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會,很多人的幸福感,來源於比較”,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這的確是一個現在社會存在的普遍問題,彷彿人們的成就與快樂都來自攀比,我家比你家強了 我家擁有的別人家都沒有,因此獲得滿足感。

這種心理在社會尤其是農村尤其突出,我家出了大學生要在鄰居面前說到說到,他家買了車也要說到說到,最後因為攀比最後鬧得兩家不相往來 得不償失。

可這些能得到什麼那,得到的只是虛榮心的滿足,一時的攀比強壓別人的快感,以為別人會因此對自己另眼看待 討好,其實什麼也得不到,得到的只是別人的嫉妒與憎恨。

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很多好的 壞的 光榮的 失落的事情發生,我們要以正確的心態來處理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做到不攀比 不爭強 平淡看待 這才是一個高格局的人格展現。




豫見小歸


你好,我是贊同這個說法的!就說一下我自己親身感觸,12年剛走出校門,買了輛電動車,那時無比羨慕有車一族,16年我買了一輛國產小轎車,當時心理覺得非常滿足,這兩年,身邊的小夥伴都開始換的比較高檔一些得車,我又覺得我得努力,爭取在2020年換個車!哈哈


於臺朱超


幸福感是來源於比較,如果沒有比較就體現不出來。比方說我同鄰居家的男士不比較就看不出誰幸福,我夫妻雙全,兒孫滿堂,有住房有穩定的收入,而他是租的房子,也沒有正式工作靠做臨時工拿的工資生活,不同他比就看不出幸福來。


Sun丫an一ming


“如今社會,很多人的幸福感,來源於比較”,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比較可以縱比,也可以橫比。

每個人都可以進行縱比。自己曾經怎麼樣,現在又怎麼樣。通過比較,感覺自己的生活更好了。這時,幸福感便會油然而生。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買商品可以足不出戶,快遞直接就送到了家裡來。自己想要的美食,只要在網上點餐,很快就可以品嚐到,甚至比餐廳裡就座的顧客還要優先品嚐。想要出行,只要在網上預約,車子很快就會來接,直接送到指定的地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讓人們感受到了快捷方便。這種幸福感自然會通過過去和現在的比較產生出來。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

但是,有些人,卻把自己的幸福感放在了橫向比較,與自己身邊的人進行比較。如果別人穿上一件時尚限量版的衣服,品嚐到罕見的美食,住在豪華的大房子裡,開著限量版的豪車,那麼自己也非要達到同等狀態,甚至優於別人。這些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比較。除此之外,別無樂趣。這樣的比較是沒有必要的。只要自己是真正進步,生活越來越好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整天攀比。幸福感來源於自己的內心,那是由內而外產生的。是通過努力獲得的。

以上是拾趣松的個人看法,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歡迎溝通和交流!

關注拾趣松,體驗個性化交流!


拾趣松


這也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

古人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好的還有更好的。任何一個社會,目前都不是均衡一樣的,有的富可敵國,有的窮得是,吃了上頓無下頓,不可能一樣的。因此,面對現實,知足者能常樂,能擁有滿滿的幸福感。

幸福;真的是來自於心態,來自於發現,來自於比較。當你被餓了三天,突然間給你一碗稀飯,喝完稀飯,填飽肚子,你會覺得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當你天天吃稀飯,肯定會討厭這種生活,認為自己很可憐,但和飢餓無食者相比,你就會發現,自己挺幸運,挺幸福的。

生活中就是如此,知足才能常樂,常樂才能覺得幸福,知足的心態,來自於“比較”,但也不是讓你去嘲笑別人,某些方面的不如你。也許你認為的不幸福,確實在別人看來就是一種幸福,他人的幸福,是其他人所不瞭解。

原來的單位,幾十年同事,相遇時總會,問問對方孩子的情況。有教育兒女成功的,子女上了名牌大學,讀了研究生,找著了比較好的工作,有的只上了普通大學,做著普通工作。好工作的子女,大都沒有結婚,而普通工作,大都結婚生子,有了下一代,享受著天倫之樂。這兩種人,你能說誰幸福?誰不幸福?

所以說幸福,有時確實是“比較”而來的。



JYZ拾遺生活


幸福感不是來源於比較,是來源於自己的內心感受!

現在,整個社會都在呼喚著幸福感,這當然很好。但是,它也恰好反映出一種令人不寒而慄的現狀——幸福感正在逐漸遠離我們。為什麼?當全世界都呼籲著,要搶救一種文化的時候,正好說明這種文化在走向消亡,幸福感也是這樣。那麼,難道我們要坐以待斃嗎?當然不是這樣。不過,僅僅呼籲還不夠,我們應該明白,什麼是應該改變的,什麼是能夠改變的,什麼又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我們尤其應該明白的是,幸福感從何而來? 幸福感來源於滿足、坦然、愛等正面力量,假如放縱惡念和慾望等等,使那些正面的力量受到壓抑,人就不可能幸福。 我打個比方,如果你想讓一杯水變得像蜜一樣甜,你會往裡面不斷撒鹽嗎?當然不會。同樣道理,如果你在渴望幸福的同時,又不斷加入一些與之相反的東西,就很可能會承受失落。制度、福利等外來保障固然很好,也很重要,但它們不是最根本的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喚醒自己心中的愛,如何真正地愛這個世界,如何用愛驅散慾望與怨恨,如何守住良知,如何學會知足。 只有每一個人都喚醒自己心中的愛,都守住自己的良知,整個社會的文化土壤才會發生改變,價值評判標準也才會改變,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獲得社會認可的方式才會改變,整個社會才有改善的可能。而且,只有懂得知足,心裡有愛,學會寬容,能守住良知,一個人才能活得滿足、快樂、坦然。 所以,不要總是把眼光投向外部世界,要看看自己的內心,多跟自己的靈魂對話,看看它需要什麼,又缺少什麼,看看自己是不是往精神世界裡面,填充了一些多餘的垃圾。 沒有任何沒有任何一個人告訴過我們,除了基本的生存條件之外,幸福不用依靠太多的東西,它本自具足。



洪爐點雪看世界


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不敢苟同。因為幸福感是自己內心滿足的心理體驗,屬於形成上精神層面;而比較產生的幸福感是內在慾望階段性達成的某種滿足感,屬於形而下器的層面。兩者不是一碼事。形而上的幸福感,不需要憑藉外在有為的物象來支撐;而比較產生的滿足感,是依靠外在物象的支撐實現的。例如房子丶車子、票子等。而幸福感產生的觸媒大多是非人為的自然景觀。如沉溺於韶樂的孔子,竟然三個月不知肉味;"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內心深處體驗到的幸福感,是慣於比較者所永遠不可企及的。


天道若龍


事物相比較而存在,有比較才能有鑑別。

比如雖然說都是糧食, 棒子麵窩子頭就不如白麵饅頭吃香。

常言道: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在談及物質生活時,有不少人往往會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比咱強的千千萬,不如咱的萬萬千。通過比較來求得心理上的相對平衡。 事實上也是如此。

當然,諸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之類的說辭,要看誰來講,有些人如是說乃因個人生活條件不錯由衷而發,有些人則是通過解嘲聊以自慰。


浪淘沙84055


很多人的幸福感來自比較,這句話好象有一定的道理。我們試想一下,你要是天天同不如你的人比較,也許可以得到幸福的感覺,但前題是你沒有同情心才行,要是你有同情心擔心他的處境怎麼辦?你還能高興得起來嗎?你要是用攀比得來了幸福感,我可以肯定地說,你這種幸福的感覺,只能是壇曇花一現。攀比式的比較,帶來的只能是煩惱比幸福多,也可以說,你想用攀比法得到幸福,我認為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如同水中撈月~空歡喜一場。用比較得到幸福的感覺,也很難。

我們來看看,你昨天上午和一個能力比你差的人比較,你感覺到了幸福;要是昨天下午你遇到一個能力比你好得很多的人呢?你還有幸福的感覺嗎?

當你今天上午遇到一個比你醜的人進行比較,你會很自信;而今天下午你碰到了一個天仙似的美人,你的自信心還存在嗎?

要是明天上午你看到一排舊房子,用自己的新套房和這舊房子作比較,你肯定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要是下午你看到一座小別墅,你還覺得自己本事還很大嗎?

我不和你再比較下去了,否則我把你氣死了,可能我要負刑事責任。老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只用了三天時間作比較,我自己都有點受不了了。我從來都是不和人比較的,我知道和別人越比較,自己越不自信;和別人越比較,就覺得自己越渺小;和別人越比較,越覺得自己沒用。要是和比我差的人比較,我會感到心裡不安。

我的一個朋友,退休工資比我高出一千元,老婆也有退休工資,子女都成家立業,孫子小學快畢業了。我朋友的套房也比我的大,子女都有自己的新房子。本來也可以和我一樣,逛逛公園,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可以寫寫文章,玩玩微頭條,安享晚年快樂。我這個老朋友現在還在帶病堅持上班,撈外快。我問他到多少歲數不幹了?我朋友生氣地

和我說,他說要幹到死!我說你身體也不好,又不是生活過不去,健康也很要緊的。我朋友說:老朋友,你不知道,我有個老戰友的孫子讀的貴族學校,平時都住在老師家裡叫老師輔導,還有假期輔導班,這些都需要很多錢,而我兒子現在也只能管住自己的嘴;我不把孫子送貴族學校讀書,人家會看我不起的,這錢我不去上班掙來能行嗎?我在想:是的,你沒錢能達到人家的高度嗎?我又在想:你怎麼不天天和比你差的人比較呢?要是這樣,我的朋友也許會有幸福的明天。

我們好多人都在比較中度過一生,尤其是城裡人,天天在攀比,壓力山大,很少有知足的一天。老話說“知足常樂”,我知足,我快樂,是因為比我從前想象的老年生活要好多。我現在退休了,想幹嘛幹嘛,自己身體也很健康,你說我還不幸福嗎?


胡學秀


其實吧,現如今的社會很奇怪,我們小時候在學校學習的思想政治現在看來在社會的大環境裡有點不夠用。攀比這個東西很頭疼,大家好像都把有錢作為第一衡量標準,而沒有多少人去關注一些技術,科技發展,創新。更不會去覺得要羨慕那些在技術上有突破創新的人,其實我覺得這是很悲哀的。

不過話說回來,誰過得都很累,如果家庭或者個人連基本的生活都不能滿足穩定,哪來精力去關注其他呢?壓力太大,每天都要生活開支。有時候可能也不是羨慕有錢,是羨慕別人可以不用為生活去受苦受累。這些的一切都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過程吧。希望大家可以都過得輕鬆些,慢慢的,人就會成熟,就會有些思想上的認識了。共同努力,為了生活,為了家人,為了我們以後的夕陽更紅。謝謝。

這個圖片是我喜歡的村鎮裡新農村房子,希望以後可以住在這裡安靜的養老,但是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和生活來源,這樣才可以支撐想要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