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高考狀元不會選擇學醫?

李噘嘴


有的高考狀元不會選擇學醫,這並不是什麼很奇怪的現象。因為高考專業有多種多樣,每一個人都根據自己喜歡的專業、喜歡的行業來選擇自己的報考專業。只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才能夠持久的堅持下去。而並不是一味的要求高考狀元就得要學醫。

對於高考專業的選擇,應該以興趣愛好為要點。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每一個人也有自己的愛好以及他自己的人生目標。也許高考狀元的人生目標並不是知根救人也不是行醫,所以他們就不會選擇醫學。360行,行行出狀元,只要選擇自己喜歡的,那麼就會有所成就。而且如果所有的人都選擇了醫學,那麼其他行業如何發展。

醫學並不是那麼好學。

現在很多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制約著醫生。因為醫生就應該無私奉獻,認為醫生就不應該拿工資,認為醫生就應該365天,天天無休。如果一個人認為他可以一輩子都在看書,都在考試;如果一個人認為他可以全年無休;如果一個人他認為他可以帶病上班;如果一個人他認為他可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那麼,他就可以去報考醫學了。


醫學原本是一個純粹的治病救人的一個職業,不知何時被道德綁架,也不知何時受眾人唾棄,如此持久下去,那麼優秀的人才就會越來越少選擇學醫,那麼這一個行業將會進入一個退步的時代。


努力的90後醫書


作為一名碩士研究生,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來高中同學,當年我們縣理科狀元,然後報考的是天津大學化學專業,目前在北京發展。

對於高考狀元很少選擇學醫的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高考狀元本身就是一個比例很低很低的人群。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也就有70多個狀元(縣,市狀元除外)。在全國每年的800~900多萬高考報考人群中,是多麼一個小的比例!而在這麼一個小的人群中,從這麼多專業中讀醫學的人數,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高考狀元讀醫學專業本身就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其次,高考狀元特殊的身份,分數極高,對於自身的定位很高,有更多的選擇;另外,每年高考分數一出,清華北大等國內頂尖大學的招生辦老師就“三顧茅廬”般的勸說,拿出清北的最強的,當下最熱門的專業(肯定不是醫學)來吸引考生。

最後,醫學專業學制長,去大城市大醫院還需要更高的學歷,甚至更厲害的人脈;醫生工作辛苦,隨叫隨到,沒有節假日,往往付出的與得到的不成正比,搞不好會把“醫患關係”變成“醫鬧事件”。等等原因造成了高考狀元很少選擇醫學專業。

對於此現象,大家認為還有其他原因嗎?


一個考研過來人


我想這個問題是,高考狀元一般把自己定位很高,只要考上清華,北大感覺出來怎麼也是董事長,他根本就沒想過當一個普通醫生,太丟人了。感覺不管畢業去了那個單位,怎麼也給個經理噹噹。去醫院幹嘛,而且看病必須經驗積累,即便是名校出來同樣需要經驗。所以去了醫院不可能得到重用。

現在的企業,部門都盲目崇拜名校生,幹了幹不了給個高位,反正也顯示不出。醫院不同,你幹不了,馬上就反饋過來了,所以大家都很明智不學醫。我小舅子也是學醫,家裡沒門路,給私企開車。我的鄰居他兒子是山西醫學院畢業,也是沒門路,在私企鋼鐵廠接受改造

戀香惜玉63792524


今年高考成績還沒出來,但是2016年有明確數據顯示。去年,有媒體對2016年22個省市的高考狀元所報志願進行了一個調查,有36位狀元回覆了答卷。36個狀元,沒有一個選擇醫學專業,其中超過90%的狀元選的都是經濟管理類專業。


不必渲染狀元不學醫

據報道,香港今年4名狀元中,有3名立志行醫。這番對比,更奪人眼球。狀元不學醫,恐怕與當前的醫療環境不佳有關。醫生工作強度大,還承受種種不可預知的風險。一項針對國內21所醫學院校學生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對醫生這一職業產生過困惑。前年全國兩會期間,一名醫生委員曾坦言:“我常告誡我的孩子,以後不要做醫生。”

醫生不願子承父業,醫學院校學生不想當醫生,共同的指向是,他們不太看好自己熟悉的這個行業。


但是,具體到內地狀元無一人學醫,不必過於渲染。眾星捧月般的高考狀元們,選擇餘地極大,自然願意選擇那些看起來有“含金量”的經濟、管理類專業。事實上也不是所有的狀元都冷落醫學專業,去年江蘇省理科狀元蔣婧煜就報考了清華醫學實驗班。而從各地反饋的消息看,醫學院校是考生報考熱選。比如在陝西,理工類最低投檔分數最高的前十所高校,全部為醫科高校。這還不能說明醫學院校吃香嗎?

有業內人士直言,醫學教育是精英教育,醫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非常好。其實,不受狀元青睞的專業豈止醫學?農學、軍事學類專業也未獲得狀元們的青眼。何況高考狀元代表不了絕大多數考生的選擇意向。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報考專業無論憑興趣還是追熱點,都是考生的權利。深圳推行的醫改,一些醫生年入百萬元,做醫生不僅有前景更有錢景。於此而言,何必擔心狀元不學醫?王石川


無一狀元學醫應該有反思

有人解釋,狀元不學醫,是因為大多數狀元都選擇北大和清華,而北大的醫學部是單獨招生,清華的醫學,只有和協和合辦的一個專業,清華的“醫學實驗班”影響力也有限。這樣解釋當然有道理,卻忽視了一個事實:狀元不但不學醫,對其他專業興趣也不大,有超過90%的狀元選擇的都是經濟管理。這才是讓人擔心的。

事實上,“沒有人學醫”與“90%的人讀經管”,背後的邏輯是一致的。中國最優秀的孩子,價值觀太過統一了。沒有人想從事有意思的職業,也沒有人對未來有浪漫的想法。世界那麼奇妙,很少有狀元想去研究,更不用說文學了。自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北大中文系的錄取分數,每況愈下,一直排在全校各專業的末尾。


掙錢沒什麼錯,但是,為什麼不想當科學家呢,搞科研收入也不低啊?或者,做一名律師,嘗試給社會以公正?幼兒園時,老師往往會問孩子們:“長大後想做什麼?”每個人的回答都會不同。這就是夢想,但是,從幼兒園到高中,我們的應試教育最終卻給出了一個近乎統一的答案。

當下的中國社會,風起雲湧,這應該是一個有各種夢想的時代,但這些十七八歲的孩子,做的夢竟然如此相似。進入金融行業可能是一個捷徑,但走的人多了,所謂捷徑也就成為擁擠的道路。在擁擠的道路上,沒有人能走得更快更遠。


娛小川


醫學院、醫科大學。現在基本上各個省份較好的醫科大學都併入了省內綜合性大學,後來又成為這些綜合性大學的醫學部,大學醫學部的高考錄取一般是和本部分開的。頂尖高校的醫學部醫學專業錄取分數線可能會比較高一些,比如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部、武漢大學醫學部、中山大學醫學部、北京大學醫學部等;然而其他大學的醫學部錄取分數線並不是特別特別高。而那些其他省份保留的醫科大學錄取分數線,相對來說也不是特別高,往往是500~600多分就可以報考這些醫科大學;那些普通的醫學院錄取分數線就更低了,根本入不了那些高考狀元的法眼。



高考狀元。各個省市高考狀元都是該地區最頂尖的學生,他們高考分數往往達到了670分以上,這麼高的分數都可以報考清華、北大等中國最頂尖的那幾所高校了,有的學生甚至會選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這樣的高校;這批頂尖的學生不僅可以填報最頂尖的高校,而且在專業選擇上也更有發揮空間,他們可以選擇最頂尖的專業,將來能夠找到很不錯的工作,也就是他們可以選擇的範圍更廣了,醫學可能只是一個不太起眼的選項之一。


學醫的壞處。這些高考狀元可能也聽說了醫學生的不容易。醫學生在大學期間所要學的課程很多,而且所需要記憶的東西相當多,基本上一本課本里面幾乎都是重點,這些醫學生期末考試的時候是相當崩潰的;另外一學生還要有一些實踐操作的實驗,這些實驗也是納入期末考試範疇的。


饕餮視聽


只知其一。不知道其二。狀元主要是指省級高考狀元。他全省排名第一。他選擇權最大。可以選擇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可以選一個北京大學最好專業,而縣級高考狀元全省排名很靠後了,考上最高學府的幾率極小。極小。小的特別渺茫。這裡主要說明一下省高考狀元,毫無疑問。中國最高學府是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最好專業是理科專業和文科。北京大學醫學部是2000年北京大學合併的原北京醫科大學。就是說北京醫科大學(原名北京醫學院)從1952開始一直是獨立醫科大學,不在北京大學裡面。在沒有合併前,北京大學知名度遠遠大於北京醫科大學。是中國最高學府,錄取分數線遠遠高於北京醫科大學,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北京大學合併北京醫科大學這叫以強並弱,北京大學醫學是北京大學的弱勢專業。高考狀元進入北大不選擇醫學。而選擇北大的王牌專業,這就不足為奇了,所以








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分數線就比北京大學低一些。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高考狀元大都選擇北大的其他王牌專業。而選擇學醫的狀元少的原因。在清華。清華大學原來沒有醫學院。現在成立了醫學院才緊緊十幾年。實力還不強。不如清華的建築學等這些王牌專業。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是合作辦學,因為協和醫學院是中國醫學的殿堂。所以協和臨床8年制錄取分數線又高過清華大學弱勢專業最低投檔線。這就好比985大學的王牌專業永遠比末流專業錄取分數線要高。道理是是一樣的。反過來在看一下外國的例子。在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院錄取分數線要比東京大學錄取分數線要高。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錄取分數線要比哈佛大學錄取分數線要高。這就是為什麼在發達國家。都是尖子生的尖子生。都是狀元搶著學醫,掙著去學醫。因為醫學是大學錄取分數線最高專業。醫學教育是精英教育,只讓最優秀的人學醫。在看看香港。香港大學醫學院錄取分數線要比香港大學錄取分數線高。這就是為什麼曾有報到香港17個狀元就有16個狀元要學醫,在停是20年等北京大學醫學專業發展成為北京大學的王牌專業最好專業。那時高考狀元自然會選擇學醫。會掙著搶著學醫。3


好醫生2792


學醫?算筆賬。大學5年,學費,0收入,努力學習準備考研,否則,淘汰。研究生3年,學費,0收入,努力學習,搞好和導師關係(錢)。準備初級執業醫師考試。否則,淘汰。8年畢業下來,前3年底薪4000左右,亂七八糟加一起5000封頂。準備主治醫師考試,否則一輩子碌碌無為。晉級成功,底薪5000,亂七八糟加一起8000。準備中級執業醫師考試。這期間不能出錯,尤其是急診和手術室,患者找找醫鬧或者直接拎菜刀,妥了,這輩子都廢了。

總結,18歲高考,26歲前要依靠家裡。30歲前兩袖清風。想進好醫院,門檻費20萬起。一輩子都在不斷考試。除非家庭條件可以,否則,別來學醫。


青木大王


學醫是自斷前途,我國自古是官本位,試想學醫了,還能當市委省委書記嗎?天天治病救人,而且被社會最高的道德約束著,不許收紅包,不許拿回扣,不許要高薪,醫生在國人眼裡就只能是清貧樂道的形象。要是醫生大富大貴,國人心裡接受不了。歸根結底還是仕途第一,其他皆下品。所以很多狗屁的管理專業很吃香,因為管理意味著當官。打破官本位,國人任重而道遠!


用戶50242809127


醫學和藥學專業學制長,本科五年,碩士三年,畢業後工作照樣不好找,待遇也不比其他專業高,人讀老了卻待遇不合理,還要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醫患糾紛,你說這樣專業誰讀?國外醫生待遇高的一個理由就是,醫學專業學費貴且讀書時間長,付出比其他專業多,所以待遇高。我們國家有許多不公平的地方,醫生都要斷代了,以後看病都找不到醫生!


屠龍53


作為醫生,在工資及各種收入方面雖然不錯,但由於種種原因,造成很多優秀學子不選擇學醫,原因如下:

1、工作強度過大,在中國還未醫改的前堤下,越是出名的醫生,工作強度越大,總體上醫生的工作強度大,造成家庭事業不能兩全,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過少,影響家庭和諧。

2、職稱評比問題,當年輕醫生要熬到年邁臨近退休之時,職稱聘任還不能達到預期,這種落後的評聘制度令很多優秀學子寒心。

3、醫鬧問題,工作中面對的是患者,不管醫好醫不好,醫生都有心理壓力。

4、工作環境並不快樂,面對的都是病人,病人並沒有快樂可言,作為醫生也總體上偏嚴肅,造成心理不輕鬆。

5、上大學學習的強度不亞於高中,當其它專業的同學在在享受大學休閒生活時,你卻在累死累活,沒有興趣愛好可言。

6、大學學習時間長,各種原因造成工作時已是大齡青年,婚姻大事也是問題,特別是女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