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派」,不止演員而已

​作者 / 鄭小

紅燒蹄膀蟹釀橙、冰鎮蓮子百合粥、西湖醋魚、松鼠桂魚繡、球魚絲……

這可不是哪個表演系的報菜名,是《紫禁城裡的小食光》裡出現的菜品,窩在家裡我們無法大飽口福,先飽飽眼福也不錯。

「演技派」,不止演員而已 | 專訪總導演胡明

隨著《演技派》收官,由節目中年輕演員出演的影視化習作《紫禁城裡的小食光》也迎來大結局,並於2月8日作為網絡電影在優酷上線。

加上此前的綜藝衍生節目《光影中的演技派》,以及由《演技派》年輕演員王鶴潤、朱致靈、昌隆和朱元冰出演的首部多視角互動內容《當我醒來時》,《演技派》的殺青無論對於節目發起人於正還是幾位導師和學員們來說,其實是更多後續合作的開始。

「演技派」,不止演員而已 | 專訪總導演胡明

在節目最後幾期中,於正針對自己接下來兩部戲進行開放選角,不少學員通過試鏡正式進入到影視劇的拍攝中。

有網友用“於正的造星工廠”來形容《演技派》,總導演胡明也不避諱,“當你決定用於正的資源的時候,就註定有很多爭議。”

於正想要展示演員行業的生產鏈條,胡明想著突破演員節目的模式瓶頸,優酷則希望向觀眾真正科普何為演技,三方一拍即合。

看臉還是看演技?

“我們對於這個節目的設定是:誰戲好,誰就上,誰戲不好,就會被“寫死”。”

沒有扎堆的熟臉,《演技派》選擇了一些觀眾或許面熟、或許依然還沒能叫出名字的新人,來碼這一盤“演技”的棋。

單純從綜藝節目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有風險的選擇。《演技派》總導演胡明很清楚,“流量”對於綜藝節目的重要性,演員這個賽道,大家都在搶,要怎麼做,胡明和他的團隊並不是沒有掙扎。

「演技派」,不止演員而已 | 專訪總導演胡明

由於行業揭秘的基礎設定,強賽制、強衝突的模式一開始也在考量範圍內,但最終胡明還是做出了取捨,開闢新路數,選擇瞭如今的模式。

“整個節目的設定是想要展示演員這個職業的多面性。市場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關於他們的選題?製片人為什麼傾向於選漂亮的?”

這些片場劇組裡的“衝突”,普通觀眾很關心,卻輕易看不到。

2018年年底研究到2019年7月,《演技派》最終選擇把“一個以演員為中心的人和一個以製作人為中心的人,兩種角色之間的碰撞”定為了核心內容。

強勢演員張頌文、吳鎮宇、張靜初和職業生涯充滿爭議的製作人於正,兩個行業鏈條上重要角色帶著新人演員,《演技派》完整的展示了演員行業鏈與生態,以及當下市場對演員價值的複雜判斷。

「演技派」,不止演員而已 | 專訪總導演胡明

同時,對比市面上的演技類節目,是要選演員或是造明星?《演技派》沒有迴避這個問題。

本質上來說選演員和造明星,其實並不是悖論。

從市場來看,演員和明星之間沒有那麼遙遠,演技、能不能走紅都是業務能力的衡量指標,甚至於後者的重要性高於前者。

胡明說了一個很殘酷的反例,在辣目洋子和趙天宇的角色安排上,觀眾都會有疑惑,認為不合適,客觀來講,單論演技,辣目洋子並不差。但現實是,“所有成型的電視劇在選角上都不會做這樣的選擇。”

「演技派」,不止演員而已 | 專訪總導演胡明

“演技,解決不了好不好看的問題,也解決不了像不像的問題”,簡單來說,傾國傾城的設定就得好看的人來演。

而從製作人的角度,“他得關心市場,這部戲賣的好不好,賣的好要具備哪幾個因素,有沒有觀眾喜歡的CP、男一女一等等”,這些因素從製片人出發,無一不牽制著這個行業。

從形式上來說,《演技派》脫不開選秀的模式。但值得深思的是,整季節目,演員不停的試戲,前輩不停的指導,演過經典的片段又費勁心思開新戲直出。《演技派》還向行業內外傳遞出了什麼樣的理念?

「演技派」,不止演員而已 | 專訪總導演胡明

安排演員們體驗群演的生活;將油膩、咆哮體等吐槽活力集中區搬上舞臺;安排媒體、影評人和觀眾現場看片直接當面點評。

《演技派》的理念大概就是演員和作品的相互成就。

節目想做的,是為年輕演員的演技找到適合的容器,為作品找到合適的演員,至於看臉還是看演技,這是殘酷的現實問題,大家心裡都有答案。

TOP10%之外的演員

橫店,是一個魔幻世界,名利場的始發站。在那裡,有各種各樣的演員生態。TOP10%的佼佼者、90%的演員和群演,在一條船上。

在大眾的認知裡,拍綜藝往往被認定為是演員賺快錢的捷徑之一,但同時,綜藝對演員的消耗也很大。因此,觀眾也少有能見到口碑一流的演員屢屢露臉綜藝,上綜藝是一個雙向的選擇。

「演技派」,不止演員而已 | 專訪總導演胡明

如果能遇到吳鎮宇這樣自信外放、樂於挑戰的演員,是綜藝的運氣,但要說服張頌文這樣內斂、細緻的演員來參加,即便名為《演技派》,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為了爭取張頌文參加,胡明的團隊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期間於正也多次造訪課堂。最終,張頌文被《演技派》的誠意所打動。

“他(張頌文)跟我說‘老胡,我擔心自己折在這個綜藝裡,我就是一個演員、表演老師,我不擅長綜藝,一旦這個綜藝把我做“毀”了,我二十幾年的奮鬥,就都前功盡棄了。”

胡明是綜藝導演,他能夠理解張頌文的顧慮,那是演員對自己羽毛的愛惜,更是對自己二十載演員生涯所積攢的能量的重視。

「演技派」,不止演員而已 | 專訪總導演胡明

娛樂這個圈,演員是重要的角色,他們之中有人一夜成名,位列TOP10%,起高樓宴賓客,然後樓塌了的也不在少數;但也有人,經歷過高峰也走過低谷,深刻的瞭解自己的適合和不適合。

吳鎮宇與張頌文職業追求或許一致,但就世俗評價體系的成功而言,顯然不那麼類似。張頌文的成功,更傾向於行業內部的成功,那些高分好評裡,不少觀眾都說是第一次見識到張頌文的演技。

胡明說那些充斥在熱搜頭條上的碎片信息不是“演員”這個行業的全部,張頌文的狀態能夠代表中國百分之八、九十的演員的現狀。

每當談到他們,都說他們是業內有口皆碑的一把好手,但從市場角度,說起來又是另一番景象:“是藝術家,但沒有流量”。那些喧囂的日進斗金其實和他們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大。

「演技派」,不止演員而已 | 專訪總導演胡明

《演技派》近乎素人的班底選擇,也正是這樣的考量,入行的年輕人需要什麼樣的標杆,又經歷著什麼樣職場?胡明和於正想展示的,是除TOP10%之外的演員,他們的片場狀態、成長狀態。

娛sir認真數過,在整季的《演技派》中,平均每期節目,從選角考核到各種片場試戲,演員們大大小小的片段就不下3段,這還沒算上那些臨時被叫上場的表演、教學和以演代練的《小食光》。

每個演員有兩臺機器跟著,一臺捕捉生活動態,一臺負責拍攝表演片段,為的就是儘可能保證不漏掉任何細節,這也是總導演胡明在節目錄制過程中一直以來的堅持。

這些年少尚未成名的演員們,他們跟張頌文學習藝術來源於生活,跟吳鎮宇領悟百無禁忌的表演。他們也是演員生態的一部分,無論將來是10%還是90%。

什麼是演員?什麼是演技?

當演員太容易了,當好演員太難了,這是《演技派》總導演胡明在做這個節目時體會最深的一點。

“演員是可以分很多維度的,只想混個演員頭銜,僅僅熱愛表演是可以的,但是要想成為一個好演員,成為一個偉大的演員,是需要天賦加勤奮的。”

「演技派」,不止演員而已 | 專訪總導演胡明

吳鎮宇的時代,TVB的法則,演員是一個過程。那些年香港演藝屆,大部分人都要先當幾年群演,再演幾年配角,才能成為主演。張頌文的經驗,演員是成千上萬個真實的人。

過去市場利好的幾年,橫空出世者,雖不乏厚積薄發之人,卻基本以流量派為主。流量派佔據市場,順應市場,改變規則和玩法,這沒有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眾對於“演員”的認知和價值判斷。

就像胡明說的,大家一直習慣消費他們,圍觀他們,討論他們,注意力經濟註定了不好的東西更抓眼球。

“大家討論出軌了,八卦了,解約了,亂七八糟的事情上,沒有人正面的討論這個行業,所以我們期望用這檔節目給行業一次正面討論的機會,大家能夠通過這個節目來討論表演,討論演員。從這個意義上,《演技派》是送給這個行業的一個禮物。”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演技派》的這個目標完成的不錯。認真翻閱一下國內劇綜口碑參考地——豆瓣對於演員類綜藝裡演員們的評價,就會發現,觀眾對於演員和表演的評價很是仔細。

“王玉雯的肩膀儀態”“”“謝彬彬像個小少爺”“黃馨瑤外形沒啥辨識度”“ “周陸啦眼神不好”……

「演技派」,不止演員而已 | 專訪總導演胡明

王玉雯

觀眾會看的很細緻,他們在意演員在鏡頭呈現的一切,專業的聲臺形表和主觀上的喜歡和不喜歡,都能成為觀眾評價一個演員和她(他)的演技的參考因素。而在綜藝中以實操的方式更直觀地把問題呈現出來,讓演員提前接受觀眾的檢驗,也是對觀眾、對市場的負責。

就節目本身而言,作為觀眾,整季節目,娛sir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是姚童的先生王樂夫出場擔任助演,於正很自然的介紹道“他是姚童的先生”。

對於常規認知裡的選秀節目,年輕的選手,別說當眾如此自然又正式的介紹伴侶,恐怕就連認不認識都不敢明講。

在橫店待了77天,相信這些年輕的演員們會有所收穫。

「演技派」,不止演員而已 | 專訪總導演胡明

而更為不同的是,《演技派》的誕生是以於正希望給自己的戲選人為最開始的。

根據胡明的回憶,於正的理論是一年要拍三四部戲,選出演員,讓他們直接進入到劇裡面去,直接進《拾光裡的秘密》以及《玉樓春》的劇組,沒有綜藝節目可以完成這樣的無縫連接。

“大家都做演員節目,但是它們沒有出口,而他可以解決出口這件事情。”

如今,節目收官,演員進組,觀眾給出了豆瓣7分的好評。無論《演技派》的初衷,是否宣傳目的大過實際,當選角結束,於正對著16個演員,拍著自己的肩膀說:“你們都在我的肩膀上,有合適的,我第一個考慮的都是你們。”《演技派》就已經成功表達了想要傳遞的理念,正如於正此前所說:diss不是最高目的,拯救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