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疫情兩個月,我們能得到什麼?

武漢疫情兩個月,我們能得到什麼?

暴富研究局

文 | 張沃若

2019年12月8日至今,官方記錄的武漢肺炎的起點。至今已經完整的兩個月過去,我們能在這次疫情中得到什麼?

關於信息共享

我們在疫情裡經歷了無數的謠言與闢謠,真相最終確會被獲得。但我們同樣能看到的是,科學論述與大眾認知之間是割裂的。

沒有科學、系統的信息公開與發佈機制,沒有與民眾及時溝通的渠道,就給各路謠言滋生的土壤,就會讓護目鏡、雙黃連……蓉月餅都脫銷。

武漢疫情兩個月,我們能得到什麼?

雙黃連脫銷的刻奇狂歡現場

在我們面對謠言與質疑,迫切地需要科學的論述公之於眾的時候,專業的科普卻總是來得沒那麼及時,或者沒那麼直白,總是留給人去揣測的空間。

而在民眾廣泛關注、討論的話題中,雖然不乏四散謠言、別有用心之輩,但也從來不乏理性與客觀的討論,還有惶惑不知如何因應的普通群眾。

武漢疫情兩個月,我們能得到什麼?

有的陰謀論甚至讓美帝都看不下去了

在這種更需要權威媒體的意見與論述,以解答大眾困惑時,權威的手段卻大多是粗暴地刪帖、封號、抓人。不但不能解決問題,甚至讓部分問題無限地放大、發酵,引發廣泛的負面情緒。

武漢疫情兩個月,我們能得到什麼?

直到問題發酵至全民關注,避無可避的時候,才開始姍姍來遲的信息公開,才開始盡心力地解決問題,殊不知,一開始的擔當和原則才是最有效解決問題的方式。

確實,從來沒有盡善盡美的制度,所有的機制都會有其漏洞所在,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它愈發得完善。最起碼,真相不該總是比謠言與質疑晚來一步。

關於公民意識

公民是享有從事管理社會和國家等公共事務的權利的人,這是公民定義。公民應該是具有從事管理社會和國家等公務活動能力的人,這是公民身份或公民資格。

我們同樣能看到的,是人民在疫情的壓力、混亂、波動和不確定裡獲得的成長。

在不一而足的熱點事件裡,人們開始拒絕“平庸”,開始正視自己對對於國家與社會的責任感,積極關注、積極發聲。

武漢疫情兩個月,我們能得到什麼?

比如引發大眾關注的唐主任

視自己和他人為擁有自由權利、有尊嚴、有價值的人,勇於維護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權利、尊嚴和價值的意識,一直被認為是公民意識的具體體現所在。在這次疫情當中,我們確實看到了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中國,自發地防疫舉措、對前線人員的關注支持、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力、物資募捐。

武漢疫情兩個月,我們能得到什麼?

曾經在媒體報道里看到的韓國人在金融危機裡排隊捐金條的家國情懷,原來我們也做得很好。

除了風雪中的逆行者,我們也開始有了更多的“逆耳者”。對權力的監督、對不實的批判,科學和理性的聲音再次被大家所重視,我們學會了尊重少數派,學會多元化地獲取信息,努力地在信息快速流動的過程中明辨是非。

武漢疫情兩個月,我們能得到什麼?

但同樣地,對於群體激情的考量,我們似乎還有所欠缺。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之中,似乎就不再對自己的言行抱有責任感。

所以對於群體的意志與激情,我們仍要保持審視與警惕,保持有邏輯的思考、自主判斷能力。要觀察我們是在為真相吶喊、為正義鼓掌,還是在“被認同”中自我陶醉,否則就會在熱淚盈眶與悲憤交加的狀態中反覆橫跳。

武漢疫情兩個月,我們能得到什麼?

網友總結的最近心緒起伏

關於“英雄”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魯迅

最後,有關英雄。

我們需要英雄嗎?

我們當然需要。但英雄並不非要是一個偉光正的烈士,不是一個高舉火炬的神明。英雄也是我們普羅大眾中的一員,他們可能是一個牙縫寬闊的憨厚工人、一個驅車千里的送菜大叔、一個愛吃炸雞火鍋的醫生,以及無數個捨棄自己的利益、堅守在自己崗位的凡人罷了,我們敬重的英雄有血有肉,並不需要被複制粘貼的名言所塑造。

武漢疫情兩個月,我們能得到什麼?

他們只是一群奮不顧身的普通人

這片土地的抱薪者無數,合在一起,抵禦風雪的火焰才會燃燒地愈發熾烈。他們是人民、是公民、是百姓、是英雄,在他們組成的這個巨大集體裡,被同樣的精神所聯結,他們曾經相互稱謂同志,而今這種精神仍如是,今後也將依舊如是。

武漢疫情兩個月,我們能得到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