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高效學習的3個方法—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5006,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如何學習》。


這本書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凱里,《紐約時報》知名科學記者。擁有科羅拉多大學數學系學士學位和西北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從事醫學和科學類新聞報道超過30年,深度採訪過眾多腦科學、認知心理學領域專家學者,並把該領域的前沿成果轉變成權威性報道。作者的職業要求他具備非凡的快速學習能力,《如何學習》這本書介紹的,就是他總結的一套顛覆傳統的高效學習法。


本書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學習時,大腦的工作機制,包括記憶是如何形成和存儲的,記憶的遺忘規律又是什麼。在瞭解大腦工作原理的基礎上,作者介紹了眾多腦科學、心理認知學領域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從中總結出了一系列顛覆傳統認知的學習方法,幫你在同樣的時間裡,學得更快,記得更牢。


《如何學習》:高效學習的3個方法—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01、大腦的工作機制


書中的一開始作者就介紹了大腦的工作機制,如果想要深入知道怎麼樣學得更快,記得更牢,首先我們應該瞭解的就是大腦的工作機制。作者指出學習科學,從本質上來說研究的是“意念肌肉”如何工作,即大腦是如何運作的。而大腦的運作,指的是它如何處理我們日常生活中輸入大腦的視覺、聽覺、嗅覺等信息洪流。


1、提取記憶


那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腦是如何生成和提取記憶的,又是如何遺忘的呢?作者說人的大腦中,平均有1000億個神經元,也就是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大多與千千萬萬個其他腦細胞互相連接,組成一張密網。如果用電子科技形容,這張神經細胞密網,存儲和傳導著上千TB的無聲信息風暴,大致相當於300萬部電視劇同時在大腦裡播放。


在這張神經細胞密網中,用來學習和記憶的核心部位有三個:內嗅皮層、海馬體和新皮層。內嗅皮層類似一個過濾器,負責過濾湧入大腦的海量信息;海馬體負責組合這些信息,把和這些新信息相關的神經細胞,通過神經突觸連接起來,構建出新的記憶;新信息被打上“記憶”的標記後,就會存儲到新皮層上,新皮層就是大腦最外面那層褶皺。


每次提取這些記憶的時候,這部分皮層細胞就會活躍起來,同時,跟記憶有關的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也就是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點,就被加厚一次,每次神經突觸被加厚,神經信號就會傳遞得更快些,記憶就這樣被加深了。


舉一個例子:


大腦的這套記憶機制就好比是電影攝製組,內嗅皮層負責把信息原材料拍攝好,海馬體是電影導演,他會決定將哪段影像編排哪裡合適,恰到好處地把前因後果都編織到一起,從而演繹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最後這段“記憶影片”會存儲在新皮層這塊“大腦硬盤”上。


但是,在提取一段記憶的時候,可不像從電腦裡打開一個電影文件夾那麼簡單。海馬體是“記憶影片”的導演,同時,它也是一個編故事的高手。這位導演要讓每一段情節都合情合理,要根據現有材料找出關係、做出判斷,把鬆散的信息拼合成一個能讓人理解的整體,用我們平時的話說,就叫“腦補”。


而“腦補”機制的存在,是因為大腦在接觸信息的一瞬間,吸收的東西比我們意識到的要多很多,這些我們沒意識到的東西,也被組織成記憶,加入到神經細胞這張密網中去了。每次我們要提取一段記憶,出來的總是神經細胞密網中的一連串信息,這串信息是含有雜質的。


比如聽到一首歌很熟悉,想回憶這首歌在哪裡聽過,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比如當時是在什麼地方聽得,比如是一部電視劇的主題曲等,因此,我們在提取記憶的時候,是沒辦法做到十分精確的。


《如何學習》:高效學習的3個方法—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2、遺忘


在作者看來,“遺忘”是大腦的一個重要功能,它能幫助過濾垃圾信息,使大腦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只讓跟這件事有關的信息被提取出來。


舉個例子:


“全美拼字大賽”,普通的美國成年人掌握的詞彙量一般是兩到三萬個,而參加“全美拼字大賽”的青少年要掌握的詞彙量一般在十萬個左右,那麼多生僻的單詞全都裝在腦子裡,大腦肯定要做信息過濾處理。


換句話說,大腦必須壓制那些爭先恐後往外冒的信息,才不至於把A拼成B。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這種“專心的遺忘”,只是很容易被我們忽略。比如你要輸入一個剛換的密碼,就要屏蔽掉對老密碼的記憶習慣。


因此,遺忘並完全是壞事,其實也有助於繼續學習的。因此,作者指出一種理論,叫做“遺忘曲線”。


這幅曲線首發於19世紀80年代末,赫爾曼•艾賓浩斯發明了著名的遺忘曲線,這條曲線表示新學到的東西將以什麼樣的速率被遺忘。根據艾賓浩斯的實驗,當人們新學到一樣東西,20分鐘後,就只能記得學到的內容的58%了,1小時後就只能記得44%,一週後,記憶只有最初的1/3,一個月後,記憶就只剩下1/5了。


也就是說,人對新事物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減弱,而且最初幾天遺忘的速度還特別快。但是,這個結論很快就被顛覆了。


20世紀80年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一對姓比約克的教授夫婦,他們提出的“記憶失用理論”,完美地解釋了巴拉德這個實驗背後的原理,以及各種關於記憶和遺忘的現象。


比約克夫婦的理論認為,人的記憶其實有兩個緯度,一個是存儲強度,一個是提取強度。存儲強度不會隨著時間減弱,一旦一個電話號碼、一個英語單詞被記住了,它就會永遠存儲在你的大腦裡。那為什麼我們會忘記一些東西呢?其實是提取強度出了問題。


比如讓我們回憶起多年沒見的同學的名字叫什麼,肯定想不起來,但如果突然我們遇見了這個同學,倆人一聊天,以往的情景一下就全回來了。記憶一直都在,只是不好提取了。


比約克夫婦認為,如果沒有經常複習,提取強度就會隨著時間慢慢減弱,但反過來說,提取強度是可以越用越高的,每一次提取記憶,提取強度都會增加,而且因為這段記憶在你腦子裡又過了一遍,所以存儲強度也增加了。


用記憶來改變記憶,而且是越改越好。遺忘,不但能過濾掉干擾你的信息,還會激活並加深你已經學得的部分,根據先損耗後增長的法則,在你提取記憶內容時再次激發出更高的提取能力和儲存能力。這便是由大腦生物學以及認知科學所得出的最基本原理。


《如何學習》:高效學習的3個方法—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02、如何高效學習


從20世紀初期開始,“保持一貫性”就成了各種教育指南的標誌性指導,這一基本原則已經融入了幾乎所有想當然的“學習好習慣”當中。要有固定的習慣、固定的日程、固定的場所、固定的時間,專心學習,別的什麼都不要管。


在家裡或者圖書館裡找個安靜的角落,大清早也好,深夜裡也罷,每天都要在那裡坐上相當長一段時間。作者指出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1、更換場所


作者指出提高學習效率需要多換幾個場所,可以幫助我們把學到的東西記得更牢。


舉個例子:


美國密歇根大學做了一個實驗:三位心理學家招募了一些學生,讓他們學習一份有40個單詞的詞彙表,但是這些學生被分成兩組,一組在乾淨整潔的教室學習一次,休息一下,再去一間窄小凌亂的地下室學習一次,另一組學生原地不動,在乾淨整潔的教室學習兩次。


然後,兩組學生都來到一間普通教室考試,這間教室不太凌亂但也沒那麼整潔,實驗人員這麼做就是為了避免環境起到提示作用。考試的結果,40個單詞,在同一間教室學了兩次的學生平均能記起16個,換了房間學習兩次的學生平均能記起24個,只是變換了學習場所,記憶的提取能力竟然提高了40%。


因此,學習的時候,換一個完全不同的房間,換一個完全不同的時段。試著改變一些習慣性的行為,會幫你把學到的東西記得越來越牢,而且越來越不被周圍環境影響。


《如何學習》:高效學習的3個方法—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2、交替學習


交替學習是一個認知科學的術語,意思是把既相關又不相同的題材混合到一起來學習,和交替學習相對應的是集中學習。交替學習以前一直被用在音樂教育和體育訓練中。


比如,體育教練會讓運動員交替進行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來保證運動員的局部肌肉有足夠的恢復時間。後來,心理學家們開始研究交替學習和大腦的辨認能力之間的關係。


舉個例子:


書中有這麼一個實驗:有兩位學者收集了一組風景畫,這些畫分別由12個不知名的風景畫家創作,看上去都差不多,但每位畫家使用的筆法不太一樣。他們又召集了72個大學生,來通過電腦屏幕來學習這些畫作。


學生們被分成兩組,一半學生使用集中學習法,就是一口氣學習一個畫家的作品,比如先學畫家A的,一張接一張。另一半學生使用交替學習法,也就是先看幾幅畫家A的,再看幾幅畫家B的,兩組學生學習每幅畫的時間都是3秒鐘。全部學習完之後,兩位學者又拿出48幅在學習時沒拿出來的畫,同樣是這12位畫家創作的,來看看這兩組同學能不能分辨出哪些畫出自哪位畫家。


結果是使用交替學習法的學生正確辨認畫家的比例高達65%,而使用集中學習法的學生只有50%的正確率。後來,為了確認試驗結果,這兩位學者又招募了其他學生,反覆做了幾次實驗,結果還是跟第一次一樣,交替學習組的辨認正確率有65%,集中學習組只有50%。


在2007年,南佛羅里達大學的羅勒和泰勒教授通過實驗發現,交替學習對辨別能力的提升,還能用到數學學習中去。他們召集了24個小學生,輔導他們怎麼根據稜柱體的“稜數”來推導這個稜柱有多少條邊、多少個面、多少個頂點。


一半學生用集中學習法,先學習所有從“稜的數量”開始推導的題,再學習從“角的數量”開始推導的題,而另一組學生是混著學的,從稜推導還是從角推導,是隨機出現的。第二天,學生們參加了一次測試,結果顯示,交替學習組的正確率是77%,是集中學習組的38%的兩倍多。


結果顯示,在學習過程中,不同題型摻雜到一起,會迫使我們去分辨每道題屬於哪種類型,把題型跟我們已知的解題方法相匹配,才能找到解決方法。


比如說,很多人都覺得應用題太難,就是因為應用題很少會明確指出應該用什麼概念,哪個方法來解題,總搞得人措手不及。這時候,交替學習能讓我們的大腦準備好隨時面對意想不到的事,快速分辨出這種情況應該用什麼方法應對。


《如何學習》:高效學習的3個方法—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3、睡眠


書中指出,睡眠可以幫助大腦鞏固記憶,還可以把一些分散的、看起沒有關聯的信息給聯接起來,另闢蹊徑地解決某個難題。


舉個例子:


上世紀50年代,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阿瑟發現,他兒子進入睡眠一段時間後,眼皮會發生劇烈的晃動。阿瑟就給兒子連上了腦電圖掃描器,想通過監測腦電波來搞清這是怎麼回事。


他發現,兒子剛進入睡眠狀態的時候,掃描器上的波紋會慢慢平靜下來,但是兩三個小時之後,隨著兒子的眼皮開始晃動,儀器上的波紋也開始劇烈地起伏,而且活躍程度不比人醒著的時候低。


緊接著又找了20個成年人做類似的睡眠監測實驗,研究表明,人在睡覺的時候,大腦皮層還在活動,而且眼皮晃動的這個階段,大腦皮層的活動跟醒著的時候一樣劇烈,這個階段後來被稱為睡眠中的“快速眼動期”,做夢這種生理現象一般就發生在“快速眼動期”,而且很可能就是某個特定層次的大腦皮層活動。


2007年,哈佛大學主導了一項實驗,內容是通過一個“彩蛋遊戲”來檢測學生辨別“嵌套層級”的能力。研究員先讓學生在電腦屏幕上學習這些彩蛋,這些彩蛋上的圖案不一樣,有的是水紋圖案的,有的是珊瑚圖案的,屏幕上每次只顯示一對彩蛋以及這兩個彩蛋的層級關係,比如水紋彩蛋高於珊瑚彩蛋,珊瑚彩蛋高於羽毛彩蛋。最後,這些學生要給所有的彩蛋做一個層級排序。


參與實驗的學生被分成兩組,一組晚上學習,睡過一覺第二天早上考試,被稱為“睡組”,另一組學生早上學習,晚上考試,被稱為“醒組”。


結果是睡組對複雜層級關係的辨識正確率高達93%,醒組只有69%。24小時之後,兩個小組再次分別進行測試,睡組的正確率還是比醒組要高出35%。


在睡眠狀態下,記憶的圖景會被拓寬,所以能“看到”更完整的景象,而且有證據顯示,這個記憶被拓寬的時間,就發生在快速眼動期,大腦在這個階段做了很多信息整理工作,深化和鞏固我們醒著的時候學到的成果,也就是說,睡覺本身就是學習。


最後的話:


無論是在我們睡覺的時候,還是在我們醒著的時候,大腦都會對信息做很多類似的整合工作,至少可以說這兩者是互為補充的關係。


更換場所會使我們記的更牢,而且不受環境的影響,交替學習方便我們加深理解,提升我們的辨別能力,最後,睡眠有助於我們鞏固學習成果。


作者還指出學習前通過考試可以事半功倍,強迫大腦提取回憶,並且可以加強信息的存取能力。


作者在書中還提到了“蔡加尼克效應”,被打斷後人的大腦並不會停止對問題的思考,反而會調動各種感知力捕捉相關的信息。最後,我們再將這些信息記錄並加以反思,就能得到更好的答案。


由於篇幅問題,我只總結了主要的幾個方法,像“蔡加尼克效應”和考試我就不在這裡詳細解釋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一下書籍,我把這些內容總結到了思維導圖,大家可以查閱。


《如何學習》:高效學習的3個方法—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