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电影观后感:欲改命,先改己。

《了凡四训》电影观后感:欲改命,先改己。
《了凡四训》电影观后感:欲改命,先改己。

难得可以静下心来看这部电影《了凡四训》,整部电影2小时45分钟,无跌宕起伏的剧情,更像是一个人面对面的跟你聊天,故事娓娓道来,舒缓的节奏中带给观者的是很多思考和自省,看的过程中观者会起很多妄念。

弃外而守内:

第一个就是孔先生的出现,主人公偶遇一位智者,并得到智者指点迷津,相传旷世绝学,这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相似,像是令狐冲遇见风清扬,张无忌在白猿的腹中得到《九阳神功》。

在这里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样的智者在哪?我为何不能遇到?而且不自觉的会想如果我能遇到这样的智者,我的命运同样可以改变。

一个妄念改变了你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角度,一个妄念让你的思维重心转向了寻找“智者”。

假设,因缘际会你遇到了一位电影中孔先生,命运不再神秘,命运不再是未知,命运如同一趟列车,行驶的方向已定,沿途风景已定,旅程的终点已定,在这里,会有两种念头产生,一种为消极等待,另一种为妄想改变,电影的主人公袁了凡先生的选择是既然命运早有定数,又何必整日劳苦奔波,不如淡然一切,是为消极等待。

而另一种妄想改变的人会找到孔先生,先生能否帮我换一辆列车?

这趟列车又脏又破,沿途的风景竟是沼泽荆棘,列车的终点能不能延长一点,到更远的地方?

《了凡四训》电影观后感:欲改命,先改己。

这两种念头都是寻外而不知求内,也就是外求,将命运寄托于他人或事物。一个人命里若有功名富贵,就是不求,也会得到;若是命里没有功名富贵,就算是用尽了方法,也求不到的。

所以一个人,若不能自己检讨反省,而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寿;但得到得不到,还是听天由命,自己毫无把握。这就合了孟子所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两句话了。

要知道纵然得到,究竟还是命里本来就有的,并不是自己求的效验,所以可以求到的,才去求,求不到的,就不必去乱求。

倘若你一定要求,那不但身外的功名富贵求不到,而且因为过份的乱求,过份的贪得,为求而不择手段,那就把心里本来有的道德仁义,也都失掉了,那岂不是内外双失么?所以乱求是毫无益处的。

《了凡四训》电影观后感:欲改命,先改己。

改过欲自知:

在《了凡四训》中改过之法乃全书的终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的格局高低不在于有无过错,在于能否修正。子曰:过则勿惮(dàn)改。

错误并不是一个尴尬的缺陷,而是我们所有人本质拥有的东西,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错要自知,而且能够修正。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是“错要自知”,对与错是一个社会道德体系里的最终结果,而自知是找到对与错背后的思维路径,解决思维源头的问题。

说一个人犯了错,往往是根据这个人的行为去判定,而忽视了行为背后的意识以及产生这种意识的原因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当身边的人说我们某件事做错了的时候,往往我们会想,我错了吗?我哪错了?或是坚决的否定,我根本没有错?

所以关键点是自知,也就是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这种思维方式没有改变,我们对于错误是很难做到自知的。

《了凡四训》电影观后感:欲改命,先改己。

在《了凡四训》中孔先生描述了主人公的命运轨迹,并一一印证,却没有说主人公的思维意识,而云谷禅师让了凡先生通过功过格记录每一天的善恶行为,通过善恶的结果去思考每天的念头,通过观察每天的念头而能自知,通过自知修正错误的念头,从而改变了命运。

这种功过格相当于意识笔记,每天记录并看到自己思维意识。

而在今天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很难做到每天记录自己的意识笔记,我们需要借助一个工具就是《易经》,通过《易经》看到自己与生俱来的思维模型以及在这种思维模下所产生的行为轨迹,即为命运,从而做到错能自知并且修正,即为改命。

《了凡四训》电影观后感:欲改命,先改己。

如果个人不了解自己,如何能了解你的伴侣?

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自己,如何能了解你的团队?

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自己,如何能了解你的亲人?

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自己,又如何能掌握你的未来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