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線城市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報告:杭州、成都綜合能力領先,多地加強建設公衛中心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李果

目前全國的疫情防控仍處於關鍵時期,不少城市在近期加大了對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力度。

西安市新建的“公共衛生中心”已經進入最後的施工階段。長沙、成都則緊急對當地的公共衛生中心進行改擴建,以增添更多的床位。

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對全國部分新一線城市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進行了統計,包括成都、武漢、重慶、杭州、西安、蘇州、南京、長沙和鄭州9座城市。

新一线城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报告:杭州、成都综合能力领先,多地加强建设公卫中心

選取這些城市,不僅是由於其GDP排名全國前列,人口也超過或接近千萬級水準,更重要的是,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對這些城市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於地方在歷年的統計公報中,對於醫療衛生機構、床位的統計口徑存在差異性。為更為準確地反映上述城市的情況,21世紀經濟研究院綜合了這些地區的統計年鑑與統計公報的數據,最終選取了在重大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承擔主要工作的醫院和衛生院的床位數據,以及包括助理醫師在內的執業醫師的數據,作為核心比較數據。

新一线城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报告:杭州、成都综合能力领先,多地加强建设公卫中心

鄭蓉杭人均醫護資源佔優

以2018年末的常住人口觀察,人口未突破千萬的城市為杭州、南京和長沙,其餘城市皆超過千萬,其中成都市的常住人口達到1633萬人,由於重慶轄區內涉及眾多區縣,其人口更是達到了3101萬人。

這些城市的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如何?以有對比性的指標看,上述城市中,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最高的為鄭州市,其達到了9.076張,成都、杭州、長沙皆破“8”,武漢為7.779張,重慶、西安、蘇州在“6”的區間內。

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最高的是杭州市,達到4.579人,鄭州以4.144人排名上述城市第二位。除重慶市外,其餘城市則在“3”的區間內。

上述城市的核心醫療衛生數據,在全國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根據2015年出臺的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到2020年,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資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標中,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需要達到6張,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需要達到2.5人。

以此為評判標準,2018年底僅南京市、重慶市在上述指標上有待提高,其中南京市的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為5.917張,重慶市的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為2.462人。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隨著上述城市對於醫療衛生服務建設的力度加大,相信到2020年底,將加速達成上述標準。

需要注意的是,國家標準僅提出了一個“及格線”,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髮展,新一線城市常住人口的不斷增長,如何進一步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仍是這些城市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

舉例而言,武漢市發佈的2020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資源要素配置指標中,該市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需要達到7.8張,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需要達到3.3人。

成都市發佈的2020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資源要素配置指標顯示,該市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需要達到8.53張,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需要達到3.8人。而2018年末,成都主要在床位數量上,仍與上述目標存在較明顯差距。

根據成都市統計年鑑,近年來該市在醫療衛生服務方面的市級財政投資力度持續增加。2016-2018年,成都市級財政投入分別為52.21億元、57.29億元和60.08億元。

杭州市則提出,至2020年,市區醫療機構千人床位數達到8.4張,醫院千人床位數達到7.8張;至2035年,市區醫療機構千人床位數達到9.6張,醫院千人床位數達到8.4張,逐步提高專科醫院和基層設施床位的比例。

鄭州的目標是到2020年,千人擁有床位數控制在8.5張,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5人。

長沙的目標則是上述城市中要求最高的,到2020年,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數達10.5張,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4.1名。以2018年末的數據看,長沙市在千人床位方面仍有較大的建設空間。

三級甲等醫院是依照現行《醫院分級管理辦法》等的規定劃分的醫療機構中的最高級別,其擁有數量的多少,也體現了本地區醫療衛生服務的最高能力。

因此,本報告也對9座新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數量進行了統計。其中,武漢市擁有三甲醫院的數量最高,達到36家。成都市次之,為34家。除蘇州市外,其餘城市在“20”區間。

根據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在2019年11月發佈的“2018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上述新一線城市中,重慶、武漢、西安和杭州有5所上榜;南京、成都為4家;長沙、鄭州、蘇州分別為3家、2家和1家。

若綜合上述兩項指標來衡量一座城市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則武漢、成都和杭州具備較強的實力。

武漢等未建公共衛生中心

除了常規的醫療衛生設施外,具備臨床診治條件的公共衛生中心,亦在一座新一線城市中不可缺少。

從政策端來看,新一輪醫改所明確的“四梁八柱”基本框架中,公共衛生體系是“四梁”中的重要“一梁”,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將發揮重要的作用。以政府力量為主導的公共衛生中心,則是地方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情況的一個直觀體現。

近期各地對於公共衛生中心的建設力度加強。1月28日,西安市決定建立西安市公共衛生中心,首期建設的應急隔離病房將提供500張左右床位,2月中旬即可投用。

在督導西安市公共衛生中心項目建設時,西安市委書記王浩說,“公共衛生中心是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必備的民生工程,對提高我市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意義重大。”

近期,包括長沙、成都等新一線城市,都在對當地的公共衛生中心進行緊急改擴建。

長沙市僅用了72小時便完成了公共衛生中心1.41萬平方米的改造修繕,成為長沙抗擊疫情的主戰場,新增了床位300張,並於1月31日交付使用。

此外,在新一線城市中,更早一批建設公共衛生中心的城市包括杭州、南京等。杭州市在2009年就建設了市級公共衛生中心,南京市則在2013年投資6億元建設公共衛生醫療中心,中心建成後具備防治各類傳染性疾病。

並非上述所有的新一線城市都建設了市級公共衛生中心,其中包括武漢、鄭州和蘇州。以武漢市為例,在疫情發生前,武漢市收治傳染病的醫院為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但具備臨床診治的公共衛生中心卻暫缺。

2017年,武漢出臺《武漢市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回顧“十二五”時稱,“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後,市、區疾控中心硬件設施處於全國、全省中下游水平”。武漢市的上述“十三五”規劃提出將完成市急救中心、市疾控中心遷建項目,打造武漢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認為,在本次疫情之後,相信將有更多的城市將建設或擴建公共衛生中心,加大對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視與投入。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