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楚莊王“繼位伊始,自淨三年,轉禍為福”?

陳洛意


我字多,我來答。

這是說楚莊王在位的前三年無所事事,可以說是楚國最黑暗的時期,這段時間內不僅外有強敵,國內還有內鬥,再加上楚莊王不管理朝政,舉國上下都是亂成一團。

在楚莊王繼位的第二年,楚國的附庸國蔡國遭受到晉國的攻打,身為楚國的附庸在這種時候自然是像楚國求救,但是求救的信息到了楚國的皇宮後就再也沒有了音信,就好像楚莊王不知道這件事情一樣,可是這邊蔡國已經不敵當時的霸主晉國,只好簽下屈辱性的盟約,蔡國國羞憤而亡,至此,楚莊王的皇宮內依舊是歌舞昇平。

在楚莊王的第三年,天災人禍紛紛降臨,國內發生罕見的大饑荒,百姓之間吃不上飯,趁此時機,原本歸順楚國的勢力也有一些開始反抗,雖然楚國已經開始防禦,但是面對蠻族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國家,一時間也難以抵抗,並且有直接進攻到楚國首都郢都的勢頭,面對這樣緊急的情況,儘管各種加急信件傳遞到皇宮,但是楚莊王依舊跟之前一樣,打獵酗酒、不理朝政,並且為了不讓別人打擾,還在宮前立了一個牌子“進諫者,殺無赦”

楚國這時候終於有人看不下去了,開始向楚莊王進諫,進諫的話語就是著名典故一鳴驚人的典故,但是關於進諫這個人在史書上和野史上分別有不同的記載,有說是蘇從,也有人說是伍參,更有人說是伍舉。

楚莊王給出的答案就是“這隻鳥三年不飛翔,其實是在生長自己的羽翼;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生百態;雖然現在不飛不叫,但是一旦飛起來必然是一飛沖天、一鳴驚人”說完之後就讓這個進諫的大臣退下了,同時讓退下的還有當時的舞姬和其他遊樂的侍從,從此之後,楚莊王一改常態,兢兢業業,讓楚國走上了中原霸主的位置。

具體措施

重用人才

早期的楚莊王雖然沉迷於紙醉金迷的生活,但是在這期間也在觀察著朝中的大臣,在經過三年的沉澱後,楚莊王發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其中就包括伍舉和蘇從等,這些人在後期也為楚莊王能夠稱霸中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孫叔敖。

孫叔敖幾乎是楚莊王能夠稱霸的最重要一環,在職期間因為知曉百姓疾苦,所以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並且在當時原有的法律上進行改革,使之更加的精確;整理楚國的軍隊,徹徹底底地實現了富國強兵這一個戰略。

收復宋國

當時中原上有兩個大國分別是楚國和晉國,如果區分這兩個國家的實力孰強孰弱,就在於誰能攻佔下宋國的領土,在楚成王時期就因為打敗了宋國從而稱霸中原,在楚莊王這個時期需要跟晉國確定中原霸主之位,所以就一定要拿下宋國。

在楚莊王在位六年的時候,因為在戰場上暫時打敗了晉國,所以立刻派兵前往宋國,誓要拿下宋國,確定霸主之位,晉國想要阻攔,但是朝中大臣紛紛禁止,想要在楚國攻伐宋國力竭的時候再發起進攻,方可一舉兩得。楚國發兵攻打宋國的時候並沒有選擇強攻,而是整整圍堵了宋國九個月之久,最終不費一兵一卒讓宋國投降,這一舉動讓楚國的聲譽瞬間大漲,魯國更是派出自己的使臣,加強兩國之間的關係。

文化學習

在早期楚國人可是被稱為蠻夷之人,也就是蠻子的意思,可見當時的楚國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楚莊王在早期三年早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大力的讓國人學習中原華夏的文化,讓本國人不再被稱之為蠻夷,從個人心性到國家方面,並且主要以周朝的文化禮儀為核心。

為何楚莊王在早期的三年中不管理朝政?

這個要從楚莊王的年齡說起,在楚莊王繼位的時候年齡還不到二十歲,這就造成朝廷上下中可以會出現欺瞞他的現象,並且當時晉國是中原大國,楚國勢弱,外有強敵,內有傲氏專權,一旦不小心就有可能中招,接著很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生命,所以不得不用這種現象去迷惑自己的敵人,讓他們覺得人儘可欺,心無大志,但是一旦找到機會,就會迅速擊敗自己的敵人。

總結

由此可見,在我們勢弱的時候一定不要針鋒相對,退其鋒芒才是最好的選擇,在自己有一定能力的時候就可以一擊制敵,但是如果因為對手太過強大而放棄自己,那麼最終就會墮落而失去自我。

看歷史,學精髓,我是文青,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這些隨手之舉,就是您對文青最大的鼓勵和支持,謝謝你。


文青聊史


引言:

在登基之後三年之內,沒有發佈一項政令。從來不管朝政,每天不是出宮圍獵就是在後宮和妃子喝酒娛樂,在宮門外立下一塊石碑:“有敢於勸諫的人,就處以死罪。”誰也想不到如此荒唐的人就是以後問鼎中原的楚莊公,同時還留下題主所說的:“繼位伊始,自淨三年,轉禍為福。”

內憂外患,韜光養晦

楚莊王的爺爺是野心十足,一直想要問鼎中原的楚成王。但是楚成王在與晉國的城濮之戰中慘敗,這一戰直接將楚成王打的有點懷疑人生,向中原發展受阻。同時楚成王還犯了立繼承的大忌,年輕的時候立商臣為太子,徵求令伊子上的意見。子上說:“君王的年紀還不算大,如果將來想要廢除商臣另立太子必定會禍亂。同時商臣這個人眼睛像胡蜂,聲音像豺狼,是一個殘忍的人。”

楚成王四十六年,楚成王想要廢黜商臣,改立王子職為太子。同年四月,商臣率領宮中警衛軍包圍楚成王,最後楚成王自殺身亡。商臣繼承王位就是歷史上的楚穆王,這件事情在楚莊王熊侶的內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同時這件事情也給楚穆王留下了不好的影響,他也害怕自己的兒子會跟自己一樣弒父篡位,所以給莊王找了兩位師傅鬥克和王子燮。這兩位師傅不是省油的燈,在楚莊王繼位還沒有坐穩的時候,兩位趁著令伊和態勢出去平叛的時候,再次殺令伊失敗之後,又挾持楚莊王出城意欲建立新的朝廷,雖然最後遭到鎮壓楚莊王又被迎回,但是這樣一來二去楚莊王的處境就更加的被動。

楚莊王登基的時候恰逢楚國爆發自然災害,全國顯如饑荒,楚國西邊的幾個效果趁火打劫,在大兵壓境的時候楚莊王並沒有採取退縮遷都的建議,而是毅然決然的率兵平定叛亂,一面誘敵深入且戰且退,同時採用外交手段聯合秦,巴夾擊敵軍,最終平定庸國。這次危機之後楚莊王重新整合原來的國家,開始掌握王權,登上歷史的舞臺,也開始一步步問鼎中原。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在自己的懶政期間,雖然說是楚國最為黑暗的三年,但是在此期間楚莊王韜光養晦,暗中觀察朝廷的局勢,以及有用之才。否極泰來,楚莊王感覺到朝廷的大臣都開始發自內心的想要富國強兵的心情迫切,於是覺得自己整頓朝綱,重振軍威的時機已然到來。在伍參打啞謎的三月之後,楚莊王開始親自處理朝政,廢除十項不利於楚國發展的刑罰,性伴侶九項有利於楚國發展的事物,誅殺了五個貪贓枉法的大臣,啟用六位有才幹的讀書人當官參政,將楚國治理的井井有條。

繼位第三年滅亡庸國,繼位第六年討伐宋國,在周都外面閱兵,在此時楚莊王毫無敬意的問前來犒勞的王孫滿周鼎的輕重,這在當時是大不敬的事情。十三年,楚國滅亡舒國...二十年,楚國包圍宋國。成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之後當上霸主。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使得楚國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國家,與公元前591年去世。

楚莊王佯裝頹廢的原因:

1.楚莊王繼位的時候年輕稚嫩,對於朝局中的事情還不太瞭解,同時當時的若敖氏專權,一不小心自己就會在權力鬥爭中丟掉自己的小命。在這種時候最安全的辦法就是裝傻充楞在尋找機會奪回王權,所以楚莊王只能沉迷酒色,暗中觀察形勢。

2.楚莊王其實也是在等待大臣的反應,等待一位敢於冒死進諫的忠臣。事實也證明了楚莊王花費三年的時間看清楚了朝廷大臣的忠奸,同時也在此期間學習瞭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君主,豐滿自己的羽翼,可以說就是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我是夏目愛看書,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夏目愛看書


楚莊王一代雄主,留下很多典故“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問鼎中原”等都是有關他的典故。

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國內的叛亂不斷。在複雜的形勢下,他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故意自汙,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理朝政的狀況。

三年後,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迅速出手,剷除奸佞之臣,他重用了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的敵人,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

楚莊王確實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稱霸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知無為而有益


楚莊王,春秋五霸之一。剛繼位的時候沉迷於酒色之中三年,大臣來勸諫,他便說出了那句聞名於世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因為年輕的楚莊王上位後國內外大亂,公子燮和鬥克挾持楚莊王出逃,最後被大夫所救才得以回國。

第二年楚國附屬國蔡國被晉國攻破,蔡侯前來向楚王,楚莊王還是不管。

第三年楚國鬧饑荒山戎族趁機攻打楚國西南,夷、越也趁機作亂,附屬國庸國也作亂,麇國也作亂。

楚莊王仍舊啥也不管,把事務交給大臣處理

再過了幾個月他才開始準備好好治理國家,平定內亂,滅庸國,開啟王霸之路




美妹觀歷史


“自淨三年,轉禍為福”,題主是說楚莊王繼位伊始,通過三年自我修正,將自己身上不好的運勢轉化成好的運勢,最終完成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人生壯舉。

這樣說也倒符合楚莊王的人生軌跡,因為莊王繼位時,楚國王族爭鬥不斷,又加卿族勢力強大,致使楚國政壇波譎雲詭,紛爭不斷。時年不滿二十歲的楚莊王,忠奸難辯,只好掩藏自己,靜觀各方勢力的爭鬥。

為了麻痺自己潛在的對手,莊王整整三年不理朝政,終日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並且特別下令在宮門口張貼“勸諫者,殺無赦”的告書。

三年中,無論是周邊屬國被敵國侵略,還是西南邊少數民族對楚國的侵擾,莊王不問輕重緩急,將這些事情統統交給手下的大臣們去處理,自己則繼續過著歌舞昇平,聲色犬馬的日子。

面對莊王的所為,奸佞小人們自然是樂得其為,而一幫忠臣賢良們則是憂心忡忡。終於大臣伍舉、蘇從按奈不住,冒死進諫。莊王感到時機成熟,一反常態,將哪些圖謀不軌,欺君罔上的奸臣抓了起來,以霹靂手段斬殺了好幾百人,接著任命哪些有賢能的臣子充實到各級崗位上去。

莊王在孫叔熬、伍舉、蘇從等賢能大臣的輔佐下,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整頓軍治,短短几年便使楚國面貌煥然一新。接著年輕有為的莊王,開始對外作戰,開疆拓土。

他先是小試牛刀,親自率軍攻打楚國的近鄰庸國。經過幾戰滅掉了庸國,莊王信心倍增,於是將目光放在了楚國幾代君王朝思暮想的中原。

當時,晉國仍是中原實力最強的國家,周邊的宋、鄭、陳等國都以侍晉為生存之道,就連最早稱霸中原的齊國,此時也不可與爭鋒。為了打破晉國的盟主地位,莊王一面分化瓦解與晉國聯盟的中原諸國,一面秣馬厲兵,加強武備,等待時機。

楚莊王七年(前607年),鄭國在楚國的支持下興兵伐宋,將宋國打的大敗。晉國由趙盾率軍前來救援,楚莊王當即派出援軍前來支援。趙盾看到楚軍旗幟鮮明,兵多將廣,於是引軍悄然撒退,楚軍威名由此傳遍中原大地。

轉年,躍躍欲試的楚莊王以討伐陸渾戎部的名義,再次出兵中原,幾番交戰就將陸渾戎部打敗。楚軍直抵洛水,面向周天子的都城洛邑,隔河耀武揚威。驚懼之下,周定王急忙派大臣王孫滿前來慰勞楚莊王,以探虛實。一番問候之後,莊王藉故問王孫滿,象徵天子權杖的九鼎有多重,王孫滿明白莊王問鼎中原的野心,智慧而又模糊的回答道:“

天子的權力,在德不在鼎…”

楚莊王聽罷,自負的說道:“我們楚軍矛戈上的鉤角熔化後就能鑄成九鼎。”但莊王內心明白,此時楚國的軟實力尚不能獨霸中原,遂告別了王孫滿,領軍東返。

楚莊王十五年(前599年),楚莊王率軍攻打違楚依晉的鄭國,被前來支援的晉軍所敗,這是楚、晉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第一次正面交戰,莊王不得已退回了楚國。

回到楚國的楚莊王,痛定思痛,養精蓄銳。經過兩年的準備,莊王再次親率大軍攻打鄭國,迫使晉國來救。晉國果然出兵來援,枕戈待旦的楚軍,乘晉軍將領不和之際,猛攻晉軍,晉軍支持不住,轉身而逃,在泌水淹死無數,楚軍大勝,史稱邲之戰。

一雪前恥的楚軍將領,紛紛建議莊王用晉軍的屍體在泌水邊築壇,一來羞辱晉國,二來彰顯楚國的軍威。莊王聽聞,向眾將領說道:止戈為武,方為王道。

多年後,遊歷鄭國的孔子聽說這了件事情,對楚莊王的作法大為讚歎,稱他為值得輔佐的一代君王。

楚莊王以自己傑出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在邲之戰後,贏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並一掃楚國往日留給中原各國“南蠻”的印象,使楚國以一個知周禮的形象,展顯在中原各國面前,讓中原的諸侯們敬佩不已。

因此,楚莊王繼位伊始,自淨三年,正是他淨化自己的思想與行為,轉禍為福的蛻變時期,為他日後治理楚國,楚風北漸,問鼎中原,打下了堅實了的基礎。


方城闕


公元前613年,通過弒父登位的楚穆王商臣在執政十二年後終於壽終正寢,熊侶繼位,史稱楚莊王。但是對於這個還不滿20歲的新楚王而言,這實在不是一個王位交接的好時機。當時雖然與之多次交手的晉國已經開始衰落,但是仍算是強鄰伺伏,楚國內部又有舒國叛亂,可謂內憂外患,舉步維艱。

坑徒的師傅。

也不知道楚穆王是擔心兒子也弒父奪位還是根本不知道怎麼培養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他竟然給年輕的太子指定了鬥克和王子燮這兩位要命的師傅。

鬥克本是申公斗班的兒子,在公元前635年秦晉與楚交戰中被俘,過了8年才被放回來。回國之後不以被俘經歷為恥,還自命秦楚交好之功臣。

王子燮是個才大氣疏,眼高於頂的人物。他曾經一度想做楚國令尹,可惜技不如人,最終敗北,心中對令尹成嘉的鬱憤可想而知。

《左傳·文公十四年》記載【莊王立,子孔、潘崇將襲群舒,使公子燮與子儀守而伐舒蓼。二子作亂,城郢而使賊殺子孔,不克而還。八月,二子以楚子出,將如商密。廬戢梨及叔麋誘之,遂殺鬥克及公子燮。】

這兩人不僅自身心態有問題,作為太子的師傅也極不稱職。他們不僅不輔助莊王坐穩江山,還在莊王剛剛登上王位,屁股還沒坐熱的情況下,趁著令尹成嘉和太師潘崇出去平叛的時候發動政變。刺殺成嘉陰謀失敗後,鬥克和王子燮又挾持楚莊王離開王城郢都,意欲重立朝廷。雖然最終的叛變被平息,楚莊王也被重新迎回郢都,但是這件事對於剛剛繼位的楚莊王而言,可謂雪上加霜。

無助的莊王。

楚莊王的父親楚穆王是一個狠角色。公元前626年,當時還是太子的楚穆王聽說楚成王想廢掉他而改立王子職為儲君。在沒有任何證據,只是聽到這一消息的情況下,他跟自己的老師潘崇一番商議後,發動了宮變,逼得自己的父親楚成王上吊自殺。據說楚成王平生最愛吃熊掌,臨死之前奢求一頓豐盛的晚餐都被無情的拒絕了。

《左傳》記載【冬十月,商臣以宮衛兵圍成王。成王請食熊蟠而死,不聽。丁未,成王自絞殺。商臣代立,是為穆王。】

有這樣一番經歷和心性的楚穆王自然是不會允許儲君在他還在位的時候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所以楚莊王剛剛登基的時候,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完全沒有得力的近臣的。兩位老師的叛變行為和挾持之實更是讓被抄沒家產和分掉僕妾的令尹成嘉和太師潘崇對他充滿了不信任。那樣一個時間點,那樣一個關係,又有誰能不懷疑是他指示那倆二貨師傅奪權的呢?想來內廷外朝都沒有什麼人相信莊王,也不是他能信任的吧。

鬧心的叛亂。

公元前613年,令尹成嘉和太師潘崇率領楚軍主力討伐叛亂的舒國,結果平叛期間就發生了鬥克,王子燮之亂。

公元前612年,晉國征伐蔡國。這幾乎是在楚國門口炫耀武力,但是楚國熟視無睹,沒有采取任何救助措施,最後,蔡國不得不 與晉國簽署了城下之盟。

公元前611年,楚國出現大饑荒,西部的幾個少數民族相繼發動叛亂,甚至集結到一起要攻佔王城郢都。一時間,告急戰報滿天飛,全國各地人人自危,各個城池都緊閉城門進入了戰時狀態。楚國人人心惶惶,朝中官員也幾近崩潰,甚至有人建議遷都。

《左傳•文公十六年》記載【楚大飢,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於大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於是申、息之北門不啟。】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憋屈而又心思深重的楚莊王,在這種內部派系紛爭不斷,外部敵人危機四伏的情況下,採取了韜光養晦,斂翅以待的策略。他一方面縱情聲色之間,不理朝政;另一方面也暗中觀察,遴選可用之才。

蟄伏三年裡,楚莊王不僅不理朝政,整日裡鶯歌燕舞,還在宮門口立了個“進諫者,殺無赦”的牌子,一應政務都甩手給令尹成嘉等人處理。

內憂外患使楚國的大臣們方寸大亂,開始關注國家發展,寄希望於楚莊王這個名義上國家的掌舵者。《史記•楚世家》記載,伍舉和蘇從相繼冒死覲見,勸說楚莊王不要做亡國之君,要勵精圖治,繼承先王遺志,固邦擴土。楚莊王這時候才悠悠然的接過政權,殺數百人,重新封數百人。楚莊王自淨三年後,開始轉禍為福,穩定了朝局,開啟了他的稱霸之路。

《左傳•楚世家》記載【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伍舉入諫。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伍舉曰: “願有進隱。”曰:“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居數月,淫益甚。大夫蘇從乃入諫。王曰:“若不聞令乎?”對曰:“殺身以明君,臣之願也。” 於是乃罷淫樂,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任伍舉、蘇從以政,國人大說。是歲滅庸。】

拿到實權,得到大臣擁護的楚莊王接受大夫蒍賈的建議不僅沒有遷都,還派兵平叛內亂。大軍在初戰失利的情況了,故意七戰七退迷惑敵人,最終在楚莊王御駕親征下一舉平叛,還為楚莊王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擁護。新提拔起來的新貴們因勢利導,開始輔助莊王壯大楚國,而原來執權柄的舊貴們也慢慢的退出了政治中心。楚莊王通過這次“鳴將驚人”的閃亮登場,順利的完成了新老大臣的自然切換,開始了楚國爭霸中原,問鼎天下的征途。


梓元小維


公元前613年,穆王去世,莊王熊旅即位。 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很嚴重。在複雜的形勢下,他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外在表現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

在當時的情況下,年輕的楚莊王這樣做,不被忠臣理解,於是就出現了伍舉冒死進諫。

伍舉

一日,大夫伍舉進見莊王。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他眯著眼睛問道:“大夫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

伍舉話中有話地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麼也猜不出,特此來向大王請教。”

楚莊王一面喝酒,一邊問:“什麼謎語?這麼難猜。你說說!”

伍舉說:“謎語是‘楚京有大鳥,棲在朝堂上,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您請猜猜,不鳴也不翔。這究竟是隻什麼鳥?”

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伍舉的意思,笑著說:“我猜著了。它可不是隻普通的鳥。這隻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

伍舉明白了楚莊王的意思,便高興地退了出來。

其實經過了三年時間,楚莊王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他知道了誰是忠臣,誰是奸臣,誰有什麼才能。

楚莊王

於是就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

為了爭當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但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戰中大獲全勝,使楚國的聲威大震,國勢日強。不久,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

楚莊王八年春,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以“勤王”名義攻打陸渾之戎至於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觀兵於周疆”。

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之大小、輕重。

問鼎中原

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天子權力的標誌。

楚莊王問九鼎,意在“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孫滿見楚國國勢熾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楚莊王意識到取代周王室條件還不成熟,便退兵了,但楚國的霸主地位得以確立。

楚莊王利用三年時間,韜光養晦,辨明忠奸,繼而任用賢良,使楚國迅速強大起來,進而問鼎中原,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三位霸主,創造了“不飛則已,一飛沖天”的神話。


時代弄潮人1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熊侶繼位。當時內部權臣爭鬥,完全把莊王這個新君王當成擺設。楚莊王心中清楚,自已剛上臺,資歷尚淺,不足壓服眾大臣,也不知道那些大臣能忠心於自已。外部環境,晉國風頭正勁,楚國處於爭霸的下風。內外不利,最好的辦法就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史記》裡頭說,楚莊王日夜淫樂,不出號令三年。有一天,大臣伍舉入諫。莊王左抱鄭姬,右摟越女,坐鐘鼓之間。伍舉曰:“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大夫蘇從入諫。莊王曰:“若不聞令乎?”對曰:“殺身以明君,臣之願也。”於是乃罷淫樂,聽政。從這可看出楚莊王有雄心壯志,只是靜等時機。

春秋五霸,楚莊王便是其一,他使楚國實力達到顛峰。




肖廣大


正是楚莊王的這個“繼位伊始,自淨三年,轉禍為福”,才有了那個激勵了後世千年的“一飛沖天”。

《左傳•楚世家》記載,伍舉曰: “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居數月……於是乃罷淫樂,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任伍舉、蘇從以政,國人大說。

千古帝王悠悠萬事,我們也有說不完的風雲激盪。有兒女情長,有慷慨悲歌,有雄霸天下,也有一曲腸斷……

但是,蘆蘆哥覺得,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為君王,可以像楚莊王那樣激勵了後世無數各個階層的人們。

帝王事,總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人們讀帝王史,更多的像是玩物一般,喜愛這些帝王的那些春秋歲月,於是便愛不釋手了。

但是楚莊王一定是個例外,人們除了驚歎於楚莊王的隱忍外,更多地記住了那個最著名的“一飛沖天”。

我想,正是這個“一飛沖天”,不知激勵了多少中華兒女,奮勇向前。至少在蘆蘆哥這裡,在好的不好的日子裡,一直有這句話在指引著我向前。

人生歲月,不可能一帆風順,看盡千帆,總有荊棘在野,令人如感芒刺在背,時刻有種憤懣,卻總又找不到出口,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每當在人生的拐角,心中不免焦慮,人就開始浮躁起來,處處都有種欲施展拳腳卻又鬱郁不得志的落寞。這個時候,楚莊王的“一飛沖天”,就是燈塔上最亮的那抹光華。

楚莊王繼位伊始,楚國內外上下皆混亂不堪,內憂外患,憂的是權臣爭鬥,朝綱破敗,患的是秦、晉的虎視眈眈。

忠良之臣疾首痛心,而這時的楚莊王卻夜夜笙歌不理朝政,似乎對楚國內外皆漠不關心。

他面對的是無比強大的若敖氏,而楚莊王太稚嫩了,稚嫩到在若敖氏族人面前,就像一個還在牙牙學語的嬰孩。

若敖氏之亂,橫跨了楚國三代君王。若敖氏專權,成了楚莊王最大的內憂。

楚莊王壓抑了自己三年,這三年裡,他該是怎樣的隱忍,看著日漸衰弱的山河,身為王的他,怎能不痛?但是他還是要壓抑著內心,否則稍有差池,將是萬劫不復。

當然,一切都如我們最想看到的那樣,楚莊王並不昏庸,他一直在大口呼吸著空氣,大口吞嚥著食物,好讓自己變得強壯,比任何人都要強壯。

尋著歷史的脈絡,我們可以極為清楚地看到,楚莊王是如何“一飛沖天”——他得到了蘇從、伍參等可以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良,楚莊王九年(前605年),若敖氏幾被滅族。楚莊王也以睥睨天下之姿,成為了強大的春秋霸主。

這就是楚莊王,他留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和不可思議。他的故事令人拍案叫絕,再好的影視作品也無法演繹楚莊王一生的傳奇。

他的三年不飛,是在等待沖天的時機,他的三年不鳴,是在期盼著一鳴驚人的偉業。這樣的雄主,還是給了後世人無數的遐想,我們可以穿透歲月的羈絆,真正體會到一個人的隱忍會帶來怎樣的震撼。

這就是楚莊王帶給我們的故事,這就是他足以激勵後世千年的豐偉傳奇。他是我們心中最完美的春秋霸主,甚至沒有之一。他教會了我們什麼是韜光養晦,厚積薄發,什麼是“三年不鳴,鳴將驚人”。

從此,我們每個人都在期待著屬於自己的“一飛沖天”,我們懂得了摒棄浮躁的內心,懂得了充盈並不豐滿的羽翼,也懂得了鍥而不捨地堅持夢裡的那個自己。

楚莊王似乎已經超越了君王,也超越了時間,他穿越了千年的歲月,含著笑容,看著紅塵阡陌裡被他激勵的我們,看著我們一步步走向成功……


大葫蘆蘆蘆蘆蘆


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在複雜的形勢下,他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三年後,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國勢日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