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一百多年前說透的道理,以前不明白,現在經歷了恍然大悟!


“中國人向來因不敢正視人生,只好

,由此也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地陷人瞞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於已經自己不覺得。”

魯迅在一百多年前說透的道理,以前不明白,現在經歷了恍然大悟!


中學每每學到魯迅的文章都很頭疼,總以為他被過分解讀得厲害。現在再回頭看,才發現自己犯了個最大的錯誤:因為自己胃口不好而去責備食物。

魯迅的文章用典豐富,而且由於受到當時險惡環境的限制,很多觀點不便直說,只能採用各種隱喻、借古諷今的手法來表示,缺乏閱歷的人是不大容易看懂的。

魯迅在一百多年前說透的道理,以前不明白,現在經歷了恍然大悟!


魯迅的書放在現在依然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但和胡適不同的也是最遺憾的一點,是他“只找人性的毛病,從不找制度的毛病”。只挖掘和揭露人和民族的劣根性,而不去尋找改進的辦法,那真是如他自己所說,“最苦痛莫過於夢醒了卻無路可走”了。

魯迅在一百多年前說透的道理,以前不明白,現在經歷了恍然大悟!


日本的“幻燈片事件”對魯迅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片中的中國人以及圍觀的中國人,兩者產生的麻木中國人形象深深地刺激了青年魯迅

“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事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

他深深感到了民族性的弱點和劣點,認為“這些現象,實在可以使中國人敗亡” ,因此他決心“先行發露各樣的劣點,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來” ,揭露國民性。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吶喊·自序》

魯迅在一百多年前說透的道理,以前不明白,現在經歷了恍然大悟!


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談得最多的一是“看客”,二是“奴性”

。他後來寫的很多小說和雜文,都談及了中國人面子觀念、看客心態、馬虎作風,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狹隘、保守、愚昧的劣根性等等……

早年讀魯迅,只見其尖刻犀利。

如今讀魯迅,默認了學界的評價:中國文化的守夜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