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高效学习的3个方法—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本文字数5006,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如何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纽约时报》知名科学记者。拥有科罗拉多大学数学系学士学位和西北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从事医学和科学类新闻报道超过30年,深度采访过众多脑科学、认知心理学领域专家学者,并把该领域的前沿成果转变成权威性报道。作者的职业要求他具备非凡的快速学习能力,《如何学习》这本书介绍的,就是他总结的一套颠覆传统的高效学习法。


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学习时,大脑的工作机制,包括记忆是如何形成和存储的,记忆的遗忘规律又是什么。在了解大脑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作者介绍了众多脑科学、心理认知学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了一系列颠覆传统认知的学习方法,帮你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如何学习》:高效学习的3个方法—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01、大脑的工作机制


书中的一开始作者就介绍了大脑的工作机制,如果想要深入知道怎么样学得更快,记得更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的就是大脑的工作机制。作者指出学习科学,从本质上来说研究的是“意念肌肉”如何工作,即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而大脑的运作,指的是它如何处理我们日常生活中输入大脑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信息洪流。


1、提取记忆


那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是如何生成和提取记忆的,又是如何遗忘的呢?作者说人的大脑中,平均有1000亿个神经元,也就是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大多与千千万万个其他脑细胞互相连接,组成一张密网。如果用电子科技形容,这张神经细胞密网,存储和传导着上千TB的无声信息风暴,大致相当于300万部电视剧同时在大脑里播放。


在这张神经细胞密网中,用来学习和记忆的核心部位有三个:内嗅皮层、海马体和新皮层。内嗅皮层类似一个过滤器,负责过滤涌入大脑的海量信息;海马体负责组合这些信息,把和这些新信息相关的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突触连接起来,构建出新的记忆;新信息被打上“记忆”的标记后,就会存储到新皮层上,新皮层就是大脑最外面那层褶皱。


每次提取这些记忆的时候,这部分皮层细胞就会活跃起来,同时,跟记忆有关的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也就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点,就被加厚一次,每次神经突触被加厚,神经信号就会传递得更快些,记忆就这样被加深了。


举一个例子:


大脑的这套记忆机制就好比是电影摄制组,内嗅皮层负责把信息原材料拍摄好,海马体是电影导演,他会决定将哪段影像编排哪里合适,恰到好处地把前因后果都编织到一起,从而演绎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最后这段“记忆影片”会存储在新皮层这块“大脑硬盘”上。


但是,在提取一段记忆的时候,可不像从电脑里打开一个电影文件夹那么简单。海马体是“记忆影片”的导演,同时,它也是一个编故事的高手。这位导演要让每一段情节都合情合理,要根据现有材料找出关系、做出判断,把松散的信息拼合成一个能让人理解的整体,用我们平时的话说,就叫“脑补”。


而“脑补”机制的存在,是因为大脑在接触信息的一瞬间,吸收的东西比我们意识到的要多很多,这些我们没意识到的东西,也被组织成记忆,加入到神经细胞这张密网中去了。每次我们要提取一段记忆,出来的总是神经细胞密网中的一连串信息,这串信息是含有杂质的。


比如听到一首歌很熟悉,想回忆这首歌在哪里听过,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当时是在什么地方听得,比如是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等,因此,我们在提取记忆的时候,是没办法做到十分精确的。


《如何学习》:高效学习的3个方法—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2、遗忘


在作者看来,“遗忘”是大脑的一个重要功能,它能帮助过滤垃圾信息,使大脑专注在某一件事情上,只让跟这件事有关的信息被提取出来。


举个例子:


“全美拼字大赛”,普通的美国成年人掌握的词汇量一般是两到三万个,而参加“全美拼字大赛”的青少年要掌握的词汇量一般在十万个左右,那么多生僻的单词全都装在脑子里,大脑肯定要做信息过滤处理。


换句话说,大脑必须压制那些争先恐后往外冒的信息,才不至于把A拼成B。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种“专心的遗忘”,只是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你要输入一个刚换的密码,就要屏蔽掉对老密码的记忆习惯。


因此,遗忘并完全是坏事,其实也有助于继续学习的。因此,作者指出一种理论,叫做“遗忘曲线”。


这幅曲线首发于19世纪80年代末,赫尔曼•艾宾浩斯发明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示新学到的东西将以什么样的速率被遗忘。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当人们新学到一样东西,20分钟后,就只能记得学到的内容的58%了,1小时后就只能记得44%,一周后,记忆只有最初的1/3,一个月后,记忆就只剩下1/5了。


也就是说,人对新事物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弱,而且最初几天遗忘的速度还特别快。但是,这个结论很快就被颠覆了。


20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有一对姓比约克的教授夫妇,他们提出的“记忆失用理论”,完美地解释了巴拉德这个实验背后的原理,以及各种关于记忆和遗忘的现象。


比约克夫妇的理论认为,人的记忆其实有两个纬度,一个是存储强度,一个是提取强度。存储强度不会随着时间减弱,一旦一个电话号码、一个英语单词被记住了,它就会永远存储在你的大脑里。那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一些东西呢?其实是提取强度出了问题。


比如让我们回忆起多年没见的同学的名字叫什么,肯定想不起来,但如果突然我们遇见了这个同学,俩人一聊天,以往的情景一下就全回来了。记忆一直都在,只是不好提取了。


比约克夫妇认为,如果没有经常复习,提取强度就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但反过来说,提取强度是可以越用越高的,每一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都会增加,而且因为这段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


用记忆来改变记忆,而且是越改越好。遗忘,不但能过滤掉干扰你的信息,还会激活并加深你已经学得的部分,根据先损耗后增长的法则,在你提取记忆内容时再次激发出更高的提取能力和储存能力。这便是由大脑生物学以及认知科学所得出的最基本原理。


《如何学习》:高效学习的3个方法—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02、如何高效学习


从20世纪初期开始,“保持一贯性”就成了各种教育指南的标志性指导,这一基本原则已经融入了几乎所有想当然的“学习好习惯”当中。要有固定的习惯、固定的日程、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专心学习,别的什么都不要管。


在家里或者图书馆里找个安静的角落,大清早也好,深夜里也罢,每天都要在那里坐上相当长一段时间。作者指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1、更换场所


作者指出提高学习效率需要多换几个场所,可以帮助我们把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


举个例子:


美国密歇根大学做了一个实验:三位心理学家招募了一些学生,让他们学习一份有40个单词的词汇表,但是这些学生被分成两组,一组在干净整洁的教室学习一次,休息一下,再去一间窄小凌乱的地下室学习一次,另一组学生原地不动,在干净整洁的教室学习两次。


然后,两组学生都来到一间普通教室考试,这间教室不太凌乱但也没那么整洁,实验人员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环境起到提示作用。考试的结果,40个单词,在同一间教室学了两次的学生平均能记起16个,换了房间学习两次的学生平均能记起24个,只是变换了学习场所,记忆的提取能力竟然提高了40%。


因此,学习的时候,换一个完全不同的房间,换一个完全不同的时段。试着改变一些习惯性的行为,会帮你把学到的东西记得越来越牢,而且越来越不被周围环境影响。


《如何学习》:高效学习的3个方法—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2、交替学习


交替学习是一个认知科学的术语,意思是把既相关又不相同的题材混合到一起来学习,和交替学习相对应的是集中学习。交替学习以前一直被用在音乐教育和体育训练中。


比如,体育教练会让运动员交替进行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来保证运动员的局部肌肉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后来,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交替学习和大脑的辨认能力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


书中有这么一个实验:有两位学者收集了一组风景画,这些画分别由12个不知名的风景画家创作,看上去都差不多,但每位画家使用的笔法不太一样。他们又召集了72个大学生,来通过电脑屏幕来学习这些画作。


学生们被分成两组,一半学生使用集中学习法,就是一口气学习一个画家的作品,比如先学画家A的,一张接一张。另一半学生使用交替学习法,也就是先看几幅画家A的,再看几幅画家B的,两组学生学习每幅画的时间都是3秒钟。全部学习完之后,两位学者又拿出48幅在学习时没拿出来的画,同样是这12位画家创作的,来看看这两组同学能不能分辨出哪些画出自哪位画家。


结果是使用交替学习法的学生正确辨认画家的比例高达65%,而使用集中学习法的学生只有50%的正确率。后来,为了确认试验结果,这两位学者又招募了其他学生,反复做了几次实验,结果还是跟第一次一样,交替学习组的辨认正确率有65%,集中学习组只有50%。


在2007年,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罗勒和泰勒教授通过实验发现,交替学习对辨别能力的提升,还能用到数学学习中去。他们召集了24个小学生,辅导他们怎么根据棱柱体的“棱数”来推导这个棱柱有多少条边、多少个面、多少个顶点。


一半学生用集中学习法,先学习所有从“棱的数量”开始推导的题,再学习从“角的数量”开始推导的题,而另一组学生是混着学的,从棱推导还是从角推导,是随机出现的。第二天,学生们参加了一次测试,结果显示,交替学习组的正确率是77%,是集中学习组的38%的两倍多。


结果显示,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题型掺杂到一起,会迫使我们去分辨每道题属于哪种类型,把题型跟我们已知的解题方法相匹配,才能找到解决方法。


比如说,很多人都觉得应用题太难,就是因为应用题很少会明确指出应该用什么概念,哪个方法来解题,总搞得人措手不及。这时候,交替学习能让我们的大脑准备好随时面对意想不到的事,快速分辨出这种情况应该用什么方法应对。


《如何学习》:高效学习的3个方法—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3、睡眠


书中指出,睡眠可以帮助大脑巩固记忆,还可以把一些分散的、看起没有关联的信息给联接起来,另辟蹊径地解决某个难题。


举个例子:


上世纪5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阿瑟发现,他儿子进入睡眠一段时间后,眼皮会发生剧烈的晃动。阿瑟就给儿子连上了脑电图扫描器,想通过监测脑电波来搞清这是怎么回事。


他发现,儿子刚进入睡眠状态的时候,扫描器上的波纹会慢慢平静下来,但是两三个小时之后,随着儿子的眼皮开始晃动,仪器上的波纹也开始剧烈地起伏,而且活跃程度不比人醒着的时候低。


紧接着又找了20个成年人做类似的睡眠监测实验,研究表明,人在睡觉的时候,大脑皮层还在活动,而且眼皮晃动的这个阶段,大脑皮层的活动跟醒着的时候一样剧烈,这个阶段后来被称为睡眠中的“快速眼动期”,做梦这种生理现象一般就发生在“快速眼动期”,而且很可能就是某个特定层次的大脑皮层活动。


2007年,哈佛大学主导了一项实验,内容是通过一个“彩蛋游戏”来检测学生辨别“嵌套层级”的能力。研究员先让学生在电脑屏幕上学习这些彩蛋,这些彩蛋上的图案不一样,有的是水纹图案的,有的是珊瑚图案的,屏幕上每次只显示一对彩蛋以及这两个彩蛋的层级关系,比如水纹彩蛋高于珊瑚彩蛋,珊瑚彩蛋高于羽毛彩蛋。最后,这些学生要给所有的彩蛋做一个层级排序。


参与实验的学生被分成两组,一组晚上学习,睡过一觉第二天早上考试,被称为“睡组”,另一组学生早上学习,晚上考试,被称为“醒组”。


结果是睡组对复杂层级关系的辨识正确率高达93%,醒组只有69%。24小时之后,两个小组再次分别进行测试,睡组的正确率还是比醒组要高出35%。


在睡眠状态下,记忆的图景会被拓宽,所以能“看到”更完整的景象,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个记忆被拓宽的时间,就发生在快速眼动期,大脑在这个阶段做了很多信息整理工作,深化和巩固我们醒着的时候学到的成果,也就是说,睡觉本身就是学习。


最后的话:


无论是在我们睡觉的时候,还是在我们醒着的时候,大脑都会对信息做很多类似的整合工作,至少可以说这两者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更换场所会使我们记的更牢,而且不受环境的影响,交替学习方便我们加深理解,提升我们的辨别能力,最后,睡眠有助于我们巩固学习成果。


作者还指出学习前通过考试可以事半功倍,强迫大脑提取回忆,并且可以加强信息的存取能力。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蔡加尼克效应”,被打断后人的大脑并不会停止对问题的思考,反而会调动各种感知力捕捉相关的信息。最后,我们再将这些信息记录并加以反思,就能得到更好的答案。


由于篇幅问题,我只总结了主要的几个方法,像“蔡加尼克效应”和考试我就不在这里详细解释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书籍,我把这些内容总结到了思维导图,大家可以查阅。


《如何学习》:高效学习的3个方法—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