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願,我們是沒有垮掉的“垮掉的一代”


如你所願,我們是沒有垮掉的“垮掉的一代”


微博:陳愉JoyChen

誰能想到2020年的春節最受歡迎、搶購一空的商品竟會是口罩?

今年的春節,或許是中國人近幾千年以來最安靜的一個春節。這個中國文化傳統中最隆重的節日,因為一場來勢洶洶的疫情,徹底改變了顏色。

不見張燈結綵、焰火漫天,也不見親友相聚、歡聲笑語,無論是都市還是鄉村,到處一片寂靜。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每天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機刷刷微博和朋友圈。今天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又增加了3000多人,疑似病例增加5000多人。壞消息。鍾南山院士說疫情爆發高峰期還未結束,也許還要持續10-14天。壞消息。物業群發信息,小區出現疑似病例。壞消息。

還沒等消化完疫情消息,心理諮詢師又紛紛發出了忠告:警惕“情緒瘟疫”!逐條對照症狀,越看越像自己!

災難尚未結束,你就已經患上了情緒瘟疫。但無法否認,這一次的疫情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人生百態,照出了善良與擔當,也照出了推諉與冷漠。有的人不畏生死奔赴前線,有的人省吃儉用捐款捐物,有的人昧著良心造假著急撈筆黑心錢,有的為搏眼球不惜編造謠言,善與惡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暴露無遺。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真實的父母,和真實的自己。

當然,這其中也不全是喪。尤其是,在曾被預言要“垮掉的一代”——80、90後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更多詫異和驚喜的轉變。

誰能想到,那些曾經對子女耳提面命,告訴我們多喝水、多泡腳、按時吃飯別熬夜,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用養生文章轟炸我們,恨不能人人都是老中醫,一眼命中我們是陰虛還是腎虧的父母。竟然成為此次被教育、被抨擊的、甚至是被保護的對象。而保護他們的,正是那些曾經被看作最喪、最佛系、最不養生的“垮掉的一代”。

那些曾經天天熬夜、頓頓外賣,從來不屑點開養生文章的年輕人,現在每天24小時手機不離手,刷疫情動態,學防疫知識,自覺擔任科普大使,不厭其煩地往“相親相愛一家人”的群裡搬運新冠肺炎資訊,說了還不聽?那就一一私聊打電話三令五申“戴口罩、福星到!”

有人散播失智謠言時,是他們最硬核,有理有據言之鑿鑿打臉傳謠者;武漢深陷危境物資告急時,是他們最操心,自發聯絡物資、捐款捐物;疑似病患得不到救治時,也是他們最心急,用盡所有互聯網知識,發遍全網轉發求助;捐贈醫療物資未及時妥善發放時,還是他們最憤怒,投訴、聲討、督促物資及時送達一線。

如你所願,我們是沒有垮掉的“垮掉的一代”

飯圈女孩物資捐贈,組織效率超過很多協會

雖然自嘲為最怕死的一代,可真的到了危難時刻,他們振臂一呼“我命由我不由天”立刻報名支援,衝到前線,未有一絲猶豫。有的人甚至瞞住父母和家人,不惜剪掉了多年心愛的長髮。疫情當前,他們是操碎了心的雲監工,更是身體力行的一線志願者。

嗯,說的沒錯,2003年的非典,全世界守護90後。2020年的新冠,90後守護這個世界

一位網友為了家人親自編寫佛光普照,戴口罩積德行善的公眾號,獲得數萬閱讀量。

如你所願,我們是沒有垮掉的“垮掉的一代”


武漢市第四醫院古田院區某科室內,餘思穎、嚴莎等十餘位90後美麗的年輕女孩,為了方便穿防護服自發決定剪去長髮,用“光頭”明志。有網友評論,她們哪裡是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衣服。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和災難下,他們一夜長大。

如你所願,我們是沒有垮掉的“垮掉的一代”


在過去,這些80、90後明明是世人和媒體眼中飽受詬病一代!連累80、90後這些字眼都成了自帶貶義的標籤,這一代人幾乎和喪、自私、懶惰、不負責任、娛樂至死等等一系列負面詞彙畫上等號。

而在之前我們似乎都很難反駁說這些批判毫無緣由。

狂熱追捧流量明星的飯圈,深陷消費文化、把“買買買”掛在嘴邊的月光族和卡奴,過度沉迷於二次元和虛擬遊戲世界中的宅男,在網絡“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鍵盤俠。這些負面形象似乎越發印證了80、90後的年輕人就是“垮掉的一代”。

但在這次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一次災難面前,中國的這代年輕人徹底顛覆了外界的認知。

是什麼讓他們突然發生了改變?還是說曾經對他們的刻板認知從來就是錯誤和偏見?

其中的原因也許是複雜的。但有些事實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思考。

要知道,在歷史上,“垮掉的一代”並不是貶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周圍所窺見的一切,盡是廢墟,戰後的新世界就在一片蕭瑟凋零中建立。壓迫與過度秩序化成為當時的常態。但有一個群體站立起來,他們打破秩序,不願隨波逐流,他們提倡及時行樂,不願被壓抑束縛住靈魂。

這就是歷史真正意義上“垮掉的一代”,他們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後現代”文學流派,是美國的第一個“亞文化”。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其代表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中那句“永遠年輕,永遠在路上,永遠熱淚盈眶”至今都在哺育著搖滾文化,成為迷笛音樂節和眾多搖滾民謠歌手的信念支持。

如你所願,我們是沒有垮掉的“垮掉的一代”


2019年現象級的綜藝——《樂隊的夏天》重新點燃了年輕人對搖滾的熱情。但與其說是重新點燃,不如說是搖滾樂和搖滾音樂人的精神契合了80、90後的內在精神映射。

如你所願,我們是沒有垮掉的“垮掉的一代”


當然在如今,“垮掉的一代”在世人眼中已經不是衝破束縛追求無序的精神代表,而是簡單的字面意思——扶不起來的、沒有未來的一代。但我們跳脫開刻板印象,用一種公平客觀的眼光看待80、90。在這個物質財富快速發展甚至膨脹,而社會制度和文化建設仍待健全的時代,年輕人很容易感到矛盾、迷茫乃至迷失。

但是他們的內核與此前任何一代勤勞、善良、智慧、勇敢的年輕人並無不同,甚至在當下正在轉型鉅變的社會中,他們更加崇尚自由,更加追尋真我,更加充滿好奇,更加尊重不同,更加犀利,也更加具有自嘲的幽默精神。

他們或許是“垮掉的一代”,但他們從未真正垮掉。他們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中平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的一代,他們是與互聯網一起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身處高速的新媒體信息化洪流之中,他們正在用全球化的視野享受著全球化的紅利。這一切都在過去數十載中國發展奇蹟中慢慢發酵,今天的他們,已不再是陽光燦爛的少年,也不再是意氣風發的青年,而是這個時代的舞臺中央。他們正在用他們與眾不同的、煥然一新的手段,在這個特殊的危機時刻,保護自己、保護家人和世界。

當他們面臨社會共同的災難時,這一波年輕人似乎不約而同地、在一夜之間收起了他們的喪、他們的佛系,內核的激情與責任心被徹底點燃。在這次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疫情催動下,80、90這一代人正在經歷一場華麗的蛻變。

這種蛻變是否來的太快太容易了些?在我看來,這些轉變的發生再自然不過。

隨著第一批90後已經邁入30歲大關,我們恍然發覺曾經世人眼中年輕、任性的80、90後,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不再年輕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對中國人來說,邁入三十大關是一道重要的年齡分界線。沒成家的該結婚了,沒孩子的該生娃了,生了娃的該二胎了,租房子的該買房了。

可這個時代,真實的現狀卻是,三十立不住,四十還迷惑。真是又苦又喪啊。誠然,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無奈和使命,不同的是時代洪流的裹挾,相同的是對生活苦辣心酸的體驗。

……他們終於體會到生而為人的辛苦,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責任與不易。終於,這一天,他們聽懂了朴樹的《平凡世界》,看懂了人間煙火才是最美風景,才是最撫人心。曾經玩世不恭的他們經歷了現實的教訓,從輕飄飄的半空中回到地上,開始腳踏實地地面對生活。

這是時間的殘酷,也是時間的禮物。

每一代人都會像這樣成長,只是時間問題。

如你所願,我們是沒有垮掉的“垮掉的一代”

視頻博主林晨同學拍攝的空城武漢Vlog


這次疫情除了是一面讓世人看到現實和自己的鏡子,更是中國人乃至全人類的一次渡劫。

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我們意識到疾病與死亡近在咫尺,一呼一吸間,也許只要短短的十幾秒就可以讓人身染瘟疫,甚至奪其性命;我們在無常中接受人類的渺小,也開始意識到面對大自然,我們雖身為人類,卻似乎從未主宰過什麼。

有時候成長就是一瞬間的頓悟,如果因為這場瘟疫,可以讓大家都明白生命的莊嚴與寶貴,那麼,我們也不算一無所獲。

這裡有一個故事我想和你分享。有一名經歷2008年汶川大地震倖存但失去了一雙小腿的舞者,她叫廖智。別人看到她截肢的雙腿投來關切或同情,她卻從不覺得自己需要被同情。相反,她說:“經歷生死之後,我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也不建立在自己的功勞上。而是建立在賦予我生命的主宰祂願意賦予我生命這個事實上。我活著,就是價值。即便是世界上最刻薄惡毒的話語或任何攻擊,也動搖不了這個事實。

疾病與災難都是悲劇,但也是生命為倖存者埋下的彩蛋。就像廖智說的,“這之後,我就自由啦!我很感恩,當明白生命就是恩賜以後,便不再被世俗潮流強塞過來的焦慮綁架,可以輕鬆自由的享受造物主給予的這條命。”

如你所願,我們是沒有垮掉的“垮掉的一代”

圖為《時尚芭莎》為廖智拍攝的大片


當我們都開始懂得敬畏生命,懂得認真活著的意義,就是人生最美好的樣子。這便是這次災難送給整個80、90後的年輕一代乃至全人類,最珍貴的遺產之一。

正如我在文章開頭所說,這場災難讓我們看到的不全是喪。一場偶然的瘟疫,催化了年輕一代的成長,我們對80、90後的偏見和批判,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

但就像茨威格所說,“在歷史中,理智與和解的時刻向來短暫易逝。”

這種成長是否可以從偶然間誕生進而演化成永恆?是這場瘟疫留給我們的思考題。

珍藏這場災難帶給我們的震撼、感動、理解與善意,並在未來的生命中持續提醒自己永遠心懷善意、永遠敬畏生命、永遠認真地、腳踏實地地活著。那麼,它帶給我們——所有這場瘟疫的親歷者會是記憶中一道無法抹去的烙印,而永恆就在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