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視角下看待疫情發生後如何與群眾溝通

相信這個年大家過得非常難忘,新型肺炎病毒蔓延的那一刻全國人民開始恐慌,搶購口罩關注實時疫情,在家足不出戶玩崩了玩吧app,無聊的朋友監工雷神山和火神山。但是國家透明公開的信息,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的信心,醫護人員的辛苦奮鬥都感動了所有人,也讓我們親身感受到祖國的團結和強大。但即便如此,所有人還是會人心惶惶,心理學家對大家的這種擔憂並不感到驚訝。

心理學視角下看待疫情發生後如何與群眾溝通


在新型肺炎會擴散被全國人民瞭解那一刻,它就按下了緊迫的按鈕:它可能是致命的,它是無形的並且難以防範的,我們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很快控制好。

過去的四十年中,一個非營利組織俄勒岡大決策研究部總裁斯洛維奇博士和其他心理學家研究了人們如何看待風險,以及是什麼導致他們對流行病、恐怖襲擊和其他極端事件反應過度,即使他們個人的風險很小,但是恐慌無處不在。有時候過激的反應會導致人們日常活動陷入困境,從而在當前危機之上引發一系列新問題。正如這次疫情中聽到雙黃連也許能抑制病毒後被搶購一空,同時火起來的還有雙黃蓮蓉….月餅…?

心理學視角下看待疫情發生後如何與群眾溝通


新型威脅會引發更多焦慮

研究表明,不同的威脅會推動不同的心理紐帶,像新型冠狀病毒或禽流感這樣新型外來威脅所帶來的焦慮水平要比常見的威脅更高。這種反應與我們的杏仁核有關,研究表明杏仁核在發現新奇以及處理恐懼中發揮了作用。例如,在威斯康星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當參與者在看到蛇和從來沒見過的花朵同時出現時,杏仁核的活動就會增加(PLOSONE,2013年)。

與此同時,人們對熟悉的威脅反應往往略顯遲鈍。例如,在美國流感每年使多達20%的人口患病,並殺死數千人。但是,由於大多數人都感染了流感並倖免於難,所以很多人並沒有當回事這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2013-14年度流感季節的美國疫苗接種率僅為46.2%。當大多數國家已經沒有人再得天花等疾病後,我們社會就不會看到這種風險。正是這種眼前的風險使我們面對傳染病採取了預防措施。研究表明個人風險是影響個人是否接種疫苗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社會壓力和過往行為(Vaccine,2011)。


如何和群眾溝通,減少恐慌

1.透明準確的溝通方式

瞞報不僅不會消除恐慌,會反其道而行之,心理學家BaruchFischhoff博士認為:讓大眾從一個他認為可信的來源及時獲取信息,這對於疫情的控制恐懼情緒至關重要。就像很多人都收藏了丁香醫生每天早上查看,這種透明公開真實不遮掩的數字可以讓我們減少恐慌。

畢竟在不引起恐慌的前提下向民眾解釋風險並告知如何行動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因此官方和我們民眾之間的溝通非常簡單直接:找到我們最需要知道的幾件事,並弄清楚如何用清晰,可信賴的措辭對它們進行解釋。所以我們作為民眾獲取消息一定來來自於官方平臺,不要輕易轉發其他令人恐慌的消息。

當媒體傳播準確而有用的信息,民眾會非常相信這些數據。例如,在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期間,澳大利亞和瑞典的媒體都準確地確定了患此病的風險。但是,瑞典的媒體更有效,他們報道了觀眾保護自己健康的方式,並公開承認了這一流行病的不確定性,而澳大利亞媒體則對公共機構的失誤進行了更多的負面報道。結果統計發現,在H1N1爆發期間,瑞典的疫苗接種率為60%,而澳大利亞為18%。

研究表明,像瑞典媒體所做的那樣,關注人們可以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對那些容易受到壓力和焦慮困擾的人們尤為重要。在加拿大H1N1大流行期間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總體上對不確定性容忍度最低的人在流行疾病期間的焦慮感最大,他們不太相信自己可以採取任何措施來保護自己(英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4)。專家一致認為,在出現新威脅時,給民眾具體的建議,詳細的措施可以幫助減少恐慌和過度反應,例如這次疫情官方給出具體預防建議:

心理學視角下看待疫情發生後如何與群眾溝通


心理學視角下看待疫情發生後如何與群眾溝通


(圖片來自@丁香醫生)

2.用圖表的形式呈現對溝通效果有奇效

信息以具有創意的形式被傳遞時會更加有益信息圖表和視覺輔助的效果非常強大,我們不僅要告訴人民事情,還要展示給他們看。視覺是大腦更原始的部分,視覺刺激比包括語言在內的高階工具更有利,大家在恐慌時僅用圖表就可以感受到這次疫情的信息傳遞方式,這樣會更加消除恐懼感也更有效的傳遞信息。例如《人民日報》和WHO都採用了這種圖表方式給大家呈現信息,會帶來更好的效果。

心理學視角下看待疫情發生後如何與群眾溝通


3.切合目標受眾的傳播內容和語氣也很重要

同一個事件要用不同的方式解釋給非專業的群眾,面對孩子如何去解釋,面對不愛戴口罩的老人如何去解釋,這方式不應完全相3同。

最後在這個非常時期,其實也是我們成長的一個契機,希望大家都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學習成為一個成熟的溝通者,讓疫情順利過去,春天來了,冬天很快就會走遠了,讓我們一起為武漢祈福,為祖國祈福。

心理學視角下看待疫情發生後如何與群眾溝通

圖片來自:丁香醫生,人民日報,WHO,光鹽生活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