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如此偉大,為何“毒”裡有個“母”字?

東方國學


親生母親偉大,那“毒”字有母,可能是後母,以前的人生的多,後孃虐待前妻生的孩子,所以並不是每個母親都是偉大的!


石巖上的青松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這是個有意思的話題。母親肯定是和“毒”沒有關係了,但是“毒”字竟然裡面包含著“母”這個字,為什麼呢?

一開始的毒字,肯定是個母這個字無關係的。

說文解字中的毒,是上面這個寫法,“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從屮從毒。”這是個象形字演變而來的篆書,上面的部分代表有毒的草,下面部分代表有毒的蟲子。

這也是古人生活中,最常見的有毒的東西,就是有毒的植物和動物,對當時的人們生命有一定的威脅。

古文的毒字,還有上面這種寫法。

按照現在的寫法就是下面這個:

從刀䈞,我們都知道,刀是兇器,所以這個毒,是和刀相關的。

出土的秦代的簡牘中,毒字的寫法如上,可知下面也不是母,而是一個毋。

很長曆史時期,毒字下面都不是母,而是個毋,大書法家王羲之就是這樣寫的。

如果換成楷體字,應該是下面這個:

而現在的簡體字,將下面的毋變成了母,所以就有了現在毒的寫法。

由此可知,毒字的本意,和母並沒有太大關係。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為何“毒”字下面有“母”字,這事說起來確實咬文嚼字了,細想倉頡造字也是傳說,這毒字是誰造出來的,也無法去考證。從邊旁部首起算,肯定是先有“母”字,後有“毒”字,這毒字裡有“母”字肯定是事出有因,造字者將這懸疑留與後人,後人有興致可各抒己見。

“母”字是對動物界雌性動物的總稱,母貓母狗在人的直視生活中,在獲取食物的同時,都是“母輩”先嚐,可能有人認為母輩嘴饞?實際並不是,因為母輩可能認為食物有毒(是否能吃),先嚐試一下,覺得沒事,再讓下輩食用;就是母雞啄食喂小雞也是如此。

這“毒”字上有“主”字,不就是主人先嚐毒嗎?後來演繹成"君患病臣嘗藥,子患病父嘗藥",這償藥不就是試毒嗎?

在動物界,母愛是偉大,對下輩確也呵護有加,可這種本能只專注於自己遺傳的直系下輩,對非己遺傳的卻無動於衷,甚至排異。母輩在自己下輩遭遇危險時,母輩為保護下輩與敵對一方就顯露出兇殘的一面,犬牙利爪無其不能,掙扎到最後的魚死網破,所以人性看到了母性另一面的“歹毒”,“最毒婦人心”也由此刻畫出人倫之中女性的骨子裡潛在的歹毒。


文都楊稼


本來不想參與這個問題的討論,看了所有答主的文章,覺得有必要說幾句不同觀點。

毒,毒害也。大家在討論“毒害”的時候,很多人卻被百度“毒害”了,有人一字不落把百度上的文章搬到了這裡,也有人經過了加工整理,但還是有“操作”之嫌。

要弄清“毒”字為什麼是“母”,就不能不說古人造字。大家都知道,古人造字共有六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和假借。象形和指事是兩個獨體字造字法,與毒字無關,轉註和假借是兩個用字法,也與毒字無關,在這裡我們不多廢筆墨,剩下兩個造字法是會意和形聲法。

會意法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組成一個新字,如“解”字,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三個字放在一起組合成解字,顯然,“毒”字不是會意字。

那麼只剩下形聲法了,何謂形聲?就是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字,比如櫻花的“櫻”字,形旁是“木”,表示樹木,聲旁是嬰兒的“嬰”字,表示這個新造的字讀“嬰”音,這個字,與嬰兒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毒”即是形聲字,最古老的篆字,毒字應該是草字頭,下邊一個副字,形旁是草,表示是一種草,聲旁是副,表示讀副音,後來文字進化,演變成上邊一個“生”下邊一個“母”,說文解字注解: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從草從毒。有人說,生字下邊是“毋”字,也正確,因為古時候“毋”和“母”是通用字,有人說,王羲之寫的下邊是“毋”字,顏真卿寫的下邊才是“母”字,其實,都是一個字。

“毒”字,與母與毋都沒有任何關係,只是讀音而已。

這個命題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形聲字當做會意字來讓大家討論,把很多人都帶溝裡去了。






魏墉WEIYONG


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是經過了無數次的演變而得來的,是真正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文化結晶。

至於現在大家看到的“毒”字,為什麼下面是一個母字呢?

這個字你要參考小篆形式了,不是說最毒婦人心。

“毒”在小篆裡的寫法:上面是個“生”即生命,下面是個“毋”即否定,拒絕;連起來就是生命所拒絕的有害物質。

後來在小篆演變的過程中“毋”訛變成了“母”,所有才有了你們誤解的“女人最毒”等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裡提到的:“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意思就是有毒之草滋味厚澀,從屮部。

【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從屮從毐。”則“毒”是上下結構不錯,但下面是“毐”不是“母”嘛,這一拆錯就會生髮出許多不必要的想象來,所以拆字不慎往往把鍋扣到造字頭上(康熙字典的分部系統中才有“毋(母)字旁”),看到只有“母”成字便誤把“毒”與女人(女性)聯繫起來。

“毒”跟女人沒有任何關係,就現有的古文字資料與文獻看,沒有任何證據能說明“毒”最初與女人有關。



泉龍閣


月淡風青,為您解題。母愛毫無疑問是偉大的。顯然母愛的“母”和毒藥的“毒”是沒有關係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不是一個“媽”生的。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先說母親的“母”吧。
(徐在國繪圖)

從徐在國先生整理的圖中可以看出,無論“母”字怎麼變化,母親標誌性的“兩點”都比較“突出”。按照許慎的造字六法歸類,很明顯屬於象形字

再看“毒”字。

雖然現在看來下面也像個“母”字,其實不然。這個字是楷書變形的結果。原來下面是個“毋”字,而不是“母”。即使這樣,也跟“毒”字來源沒有關係。因為“毒”字是“屮”字頭的,也就是“”字頭,專業一點是從“屮”從“毐”,“毐”亦聲。也就是說,毒是一種草,或者跟草有關。讀“毐”(ǎi)(你沒看錯,就是嫪毐的“毐”)這是另外一種造字方式:形聲

那麼,“毐”是啥?

毐:舊指男子品行不端。(《漢語大詞典》第10424頁)

“毐,人無行也。從士、從毋。(《說文》)

“毐”是個會意字,“士”品行不端。一個男的,按照孔子的觀點,應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正事兒。整天泡在太后床上,你(嫪毐)又不是太上皇,品行能端正嗎?

“毒”從“屮”,從“毐”,“毐”亦聲。是個形聲字。

上下兩個都是形旁,合到一塊兒,“草”這個大家族裡不務正業的。草是供牲口食用的,你不能有害吧,這是正事兒可是牛羊吃了就死了,是不是就不務正業了?所以,草裡面不務正業的就是“毒”了。你看,這個字造的多講理!人裡面禍禍的叫嫪毐,草裡面禍禍的叫毒草。

(徐悲鴻先生畫的倉頡)<strong>

你看,母親的“母”和毒草的“毒”的下半部分雖然長得很像,但是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倉頡造字的時候就沒在一起,他老人家還是給歸到不同的類別裡去的。愣是讓兩晉那一幫子書法家給弄得跟一家子人似的,你說可恨不可恨?

我是月淡風青,敬請斧正。覺得好玩,就點個贊關注一下。

<strong>


月淡風青


說到這個問題,就要說到漢字的演變故事。


在秦以前,人們使用的是篆書,篆書圓潤自在,灑脫飄逸,非常好看。但是寫起來也很慢。而秦朝作為一個暴政專制的朝代,嚴刑峻法極為苛刻,坐牢的人非常多,記載的人必須要寫得很快才能完成任務,於是為了書寫方便快捷,慢慢地就把本該圓潤的地方拉直了,漢字就經歷了“立定”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篆書向隸書轉化的過程。


然後我們就來看看今天的主角——“毒”。

“毒”字的小篆寫法是這樣的:


它的隸書寫法是這樣的:


由於小篆和隸書字體差異比較大,所以我們可能很難分辨出其中的細微之處。如果對比一下東晉王羲之和唐朝顏真卿寫的“毒”字,也許我們就能發現一些不同。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王羲之的“毒”字,下面部分是個“毋”,而到了唐代顏真卿時候,下面的“毋”就變成了兩點,也就是“母”字。而在小篆與隸書中,其實“毒”的下半部分都是“毋”字。“毋”在《說文解字注》中的解釋是“禁止”,通“無”。而“毒”字的本義是一種害人的草。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毒”字的下半部分其實是“毋”,而不是“母”。後來被寫成“母”只是在漢字的演變與使用過程中的一種“誤傳”罷了。


直到今天,除了中國大陸以外,其他地區的“毒”字的下半部分依然是“毋”,而不是“母”。


因此,母親很偉大沒毛病,“毒”字下面是“母”其實和母親沒有關係,不要想太多哦!



東方國學


毒,從生、從母,把毒字拆開,上面是生,下面是母,母又指女性,於是有人就把這個字望文生義,解釋成最毒婦人心,這是不對的。毒的下半部分並不是現今所用的母,而是毋(wú)。

毒是一個會意字,上面生,是生命的意思,下面毋,是不要的意思,那麼結合起來,就可以解釋為,生命中拒絕的東西,那不就是毒麼?

再,《說文解字》:

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

艸(cǎo),同草,往往,不是經常的意思,在這裡應該理解為到處。所以這句話後半部分意思是,害人的毒草到處生長。

這是古人對大自然理解匱乏而造成的不全面解釋,古人認為,毒是從草裡面生長出來的,所以古代人下毒,通常是用某種含有劇毒的草藥。神農嘗百草,就是為了試毒。

厚呢,是聚集的意思,比如我們說夏季陽光毒辣,就是因為夏季陽光聚集。並且,毒有怨恨的意思,也有味道苦的意思,所以,只把毒解釋為毒害,是不全面的。

跟母親、母愛更沒有一分錢聯繫。



也可自話


“毒”字下面有母,完全是字形演變的結果,與母愛毫無關係。

以史料記載為證。

東漢時期,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記載:“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從屮,從毒。

附白話版《說文解字》:毒,滋味厚澀苦烈的野草,野地裡到處生長。字形採用“屮、毒”會義。

毒,篆文=(生,成長)+(毋,否定、拒絕),表示生命本能所拒絕的有害物質。

造字本義:毒,表示一種含有危害生命的化學成份的野草。

隸書將篆文的“生”簡化,將篆文的“毋”簡化成“母”。

這就是史料記載的“毒”的由來,完全與“母愛”無關。

古人的“毒”以治病救人為目的。廣為流傳的“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古代典籍《周禮》記載的“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史記.留候列傳》裡的“毒藥苦口利於病”等等,無一不證明了古人的“毒藥”為人類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與古人的“毒”比較,今人的“毒”實在是太可怕了,毒品、毒梟、毒瘤、毒害、下毒、歹毒……

願治病救人的“毒”留下,毒害他人毒害社會的“毒”消失。

然而,無論是古人的“毒”,還是今人的“毒”,與母愛都沒有任何關係。

雖然“毒”字下面有母,但是絕對相信,沒有一個人會把這“毒”往自己的母親的身上去想。

因為,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無私的。母親的愛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愛、最刻骨銘心的愛。

從古至今,多少母親為了自己的子女不僅僅是在背後默默地付出,更震撼的是在子女需要保護時面對死亡,從不猶豫。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愛,永遠的偉大!





東方之光8628


答:就算毒字裡面有個母字,但是無論你說什麼,怎麼說,母親總是偉大的。毒字是由王字出頭再加個母字而組合的,從字的組合來看,應該是跟母糸氏族社會有關,大約在四,五萬年前,由古人進化為新人時期,屬於舊石器時代初期,從那時起,中國原始社會就進入了母糸氏族社會,母糸氏族是由母糸血緣唯糸的,也是由母糸關係傳遞的,就是由祖母傳給母親,母親傳給女兒,女兒傳給孫女,一代傳一代,永不間斷,生女兒能傳種,生兒子叫斷根,子女只知有其母,不知有其父,子女都是跟隨母親而生存,以母親而獨尊,同時母親也撐握著生殺大權,母糸氏族社會維持了幾萬年,慢慢才演變過來,但是就毒字而言,當時母糸氏族肯定不知道毒是何物,只知道以母氏為主,由這個王字出頭加母組合的字決定了婦女在當時社會的主導地位,至於後來把王字出頭加母字的組合念成現在的毒字,(毒字沒有繁體和簡體),也許其中還包含其它的意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