女兒。

生活的艱辛從來不會因為你的不幸就對你網開一面,除了600元撫養費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的母親,在與其父親大吵一架後帶著2歲多的女兒外出打工,可是沒有人願意僱傭一個帶著孩子的女人,最餓的時候,她將最後半個饅頭給女兒吃,自己只能喝冷水果腹。

但每當女兒調皮的時候,她也會打罵女兒,她對著女兒罵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你知道媽媽帶著你有多不容易嗎?你還這麼不聽話!最絕望的時候她曾想帶著女兒自殺。


讓孩子聽媽媽的話很難?未必,4個技巧讓媽媽有效實現正面管教

事發當天,她帶著僅有的10幾塊錢去勞務市場找活,可一整天都徒勞無功。女兒餓的一直叫,她從僅有的錢中拿出2塊給女兒買了一根烤香腸,但不知什麼原因,女兒吃了一口就吐了,這讓本來情緒崩潰的她一下爆發了,接著發生了眾人眼中的一幕。

有網友評論說,把僅有的半個饅頭給女兒吃,從僅有的10幾塊錢中拿2塊錢出來給女兒買烤腸的母親無疑是愛孩子的,只是她不懂如何自我調節生活的不易,也不懂如何在焦慮易怒的狀態下管教女兒。

孩子長期被動接受來自母親的負面影響,不僅會讓她在自我評價、自我判斷中給自己貼上負面標籤,還容易影響孩子未來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

因此就家庭教育來說,解決母親的情緒問題,讓母親理智、淡定的面對孩子身上出現的成長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日本著名教育專家山崎房一在他的經典育兒著作《不急不吼做媽媽》中,就深度分析了媽媽為什麼會因為一些小事對孩子大發雷霆之怒,從而引導媽媽減少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糟糕情緒,從根本上扭轉媽媽情緒失控的育兒局面。從而真正做到“媽媽快樂,全家快樂”。


讓孩子聽媽媽的話很難?未必,4個技巧讓媽媽有效實現正面管教

深層剖析媽媽焦慮易怒的原因


每次媽媽對孩子發火,表面看上去導火索都是孩子不聽話,像類似不好好吃飯、不收拾玩具、不洗澡等等,但矛盾真的只是表面看起來的那樣嗎?其實並不是。

1、從原生家庭中模仿親子關係的模式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心理學家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在其合著的書籍《熱鍋上的家庭》中就寫道:

母親―子女關係是我們親密生活的最初模式,因此它成為親密關係最深層的基礎……不管家庭情況是好是壞,孩子多半是從關係最密切的母親那裡接受到有關家庭的信息的。

孩子成年組建新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後,他會很自然的模仿幼年時期母親與他的相處模式。如果一個母親面對孩子給她製造的小麻煩,表現出來的是暴躁、不耐煩、非打即罵的話,那這個孩子在結婚有了孩子後,在面對和童年相似的情形時,也會複製其母親對子女的做法。


讓孩子聽媽媽的話很難?未必,4個技巧讓媽媽有效實現正面管教

在以真實案例寫成的《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中,妻子卡羅琳的父親因為早年間受傷的緣故,只能靠打零工補貼家用,因此家裡的大部分花銷都靠卡羅琳的母親支撐。在家裡卡羅琳的母親就是一個獨裁者,她會大聲的辱罵年幼的卡羅琳,稍不順心就會抱怨丈夫的無能。卡羅琳婚後,受母親影響在管教青春期女兒的問題上,也是以控制和斥責為主,這就讓女兒有了離家出走和自殺等念頭。

孩子從降生到這個世界上,原生家庭就承載著孩子對家的最初印象,在家裡他學習父母和孩子如何相處,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等問題。從個體到家庭再到更多的家庭,母親與子女的相處模式並不僅僅是一個的簡單親子關係問題,而是無數個家庭的親子關係問題。就像細胞一樣,不管好壞都會無限複製。

2、遷怒於人,你到底在對誰發火

生活中母親對孩子糟糕的情緒問題除了受原生家庭影響外,還有一個因素不得不考慮,那就是環境因素或者說是現實因素。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媽媽一樣,她的焦慮易怒更多的來源於經濟壓力。她要照顧年幼的女兒,除了600塊的撫養費沒有任何其他收入。在生存面前,她把對自己的不滿和對孩子的不滿發生了共鳴,這種共鳴讓加倍的不滿失去了分寸,這時自己的孩子即自己的分身就成了這種怒火的唯一發洩口。而發洩到孩子身上,就如同發洩到媽媽身上一樣,這種把孩子認定成媽媽“分身”的一種特殊心理反應,往往會讓媽媽在事後後悔和挫敗。


讓孩子聽媽媽的話很難?未必,4個技巧讓媽媽有效實現正面管教

在平時的生活中,媽媽們也經常會遇到和新聞中媽媽類似的狀況。你有一個工作要緊急處理,可孩子一直在旁邊讓你和他玩;你正忙著炒菜,可一直在廚房打轉的孩子一不小心把菜碰在了地上;你正在哄一直哭鬧不休的二寶,可大寶卻一直讓你幫他做這做那……

每當類似壓力來襲時,很多媽媽都會焦慮易怒,可是認真想一想,表面看媽媽是在對孩子發火,可實際上媽媽是對自己不滿,只不過是把孩子變成了媽媽的發洩口而已。

引導媽媽穩定情緒,有效實現正面管教


每個媽媽都不願成為壞脾氣的媽媽,可是在面對原生家庭和現實困境時,應該怎麼才能引導媽媽穩定自己的情緒,有效實現對孩子的正面管教呢?

1、接受真實的自己

其實在生活中不止明星有人設,我們每個人都給自己制定了一份人設,一個想象中完美的自己。在平時媽媽為了在別人面前演好人設總是在壓抑自己,這種鬱結於心的怒火很容易讓孩子用一件小事引爆。

為了避免在孩子面前扮演“假面”媽媽,媽媽就要敢於在對待別人的時候忠於自己的真實感受,不要在乎別人是否說你自私。

把真實的自我誠實的表現出來,不僅是忠於自我,更多的是你也是在告訴孩子要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壓抑、委屈自己,把壞的一面發洩到愛自己的人身上。


讓孩子聽媽媽的話很難?未必,4個技巧讓媽媽有效實現正面管教

2、認同孩子的氣質,理解孩子各個階段的發育特點

從出生開始,嬰兒由於遺傳因素的主要作用,便表現出一般傾向上的氣質差異。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較消極,但有的孩子卻生性樂觀;有的孩子活潑好動,做事麻利,但有的孩子天生溫和,做事慢吞吞……

孩子身上出現的特性很多都是天性如此,但是如何媽媽和孩子的氣質相反,卻往往會引發媽媽對孩子的不滿。例如一個做事麻利的媽媽很可能看不上一個做事慢吞吞的孩子,一個樂觀的媽媽也不會理解一個孩子為什麼會表現的那麼悲觀。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從小長到大各個階段的發育特點也各不相同,早教專家李芷怡就在《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一書中介紹了26種0-6歲的敏感期以及敏感期的特點。

對媽媽來說,認同孩子的氣質,理解孩子個個階段的發育特點,有助於媽媽理解孩子的奇葩行為,控制那些沒必要發洩的怒火。

媽媽改變,孩子也會改變


讓孩子聽媽媽的話很難?未必,4個技巧讓媽媽有效實現正面管教

山崎房一在《不急不吼做媽媽》中介紹:“媽媽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必須接受新思想,心情愉快的過好每一天,然後以一種毫無煩心事的狀態對待孩子。”

1、放棄喋喋不休,改用正能量心理暗示

山崎房一在“媽媽講座”中說先要把媽媽的精神狀態調整到最佳狀態,再來嘗試趕走喋喋不休。而精神的最佳狀態就是穩定的情緒,接受真實的自己、認同真性情的孩子,讓緊張的神經放鬆下來。給大腦加一把“鎖”,在想再孩子喋喋不休時,及時喊停,換用另一種溝通話術,用“你能行”、“媽媽相信你”、“媽媽支持你”等類似的正能量心理暗示代替原先的喋喋不休以及負能量心理暗示。

把對孩子的責備,變成對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讓孩子聽媽媽的話很難?未必,4個技巧讓媽媽有效實現正面管教

2、把孩子當大人,用行動給孩子支持

在對待孩子方面,媽媽們有一條約定俗成的規則,那就是“不管你多大,都是媽媽的孩子。”如果媽媽一直以這條規則為準繩的話,那孩子就會一直長不大。

山崎房一在《不急不吼做媽媽》中講過這麼一個案例:秋子的一大心病,就是大兒子克已總是長不大,相比同齡孩子克已愛哭鼻子,不夠穩重。有一次,秋子出車禍需要臥床休養一週,更不走運的是丈夫那段時間還要天天加班,就在秋子擔心家裡要亂套時,卻發現原先她認為靠不住的大兒子卻打理好了家裡的點點滴滴。

克已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轉變哪?原因很簡單,媽媽受傷這個意外事件給克已提供了一個成人席位,一個讓周圍人承認自己的存在,證明自己是個了不起的人。

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用平等的立場和孩子交流,傾聽他的煩惱,孩子就會在短時間內成長起來,發揮大人的作用。

每個媽媽都想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好媽媽,但做一個溫柔又淡定的好媽媽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你需要先接納自己,再改變自己,才能保持穩定平和的情緒,與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