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對“疫情”有啥借鑑?

李布衣國學


意思與出處

這句話出自《老子》80章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句話是說:每個人都享受當下的生活,安詳,富足,他們無論交不交流,對他們現在的生活沒有絲毫影響。雞狗叫聲,濃濃的生活氣息,寧靜,自然,真怕不速只客打擾。


怎麼讀懂

這是《老子》對小國寡民的闡述,講的是君主不要過多的干預老百姓生活,應該讓他們享受自然富足的生活。讀《老子》不能只解讀字面意思,要結合他“自然無為,無為而治”的主要觀點去理解。否則讀不通,並且不合道理。

借鑑

對當下的情況,不適用。現在要層層記錄,追蹤線索,提早發現,防止擴散。個人做到減少出門次數,戴好防護設備,及時測量體溫。這些都是客觀情況的要求。題主說的這句話的內容更多的是指精神層面。


盛京楊員外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道德經》中:“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句話的含義。

這句話出自於《道德經》第80章“小國寡民”之中,全文是: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意思就是說:

建立一個小的國家,人民要少。即使有功效十倍百倍於人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們重視生命而不向遠方遷徙,有船和車卻沒必要乘坐。有甲兵也沒必要去衝鋒陷陣,讓人們恢復到用結繩記事的遠古自然狀態中,使人們有甘甜美味的飲食,華麗的衣服,安適的住所,和樂的風俗。鄰國之間相互看得見,雞犬之聲互相聽得到,人們卻直至老死都沒有交往過。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當時戰亂頻發,管理者暴斂暴政,到處都充斥著戰亂、壓迫、貪婪、飢餓等現象,而老子審視了這一社會亂象之後,就提出了無為的智慧。

老子試圖以“無為”的智慧,將我們引領到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目的就是治理這種時代的悲劇,所謂無為就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建立一個清靜無為的時代,不以自己的主觀妄為暴斂暴政,而是保持人們之間的淳樸作風,使人們都恢復到用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中。

那麼老子嚮往的這樣一種“老死不相往來”的淳樸自然狀態,對於這一次疫情有什麼樣的借鑑作用呢?

其一:

“雞犬之聲相聞,民知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一種相對“封閉”的生活狀態,因為老子認為人們內心機巧太多才會引發混亂,也造成了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所以不主張人與人之間往來。

而對於這一次疫情來說,“老死不相往來”則有著另一番意味,我們可以通過減少與人交往的次數,或者直接斷絕與人見面的機會,來防止疫情的擴散。

一起在家待著,為國家做貢獻。

其二:

往深層次來說,《道德經》之中提倡的也是淳樸的“無為”作風,避免自己的淳樸之心因為物慾橫流的控制而走向狂妄,更避免做出一些過分出格的事情,比如說貪吃一些野生動物等等。

比如《道德經》中說: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就是:聖人的法則是去除極端,去除奢侈,去除過度,讓自己的生活狀態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樸實狀態之中,沒有妄心,人生自無禍患。

保持一種淳樸生活,樸實作風,不貪吃不貪得,人生也免去了災禍。


國學書舍


並沒有任何關係。

儒生對老子書理解的錯誤,才會出現老子主張【小邦寡民】退回結繩記事的錯誤解讀。

帛書《老子》原文: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釋譯:哪怕接鄰的他邦人家可以望得見,雞鳴狗吠之聲都能聽見,但民眾到老死也不會成群地遷居到他邦去。

王,天下所歸往也。老子書是政治哲學書,治國理念是民眾用腳投票。莊子分類中老子是內聖外王兩派的外王派的代表。王者,往也,天下往之謂之王。人都走了,還王個什麼勁兒呢?

所謂【往來】是道術中常用的“偏義副詞”而已。所謂【結繩】是結繩而為罔罟,所以【復結繩而用之】不過是恢復正常生產的意思。都和什麼文明倒退沒有關係。

理解了老子主張中,是老死不相往來,而不是寧死不來往,就知道老子思想對於此次疫情是沒有什麼幫助的。面對疫情,就要各司其職,不能對他人有所幫助的,做到不搗亂不聚集,就是對國家民眾由衷的幫助了。


浸淫之辭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意思:“每個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寧靜、喜樂、滿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來往或者不來往,對他們的生活均沒有絲毫影響,每一個人都活在當下那一刻, 享受那一刻,聽著窗外的雞叫聲、狗吠聲,頭頂白雲飄飄,身邊清風陣陣,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這一美好時刻。”

而在當下疫情蔓延的時刻,就是告訴我們,少外出,不聚集,人與人之間保持相應的距離,這樣能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古人的思想在當今社會中也是有很多借鑑意義的!

勤洗手 戴口罩

少出門 少聚集

這是自己能做的最好貢獻!








M丶White


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句話是道教鼻祖老子認可的理想生活方式,生活在當下的我也奢望過這種生活:疏落籬笆圍成個小院,三間茅屋能遮風擋雨即可,院外遍植桃柳桑榆,再種種菜養幾隻雞,呼吸著沒有霧霾的空氣,喝著沒有汙染的水,吃著不是轉基因的食品,這種生活多愜意。

在貪慾的驅使下,人們為了過的好些更好些,開始互通有無,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自己發明的火藥,本來是用來慶祝節日的,出去轉了一圈,卻變成了攻打自己國門的艦船利炮。落後就要捱打,這個道理不光我們明白了,全世界都明白了,於是大家拼命的開採自然資源,努力的製造護國利器,原子彈也就應運而生了。

佛家認為宇宙要經過“生住壞空”四個階段,易經也認為萬物會經過“生老病死”四個階段,人類走到今天,我認為是走到了“病”的階段,再這樣走下去,離滅亡也不遠了。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就是活著,別說什麼為社會為人類做貢獻,貢獻啥?到最後誰不是耗了些資源,給地球留了些垃圾而走?!

為了讓人類在這個星球上呆的時間長一些,貪慾少點吧,生活簡單點吧,這恐怕就是老子當年的“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初衷吧。


笨笨的青燈


老子說的“往來”?不是指的人與人之間的友情交情的往來。而是指的群體鄰里之間因為矛盾瑣事而發生的“你來我往”的打鬥傷害。因為老子在《道德經》前幾章,已經以“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與“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之說,告知了人類都是起源於地球原始大陸板塊上的“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都是一個媽祖孩子的這事。所以說,對疫情沒有幫助,弄不好還會來擴大範圍。


蓋天宣夜說


老子的《道德經》分為上下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的道經,第二部分是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的德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出自德經第八十章,這句話字面意思是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是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這句話也可以反映老子孤國寡民的政治主張,針對當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預防工作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首先,這樣隔絕了人們因為交往存在的飛沫和空氣傳播的風險;其次,這樣做即保護了自己,也減少了患者擴大傳播的途徑;最後,這樣做也能減少親戚之間的聚會,大眾之間的娛樂,也可以減少傳播。不過,這種方式如果真的存在,消極方面也是有的,當下我們提倡聯防,不光是以家庭為單位,還要以村、小區甚至是本單元居民為一個整體,互相監督互相幫助,信息溝通,這樣才能把防疫信息及時傳播到每個人,從而採取響應的措施。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愚虎


老子《道德經》裡“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兩句很有名的話。本義是說,兩個國家靠得近,雞犬之聲大家都能聽到,但是兩國人民各過各的生活,互不打擾,互不侵犯。老子提倡的是一種小國寡民,自足自安,無為而治的理想社會生活。

這種生活對目前的疫情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大家遵照而行,不聚餐,不串門,不擺大場面,不到人多的地方去,對防治病毒傳染非常有效。

更重要的是心態。擁有一個平靜安寧,自我知足的心態,任何繁華紛擾也動搖不了你的心。

我們的鄰居日本人基本上做到了老子所說的這種狀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日本人寫的詩句,與老子所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把老子的這兩句話翻譯成現在的話,可以翻譯成這樣:手機之聲相聞,網絡上面往來。




讀書閱世


小國寡民,無慾無求,人民飲食起居不求奢華豐盛,生活勞作對大自然破壞力最小。這種生活狀態符合生命的最基本需求,人民的慾望越少,受到的自然力量傷害越小。

繁體“國”字表示的就是這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狀態。古代的國指的是一群相同血緣的族人(大約數十人不等),共同生活在自己設置的生活領地裡,並用武器來進行防禦外族和野獸的攻擊,因此族內很少發生因為他族帶來的疾病傳播,阻斷了瘟病的傳播途徑。

現代人因為無止境的慾望,大肆破壞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接近崩潰。

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使得人類活動速度和範圍更廣,人與人的接觸也越來越頻繁,一旦瘟病再次傳播,如不能有效阻斷人與人的接觸傳播,瘟疫必然以極快的速度傳播。

所以原始先民的生活狀態在某種角度上講是能夠維持種族持續發展的有效方法,現代人應該思考自己的行為,收斂慾望,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人人維護大自然自然發展之道,我們人類群體才能保持健康長久的繁衍。

讓我們共同攜手,呼籲更多的人加入減少慾望,減少破壞環境,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守護好我們的藍色星球。

加油!


易學溯源


雞犬不寧就是發生疫情災禍時的景象,人們神經變的緊張,生活變的無規律,給國家帶來防控治理的難度,從而警示我們自律,自覺遵守政策法規,儘自己所能,積極支持防控疫情發展直至消失,老死不相往來是防控面前,生死麵前親親也只能是思念與奢望,但望我們為了疫情防控只能舍小家顧大家!為愛加油!為愛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