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派和光緒帝會選擇哪些國家進行效仿?

優可琪琪


英國、德國和日本。尤其是日本。他們都是封建君主制國家,在保留君主(皇帝或國王)的基礎上,進行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發展本國的資本主義。尤其以國情相同,但是改革後國家強盛的日本為學習對象。相同的歷史環境和文化底蘊。


一個有情懷的歷史老師


戊戌變法即維新變法,指1898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其目的是: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從它的目的我們可以看出維新派和光緒帝效仿的國家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這個國家是君主立憲制,二是光緒帝必須是全國最高統治者。

首先會選擇日本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國力提升了好幾個層次,實力通過甲午戰爭擺在那裡。在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消息之後,康有為梁啟超邀請各省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完成了明治維新以後實行君主立憲制,天皇的權利也是國家最高的,而且他們的國情是十分相似的。在戊戌變法中有著諸多外國人的參與,其中最為著名的人物之一就是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從他的到來可以看出戊戌變法首學日本的君主立憲制。

第二個很多人會認為是英國,其實是德國。

因為君主立憲制產生於英國。但英國是最不可能的,因為英國的國王是沒有任何權力的,她只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要使光緒失去所有的權力,這是不可能的。而同是君主立憲的德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們來看一下德國君主立憲制的主要特點:

1.聯邦主席由普魯士國家擔任,稱德意志皇帝"。是國家的元首,擁有任命官吏、創制法律、統率軍隊、決定帝國對外政策。

2.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是帝國的最高機構,實際上是擁有權力的上議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德國君主立憲政體,使帝國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規定帝國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實質上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而這種特點,正是維新派和光緒帝所需要的。

從以上認為維新派和光緒帝會選擇日本和德國。


鑑看歷史文社


小玥來回答: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光緒帝都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在家庭生活方面前面已經提到他有“八大不幸”;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在位長久卻傀儡一生;不甘沉淪卻難有作為。

從一個帝王應該具備的素養上看,他能夠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遠見;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謀略,又遇到慈禧這樣一個強勢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終不能有所作為。作為一個年輕發奮的君主,光緒皇帝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不輕易退縮妥協,以求自保;反而在關鍵時刻,為了變法信念,置生死安危於度外。這已經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為價值選擇,即使從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稱道的。也許,身為帝王,百年來他受盡冷落和責難,甚至有人指責他“懦弱無能”,但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先驅者,他的人格是顯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諱言的。

變法的最終結果是失敗了,但對當時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在思想上,打破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禁錮,啟開了中國思想解放的先河;在經濟上,光緒接受了維新派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主張,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開辦學堂,改革科舉制度,派人出國留學、遊歷等,這就使知識分子擴大了眼界,給長久封閉的國家帶來了一些西方的先進思想、理論和技術。在政治上,通過維新變法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在中國的發展,迫使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在“庚子事件”之後實行所謂“新政”,客觀上大大推進了中國的民主進程,加速了封建專制的崩潰。光緒皇帝不愧為近代中國第一個效仿西方來變革中國的開明皇帝。

效仿的國家有:首先是英國。戊戌變法是康有為等維新派學習英國的一場愛國救亡運動,因為,維新派主張“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在施政綱領中也充分體現這一政治理念。其次是日本。主要是考慮到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且維新前的日本跟當時中國的國情很像。 最後是俄國。當時康有為建議下,清朝仿效俄國設立了陸軍,海軍,司法,等十二軍, 康有為海象光緒皇帝進了《彼得大帝改革記》。


小玥歷史


維新變法結局


清朝官方的“警情通報”認定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人士是亂臣賊子,心懷不軌,妄圖顛覆大清國,將國家引入歧途。在慈禧太后偏殿訓政、重掌實權之後,多名維新人士紛紛被捕入獄,官方突擊審問,匆忙定罪,“戊戌六君子”英勇就義,其餘人等或是囚禁,或是貶謫,康、梁二人遭到官方懸賞通緝,流亡海外。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丁亥,皇太后復垂簾於便殿訓政。詔以康有為結黨營私,莠言亂政,褫其職,與其弟廣仁皆逮下獄。有為走免。戊子,詔捕康有為與梁啟超。庚寅,戶部侍郎張蔭桓、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御史楊深秀暨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並坐康有為黨逮下獄。甲午,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康廣仁俱處斬。謫張蔭桓新疆。徐致靖禁錮。(冬十月)壬寅,懸賞購捕康有為、梁啟超、王照。

維新變法效仿外國舉措


以工代賑

清政府延續傳統政策、同時效法歐洲的“以工代賑”的社會救濟政策,發動貧苦百姓,依靠自身技能,參與工程建設,解決生存問題。此種作法與美國羅斯福新政“以工代賑”措施高度雷同,雖不是同處一個時代,但這種做法由來已久,清政府在以往辦理“荒政”的基礎經驗上,大膽創新,效法西方,既妥善解決了災民的生存問題,又間接促進了近代工業的發展。

以工代賑。實救荒之良法。中國辦理荒政。舊有此條。而泰西推行尤廣。所有修造工程各項手藝。皆足為養贍窮民之用。國家偶遇災荒。賑施動撥鉅款。而在事人員。辦理不善。侵漁冒領。弊竇百出。災黎轉不得均沾實惠。若以工代賑。則弊杜而工業可興。

創辦新式學堂

光緒皇帝令軍機大臣電告各省督撫,同時通知日本政府,在日本國制定的大中學堂章程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稍加變通,予以施行,方便中國學生學習知識、獲取智慧。特將此事託付各省督撫,在學堂中遴選天資聰穎、熟練掌握日文、英文、胸懷報國之志的優質學生,核定名額,據實上報。

諭軍機大臣等、電寄各省督撫、日本政府。允將該國大學堂中學堂章程。酌行變通。俾中國學生易於附學。一切從優相待。以期造就。著各省督撫就學堂中挑選聰穎學生。有志上進。略諳東文英文者。酌定人數。剋日電諮總署核辦。

編制財政預算

清政府鑑於國家財政時常面臨困境,耗費巨多,入不敷出成為國家財政常態,參照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規劃,編制國家財政預算,做到量入為出,歲有盈餘,同時定期公佈,使得百姓心中有數,進而逐漸扭轉直至最終擺脫財政虧空的不良狀況。

戶部職掌度支。近年經費浩繁。左支右絀。現在力行新政。尤須寬籌經費。以備支用。朕維古者冢宰制國用。量入為出。以審歲計之盈虛。近來泰西各國。皆有豫籌用度之法。著戶部將每年出款入款。分門別類。列為一表按月刊報。俾天下鹹曉然於國家出入之大計。以期節用豐財。蔚成康阜。朕實有厚望焉。  

創辦農會農報

即便到了晚清時期,田賦仍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清政府在各省會城市進行試點改革,開辦農會,創辦農報,引進農機,聘用外國技師,可以申請專項貸款,可以民間集資自辦,至於茶葉、絲綢等傳統暢銷產品,因為受到外來商品輸出的影響,難以維持往日的輝煌,清政府同樣給予高度重視,效仿西方的農業模式,引進機器,推廣種植,形成種植、製造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極大地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以及廣大農民收入。

農務為中國大利根本。業經諭令各行省開設分局。實力勸辦。惟種植一切。必須參用西法。購買機器。聘訂西師。非重資不能猝辦。至多設支會。廣刊農表。亦講求農學之要端。應於省會地方籌款試辦。逐漸推行。廣為開導。或借官款倡始。或勸富民集資。總期地無餘利。方足以收實效。著各直省督撫飭屬各就地方情形。妥籌興辦。毋得視為迂圖。以重農政。至絲茶為商務大崇。近來中國利權。多為外人所奪。而絲茶衰旺。總以種植製造行銷三者為要領。並宜分設分司。仿用西法。廣置機器。推廣種植製造。以利行銷。並著產茶產絲各省督撫。妥定章程。實力籌辦。以保利源。並將開辦情形。隨時具奏。

訓練新式陸軍

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任命袁世凱前往天津小站練兵,參照德國陸軍,訓練新式陸軍,戊戌變法時期,清政府強化新式陸軍的訓練程度,從北洋軍、自強軍中嚴選抽調經驗老道、訓練有素的新軍官兵從事新式陸軍的訓練工作。不僅僅是配備先進精良的武器裝備,更是在西方國家的現代軍制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全新編制,全新戰術,全新理念。

改良政治體制

康梁二人圍繞光緒皇帝進行的維新變法,本質上是資產階級的政治改良運動,其目的在保留君主的基礎上,開國會,立憲法,改造政體,實現國民政治,即所謂的君主立憲制,因日本仿照西方君主立憲制國家(德國)進行政治改良運動,故維新派採取較為溫和保守的態度,奉行就近原則,以鄰為師,推行政治改良,但最終還是失敗告終。

結論


至於鐵路、礦務、報刊、實業、金融、郵政、結社、遊行、出版、言論自由等方面的新政措施,不勝枚舉,無需贅述。須知,戊戌變法在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實權派看來,也不是一無是處,全盤否定,對於其中獎勵實業、興辦教育、訓練新軍、重視農業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措施,仍然繼續實行,得以保留,真正觸動統治階級既得利益的是裁撤冗官,大批中央行政機構遭到撤銷,原有的統治秩序、政治格局瀕臨崩潰,清王朝的忠實信徒得以復位,精簡國家機構、推行民主政治的目標就有如黃粱一夢,轉瞬之間便成為泡影,清王朝依舊是君主專制,百姓仍然是不問政事,群眾的呼聲,人民的訴求,民主政治的改良運動,京城的上層統治者一律無視,極度反感,哪能接受人民主政治,只想維護專制體制。


縱觀百年滄桑


光緒帝和維新派想要變法維新,他們首先選擇效仿的國家是日本,而且也正是日本的明治維新讓光緒帝產生了變法維新的想法。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行徑是可恥的,但不得不說日本的明治維新確實有值得借鑑學習的意義。

日本明治維新的大背景與清政府相似。

19世紀初,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列強歷經工業革命,成為強國。

而日本與清政府一樣,奉行著閉關鎖國的政策,與全新的時代脫軌。

同時,清政府內部腐朽,導致義和團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清政府岌岌可危。

而日本也同樣面臨內部矛盾激化,民間發動“倒幕”運動,德川幕府陷入困境。

弱國無外交,這句話不分國界。

1853年7月8日,美國艦隊強行駛入江戶灣的浦賀海面,准將馬休·佩裡將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的國書遞交給江戶幕府。

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

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隨著德川幕府的妥協,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接踵而至。

這也讓日本民眾更加厭惡德川幕府。

日本並未就此沉淪,這一點確實值得學習。

1871年,明治政府派使者團前往歐美學習考察,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口號下,積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日本先後廢除了與西方各國的不平等條約,奪回了國家主權,甚至將矛頭對準了當時依舊腐敗的清政府。

日本完美的“翻身仗”,驚醒了光緒皇帝。

關於日本,清政府大概以為是彈丸之地,不足為重。

誰曾想到,經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國力強盛,開始在美國的幫助下,向清政府發難。

1874年5月,日本3000餘人侵犯臺灣。

1874年10月31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北京專約》,清政府賠償日本50萬兩白銀。

等到1894年,中日再次爆發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再次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也正是因為《馬關條約》的簽訂,刺激到了不少國人,梁啟超、康有為等人紛紛上書光緒帝,要求變法。

日本瀕臨大陸,效仿更方便。

效仿學習、引進技術,相對而言,日本更臨近大陸。

而且從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出逃的地點正是日本。

而後來不少人也都在日本進行學習,例如孫中山、魯迅等等。

總結:效仿日本明治維新、引進日本先進技術,在當時並不可恥,因為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暖暖的三眼君


維新派和光緒帝是選擇的日本明治維新進行效仿的。而日本明治維新,無疑是成功的,成功使日本成為近代強國。

在維新派推動下.光緒帝實行了“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維新變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主要領導人物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但戊戌變法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臺,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共6人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百日維新就是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歷史一般般


首選英國,因為英國是典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符合維新派的立益。同時,英國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發起國,工業經驗和技術豐富,有利於清廷的工業改革。同時英國19世紀頂級強國,維新派也希望能通過學習英國擠身世界強國之列。

次選德法俄美,德法俄美強大的原因也是因為歷經大變革,然後才走上了強國之列。如德國俾斯麥統一德意志,改革軍事,創立帝國、聯邦兩儀會,實行二元制等。法國的總統制儀會制。俄國選才制度,城市和農村儀會制度。美國的三權分立。這些強國在當時做為第二等級,也都擁有強大的軍事,和相關優秀地方。

末選日本,日本做為後起之秀,能在列強包圍下訊速實現近代化,脫離半殖半封,也將擠身世界強國第二梯隊。縱使清廷不屑一顧,但事實在此,不得不去學習。








牟春平364


維新派在變法時候學習的主要是日本 俄國。康有為編有《俄彼得變政記》、《日本變政考》。但是維新派變法太急,百日維新短短几十天就發了百十道上諭聖旨。但是下面基本沒人聽。其實後來庚子拳亂之後,慈禧實行新政時候的政策其實遠超過了維新派的變法政策。帝后黨爭主要是現實權力之爭,和國家發展方向無關。慈禧,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在當時並不比維新派更缺少對國際形勢和西方情況的認識。


范陽節度使


如果維新派變法成功,我覺得最能讓各方都接受的體制應該是仿效德國。名為君主立憲制實則權利都掌握在皇帝和首相手中。


紅塵有你173676104


戊戌變法前學英德,變法後學日本,這是歷史老師告訴我們的。

君主立憲的樣板來源就是英國,工業發展學習德國,洋務運動採購的機器設備基本都是採購歐洲的,其中英德居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