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交響樂團的指揮是“瞎指揮”,因為各種樂器演奏員看也不看指揮家,你如何看?

天嶺624738


“樂隊指揮是樂隊的靈魂”這不是表現在樂隊演奏時指揮的一舉一動上,而是在之前的排練上。

一首樂曲,創作時是在作曲家腦海裡“迴響”樂感。而作品出來時則是一篇篇樂譜,是一堆抽象的符號。那麼樂隊指揮就是反覆閱讀樂譜,在腦海裡迴響起創作者當初的樂感,然後指揮樂隊通過佩器配樂貫徹到每一位樂手的演奏上。包括在每一樂段上或輕、或重、或高昂、或低沉、或悠揚、或綿柔……。從而把演奏出的樂曲還原成當初作曲家索要表現的初衷奉獻給臺下的觀眾(聽眾)使之產生同樣的共鳴。一個優秀的音樂指揮家的“優秀”與否主要體現在對樂曲的理解和發揮上,絕不僅僅是現場臨場筆劃那幾下“優美動作”。更不是樂手看著指揮的動作進行演奏。


頑石補天


小學中學的時候每年都有歌詠比賽,也經常要選拔指揮。最初老師挑了幾個高個子的同學輪番上場。我幾乎每次都有幸被挑上,但最終沒有一次當上指揮的。也許是因為我每次指揮的時候,站在那面無表情,兩隻手左右無力揮擺,純粹瞎指揮。

參加工作頭兩年,單位參加系統的歌詠比賽,恰巧我們科長是指揮。我就對他說“指揮有多大用處?我們每個人都會唱,只管唱就行了。”他就跟我們解釋“指揮是控制節拍的。”還說手勢和節拍的關係。這才知道歌詠比賽中指揮的作用。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室友迷上卡拉揚的柏林愛樂樂團,我湊熱鬧。對於那麼大一個管弦樂團,指揮家的作用更大了,可以說是樂團的靈魂,由他掌控著一個樂團的演奏風格。那時曾聽說過一個低水平的指揮控制不了場面,演奏員各奏各的,能亂成一鍋粥。

可以說樂團的指揮就像影視劇的導演一樣,以前我們也都認為每個演員都會演戲,導演還有什麼用?殊不知演員的表演大都是導演教的。

隔行如隔山,外行看熱鬧,只有內行的人才知道一個指揮家的作用有多大。


妮呢128


說樂團指揮是“瞎指揮”,那是真的樂盲。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樂團指揮是整個樂團的靈魂。一部交響樂往往有幾十上百號演奏家共同演繹。一般而言,樂臺上左面是中高音絃樂.由小提琴和中音提琴等組成。中間是管樂器,由長號,大號,小號,圓號,長笛,短笛,單雙簧管等組成。右面是低音樂器,多由大提琴和低音貝司等組成。樂團最後排是打擊樂器,由鑼鼓,定音鼓等。這麼複雜的陣容,該誰演奏,都必須看指揮的指揮棒和各種手式,指揮面前的樂譜架上放著一部樂曲的總譜。上面仔細標註著各種樂器的配器聲部和演奏程序,以及輕重緩急的感情表達記號。在指揮的指揮調度下,各種樂器才會發出和諧統一優美動聽的樂聲。一般來說,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演出,臺下不知道要經過多少次演練。通過演練,各種樂器和演奏家達到高度默契。演奏家和指揮已經達到心領神會的程度,所以臺下的聽眾不大注意或者誤以為指揮只是在揮舞指揮棒。其實,樂團在演奏過程中,演奏家眼睛始終緊盯指揮的手式。而且在演奏過程中,指揮也會隨時用眼神和手式同演奏家交流。一個樂團的指揮,在舞臺上是神一樣的存外。很多指揮大師在世界樂壇上具有崇高威望。一個傑出的指揮家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個優秀的指揮家,能夠從上百種樂器的演奏中聽出誰錯了節奏或跑調。那個耳朵真是牛得很。


王雨艽詩詞


有人說交響樂團的指揮是瞎指揮。他判斷的依據是在大型正規演出時,各種樂器的演奏員只盯著自己眼前的樂譜,看也不看指揮家一眼。其實他看到的只是問題的表面而非事實。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那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

據說,指揮的主要作用不是在真正大型演出的時侯,而是在排練的時候。其實指揮首先對所有樂器的演奏都十分精通,在排練過程中,要把自己對曲目的理解和詮釋全部灌輸給演奏的團員們,摳每一個演奏細節,以達到一種默契。

然後,才是正式演出的時候的指揮工作。大部分時侯指揮的作用可以弱化,但是在開始、結尾和中間的"某一緊要之處",指揮家要給出明確的手勢才可以。另外,指揮家在演出中給出的各種手勢,表情動作不是可有可無的,會影響團員們的演奏效果。

最後要糾正一點:樂手當然可以依據自己面前的樂譜演奏,但各人只有自己的,而沒有其它成員的樂譜。而只有指揮有總譜。所以一切還是由指揮掌控的,怎麼可能沒有人指揮呢:怎麼指揮就變成了瞎指揮呢?(但是一些比較短小、簡單的,熟悉了的節目樂隊可以自己演奏)。


蔣繼雄


早年間有那麼一個笑話:英國皇家交響樂團來中國訪問,有一場與中央樂團的同臺演奏節目,由中國指揮家指揮,排練時那皇家交響樂團牛逼呀,瞧不起中國樂團和指揮,一臉不忿的模樣,一支曲子奏到一半,忽聽中國指揮家大喊一聲“停!”,拿著指揮棒指著皇家交響樂團第一小提琴手說了一句“你剛才多了個‘哆!’”,只見那人滿臉通紅,身邊的其他樂手看著他笑,原來剛才他放了個屁,被中國指揮家從宏大的幾百件樂器聲音中聽了出來並且精準定位,從那開始,皇家交響樂團老老實實的聽從中國指揮家的指揮,再也不見了初來時的傲慢。


山雨攝影


這是完全不懂交響樂的外行人,無比荒謬的說法。

樂隊的指揮,其實是樂隊的靈魂人物,他的指揮水平,直接決定了樂隊演奏曲子的質量。

例如著名的世界級指揮家卡拉揚和小澤征爾,就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打造了愛樂樂團和波士頓樂團的精神領袖。





插上音樂的翅膀


這是因為有一些成功人士和智障兒童上臺指揮(玩票)而誤導了許許多多人!以為(原來)任何人都可以走到臺前,拿起一根和筷子🥢差不多長短的指揮棒:周立波,馬雲,舟舟,還有一些成功人士老闆們,領導們臨時上臺做了一次(搗糨糊)指揮,因此誤導了許多人認為指揮其實在樂隊中沒有什麼大作用!

標題內容本身的提法就是普遍性外行的一種質疑。

一支訓練有素的樂隊離不開一個好(優秀)指揮!指揮首先肯定是一名音樂(藝術家)或者演奏家,鋼琴技術是起碼的,其次還(擅長)玩其他的一些器樂,許多著名指揮家都是從演奏家走出來的如:原中國交響樂團李德倫指揮,他原本是一個大提琴家。

世界上許多著名的交響樂團指揮都是高手演奏家!從演奏家走上指揮舞臺比音樂學院指揮作曲系學習指揮的人好一百倍!為什麼?因為他們是真正的從“基層”走向領導工作崗位的,嚴格說就是真正的“內行”!

一名優秀的音樂指揮家要對音樂樂理絕對的掌控!他(指揮)音耳的靈敏度又要絕對的“靈敏”!靈敏到不比一條獵犬耳朵👂差到那裡!他要聽出樂曲的各個分部聲音層次和高低,要調節演奏員的情緒和感情,要和舞臺表演者動作和節奏配合默契如芭蕾舞或者歌劇表演。

因此做一名優秀的音樂藝術指揮家是不容易的!指揮系分很多門類如交響,舞臺劇,合唱,民族,西洋,戲劇等等包括群眾藝術舞臺大合唱等等。

每當我們去看到晚上舞臺演出時候,其實是他們下午剛剛走臺排練複習完畢!簡簡單單“晚餐”後就候場準備演出了!無論世界上那一支樂隊,在演出當天下午必須走臺“排練”!確保萬無一失演出成功!可想而知,一名訓練有素的指揮在平時排練中付出的心血包括演奏員們,都是非常非常辛苦的!

最後闡述世界著名指揮家的特徵:有專業學歷背景,有豐富舞臺專業經驗,有與眾不同對傳統古典音樂🎶,現代音樂包括其它各類套式音樂結構個人極強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聽眾和媒體共同認為包括他所帶領的團隊演奏家一致公認和無與倫比的藝術造詣!



大提琴心聲


英國拍的一個著名喜劇二戰片,說的是一架轟炸機在巴黎上空被德軍擊中,機組人員跳傘後,初當地民眾救助。其中一個主角的職業就是指揮。有一個橋段,機組人員跳傘過程中,指揮正在一個大劇院排練節目,誰吹拉彈的好,誰有毛病,皆一一指出。這就是指揮,一個樂隊的靈魂人物。


甄趕索


中國人接觸西方交響樂才幾十年,提出這樣的問題不奇怪。這說明有人已經開始關注交響樂裡的一些不解的事物了。

指揮,對交響樂團來說是靈魂,決不是可有可無。

指揮家的作用不是在演出時的臺上,而是在臺下的幾十遍的排練上。

指揮家就相當於電影導演,指揮要運用自己強於普通音樂人的音樂素養來詮釋揣摩出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東西。

不懂指揮的作用的人,建議看一部著名的喜劇電影來稍微感受一下——《虎口脫險》。

劇中特別搞笑的斯坦尼斯•拉鮑先生,把一個指揮家在排練中對樂團的作用,通過誇張的表演體現的淋漓盡致。

希望我的建議能夠給音樂愛好者一點點幫助。






曉暢天下


本人水平有限,可能回答不全面。你可以找些有關資料看看。樂器成員演奏時,肯定是要看指揮。比如我拉小提琴為例。外人表面看我頭埋著是在拉小提琴。但我的眼餘光有時也會看指揮的。外人根本察覺不出來。該你出來時,人家指揮也許眼睛把你盯著的,在提醒你。就是拉小提琴位置挨著的兩個人互相也都盯著觀察到的。其實大家心中是有數的。每個樂手面前都有樂譜架。咋沒有用手都去翻過去翻過來?你自己把重點,或把握不大的那篇以防萬一放著就行了,因為交響樂團平時在臺下都是經過無數次排練!天天如此,都排練好了的,有些經典曲目或保留節目。熟悉得很。甚至排練二遍就差不多了吧!比如〈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不打不把握之扙!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樂團成員之間和指揮之間互相配合非常默契。一首樂曲的節奏,快慢。每分鐘多少拍?第一樂章!快板標準速度是多少?第二樂章!慢板速度又多少?表現力如何?還有多種樂器配合,什麼時間該長笛出來?是個人出來,還是所有長笛都出來?這段前奏是自由發揮嗎?打擊樂器在什麼時間,那一小節,或最後一拍,弱拍開始,小提琴絃樂走主旋律。大提琴走的那個部分,這個部分問題大些,中間什麼地方停不停?什麼都得看指揮手姿。又不是齊奏。齊奏也得要指揮!當然也有臨時用小提琴,或鋼琴來作指揮。一個樂團指揮水平如何?指揮全方位知識很重要。一下說不完!沒有金鋼鑽就別攬瓷器活。關係到整體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