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疫情居家,精讀《優秀的綿羊》,遠程體驗名校學子的心理困境

文|駱歷

拿到《優秀的綿羊》這本書在春節前,恰好是疫情爆發前夕,整個生活計劃因為疫情打亂了,日日看著確診人數在攀升,心變得極不安靜,讀書自然也變得三心二意,此時似乎不管寫什麼讀什麼,都是不合時宜的,88歲的奶奶無比擔憂,一直在叨叨:“活了這麼久了,這個樣子的春節真是第一次見!”。

好在,家裡的老人孩子都遠離此疫,只是生活上極為不便,肩負著照顧孩子,還要時刻叮囑老人戴上口罩出門,每日都忙得連軸轉,事事都在肩上,所以身心俱疲,每每夜靜之時拿起威廉·德雷謝維奇的這本《優秀的綿羊》,不自覺得想我離這些“優秀的綿羊”有多遠,說是分屬兩個世界也不為過。

今日終於讀完此書,莫名地有一種大快人心之感,書中的很多觀點讓人耳目一新,只恨自己讀得太晚,掩卷之時腦子裡莫名地蹦出“精緻利己主義”、“冒充者綜合症”兩個概念。

遠離疫情居家,精讀《優秀的綿羊》,遠程體驗名校學子的心理困境

【優秀的綿羊】:綿羊是怎麼煉成的?

在讀此書之前,不妨讀一下本書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前言中提到的《精英教育的劣勢》,一篇萬字長文卻擁有百萬閱讀量,可見它戳到了很多人的痛點,一類是夢想擠進名校成為精英的人群,另一類是已然在名校卻變成優秀綿羊的人群,還有一類是單純的看客或者推手。

2008年,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即將辭去耶魯大學教職前發表的這篇文章,當即像病毒一般傳播開來,幾周之內,它的閱讀量就超過10萬次(後來累計閱讀量超過了100萬次),大部分閱讀來自年輕的天之驕子,他們感覺自己上當了,誰都不願意變成綿羊,即使那綿羊是優秀的。

無疑,綿羊是溫順的,被馴服的,這樣的意象並不討喜,可以拿來當寵物,但是自身是絕然不願意成為綿羊的,特別是這些天資聰穎,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愛好廣泛內外兼修,貌似無所不能的精英名校的天之驕子。他們天然的傲驕不容許自己變成一隻綿羊,然而他們不得不承認,威廉·德雷謝維奇說的有道理。

一語驚醒夢中人,對他們來說多年的教育和努力其實是毫無意義的,他們被灌輸了一整套他們嗤之以鼻卻又無法擺脫的價值觀,直面那些優秀的綿羊,個個優秀得讓人瞠目結舌,卻無法認清自己的內心,能夠說出他們心聲的書鳳毛麟角,《優秀的綿羊》算是一本。

遠離疫情居家,精讀《優秀的綿羊》,遠程體驗名校學子的心理困境

那麼“優秀的綿羊”到底是怎麼煉成的呢?

有一些說法耳熟能詳,從我們自己開始,到我們的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經歷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魔煉”:鋼琴、小提琴、圍棋、國際象棋、書法、畫畫,琴棋書畫所有可以叫得上名字的興趣愛好通通嘗試一遍,再來一撥體育運動,網球、羽毛球、乒乓球樣樣都學得像模像樣。如此這般學校社團活動不能少,再加上外語說得地道流利,AP課程、SAT考試樣樣頂尖,寒暑假再送到印度支教幾次,最後獲得名校的錄取通知,這名校之路算是“修成正果”,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十幾年時間,綿羊們根本沒有精力去思考自己的追求,只道是前面有一個自帶光環的名校可以憧憬可以仰望,以為那就是理想,終極的理想,只要進到夢寐以求的名校,就算是“功德圓滿”。

而當他們真的被名校錄取之後,不少人就開始迷茫,甚至在名校畢業之後進入社會,進入職場的時候,更加迷茫。優秀的綿羊很努力地煉成之後,成了迷途的羔羊,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在這裡,也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些什麼。

書中提到哈佛大學的本科學院前院長曾經說過:“太多的學生,在頭一兩年裡就如同在跑步機上循環,突然有一天感受到危機驟然降臨,如美夢初醒一般,對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付出而到底為了什麼,而感到惶恐。”我想這不僅僅是哈佛存在的問題,對很多人而言哈佛遙不可及,但不管幾流的大學校園裡,同樣的困惑一樣也不少。不優秀的綿羊,一樣也是迷途羔羊。

《優秀的綿羊》一針見血地批判美國的精英教育正在走向一個誤區,而這個誤區是有共性的,大學過於職場化,學生過於追求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背離了教育的初衷。威廉·德雷謝維奇毫不留情地指出精英教育對學生造成的不利影響,揭露了精英教育高高在上,一邊疏遠人性,一邊鼓吹“虛假的自我價值”、提供平庸和安全的誘惑,喪失自我創造的能力。大學不應該是隻培養就業能力,而應該是塑造靈魂的地方。


遠離疫情居家,精讀《優秀的綿羊》,遠程體驗名校學子的心理困境

【精緻利已主義】:精英教育的精緻偽裝

記得“精緻的利己主義”的說法,來自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的一段話: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當時此言一出,激起千層浪。精緻,帶著一絲小資的即視感。利己主義者是指經過精心打扮甚至偽裝的“利己主義者”。表面上看,他們是那麼成功,高學歷、高薪酬、高品位、高智商。然而他們卻是利己主義的極致,一切活動都以利己主義為核心。高智商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最大特徵,能夠成為精英人士都不是凡俗之輩。

而造成“利己主義者”的原因恰恰可以追溯到孩子出生之始,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一直被灌輸的固化的思維:回答問題,完成作業,考試得高分。一個好得不能再好的學生,唯獨不知道怎麼自我思考。最終擠破腦袋進入名校,志在意滿其實也只是使其更加“精緻”而已。

網上有一段關於高曉松炮轟清華博士的視頻:清華博士學霸梁X上奇葩說,請三位導師支招找工作,遭到高曉松怒斥炮轟,“一個名校生走到這裡來,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慾望,而是問我們你該找什麼工作?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來對你的教育?”


遠離疫情居家,精讀《優秀的綿羊》,遠程體驗名校學子的心理困境

高曉松直接抨擊的是,名校作為鎮國重器,一味地迎合學生求職找工作,如此急功近利,這和職業技術學校有何不同。聽起來非常高大上,但轉念一想,清華博士學霸梁X何錯之有,他從小就被灌輸一種讀書的理念,千辛萬苦過了高考獨木橋,而且是很優秀的那種,重點初中,重點高中,掐尖各種競賽,你以為學霸們容易嗎,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進名校嘛,似乎進了名校就萬事大吉了,名校文憑意味著可以進名企找高薪工作。

梁X在清華十年,本科學法律,碩士讀金融,博士修新聞傳播,這一路走來其實並不容易,可是沒有人告訴他人生真正的意義,他無疑是優秀的,成功之路已在腳下,然而這或許是他的父母想看到的,肯定不是這個社會想看到的,真正的智者強者應該心懷天下,立意高遠,而不是足下方寸之地。

然而這麼多年的教育,究竟給了他們什麼,經過十幾年的歷練,梁終於煉成了威廉·德雷謝維奇筆下的“優秀的綿羊”。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人夢寐以求而不得,夢想成了綿羊嗎?幾乎所有人都不會承認,夢想成為精英,夢想成功罷了。然而就在不知不覺中,成就了一隻只優秀的綿羊。所謂精英教育就是帶著偽裝的”精緻利己主義者“的生產線而已。

遠離疫情居家,精讀《優秀的綿羊》,遠程體驗名校學子的心理困境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看,每一個真正努力過的名校學霸,最終被改造成一隻只優秀的綿羊,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但可怕的是這些優秀的綿羊卻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做為一隻綿羊的優秀,最終安於平庸。曾經的“哈佛女孩”或許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那麼優秀的天姿,最終不過了了,令人唏噓不已,到底是該為她高興還是應該惋惜,或許很多年後的那個她,才是真正的她自己吧。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是美籍華裔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孕育出的長篇處女作《無聲告白》裡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 她想要表達的那種難以言喻的複雜情感,通過文字力透紙背,沉痛且酸楚。

故事從一個十六歲花季少女莉迪亞的死開始慢慢展開,隨後隱秘在美國混血家庭和社會中的種族差異、性別歧視、文化衝突一一浮見: 莉迪亞的父親是一個“東方異類”,他深知作為異類所帶來的負擔和壓力,所以希望女兒能泯然眾人,不被發現。而莉迪亞的母親則成長在以“與眾不同”為榮的環境裡,所以她希望女兒能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被發現。莉迪亞的出類拔萃讓她成為家庭的中心,備受注目和關愛,但恰恰是這份帶著控制慾的愛把莉迪亞壓垮了。

如果莉迪亞沒有被壓垮,那麼結局一點也不會讓人驚訝,她將是另外一隻“優秀的綿羊”。伍綺詩提前預見了這樣的結局,那是一個嚴肅而壓抑的課題。太多的優秀的綿羊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裡,為了別人的期許而拼命努力,將自己煉成一個文武全才,那個別人也許是口口聲聲愛你的父母,或許是代表教育的老師們乃至整個社會,到頭來卻忘了為何要經歷諸多非人的折磨,最終成為那個別人眼中優秀而成功的人,然而那是真正的自己嗎?

遠離疫情居家,精讀《優秀的綿羊》,遠程體驗名校學子的心理困境

[冒充者綜合症]:極度自信和深沉自卑的糾纏

無獨有偶,在最頂尖的高校裡,優秀學生在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的時候,往往受制於“三駕馬車”:財富、資歷和聲譽。這是《優秀的綿羊》裡的一句話。

在成長曆程中,這些優秀的孩子們被灌輸一種“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思想,被教育要擁有“只要想做,都能做到”的信心,所以他們是公認的鬥士。他們渾身上下洋溢著一種自我形象保護和滿足社會期許的自信,表現出非常人所擁有的自律和努力。最著名的當屬<strong>“斯坦福狂鴨”:一隻悠閒的鴨子在湖面上逍遙自在,水面上的平靜掩蓋了水面之下鴨掌的瘋狂撥動。

然而這些精英學生光鮮亮麗的外衣之下,是一雙“害怕失敗”的魔爪。久而久之,潛意識中滋生出強烈的自卑而不自知,害怕自己並沒有那麼優秀,並沒有別人期望得那麼美好。

遠離疫情居家,精讀《優秀的綿羊》,遠程體驗名校學子的心理困境


記得艾瑪·沃特森有一次接受採訪,她顫抖地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努力取得的成績無法增強我的自信,相反令我倍感自己的無能。 進步越大,這種自我懷疑就越是強烈,這就像一個怪圈。我時常憂慮,生怕別人發現我其實是個“騙子“,我不配擁有眼前的一切。

艾瑪·沃特森是誰,她是《哈利波特》中的女主赫敏,一個在地鐵裡都會讀書的學霸。她出身優渥,顏值又高,她不僅戲演得好,而且學習成績優異,幾乎門門都是A,就讀頂級名校布朗大學,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在聯合國演講臺上,她可以為全世界女性發聲。

然而優秀如她,卻有著這樣謹慎而卑微的恐懼和擔憂。用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種心理困境是典型的“冒充者綜合症”。

《優秀的綿羊》一書中提到一位具有寫作天賦且看淡名利的人在畢業後,她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初衷,然而她每日都有一種衝動,想尋找一架往上爬的樓梯,然後把自己接下來的15年全部貢獻於它,然而內心深處告訴她這並不是她想要的,因此罪惡感從四面八方湧來,如同一張網籠罩著她,令她窒息讓她痛苦。

精英的矛盾心理是一種全球現象,並非美國專屬。這些問題不能及時處理,最後將會導致“成功者”的中年危機。這是對無法達成他人期許被放大之後的結果,也暗合了《無聲告白》裡的那一句:“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從而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遠離疫情居家,精讀《優秀的綿羊》,遠程體驗名校學子的心理困境


【寫在最後】:既不優秀,也不綿羊,活出一個真正的自己

這個春節註定不一樣,疫情至今還沒有解禁,然而居家的日子並不影響閱讀,也不影響觀影,大年初一免費首播的《囧媽》裡三個主角似乎都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囧媽(黃梅瑩飾演)不厭其煩地改造兒子,兒子(徐崢飾演)堅持不懈地改造妻子,妻子(袁泉飾演)很努力地去扮演去迎合,彼此努力活在彼此的期待裡,但最終他們失敗了,陷入了家庭危機之中。雖然影片最終在嬉笑怒罵中終於達成了和解,但是現實的人生是否能輕易和解呢?。

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所說,此時要分清情緒責任邊界,每個人的情緒都應該由自己負責,別人對我們有期待,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我們應該儘量減少這種期待對我們的影響,過分在意別人的期待,最終會導致自己利益受損。自己的人生應該自己做主,也許沒有了在別人眼裡傳統意義上的成功,但是也沒有受限於“期待捆綁”,就不必擔心別人失望,更不必擔心自己失望。

精英教育本身沒有錯,優秀的綿羊也沒有錯,然而身在其中或置身其外的學子們總是有深深地無力感,《優秀的綿羊》一書給出了答案,但願博雅教育的理想國可以實現。

(全文完)

喜歡我,關注我, ,願一路有你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