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主要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對於社會有何意義?

家在何處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人們對整個世界(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根本觀點的體系。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以及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鬥爭。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人類歷史上最科學最先進的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以上是詞典中的官方定義。

既然哲學能把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哲學的作用就凸現出來了:我們天天都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判斷、選擇和做決定,但是,很多事情做完後發現存在很多問題,有的複雜問題很嚴重,甚至導致全盤失敗和重大損失。

為什麼失敗?是因為沒看懂主觀和客觀世界,也就是不懂哲學。

一提到哲學,人們總是習慣認為它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其實任何一個人天天面臨問題,天天做判斷、選擇和做決定,所以嚴格地說我們是天天需要哲學,是離不開哲學的。

這樣說有點誇張,還是用人人都最熟悉的例子來說明:很多人現在吃飯不香,還有的不知想吃什麼,還有的搜街串巷到處尋找引起自己食慾的飲食。時間一長,飲食索然無味,日子了無生趣!

最簡單最實用的辦法就是:餓上一頓兩頓,甚至一天兩天,胃口都出來了,吃啥都 倍香,“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這就是平常吃的太飽惹的禍!道德經說:反這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辯證法中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也告訴我們:矛盾的運動方向總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什麼意思?簡單說就是:餓向飽中求,飽向餓中求,再直白點說就是:太飽了怎麼辦?用餓來解決,太餓了怎麼辦?用飽(吃飯)來解決!

太飽或者太餓,都會傷害我們的腸胃,不僅是吃飯,所有的事情同此一理:去掉極限兩端,留取中間一段。

一個人懂得並遵守哲學,一定是通達、樂觀、健康的;一個單位懂得並遵守哲學,一定是煥發生機行穩致遠的;一個社會懂得並遵守哲學,一定是競爭有序和諧發展的;一個國家懂得並遵守哲學,一定是繁榮昌盛行者無疆的;整個世界都懂得並遵守哲學,一定是沒有戰火硝煙的!

可是翻開人類的歷史,再看看紛紜的現實,到處充斥著爭奪、霸權,欺凌和侵犯!可見人類離哲學(文明)很遙遠,很遙遠!

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且偉大的國度,現在正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光輝旗幟,用中國哲學之道、辯證唯物之道,向世界播灑普惠人類的文明和溫暖!

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太陽,正在從東方蓬勃升起,光芒萬丈,光耀全世界!


鄱陽鎮


哲學研究的對象是:宇宙是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的問題,通俗的說,就是我們從哪裡來,到那裡去的問題,從哲學本身來說,是世界觀的問題,即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問題。在這個根本問題上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派。凡是承認物質第一,意識第二,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是唯物主義;凡是認為意識第一,物質第二,物質是意識的演化,是唯心主義。哲學作為各類科學的概括和煉,是科學之科學。它指導著人們世界觀的形成,為人們從根本上提供認識論和方法論。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哲學思想,但有自覺與不自覺之分,程度有高低深淺之分,又有文野之分。哲學對於人及人類社會是極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人及人類社會活動,都自覺不自覺的,或深或淺的受到一定的哲學思想的影響,並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各自不同的智識水平和生產(工作)能力。哲學自產生以來,便分為唯物、唯心兩派,截止目前,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戰勝不了誰。這個問題的解決,必須是其他科學回答了世界終極問題,待於世界大一統理論的出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願與各位朋友共勉。


竹林吟曉1


首先讀書少,見識淺薄,回答未必如你所願。但無論如何,這是個人最直觀的感受,擯棄了專業的晦澀和引用的繁瑣。

一、哲學研究之內容

你是誰?你在哪?你長得好看麼?你在想什麼?你在幹什麼?為什麼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

以上幾連問,涵蓋了自然,社會以及思維,同時兼具心理學,美學,智慧,宗教等內容。可歸結為內容與形式,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偶然與必然的統一。

認識的過程具有連續性和發展性,也會有很多好奇和驚喜,當然也少不了諸多麻煩和障礙。可是總有某種神秘的力量指引著我,去揭開那遙不可及又令人神往的未知。

二、哲學研究之意義

哲學研究對社會的意義,也許是問題太過宏大,也許是命題太過厚重,也許是知識所不能及,也許是今日不在狀態,總之,我是回答不了的。就算東拉西扯,也拼不出一幅令自己都滿意的答案。

所以我只能說對我個人有什麼意義。

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時間是否停滯,旁人如何選擇,你始終都是我的堅持。無需三段式的推理,無需嚴謹的邏輯,也無需華麗的言辭,有你在就是全部生命的價值。用最直白的語言,用最簡單的方式,用最真誠的態度,與那個有趣而又有聊的人長廂廝守,耳鬢廝磨。

沒有什麼是比這個更有意義的事了。

所以我在認識世界的同時認識你,在邏輯學和語言學中折騰,在存在與時間中漫步,在美學與心理學中享受,在信仰中與你看清晨朝陽,看黃昏日落……

以上。

祝你好運。


笛卡爾的叨


 哲學是系統的世界觀,是指導客觀實踐的方法論。(這個定義空泛,內涵很少,沒錯誤也無法驗證,不是科學)

  哲學是人類對世界的思考和認識,因此分為主觀和客觀兩種;而科學是可重複的客觀規律,因此哲學包括科學。在主觀哲學中,一種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驗證的主觀真理(如果論述所處角度,就成為科學);另一種是從未驗證,卻認為對的,這裡包括宗教和迷信。

  主觀認識世界的方法,已經被大多數人拋棄,因為他們通常只是站在個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如果別人不知道論述人的所處角度,則不一定可以得到一致的結論,這樣定義哲學,比較明確,也基本適應以下對哲學的論述,不管是歷史上的,還是理論上的。

  現在最常見的主觀哲學是這樣一些:多運動、多吃瓜果、少吃鹽、多喝水等等。這是一些人對自身條件的總結,以前運動少,現在增加了運動,身體感覺好了,這是對自身改變的規律總結,是一種思考,而且這種思考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這就是哲學,但不是科學!由於“多”是有相對性的,對於一個已經很疲勞的人,再多運動是有傷害的。科學的論述比較難,比如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質,合適的運動強度都不同,只能大概總結,得到結論,例如每天爬樓半小時左右,或跑步2-3千米,工作中的運動要計算進去。這樣論述就比較準確、科學,有一致的衡量標準,不會有沒界的偏差。

  哲學還是會一直存在下去,哲學結論,對論述者的要求更低,他可以只將自身的思考結果公佈,不需要知道別人的條件,而科學的論述,要知道別人與自己的差別,要將很多條件說“清楚”。例如相對論,

  哲學的定義: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哲學同其它各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都是人類主動認識世界、獲得各種知識和方法的認識實踐活動。認識實踐活動是哲學和其它各門具體科學共同具有的一般本質和屬性規定。

  哲學總是為社會的發展指引方向、開闢道路、制定原則、提供方法,使社會不斷地得到改造和變革。改造社會、造福人類是哲學有別於其它各門自然科學的顯著特徵和種性規定。

  真正的哲學同人類的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是社會現實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哲學不僅是劃破夜空的閃電,使黑暗籠罩著的萬物在人們面前彰顯出來、使世界在人腦中形成清晰的映像,而且還是促進社會生長髮育的陽光雨露,是孕育充滿生命活力新社會的母親。

  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它與時俱進、實事求是,棄舊創新,生機勃勃。思想意識、文化觀念、法律制度、倫理道德的破舊立新,必須依靠哲學的引導才能夠實現。


農村人在海邊


哲學主要研究對象是人。

人既是哲學研究對象,所有的哲學研究都是圍繞人來發展開來的。比如近代的自由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哲學,人本主義哲學,認識論等。




吟風者


哲學是一門智慧的教人思考的科學,比如我是誰,從哪裡來,世界是怎麼形成的,世界的本質,哲學的目的是教我們認知宇宙,認知世界,認知自我。根據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的問題把哲學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他認為世界是由一種或幾種物質組成;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他認為物質由原子組成;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他指出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本質屬性。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心決定一切;客觀唯心主義,世界是絕對觀念的異化中的絕對觀念;

所以說哲學以整個世界為研究對象,他所揭示的是世界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哲學的意義在於為我們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支持,讓我們更好的認知宇宙,認知世界,認知自我。





藍山二二呀


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或精典作家自從一開始創立其自己的哲學體系時就已經明確了其哲學研究對象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一般規律的;哲學是方法論的認識工具,用來訓練思維尋找確定觀察發現或看問題看法角度位置視覺。哲學研究對象的研究首先要掌握哲學原理選擇好正確的哲學原理,如果選擇錯了學習什麼樣的哲學,那就肯定出現錯誤,出現世界觀方法論和立場觀點方向的大問題,👀看問題就會扭曲歪曲,👁眼界模糊產生片面性模糊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觀察宇宙物質世界的微觀宏觀的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是佔據意識形態主導體系的基本理論的基礎根據。


達蔔璽樂圖達卜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看法。


用戶9056085472646


關於世界本源的和人們認識世界的一門學科,但處於不同地域的人看法各不相同。


渤海觀潮85929852


哲學一直在尋找世界、宇宙、人類社會的一般規律。哲學想對存在進行最一般的解釋。其實哲學一直在尋找自然法則的作為。所以哲學對自己進行了分家,分出了許多各種科學,但哲學的困擾還是“什麼是真理”。現代哲學還在討論什麼是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