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你把房給我吧”。老人:為什麼?我們走後,給不給你都兩說


“爸,你把房給我吧”。老人:為什麼?我們走後,給不給你都兩說

【1】老人有“三樣半”寶貝

老賈是個特別能想得開的人。

照著老賈的話,這輩子,就“三樣半”寶貝:

有個一塊兒過了50多年的好老伴兒,風雨裡相互扶持,噓寒問暖。

有套屬於自己和老伴兒的房子,能遮風擋雨,居有定所。

有兩張存摺,和老伴兒各一張。錢不多,但起碼是個數,心裡踏實。

還有“半個”,就是他們的“寶貝”兒子。

老賈就一個兒子。當初生完兒子之後,老賈的愛人身體一直不太好,後來就沒再要。就這麼一根獨苗,小時候老賈他們對孩子寵的不行。家裡生活條件不好,自己省吃儉用,把好吃的、好玩的,都給了孩子。

孩子慢慢長大了。老賈他們一直抱著“望子成龍”的心態,心想小時候能給孩子的全給了,希望孩子之後一定要有出息。但是也可能就是這種過度寵愛的環境,反而讓孩子對老人的依賴心特別重。

“爸,你把房給我吧”。老人:為什麼?我們走後,給不給你都兩說

記得孩子小的時候,稍有不高興就哭鬧,老賈和愛人都是哄著滿足。久而久之,孩子變得很自我。

這種期望和實際的反差,讓老賈心裡特別有失落感。差的那一半兒,就是孩子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2】“半個”兒子

孩子長大成人、參加工作、結婚生子。

孫子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大的,老賈的兒子基本上沒管什麼。老人年紀大了,雖然都希望早點抱孫子,也樂意帶,但是誰都知道帶一個孩子有多累。

而老賈的兒子倒是沒覺得什麼,反而覺得是給了爸媽一個交代、一個“禮物”,讓老人幫著帶孩子,是給老人帶去了樂趣。

老賈他們沒說什麼。打心眼裡,一個是對孫子的喜愛,另一個也是對兒子的疼愛,能分擔孩子一些壓力,還是盡力而為。

兒子的工作能力也比較一般。從小養成的“依賴心”過重的習性,體現在工作上也是,啥事也不敢擔,啥事也不敢負責。這種工作態度,在單位裡面怎麼能混好?四十來歲的人了,還是一個一般職員。看著孩子這種態度,離老倆早先的期望相去甚遠,老賈他們除了有時候憋屈,也沒法再做什麼,說多了兒子也不愛聽。

“爸,你把房給我吧”。老人:為什麼?我們走後,給不給你都兩說

當時兒子結婚的時候,要一套房子。老賈和愛人基本上把自己多半輩子的積蓄都拿出來了,還是全款買的。雖然那個時候房價不像現在這麼高,但是兒子要求不低,一套房子下來也花了40來萬。老倆的想法就是,別給孩子增加還貸的壓力,父母能幫助解決的盡力解決。

要說孩子“混”成這樣,養成這樣的習性,跟老倆從小的教育有非常大的關係。只是現在已經扭轉不過來了。

【3】兒子伸手要錢,老人心態開始扭轉

大概在06、07年左右,兒子三十來歲的時候,想著要買輛車,又找到老賈:

“爸媽,我打算買輛車。

我是這麼想的,一來上下班的時候,自己開車還是方便點,另外我們過來看你們的時候帶東西不是也方便麼?再說,逢年過節的時候,我還能拉著咱們一家子人開車出去轉轉,多好啊!

但是,開車最重要的是安全。要是隨便買個幾萬的,質量不行、老出毛病不說,關鍵是不安全。我想買個稍微好點的,用的時間長,開著也放心,你們覺得怎麼樣?”

老倆聽完兒子的話,說的好像是那麼個道理。老倆也知道兒子的“套路”,就問了問是不是缺錢。兒子跟他們商量了一下,從老賈那裡要了十二萬塊錢。這些錢,全是老倆省吃儉用攢下來的。

兒子高高興興把車提回來了,讓老賈他們欣賞欣賞。老賈的老伴兒隨口問了一句:“這車挺漂亮的,得多少錢啊?”

兒子正在興頭上,也沒多想順嘴就答了一句:“全算下來十三萬多。”

“爸,你把房給我吧”。老人:為什麼?我們走後,給不給你都兩說

老賈和老伴兒聽到之後,嘴上沒說什麼,但是心裡有點不高興。合著兒子買輛車,大頭全讓他們老倆出了,兒子就交了點稅。算算兒子參加工作也有六、七年了,怎麼也應該有點積蓄吧?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事兒是不是應該這麼辦的問題。

車是買回來了,也沒見兒子大包小包的帶著看老人,從家裡拿走的東西倒是不少;也沒見過年過節拉上老人出去玩玩,淨是自駕遊自己出去玩了。

時間一久,老人失望的情緒越來越重。倆老人有時候說起兒子來,也只能自我寬慰一下:

“兒子有房有車,有媳婦、有孩子,咱們能幫的,也就到這兒吧。之後日子過好過壞,看他自己,咱們省省心吧。”

從那時起,老倆才開始好好安排自己的財產,存自己的存摺。

【4】要提前過戶老人房子,遭到拒絕

大概在2013年左右的時候。

兒子回家跟父母一起吃個飯。飯桌上兒子提起來了:

“爸媽,你們真明智。當時我結婚的時候買的那套房子,現在少說值個300來萬了。這才幾年時間啊。

你們現在住的老房子,我查了一下,也將近200萬了。別說,咱家還挺有錢。”

老賈和老伴兒隨口應和了一下,沒說什麼話。這些財產,說好聽點是咱家的,說不好聽的,還不全是父母掙的。

但是下面的話,讓老賈勃然大怒:

“我有個想法,你們聽聽合適不合適。

我是這麼考慮的,爸媽你們年紀大了,也需要我照顧。現在好像辦理過戶挺方便的,花費也不高。我是想著你們不行就把房子過戶到我名下,反正也是遲早的事兒。

再往後,指不定出什麼政策,到時候弄不好還得多花錢,不值當的。你們覺得怎麼樣?”

老賈聽完,先冷冷的問了兒子一句:

“你問我們合適不合適,我先問問你,你覺得合適不合適?”

兒子聽老賈的口氣不太好,說話也膽小了:

“我這不就是問問你們麼?沒別的意思,你們別多想。其實我覺得也有點不太合適……”

話還沒說完,老賈就拍起了桌子:

“你覺得不合適?你都覺得不合適了,還提什麼?

給我們養老?來,說說,讓我和你媽聽聽,你怎麼給我們養?”

這好像是老人這輩子頭一次發火拒絕自己。兒子看到這種情況,沒敢再說什麼。

【5】一份“沉甸甸”的遺囑,讓兒子自己去掂量

一次次的事情,讓老人的心傷透了。說兒子是“半個”寶貝,也就是因為是血親。但是另一半兒呢?有時候甚至不如親戚朋友們。

兒子提出這個“荒唐”的想法之後,老倆連續好幾天沒睡好覺,兒子也沒敢再過來。

大概過了一個多月。老賈給兒子打電話,晚上讓兒子過來一下,說有事要告訴他。

兒子進門的時候面帶笑容,似乎還是欣喜的笑容。

“爸,你把房給我吧”。老人:為什麼?我們走後,給不給你都兩說

老賈看了兒子一眼,拿出幾張紙,對著兒子說:

“怎麼了?覺得我跟你媽回心轉意了?

今天叫你過來,是通知你一件事兒。看見這幾張紙沒有?”

說著,老賈拿出其中兩張,對著兒子說:

“你聽好了,這兩張紙是我和你媽分別立的遺囑。如果萬一我先走了,所有財產都歸你媽。你媽那份的意思一樣,她先走了財產歸我。包括你打算要過戶的那套房子。只要我倆還有活著的,你別惦記。

這是告訴你的第一件事兒,記好了。”

說完,老賈又拿出一張紙:

“這還一份遺囑,現在沒用。看見沒?這裡的人名都空著的,這就是個樣板兒。什麼時候有用?告訴你,如果我先走了,上一份遺囑不是寫清楚了所有財產歸你媽麼?到時候你媽再照著這個樣板兒抄一遍。至於留不留給你,不一定。

我說明白了不?如果你媽先走了,意思一樣,我抄一遍,想給誰給誰。”

看著好像還沒緩過神來的兒子,老賈繼續說道:

“今天叫你過來,不是跟你商量,是通知你。

我說了,至於今後房子存款什麼的給不給你,不取決於我們,看你的表現。看見沒,這裡是有條件的,滿足這些條件,我們可能就會把財產留給你。滿足不了,就兩說了。空著的地方,寫誰都行,我們捐了都行。”

【6】結語

老賈這個事情,發生的背景是針對子女不那麼孝順的家庭。

子女對老人孝順與否,是多方面的原因,有老人的問題,也有子女的問題。這裡我們不去探究,這屬於另外一個話題。

下面分兩個方面,主要說說老賈的決定。

“爸,你把房給我吧”。老人:為什麼?我們走後,給不給你都兩說

1.遺囑為什麼這麼寫?

第一,老賈和老伴兒倆各自寫了一份遺囑,內容雷同,都是說明:在自己去世之後,所有財產都歸在世的人繼承。這是從對配偶的保護角度出發,表達的意願。

第二,因為不知道誰會先走,所以必然會有一份遺囑無法生效——後走的那個人,遺囑沒法生效。所以,又準備了第二個“樣板兒”:當後去世人得到全部財產之後,按照自己的分配意願,再重新訂立一份。注意:老賈提到一句“有條件”,是對繼承人的約束,例如要求繼承人贍養。如果繼承人不履行條件,未來就得到不到財產。

2.為什麼老人訂立遺囑?

從法定繼承的角度,當老人去世之後,遺留下來的財產由法定繼承人繼承。對於家庭和諧的、子女孝順的,無所謂。但是,一旦子女不孝,遺產再由他們繼承,就不那麼合情理。

所以,老賈寧可讓繼承人空著,也不會這時候寫兒子的名字。就像老賈說的:看你的表現。對老人好,財產給到兒子;對老人不好,財產寧可充公也不給。我想,這是公平的。

<strong>無論獨生子女家庭、還是多子女家庭,當子女不孝順的時候,是否通過遺囑這個手段,“剝奪”他們的繼承權、或者對他們有所約束,是類似家庭需要考慮的問題。


99%以上的家庭都會面臨繼承問題!請關注“一紙家書”頭條號,持續為您講述身邊的遺囑、繼承故事,為您系統講解遺囑、繼承專業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