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讓我明白10年拉開同學差距的4個根本原因

文章作者:夢汀 — 愛工作更愛生活的職場寶媽,寫作是為了留住生活中的美好瞬間

助教:林琳


這一年工作非常不順,老闆天天高壓管理,銷售指標難以完成,眼看著年終獎是要泡湯了。

班長邀我參加畢業10年同學聚會,一開始很抗拒,人生半坡,混得並不如意,難免自慚形穢。

但,越是迷茫的時候,越要走出去,接觸不同的人,也許會給自己新的啟發。

慶幸我選擇了參加同學聚會,當我跳出自己的圈子,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優秀同學,我發現同學聚會才是一本優質的職場教科書。

畢業十年,是什麼拉開了同學間的差距?決勝千里的,從來不是學校裡考試的能力;決定人生幸福的,也並非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同學聚會,讓我明白10年拉開同學差距的4個根本原因


01強大的學習能力,才是人生逆襲的捷徑

當年班裡有一位學霸,出身貧困,生活支出只能靠獎學金,為省錢每天只吃白米飯和豆芽。

我不知道他是否會因為家庭條件自卑,他在我們面前從不流露,但他一直是班幹部,主動與同學接觸,和大家交流學習。

我本科畢業後就參加了工作,同學聚會時再見這位男生,他已經是浙大博士,剛剛攻克了一個難點,成功推進了實驗室項目,導師現在經常派他出國學習交流。

很多人都認為寒門再難出貴子,在“讀書無用論”、“階層固化論”大行其道的今天,我身邊依然有出身寒門的同學,靠學習改變命運。

記得一次年終總結會議上,老闆說了一句話:員工常常不明白,為什麼企業把大學本科作為招聘的學歷底線,很多工作明明不需要本科學歷也能做好。其實, 我們看中的是一個人的學習能力,這是一種終身習慣。

當時的我並不以為然,只覺得老闆就是想盡辦法讓員工拼命幹活。

參加同學聚會後,我才發現現實是殘酷的。優秀的確是一種習慣,學生時代就擁有強大學習內驅力的人,往往進入職場也不會停下學習的腳步,從而更容易脫穎而出。

陷入工作瓶頸的我,以往只是抱怨經濟環境,感嘆運氣不佳,其實能夠讓自己突破困境的最好途徑,不也是持續學習,不斷提升能力嗎?

區別在於,讀書時大部分是橫面學習,學習的內容寬泛,工作後變成了深度切入一個縱向方向,更加需要刻意練習。


同學聚會,讓我明白10年拉開同學差距的4個根本原因


02善於抓住機遇,才能在職場彎道超車

當然,同學聚會也不乏這樣的例子:有些同學在學校學習成績很好,畢業後卻慢慢變得平庸;有些同學在學校裡成績一般,畢業後卻勇往直前,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所以有人認為同學會是大型炫富現場,不想去參加。其實,不是對方炫富,而是我們的內心的平庸感作祟。一個人學習能力很強又願意拼搏,卻職場發展不順,鬱郁不得志,難免感嘆懷才不遇。

然而,職場不同於考場,埋頭努力不管用,還要善於抓住機遇。

所謂機遇,在職場中常見的表現形式,莫過於選對行業與工作崗位。

有的同學在私營企業就職,有的同學在國有企業就職,有的同學在研究機構就職,有的同學留在大學裡成為老師。

每個工作崗位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如果這個工作崗位不斷對我們的能力提出挑戰,那麼我們的提升速度就會比別的同學更快。

俞敏洪曾經說過自己的故事,他本來在表達能力上沒有優勢,上大學的時候不怎麼愛說話,但因為在北大任職期間,需要和學生打交道以及公開授課,不得不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漸漸地在同學中成為佼佼者。

人人都知道機遇的重要性,但卻常常錯失,原因有兩點:

其一,機遇常常隱藏在困難之中,需要一定的勇氣和魄力才能抓住。等到大多數人都發現了它的價值,也就沒什麼機會留給你了。

其二,機遇只屬於有能力的人,而獲取能力往往意味著挑戰,逃避挑戰是人之常情。

前幾年,我在職場發展頗為順利,既不去關心周圍更多的機遇,也不關注自己是否具備轉型的能力,以致現在年紀漸長,新人輩出,工作到了瓶頸,迷茫又無奈。

現在我意識到,在選擇工作時,除了薪資待遇,更應該考慮這份工作對我們來說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而正在工作的我們,也應該考慮是否還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得完美,把這份崗位應該具備的能力修煉成個人優勢。

只有這樣,才能在機遇來時抓住它,實現職場彎道超車。


同學聚會,讓我明白10年拉開同學差距的4個根本原因

03優質的人際關係,決定了職場發展的格局

“大家好,我是波波,在廣州生活,現在國內A公司工作,搞原材料批發,銷售壓力大,在座各位要是有金主爸爸,歡迎帶帶小弟……”

同學聚會上,波波落落大方地介紹自己,沒想到真的有同學考慮後續合作,波波開玩笑,事成給組織者提成。

想起我的朋友小明,決定跳槽到一家世界500強公司,面試時競爭非常激烈,於是她聯繫了一位老同學,這位老同學與招聘公司的大區經理關係不錯,老同學的推薦在關鍵時刻幫小明拿到了offer。

有人十分不屑於在同學聚會鏈接牛人,覺得過於功利。其實,講利益,才是成年人最成熟的交往方式。

全球最優秀的領導力教練之一,馬歇爾.古德史密斯在其著作中總結,人際交往應遵循“槓桿原則”,作為一個有需求的人,要先發揮力量給對方提供具體的、可衡量的幫助,也給予對方回報的機會。

也就是說,真正成功的社交是互相成就的。如果你幫了我,那我一定也會幫你,在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直接亮出你可以兌現的價值;而平時主動幫助他人,也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價值。

人脈決定了一個人的眼界、資源和格局,反過來這些眼界、資源和格局又會給他帶來更多的人脈,這也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過程。

04平衡職業生涯維度,讓工作和人生更幸福

如果你認為參加同學聚會讓我學會了”成功學“,那就大錯特錯了,同學聚會給我最大的收穫,是讓我重新思考了職業生涯的意義。

班裡有個女孩叫敏敏,在學生時代幾乎沒有被關注過,這次聚會卻得到了所有同學的讚賞。因為她做了一件特別的事,給每個人都設計了專屬的文化衫,要知道,其他班級的文化衫都是找淘寶店家隨便買的。

直到現場看見衣服,同學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敏敏找自己聊天,問喜歡的顏色,有什麼夢想,說是要做同學錄,其實是要給大家驚喜,將我們每個人喜歡的顏色、夢想記錄在這件文化衫上。

有人在享受聚會,有人卻為了給同學們留下難忘的回憶而勞心勞力,他們並不圖什麼。逝去的青春太美好,相處的時光太可貴,這個瞬間,職業背景,職位高低,都統統不再重要。

資深生涯規劃師古典提出了著名的生涯四度理論:一個人的生涯可以有四個維度——高度、深度、寬度和溫度。

從我個人的經驗理解——

如果你是生涯高度的追尋者,可能成為公司的高管、負責人,或者創業,做投資人,甚至畢生致力於改變一個行業,一個時代。

你是生涯深度的追尋者,就會按捺寂寞,窮盡一生去琢磨一件事,專業主義、工匠精神、科學精神,都是這個生命維度的體現。

如果你追求生涯的寬度,那你會在意自己多重角色的平衡,你是職場人,也是丈夫或妻子、父親或母親、哥們或閨蜜,是父母的孩子,是社會的公民。

高度由權力來評定,深度有學術頭銜,寬度也有身邊人的反饋。

而如果你追求的是生涯的溫度,則只有你自己才可以評定了。人生溫度背後的價值觀是自由和精彩,你的內心有多認同和熱愛自己的生活呢?

這四個維度不是單一的,沒有人可以單向發展,也一定不會平均分佈。而大多數人對職業產生焦慮,則因為只看到了高度,而忽略了平衡。

這世上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做一個有溫度的人。

寫在最後:

畢業十年,人生半坡,同學間的差距漸漸拉大了,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卻並非當年考場上的成績。

同學聚會,讓我重新思考了職場的底層能力,開始探索屬於自己的職業生涯維度。

如果你也收到了同學聚會的邀請,不妨去看一看,你將收穫的肯定不僅僅是青春的回憶,還有一本優質的職場教科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