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書林
農村青壯勞力外流,都不願意在家搞種植,這是農村的普遍現象,其實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體現。
以前在農村種地都是那些青壯年,那時打工沒地方打,所以就得在家種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的建設需要農村的青壯年去城裡打工,幫助城市搞建設,第一是把錢掙了,第二又開闊了視野,學到了在農村學不到的那些知識,縮小了城鄉差別。
青壯年為什麼不願意在家種植,最主要的是家裡就那麼幾畝地,種少了不如打工剩錢,種多了沒那些地,再者說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誰願意幹呀!
就這樣,農村的青壯年都到城裡打工,不願意在家搞種植。
肖為華
答:農村青壯勞動外流,有些人不原從事農業種植是為什麼?我是農村人,所先感謝題主問的問題。相信還有很多的城市的朋友不是很清楚,為什麼農村壯勞力大部分選擇外出務工。
我是親身經歷者,針對此問題。我來聊聊我們這邊及我自己的一些情況。同時也歡迎更多的農村朋友們來聊聊,你們那邊的外出情況。
一,農村壯勞力為什麼要外出?
1,隨著改革開放:早在十幾二十年前,沿海地區,一些開發城市,開辦工廠甚至作仿,需要大量員工。然而,本地農民其本是不能滿足用工的需要。
慢慢通過招聘,發轉形成後來的年輕壯勞力外出。其主要的吸引力就是,月工資,年收入比在農村老老實實種植自家的田地要高。
記得我是當時打工時,月存工資300元。而在家種田除去化肥,農藥,種子等成本。可以說連日常生活都難以維持,更別說存錢。所以說這是第一個為什麼壯勞力外出的原因。
2,攀比的心理:上面說到的是改革開放。從自第一批壯勞力外流,賺的確實比種植田地的要多。因此,壯勞為紛紛某出路。有的找到更好的工作。
通過工作多年以,有的學到技術,有的創辦自己工廠,作坊。慢慢形成你比我,我比你的情況。試想一下,如果老老實實種植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拿什麼蓋小洋樓,買小轎車,籌等。
二,近些年壯勞力外流的,多種因素的形成。
1,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升學率比上世紀升學率要高的多?其實有很多農村家長為了把小孩送到縣城,市區上學。多半是想方設法買房或租學區房,這些昂貴的費用,也是促使壯勞力外出的原因之一。如果單靠種植田地,除了一些種植大戶,可以說一般普通壯勞力壓力特別大,然而選擇外出打工或創業是最理想的選擇。
2,隨著外流人口較多,有的縣城或市區人口爆增。需要的生活物資也隨之爆增,因此,有些外流人員就從中發現了商機。賺的個盤滿鍋滿,試想,這些人還願意回農村種植田地嗎?
以上回答純屬個人觀點,可能寫的不是很全面,歡迎朋友們留言補充。一起交流學習,同時也歡迎點贊,轉發加關注。謝謝!
贛鄱農事通
這是一個持續了很長時間的問題了。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流行南下打工開始,農村裡面的勞動力就在不斷的往城市裡面湧。所以,城市裡面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農村裡面的老年人越來越多。
為什麼農村勞動力外出而不願意從事農業種植呢?其實這歸根結底就是收入與勞作不匹配的問題。
有農村,以前勞力的勞動量是非常的大的,當機械還沒有普及的時候,所有的勞作全部只能夠靠人畜力。這樣不僅效率低下,而且還極費體力。
後來機械開始越來越多了,但是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是在逐步的提高。而這個時候的年輕人基本上是獨生子女了,在家裡可以說是嬌生慣養的,哪裡還下過地幹過一點農活呢?所以,就算是現在這個時候二十多歲的從農村裡出來的年輕人也不一定知道水稻怎麼種,白菜如何種,甚至什麼季節種什麼作物也不知道。
一年到頭,農民種地是不賺錢的,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現在這是一個物質社會,如果沒有錢,你在別人面前是難抬起頭的。所以,現在的人們都在努力 的想著如何讓息的腰包鼓起來,而種地能夠鼓起來嗎?是很難的,不說大家都知道。
打個簡單的比方,一個年輕人在城市裡打工,一個月4000元一個月的工資,一年下來除去開銷怎麼的也應該有2萬左右的結餘。而在農村幹農活,再累也難弄出這2萬塊錢。
另外,年輕人不種地也有傳統的觀念影響。因為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影響,人們一直都是以最為低等的人在種地。很多農村裡的老人只要有一點機會都是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子孫留在農村種地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在農村種地沒有任何的前途。而對於年輕人來說,多少也會受這點影響,而且有的時候也不敢悖逆長輩的意願 。
所以,整體來說,一方面是受傳統的思想觀念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受經濟收入的影響。如果種地的收入比城裡收入高,哪個願意背井離鄉去打工呢?
洞庭清水塘
看到此問題我是最有回答權的了。我今年33歲,正是年輕力壯,在外面打工正是老闆們需要的勞動力。而我選擇回農村了。
我也是在外打工10年,後來發現還是一無所有,索性還是回農村,現在農村裡幾乎都是老人和小孩,整個村子就我一年輕人。
回農村種地是不可能的,不過要看種什麼了,原來家裡老爸老媽就是種點紅薯玉米,賣了換點零用錢來維持生活,現在我把所有的田地都用來種植苗木花卉,自己在網上直銷,兩年下來自己蓋了棟小別墅,娶了媳婦。接下來準備帶動全村來發展,量做的更大,有了規模,有了市場,才會有外面的客商進來批貨。
現在政策就是支持年輕人返鄉創業,如果你也有鼓子幹勁,如果你不想加班加點的工作就趁早回農村去種地吧,不要把最值錢的青春獻給那些老闆,打工你拼命努力只是在幫老闆賺錢,給自己拼命努力回報始終是自己的。
土家人大聖
“空心村”、“留守兒童”等熱詞都指向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大多農村青壯勞動外流導致的!那是什麼原因讓農民青壯年不願從事農業呢?
熙熙攘攘,皆為利往!農村勞動力熱衷背井離鄉當然是為了賺錢!
內因:農業普遍不賺錢!
農產品價格長期低迷,使傳統糧食種植型農業處於微利甚至虧損邊緣!每家每戶所承包的土地面積有限,依靠少量土地以及微利的糧食生產是很難滿足農民家庭的生存和發展需求的!
規模型農業、綜合種養等新型農業產業形式具有大投入、高風險的特點,同時也需要較高的管理和專業技術的支撐,這給普通的農民設置了無形的壁壘。這種情況下,反而是工商資本和那些外出打工賺錢了攜資金再回鄉創業的開始大舉進入農村!
外因:我國製造業大國地位的保持,需要充足的勞動力供給。
隨著我國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完善產業供應鏈,製造業強國地位短時間內任何國家無法撼動!即使人口眾多的印度一時也無法模仿,更無法反超!
因此,我國在強大製造業支撐下,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得到保持,勞動力進工廠賺錢這一事實能夠長時期得到保障,相比之下,這比微利還更辛苦的農業更有吸引力!
農村有國家政策支持,有更充足的工業技術加持,有雄厚的工商財富注入,一定會有致富機會!
農民勞動力大量離開農業,不願從事農業,一個淺顯的認識是因為農業太辛苦!實際上不是這樣的。真正的原因來自上面分析的內因和外因綜合影響造成的!
但是,農村也並不會一成不變,將來能夠創造的財富或產生富翁的能力或許不見得會輸給工商業、房地產業或服務業!
一是國家政策的扶持。隨著國家對農業補助和轉移支付力度加強,這麼多年改革開放積累的財富,向農村傾斜後能夠創造財富機會也是很可觀的!
二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推動。目前農業機械化水平或者說能夠達到的機械化水平很高了,將來還能夠智能化、自動化,所以新型農業的勞動力需求大大減少,勞動強度也下降!反而和工業一樣,對於機械操作、智能化設備的操作人員需求更大,也在管理人員和農業技術人員的需求加大!
這樣,讓農業脫離傳統,成了與工業並駕齊驅的產業,需要的是產業工人,而不是純勞動力!
三是農村形成了規模化或者特色化趨勢。北方一馬平川適合規模化,南方地形複雜,雖然不見得都適合規模化,但是仍然可以形成以農業企業牽頭,積聚人財物,形成像果木、中藥材、養殖等具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再輔以鄉村旅遊這樣的服務農業,都可能讓農業走出財富的道路!
新時期農業政策越來越明朗了,土地長時期保持著穩定,農民都吃了“定心丸”,土地等資源對大多數農民來說會僅僅剩下產生財富的工具,分工進一步明朗,該去務工必然務工;有能力回來再創業也可能做大做強!
您認為呢?
原生態鄉村
本人就是農村的,家裡還有幾畝地,現在也不種地了,出租給別人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非常嚴重,就拿我們村來說吧。除了過年其他時候村裡年輕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家裡剩下的基本都是一些年紀大的老人,出去打工沒人要的,還有就是孩子。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在家種地呢?原因很簡單,種地的收入太低了,而且累。簡單的算一下,我們村評論每口人能分不到2畝地,就按每口人2畝算吧。一個家庭平均按4口人算,也就8畝地。我們這裡主要農作物是小麥、玉米,中間套種一茬西瓜。每畝小麥按較好年份算也就1000斤吧,玉米畝產1200斤。小麥價格按1.2元每市斤,玉米價格按0.8元每市斤。小麥毛收入1200元每畝,玉米毛收入960元每畝。西瓜畝產7000斤,價格0.4元(應季西瓜批發價不是反季節大鵬棚),每畝毛收入2800元。加起來每畝共毛收入5000。每畝投入的種子、化肥、農藥、澆水的費用、耕地費、收割費等等費用不下於1000元。就這樣算都是比較好的年份,家庭收入32000元。這可是一家人的收入啊,而實際上就連這點收入都還得看老天給不給面子。而外出打工一個壯年就算沒有什麼技術,幹建築出苦力吧。現在小工每天都得150-200多塊吧,要是稍微有點技術的例如電焊、架子工、鋼筋工、支模工等每天200-300元收入。就算每年幹上10個月每月收入按5000算一個青壯年一年收入至少50000,如果兩個人出去一年下來收入小10萬塊。你說誰還會在家種地?目前土地流轉基本是大勢所趨,將分散的土地集中管理,科學的大規模種植才能產生更好的效益。家庭小規模,傳統的種植模式已經不適應了。如何在確保農民利息的前提下改變農村農業發展,已經迫在眉睫了。
沒有顏值的顏值哥
你好,我是小張,能和大家一起探討三農技術很高興。
👉關注新聞的朋友們可能會注意到,幾乎一直有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的報道,現在在農村很多小孩都是爺爺奶奶接送上學,很多年齡大的老人在家沒人照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今天我就從我家這邊農民種地收入的方面和大家說道說道為什麼農村青壯勞動外流,不願從事農業種植。
👉我家是在甘肅慶陽,雖然“子不嫌母醜”,沒人會嫌棄自己的家鄉,在我們心中永遠有一種家鄉情懷,可每次在網上買東西時我就鬱悶了,因為很多時候都會出現“偏遠地區不包郵”,一個東西幾塊錢,郵費十幾塊,你說鬱悶不鬱悶。
👉我們這邊一般一口人3畝土地(塬地或者川地),在山區的農戶是山地,地會多一些,一人會有十來畝,但山地產量很低。
👉種一畝小麥種子、肥料、耕地播種機械費等下來至少需要250塊錢,我們這邊一畝地小麥平均產量500斤左右,也就是說種一畝小麥收入大概500元,減去成本收入250元,一家四口人12畝地,種12畝小麥的純收入就是3000元。
👉接下來算算玉米,種玉米一畝地需要的地膜、種子、化肥、機械費等大概需要400元,玉米的產量平均1200斤左右,種一畝玉米收入1200元,減去成本純收入800元,一戶種12畝玉米純收入9600元。
👉這是普通的糧食作物種植,一戶最多一年收入大概一萬元,這還是產量好的時候,如果遇上天氣乾旱,我們這次也沒有灌溉條件,減產嚴重,有時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
辛辛苦苦一年下來種地就幾千塊錢的收入,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這點收入根本不夠花,加上現在的孩子花費越來越大,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支出很大,種地的收入不能滿足農民的生活需求,所以年輕人為了更多的收入,選擇了進城。
今天的說道就到這裡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哦。
張小張說三農
其實過年的時候也問過他們,沒有人想到外漂泊,其中主要原因還是在農村收入太低了。
為什麼大家改變了父輩們傳統的生存方式?不從事種植勞動和養殖業了?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農村收入太低
我們國家農村的種植業和其他國家的不一樣,我們國家的人多地少,如果靠種職業來養家餬口,在現在來看肯定是不夠的,而且從事種植業,勞動強度大,收入低,不是農場主的話,很難有較高的收入。
二是農村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的差別。
在農村從事種植業的話,農村的醫療條件和教育條件,還有生活基礎設施各方面都會比城裡差很多,農村的人出去務工以後,多年都習慣城裡的醫療和生活條件了,一時回到農村很難適應,所以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城裡能夠買房落腳,有更好的生活條件。
最後一點主要是現在農村人思想觀念的改變。
很多農村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都有了跳出農村的思想,覺得只有跳出了農村才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大部分人也跟隨著城鎮化的步驟,漸漸地成為了城鎮人。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如果你贊同的話,歡迎大家能夠點贊轉發,謝謝大家支持。
農村帥爸
其實這是一個時下熱門問題,同時,這也是一個讓人挺無奈的話題。問題中說有些農村青壯年勞動外流,並不精確,應該用多數人才是普遍的事實。
只要是去過農村的人都知道,如今種地的,從事農業種植的真的沒有幾個年輕人存在了,最多它們也就是在農忙的時候回來家幫幫忙而已。平時在田間地頭堅持勞作的,怕是都上了不少的歲數了。這裡面也並不能絕對的說農村的青壯年們,都不喜歡搞農業種植,其實多數是無奈而已。
我其實就是這其中的一員,慚愧的說自己在外面混的並不好。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總想回到老家,回到那片土地裡,過著田園的生活。可很快現實又把我、我們從幻想拉了回來。就算你可以厚著臉皮回到村裡,農業種植你會搞什麼呢。不說搞什麼高端的種植養殖業了,就算是基本作物種植,怕是也難以上手了。
搞農村種植的風險大、利潤低,是導致農村青年人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算是種地,也都是以賺錢為主要目的,現在在農村其實很多的東西都不像以前一樣可以自給自足了,都得拿錢去買。而且農村的人情來往、孩子上學、包括房子等都需要花大筆的錢。而種植業這麼多年人,對於多數人來說,其實都是不划算的,時刻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很顯然與在外打工上班相比,孰輕孰重相當的明顯。
現在的這批農村的年輕人基本上也都是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很多都是大學在擴招之後畢業的人員,有一定的學識、見過很多的世面。他們有活力、有能力有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希望可以在農村之外的地方為自己為家人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很顯然,城市裡的機會是比農村多了很多的。這成為了他們留在城市、不願意從事農業種植的一個必然的理由。
嗯,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可能個人有著親身的體會,描述的更為直接一些。但事實就是如此,出不了這幾個原因。
蘇北申哥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量農村青壯年開始外出務工,農村人口迅速下降,農村形成一種老人、婦女、兒童為主要構成的人群。農村人口外流在促進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農業農村的發展缺乏務農勞力的“農民荒”以及相應的一系列問題,那麼為什麼農村的青壯年要外流而不願意從事農業種植呢?
1、農業成本高、收益低
近十年來,農業的基礎條件出現了一些重要變化,突出反映為勞動力、土地、種子、化肥、農藥農膜、機械作業等農業成本均有大幅攀升。但農產品的價格卻沒有太大變化。
有人算過一筆賬,種一畝地的玉米,產量按1000斤算,玉米按1元錢算,一畝地的收益就是1000元,但旋地錢、種子錢、澆地錢、化肥錢、打藥錢、請收割機錢……基本快650塊了,按每畝賣1000元,也就是說剩不下400塊錢,而且一切人工還不算!如果算上人工肯定賠。辛辛苦苦種一料莊稼,還不如打工2~3天掙的多,誰還願意種地。
所以留在村裡種地的,都是年齡大一點的村民,他們都經歷過困難年代,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不願意忍受心理上的折磨,不會讓土地撂荒,所以才會選擇繼續種地。
2、農村沉重的家庭經濟負擔
農民外出務工雖有複雜的經濟社會背景,但很多時候也是無奈的選擇。
①婚姻的巨大開支。年輕人要結婚,就要面對數額龐大的彩禮和買房的壓力。現在的農村女孩很多已經不滿足於在農村擁有一座房子,他們更希望在城裡安家,一起打工,賺錢,生兒育女,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②教育的巨大開支。另外孩子上學也是個巨大的家庭經濟負擔。現在的人對孩子教育越來越重視,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動輒就報好幾個補習班。有些農村家長,為了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還把孩子轉到了縣城,甚至由母親專門陪讀。
③老人的贍養的費用。農村的老人都沒有退休金,雖然國家有一定的補貼,但太少了,還是要靠兒女贍養,老人年齡大了,病也就多了,因此贍養老人也需要一筆收入來支撐。
因此,只有選擇外出打工,才能有效的保障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和未來的預期支出。
3、農村農業水利設施的逐步完善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
有些人曾戲稱農村為“386199”部隊,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糧食卻出現了連年產量增加的情況,這就依賴於農業水利設施的逐步完善和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農業生產的效率大幅提高,勞動強度大幅降底,從耕地、播種到收穫均能實現一條龍服務,種田比以前更輕鬆了,已經不需要太多的勞力。
4、土地流轉給農村青壯勞力創造了機會
隨著土地改革的逐漸深入,土地的流轉,給青壯年外出打工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不僅有土地上的收入,還能從土地裡解脫出來,安心地出外打工。
以上回答純屬個人觀點,可能寫的不是很全面,歡迎朋友們留言補充。一起交流學習,同時也歡迎點贊,轉發加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