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氣溶膠傳播?

呂布凡的春天


有些人將“氣溶膠”傳播理解成“空氣傳播”,其實這個說話不甚準確。直接傳播是將患者通過口鼻將病毒噴出,然後直接被人吸入體內導致被感染;而接觸傳播則是人把病毒留在物體上,然後被另一人接觸到後進入身體組織導致感染;“氣溶膠”則是一種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大小為0.001~100μm,病毒分散在氣溶膠中被人吸入後導致感染。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氣溶膠”傳播難防嗎?如果按照之前所說的只有直接傳播和接觸傳播,那麼大家只要隔離在自己房間裡,病毒是絕沒有辦法傳播的,甚至只要相隔一定的距離,病毒就無法傳播給另一個人。但是如果能通過氣溶膠的方式傳播,那麼病毒的傳播距離就很遠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可以利用“通風系統”進行傳播,比如說中央空調。飛沫是無法飛躍那麼遠的距離的,而氣溶膠則可以。

氣溶膠的傳播距離之遠可能超過我們的想象。一個相關的研究證據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地區涉及437個馬場的馬流感傳播事件。這些馬場間距平均距離約為1公里,最遠達13公里。馬流感開始時,隔離政策的宣傳和執行都很到位,沒有馬與馬的近距離直接接觸,但仍發現很多馬被感染。原來,感染區域與風向也密切相關!這些證據說明馬流感在氣溶膠模式在固定風向的作用下可能具備公里級的超長距離的傳播能力。中國城市人口密度極高,因此具有長距離傳播能力的氣溶膠不容忽視。



界首農村身邊事


關於這個問題,需要知道什麼是氣溶膠。

在空氣中,如果分散著一些尺寸很小的液體或者固體微粒,它們的直徑在微米級別,不會快速沉降下來,而是會比較穩定地懸浮在空氣中,這就是氣溶膠。在生活中,常見氣溶膠包括雲、霧霾等等。

病毒攜帶者通過說話等方式會排出帶有病毒的飛沫,其中的水分很快會蒸發掉,留下懸浮在空氣中的飛沫核,主要由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飛沫核通過氣溶膠方式可以長期懸浮在空氣中,而且也能隨風轉移到遠方,最遠或可傳播成百上千米。

通過氣溶膠方式傳播,即便沒有與病毒攜帶者近距離接觸,也有可能會感染病毒。這與直接傳播不同,在直接傳播的情況下,其他人需要直接吸入帶有病毒的飛沫才會造成感染,這需要與病毒攜帶者近距離接觸才會發生,因為較重的飛沫很快會沉降到地上。

據目前所知,有幾種病毒會通過氣溶膠傳播,例如,導致急性胃腸炎的諾如病毒、導致非典的SARS病毒。

但只要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氣溶膠傳播也並不可怕。氣溶膠微粒的尺寸並不小,醫用口罩可以擋得住。含有病毒的氣溶膠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中不容易聚集,所以在戶外等地方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小。但在電梯等通風環境較差的地方會長時間停留,這會增加感染的風險,所以乘坐電梯一定要戴口罩。在家要做好通風,避免接觸傳染源。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疾控中心專家表示,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會通過氣溶膠傳播。


火星一號


什麼是氣溶膠傳播,舉個簡單例子!

如果有人在一個地方吸了口煙,過一小時,你也到了這個地方,並且還能聞到煙味。

那有病人在一個地方咳嗽了一下,過一小時,你也到了這個地方,聞到的就是病毒。

如果這個地方是電梯等密封空間,病毒濃度大,你很可能就這麼被感染了。

這就是氣溶膠傳播,非常強大的傳播方式,大家真的要儘量不外出!



守望者的家園


很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氣溶膠傳播,顧名思義就是可以通過氣溶膠進行傳播!而最近說新型冠妝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指的是冠妝病毒可以依附在氣溶膠這些介質中進行傳播!

而氣溶膠一般有哪些呢?

氣溶膠

定義1: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態粒子或液態小滴物質的統稱。

定義2: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態粒子或液態小滴物質的統稱。

定義3:空氣中的液態或固態微粒懸浮物。

氣溶膠是液態或固態微粒在空氣中的懸浮體系。它們能作為水滴和冰晶的凝結核(見大氣凝結核、大氣冰核)、太陽輻射的吸 收體和散射體,並參與各種化學循環,是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霧、煙、霾、輕霧(靄)、微塵和煙霧等,都是天然的或人為的原因造成的大氣氣溶膠。

氣溶膠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又稱氣體分散體系。其分散相為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其大小為10-3cm~10-7cm,分散介質為氣體。天空中的雲、霧、塵埃,工業上和運輸業上用的鍋爐和各種發動機裡未燃盡的燃料所形成的煙,採礦、採石場磨材和糧食加工時所形成的固體粉塵,人造的掩蔽煙幕和毒煙等都是氣溶膠的具體實例。 分類 氣溶膠按其來源可分為一次氣溶膠(以微粒形式直接從發生源進入大氣)和二次氣溶膠(在大氣中由一次汙染物轉化而生成)兩種。它們可以來自被風揚起的細灰和微塵、海水濺沫蒸發而成的鹽粒、火山爆發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燒的煙塵等天然源,也可以來自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燒、交通運輸以及各種工業排放的煙塵等人為源。

一般說來,半徑小於1微米的粒子,大都是由氣體到微粒的成核、凝結、凝聚等過程所生成;而較大的粒子,則是由固體和液體的破裂等機械過程所形成。它們在結構上可以是均相的,也可以是多相的。已生成的氣溶膠在大氣中仍然有可能再參加大氣的化學反應或物理過程。 液體氣溶膠微粒一般呈球形,固體微粒則形狀不規則,其半徑一般為 10-3~102微米。粒徑在10-1~101微米的氣溶膠在大氣光學、大氣輻射、大氣化學、大氣汙染和雲物理學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小粒徑氣溶膠的濃度受凝聚作用所限制,而大粒子的濃度則受沉降作用所限制。微粒在大氣中沉降的過程中, 受的阻力和重力的作用達到平衡時, 各種粒子的沉降速度不同。

比較合理的原則是照顧到分散相的特點和製備條件,常將氣溶膠分成三大類:①霧,指液體粒子的凝聚性氣溶膠和分散性氣溶膠;②塵,指固態粒子的分散性氣溶膠;③煙,指固態粒子的凝聚性氣溶膠。




一隻可愛的醫學狗


氣溶膠,簡稱氣膠、煙霧質,是指固體或液體微粒穩定地懸浮於氣體介質中形成的分散體系,其中顆粒物質則被稱作懸浮粒子,其粒徑大小多在0.01-10微米之間,根據其生成原因可分為自然源及人為源兩種。

天然氣溶膠的例子有霧,灰塵,森林滲出物和間歇泉蒸汽。人為氣溶膠的例子是霾,顆粒空氣汙染物和煙霧。液體或固體顆粒的直徑通常小於1微米;氣溶膠的其他技術應用包括農藥散佈,呼吸系統疾病的醫學治療。疾病也可以通過呼吸中的小飛沫傳播(有時也稱為生物氣溶膠)。

根據物理形式及其產生方式將各種類型的氣溶膠分類,包括灰塵,煙霧,煙霧,煙霧和霧氣。幾種類型的大氣氣溶膠會對地球的氣候產生重大影響:火山,沙漠塵埃,海鹽,這些源自生物源和人為來源。

儘管所有的固態和液態水凝物都可以描述為氣溶膠,但通常區分包含活化液滴和晶體的這種分散體(即雲)和氣溶膠顆粒。在地球的大氣層中含有不同類型和濃度,其中包括大量的氣溶膠。

天然無機材料:細粉塵、海鹽或水滴。

天然有機材料:煙,花粉,孢子或細菌、病毒。人為燃燒產物,例如:煙霧,灰燼或灰塵可以在城市生態系統中以各種形式發現氣溶膠,例如:灰塵、香菸煙霧、霧噴霧罐、汽車尾氣中的煙塵或煙霧有效直徑小於10μm的氣溶膠顆粒可以進入支氣管,而有效直徑小於2.5μm(可能混有病毒,口罩難以擋住)的氣溶膠顆粒可以進入肺部的氣體交換區域,這對人體健康有較大危害。


科技時分


氣溶膠(aerosol)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又稱氣體分散體系。其分散相為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其大小為0.001~100μm,分散介質為氣體。液體氣溶膠通常稱為霧,固體氣溶膠通常稱為霧煙。

當氣溶膠的濃度達到足夠高時,將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尤其是對哮喘病人及其他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空氣中的氣溶膠還能傳播真菌和病毒,這可能會導致一些地區疾病的流行和爆發。


蔚藍講壇


氣溶膠(aerosol)在科學上的廣義概念是指懸浮在氣體(如空氣)中所有固體和液體顆粒(直徑 0.001~100 微米)。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氣溶膠(aerosol)是指懸浮在氣體(如空氣)中所有固體和液體顆粒(直徑 0.001~100 微米)。廣義地講,氣溶膠是膠體的一種。氣溶膠的粒子直徑在 0.0001~100μm 之間。其液態粒子稱為霧,小於 1μm的粒子稱塵。自然界中,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中微粒無處不在,構成一個宏大的“氣溶膠世界”。

氣溶膠根據大小的不同可以分為飄塵和降塵。降塵(粒徑大於等於10μm)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能夠很快沉降下來。而飄塵則可在大氣中長期漂浮,因此它對人的健康影響最大。由於粒徑小於10微米的飄塵容易被人體所吸入和吸收,所以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IPM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er)。


小魚兒198762


含飛沫的病毒與空氣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溶膠體,漂浮在空中,人經過附近呼吸就容易感染,所以我們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最好不要外出,廁所的下水道要用水封住。


書畔


除了再封閉的空間!比如汽車!火車!飛機!家裡!能形成!通風的地方形不成的…


穿西裝的唐小僧


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形成飛沫核,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漂浮至遠處,造成遠距離的傳播。目前尚沒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