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思維:人類和計算機一起思考的驚人力量|週末讀書

超級思維:人類和計算機一起思考的驚人力量|週末讀書

內容簡介

“超級思維”一詞的意思是“多種個體思維形成的強大組合”。這本書要講述的正是超級思維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看到人類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類超級思維的歷史,也就是以群體(比如層級制、社群、市場)為單位的人,如何完成了僅憑一己之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會看到計算機將對人類超級思維的未來發展產生多麼關鍵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計算機的重要貢獻都不是人工智能,而是“超級連接”,即以全新的方式和空前的規模將人類的思維彼此連接起來。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計算機也會完成越來越多如今只有人類才能勝任的複雜思考。

這本書探討的主要內容並不是計算機將如何完成人類過去常做的事情,而是人類和計算機將如何共同完成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人機超級思維又將如何成為我們這個世界有史以來智能水平卓越的工具,以及我們將如何利用這些新型的集體智能來解決企業、政府和其他社會領域中的一些重要的問題。

托馬斯·馬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帕特里克·麥戈文管理學教授、技術教授、工作與組織研究教授。他是麻省理工學院集體智能中心的創辦者和負責人,麻省理工學院“創造21世紀的組織”項目的兩位聯合創始人之一,也是全世界研究“群體決策”“集體智能”的專家,被尊為“集體智能之父”。

他著有《工作的未來》(The Future of Work)一書,還寫作了100多篇文章、研究論文和書籍章節,他還是4家軟件公司的聯合創始人、11項專利的發明者和4本圖書的合編者。

目錄

第一部分 什麼是超級思維?

第二部分 計算機如何能讓超級思維更聰明?

第三部分 超級思維如何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第四部分 超級思維如何更智能地創造?

第五部分 還有其他辦法能讓超級思維更智能地思考嗎?

第六部分 超級思維如何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第七部分 我們將走向何處?

《超級思維》從集體智能的歷史講起,講述了超級思維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發展歷程。更重要的是,《超級思維》列舉了幾十個生動的真實案例,從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別針工廠,到臉書、谷歌、維基百科、推特等網絡社區,再到亞馬遜的“土耳其機器人”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氣候合作實驗室,這些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案例向我們展示出一幅超級思維讓世界、企業、組織、生活,以及你我變得更智能的美好圖景。

《超級思維》適用於跨國公司、政府、非營利組織、創新型組織、網絡社區等機構和組織,適用於科學界、醫學界、商界、教育界等不同科研領域,適用於地區、國家和全球等不同地域。

媒體評論

這本研究透徹、可讀性強的書,對超級思維會在商業和社會中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深刻且務實的探索。在數字技術統治的世界中,關注如何利用人類思維力量的領導者,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詹姆斯·曼尼卡,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

集體智能之父針對計算機將如何增強集體智能,以及超級思維如何能幫助我們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極其複雜的問題,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現實主義觀點。

——伊藤穰一(Joi Ito),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

人類與計算機及網絡的組合具有巨大的潛力。像我們這樣微小的生物該如何利用這種潛力呢?馬隆在這本書中以一種具體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併為一個新學科奠定了基礎:超級思維工程學。

——弗諾·文奇(Vernor Vinge),科幻小說作家、雨果獎獲得者、“技術奇點”概念創造者

這本書深入探索了信息技術的力量如何使新型人類組織成為現實,強烈推薦。

——吉米·威爾士(Jimmy Donal Wales),維基百科創始人

馬隆帶領我們踏上了一段精心策劃的旅程,對思想、智能、推理和意識等概念進行了探索。他從極其廣泛的角度看待這些概念,並改變了我對“思考”的理解。

——溫頓·瑟夫(Vinton Cerf),谷歌公司副總裁、“互聯網之父”之一

托馬斯·馬隆恰當地表達出對人工智能的擔憂,解釋了為什麼人工智能在超級思維中與人類協作時效果更佳。如何讓一個超級思維變得更智能,是這本精彩的著作帶給我們的諸多驚喜之一。

——帕特里克·溫斯頓(Patrick Winston),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前主任、《人工智能》一書作者

摘要

事實上,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的幾乎所有重要的問題都是由群體解決的,而不是僅憑一己之力完成。比如,人們也許常說史蒂夫·喬布斯發明了iPhone(蘋果手機),但實際上iPhone無疑是由世界各地的幾千人設計和製造出來的,而他們依靠的也是前人留下的諸多技術發明。哪怕只是製作我今天午餐要吃的火雞三明治,也需要幾百人來種植、運輸和準備肉類、麵包、生菜、芥末和其他原料。

與這些“簡單”的問題相比,像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犯罪、戰爭和貧困,以及如何改善醫療保健和教育之類的社會問題複雜得多,需要的人力也多得多。

在有助於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中,有一種叫作智能,而且我們通常認為智能是個體擁有的一種能力。但從解決問題的意義上說,智能也可以是群體擁有的一種能力。

我們把群體的智能稱為集體智能,本書要討論的就是這種無處不在卻常常被忽視的智能。我們將會看到,最先將人類的祖先和它們的動物近親區別開來的東西正是人類的集體智能,而不是人類的個體智能。我們將會看到,人類的進步主要是由群體而不是個體完成的。我們將會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信息技術(比如書寫和印刷)使得群體規模顯著增大,智能水平也大幅提高。

最重要的是,我們將會看到,人類目前正處於集體智能的另一次鉅變的早期階段,觸發這次變革的是電子信息技術。不過,在想象集體智能的未來發展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簡要地回顧一下它的過去。

信息技術如何讓超級思維變得更智能?

為了弄清楚信息技術將如何改變世界,我們需要理解目前驅動世界運轉的超級思維。不過,我們也需要了解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將如何從根本上改變這些超級思維。

現在,許多人認為最重要的新型信息技術是人工智能(AI),因為它能讓機器人和其他軟件程序去做以前只有人類才能做到的事情。當然,像亞馬遜公司的Alexa(人工智能語音助手)和谷歌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這樣的產品確實越來越智能了。而且,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有可能會擁有像人類一樣聰明和適應性廣的人工智能機器。

但大多數專家都估計,至少在幾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內它不可能成為現實。在此期間,我們對人工智能的利用也離不開人類的參與,因為後者能提供機器本身尚不具備的各種技能和一般智力。

在可預見的未來,信息技術的另一種用途甚至比單純地創造更好的人工智能更重要,那就是建立人機群體,並展現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得多的集體智能。

我們常常高估人工智能在這方面的潛力,又常常低估存在於地球上大約70億個信息處理能力驚人的人類大腦間的超級連接的潛力,更不用說其他幾百萬臺不包含人工智能的計算機了。

我們很容易高估人工智能的潛力,因為我們很容易想當然地認為計算機像人一樣聰明。我們已經知道人類是什麼樣子,而且科幻電影和小說中的很多故事都與智能計算機有關,比如《星球大戰》中的R2–D2(宇航技工機器人)和邪惡的終結者生化電子人,它們的行為表現就像我們已經瞭解的好人和壞人一樣。不過,要創造出這樣的機器可比想象它們難多了。

另外,我們之所以會低估超級連接的潛力,或許是因為創造出龐大的人機群體連接網絡比想象它們到底能做什麼更容易。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我們使用計算機主要是為了與他人聯繫。在電子郵件、移動應用、網絡和像臉書、谷歌、維基百科、網飛、YouTube視頻和推特等這類網站的幫助下,我們已經創造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規模最龐大的人機群體。

但對我們來說,要理解這些群體當下的作用仍然很難,而要想象它們在未來將如何變化則難上加難。本書的目標之一就是幫你想象各種可能性,以及它們將如何幫助我們解決最重要的問題。

比如,我們將會看到,信息技術如何幫助我們創建規模更大的群體、更具多樣性的群體、擁有全新組織方式的群體,以及結合了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的群體,從而做到過去絕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換句話說,我們要探究的是集體智能的核心問題之一:人與計算機如何才能連接起來,並達到任何個人、群體或者計算機都從未達到的智能水平呢?

超級思維如何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超級思維要想具備實用性,就必須解決我們關心的問題。為了說明其中的某些可能性,我們將會看到幾個在企業戰略規劃、應對氣候變化和管理人工智能風險的過程中,如何利用超級思維解決問題的例子。

我們也將看到,在地球上集體智能的發展顯然是有終點的,它就是“全球思維”,即地球上所有人、計算機和其他類型的智能的組合。我們將會看到,在某種程度上,全球思維已經存在,而且其智能化水平一直在提高。最後,本書將針對我們應該如何利用全球思維做出既聰明又明智的選擇進行一些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