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第一排:塗銘旌、于敏、梁敬魁、金國章、高長青、王業寧、孫偉;

第二排:阮雪榆、沈自尹、容柏生、李恆德、寧濱、孔祥復、孫忠良;

第三排:湯定元、李濟生、查全性、盧永根、陳家鏞、章綜、王補宣;

第四排:卓仁禧、李玶、季國標、韓其為、曾融生、胡亞美、張嗣瀛;

第五排:孟執中、田波、陳星弼、陸士新。



塗銘旌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8年11月15日—2019年1月1日,男,出生於重慶市,材料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

塗銘旌長期從事金屬材料、強度與斷裂的研究,特別是在發揮金屬材料強度潛力的理論與應用,綜合強化,耐寒高強鋼的低溫脆斷規律、機理、判據及安全評價,以及重大機械裝備失效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于敏

中國“氫彈之父”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今天津市寧河區)蘆臺鎮,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

人物評價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院士題詞

于敏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科學家 錢三強)

原子核理論是于敏自己在國內搞的,他是開創性的,是出類拔萃的人,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科學家 彭桓武)

于敏在氫彈研製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科學家 朱光亞)

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是“中國的氫彈之父”。(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

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于敏”條目)



梁敬魁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31年4月28日—2019年1月19日,男,漢族,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凝聚態物理和物理化學兩學科博士生導師。

梁敬魁長期在晶體結構化學、材料科學和固體物理三個學科的交叉領域從事基礎和應用基礎方面的研究工作。


金國章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7年6月6日-2019年1月29日,出生於浙江永康,藥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金國章長期從事神經藥理學的研究。


高長青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60年1月1日——2019年1月8日,男,漢族,內蒙古包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心血管外科學專家,是亞洲機器人微創心臟外科的開拓者之一。

高長青長期從事心血管外科專業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開創了中國機器人微創外科,引領並推動了國際機器人微創外科的發展。


王業寧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6年10月4日-2019年2月22日,出生於安徽安慶,原籍安徽六安,物理學家。從事固體中相變與缺陷的內耗(聲衰減)研究。

王業寧從事固體中相變與缺陷的內耗(聲衰減)研究。



孫偉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35年11月16日—2019年2月22日,女,出生于山東省膠州市,土木工程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孫偉長期從事土木工程材料領域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


阮雪榆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33.1.6—2019.2.3,男,廣東省中山人,壓力加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阮雪榆長期從事冷擠壓技術研究。


沈自尹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8年3月—2019年3月7日,浙江鎮海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

沈自尹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思路和方法的開拓、腎本質的研究和傳統老年醫學研究。



容柏生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30年8月27日-2019年5月11日,男,廣東省珠海市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終身榮譽總工程師。

容柏生從事建築結構設計和研究工作。



李恆德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1年6月30日—2019年5月28日 ,漢族,河南省洛陽市人。著名的核材料、材料科學專家,中國核材料和金屬離子束材料改性科學技術的先驅者之一。

李恆德在國際上最早進行鈹單晶塑性形變研究並闡明瞭鈹的脆性機制和本質。他對中國核反應堆用鑄管的軋製工藝和氫化物分佈關係、核燃料微芯試製以及帶電粒子束輻射效應的早期和中國的核材料教育事業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寧濱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59年5月1日-2019年6月14日,男,漢族,出生于山西稷山,控制系統工程(軌道交通運行控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交通大學原校長。

寧濱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國軌道交通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包括地鐵、普速鐵路和高鐵列控系統)。



孔祥復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42年9月4日-2019年6月17日,男,1942年9月4日出生於重慶,原籍湖北陽新,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防疫研究中心病毒學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教授。

孔祥復先生長期從事功能基因組學、應用組學研究和人類基因治療。他於1981年在全世界第一個研製出用於臨床治療的α-干擾素,獲得發明專利並由美國食品衛生管理局(FDA)批准進入臨床;闡明瞭Ras基因和腫瘤的關係、β-半乳糖苷酸的生物合成及調控機理以及HCG製品抗HIV的作用機理。



孫忠良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36.08.26-2019.06.29,微波毫米波技術專家。出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縣。1960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無線電工程系。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長期從事微波、毫米波技術的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



湯定元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0年5月12日—2019年6月3日,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物理學家,中國半導體學科和紅外學科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湯定元參加和指導研製了硅太陽能電池、高能粒子探測器等多種光電器件;研製了硫化鉛、銻化銦、鍺摻汞、碲鎘汞等各種紅外探測器的材料和順件。


李濟生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43年5月31日—2019年7月28日,山東濟南人,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學和衛星測控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技術部總工程師、研究員。

李濟生在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學研究方面,發現了低軌道三軸穩定衛星姿控動力對衛星軌道的攝動並建立了相應的動力學模型,提高了定軌精度。建立了中國衛星測控精密定軌系統,滿足了中國各型號衛星對定軌精度的要求。



查全性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5年4月11日—2019年8月1日,出生於江蘇南京,電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查全性主要從事電極過程動力學研究,研究領域涉及電極/溶液界面的吸附、電化學催化、半導體電化學、高比能化學電源、燃料電池、生物電化學等。


盧永根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30年12月2日—2019年8月12日,出生於香港,作物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前校長。

盧永根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研究領域包括稻的遺傳資源、水稻的經濟性狀遺傳、稻的雄性不育遺傳和栽培稻的雜種不育性遺傳等方面。



陳家鏞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2年2月17日-2019年8月26日,生於四川省金堂縣,中國著名的溼法冶金學家、化學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曾對氣溶膠過濾及聚酯連續聚合反應工程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主要研究領域為化學工程和溼法冶金。



章綜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9年5月16日-2019年8月27日,出生於宜興宜城鎮,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章綜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利用X射線,中子散射結構分析方法開展凝聚態物質的物性和晶體結構的關係的研究,特別是利用強流散裂中子源來推動晶體結構的方法和應用。



王補宣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2年2月5日-2019年8月31日,出生於江蘇無錫,熱工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開拓者與傳熱學帶頭人。

王補宣的學術研究涉及熱力學、傳熱傳質學、熱物性、動力機械、能源系統規劃、熱溼環境預示和控制以及模擬監測技術等領域。其中,他創立了高速流動膜沸騰傳熱理論 ,深化了多孔介質熱溼遷移理論與應用技術 ,提出了能源的合理利用與優化規劃,發展了新型測試監控方法。



卓仁禧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31年2月12日-2019年8月6日,男,福建廈門市人。高分子化學家。著名化學家、中國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歷任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生物醫學高分子材料開放實驗室主任、科技委員會委員、應用化學研究所副所長。

卓仁禧長期致力於有機化學、金屬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有機硅化學、生物醫用高分子研究等方面尤有建樹,並取得了創新性成果。曾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以及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發明獎、國家自然科學獎等多項科技進步獎。



李玶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3年4月1日—2019年9月10日,湖北大悟人,地震構造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李玶長期致力於中國重大工程區地殼穩定性和地震危險性評價。


季國標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32年3月-2019年9月5日,江蘇省無錫人,化學纖維工程技術專家,中國化纖工程技術帶頭人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現代紡織研究院院長。

季國標參與主持了保定化纖廠、南京化纖廠、蘭州化纖廠和儀徵化纖聯合廠的建設。參與組織制定中國20世紀後期化纖發展的總體規劃。90年代初參與組織領導“自動絡筒機和無梭織機引進技術國產化”專項評估、論證。


韓其為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33年11月2日-2019年10月1日,出生於湖北松滋,中國工程院院士、泥沙與河床演變專家。先後在長江科學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作,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融生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4年8月16日-2019年10月22日,男,祖籍福建平潭,出生於福建省福清縣,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曾融生在中國首次應用地震面波的相速度來研究地殼構造,發現1974年5月雲南昭通大震的多重性,從而對大地震的破裂過程有了新的認識。在地球動力學研究中,提出張性盆地和盆地中強震發生的統一動力學模式,以及印度—歐亞大陸碰撞過程的新模式。



胡亞美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4年4月27日—2019年10月3日,女,北京市人,兒科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兒童醫院名譽院長、教授。

胡亞美於20世紀50年代研究制定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小兒營養性貧血治療和預防方案;20世紀60年代悉心研究嬰兒腹瀉的病因,臨床和病理生理,制定並推廣了合理的輸液方案,使該病的病死率由20%下降至1%。20世紀70年代末,對組織細胞增生症X、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各類溶血性貧血,特別是對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治進行了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使五年無病存活率達74.4%,屬國際先進水平,挽救了無數危重病兒的生命。


張嗣瀛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5年4月5日-2019年10月4日,出生于山東章丘,自動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嗣瀛長期從事運動穩定性、最優控制、微分對策等理論研究工作。


孟執中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34年12月16日-2019年12月14日,中國氣象衛星專家,浙江諸暨人,曾任“風雲一號”衛星總設計師,現任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員,“風雲三號”衛星總設計師,主持新一代氣象衛星“風雲三號”的研製工作。


田波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31年12月25日—2019年12月15日,漢族,山東桓臺縣人,教授,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3年在國際上首先應用病毒衛星RNA作為生防制劑防治植物病毒病獲得成功。


陳星弼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31年1月28日-2019年12月4日,出生於上海,半導體器件及微電子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星弼從事半導體電力電子器件的理論與結構創新方面的研究,被譽為“中國功率器件領路人”。



陸士新

2019年32位兩院院士去世

1929年12月—2019年12月6日,出生於江蘇鹽城,病理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陸士新主要從事腫瘤的化學致癌與癌變原理的研究。



是他們的工作引領中國科研事業的前進,他們的付出普惠與大眾,他們的研究雖少為人知,但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他們的成果。

他們是600萬科研工作人員的一小份子,是支撐起中國科學事業的脊樑,正是他們的努力使得中國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科研強國。

最後,記住這些名字,記住他們輝煌壯闊的事業 ——

塗銘旌、高長青、于敏、梁敬魁、金國章、阮雪榆、孫偉、王業寧、沈自尹、容柏生、李恆德、湯定元、寧濱、孔祥復、孫忠良、李濟生、查全性、卓仁禧、盧永根、陳家鏞、章綜、王補宣、季國標、李玶、韓其為、胡亞美、張嗣瀛、曾融生、陳星弼、陸士新、孟執中、田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