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神機妙算”的劉伯溫沒有當丞相?

南渡唐後人


說起神機妙算,中國有兩個人最厲害,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劉伯溫。

有人還會把他們比較一番,比比誰的智商更勝一籌?通常的結果是諸葛亮勝,劉伯溫惜敗。

諸葛亮是軍師,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有人認為,劉伯溫是軍師,也是丞相,其實這是錯誤的,是被電視劇誤導了。

真實的劉伯溫,連軍師都算不上,只能算個謀士,更不是丞相,朱元璋的丞相另有其人,他是李善長。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大封功臣的時候,劉伯溫連個侯爵都沒封上,只是象徵性地封了個“誠意伯”,所任職務只是個御史中丞,相當於副部長,連正的都沒幹上,可以說是悽慘、可憐、悲哀。

公爵有6人,侯爵有28個,這些人一個一張免死鐵劵,還有一人兩張的,而劉伯溫既不是公爵,也不是侯爵,而是一個伯爵,而且連個免死鐵劵都沒混上,雖然免死鐵劵沒啥用,但至少是個名譽吧!

可以說,劉伯溫這個“誠意伯”,根本沒有什麼誠意啊!

李善長是丞相,劉伯溫是副部長,差的老遠老遠了,從這可以看出,劉伯溫在朱元璋的心中,根本算不得什麼。


況且,丞相不是誰都能幹的,首先必須有能力,有情商,有人脈,最重要的一條是自己人,而劉伯溫能力不錯,情商一般,人脈一般,最為欠缺的是“不是自己人”。

劉伯溫是浙江人,李善長是安徽人,而朱元璋也是安徽人,而且李善長追隨朱元璋比較早,當劉伯溫還在元朝當地方官的時候,李善長已經跟著朱元璋打天下了。

誰是自己人呢?當然是李善長了!

而且劉伯溫這人情商極其一般,從下面這件事可以看出,劉伯溫是個書呆子,政治覺悟很低。

有一天,劉伯溫夜觀天象,發現火星位移到了心宿位,大叫一聲不好,連夜找到了朱元璋,對朱元璋說:“皇上,不好啦,火星移位了,似乎天要降災了,現在兵荒馬亂的,您要不是搞個罪己詔啊?”

當時,朱元璋臉都綠了,氣急敗壞地說:“現在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我有病啊,我發罪己詔!”。


劉伯溫乾的是御史中丞,是個言官,專給官員挑刺的,容易得罪人,像劉伯溫這樣口無遮攔的人,更是把朝中大臣得罪了遍,要不是朱元璋護著他,估計他早就完了!

在朱元璋的心中,劉伯溫就是個酸酸的文人,沒有大本事,但還算忠誠,所以朱元璋讓他幹了一些文字方面的工作,也算是人盡其才吧!

至於丞相之位,劉伯溫想都別想!


一半秋色


導語:

劉伯溫堪稱幫助朱元璋建國的第一軍師,也是公認的聰明人,幫助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可是為什麼劉伯溫偏偏做不成大明王朝的宰相呢?

不管宰相做不成,就連爵位,劉伯溫都是比較低的,連個侯爵都混不到,朱元璋只給了他一個誠意伯。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名,劉伯溫的檔次的確不高。

功勞如此大的劉伯溫,是不是也忒不受待見了?

難道說朱元璋和劉伯溫之間的關係不好?如果不好的話,以朱元璋的尿性,我看直接殺了比較快。

01朱元璋集團的人才,都是淮西將領居多。

我們看歷史上創業的皇帝,基本上都有一幫老鄉幫忙。比如說劉邦起義的時候,功臣大多數都是沛縣的老鄉,有些還是他的發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身邊除了幾個要好的發小以外,還有一幫出色的老鄉。

基幼穎異,其師鄭復初謂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門矣。”元至順間,舉進士,除高安丞,有廉直聲。行省闢之,謝去。起為江浙儒學副提舉,論御史失職,為臺臣所阻,再投劾歸。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儔也。---《明史》

所以說朱元璋集團內部的淮西將領是比較多的,他們佔據了開國功臣的大多數。而這些人手底下還有淮西子弟,一層層下來,整個朝堂有一大半都是淮西人在做官。

淮西人自然不服氣其他地方來的人管理他們,除了朱元璋能管得住他們外,還必須要選出一位能夠管理淮西將領們的丞相來。

  1. 劉伯溫是哪裡人呢?他是浙江青田人,俗稱浙東人。雖然跟淮西之間的距離不是很遠,可是卻有著本質區別,至少身邊的朋友都不是一類人。
  2. 他一個浙東人,還就真的沒辦法管理這些淮西將領。這幫人囂張跋扈慣了,又有一個龐大的家鄉群體作為保護傘,所以他們壓根就不可能鳥劉伯溫。
  3. 淮西人只能讓淮西人來管理,所以德高望重的淮西老臣李善長就出現了。他作為淮西人中,少數執掌文職的開國功臣,被朱元璋稱之為自己的蕭何。

可見李善長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所以李善長充任這個丞相,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李善長之後的丞相汪廣洋是江蘇高郵人,胡惟庸是安徽濠州人,這些人基本就在一個團體裡活動,那就是淮西團體。

這就好比一個村的村長,只能由村民們從自己村子裡選出來,而不能由鎮上空降一個外地人下來,即使空降下來,也很難做工作。

02朱元璋要廢掉宰相制度,不讓劉伯溫上是為了保護他。

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40歲之前就已經建立了大明王朝,成為了一統天下的帝王。所以他的精力非常豐富,完全具備自己一個人處理朝政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丞相的存在就成為了掣肘朱元璋行使皇權的重要障礙。所以朱元璋必須要想一個徹底消滅丞相制度的辦法。

  1. 這個時候如果讓老實人劉伯溫去做丞相,豈不是把他往火坑裡推嗎?朱元璋看人非常準,所以他安排李善長做丞相,希望李善長會犯錯誤,從而使得朱元璋有理由把他拿下,順帶著消滅丞相制度。
  2. 可惜李善長也是個老謀深算的主,他偽裝起來,誰也發現不了。所以暫時李善長逃過一劫,而胡惟庸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3. 胡惟庸成為丞相以後,朱元璋立刻意識到,這小子肯定會放炮。所以朱元璋對胡惟庸幾乎採取了不管不問的態度,讓他隨意治理大明朝。

沒想到胡惟庸還真就嘚瑟了起來,開始胡作非為起來。胡惟庸也就是胡作非為的庸才罷了,他想不到自己跳進了朱元璋設下的圈套。

在他胡作非為的時候,朱元璋正在暗處悄悄盯著他。等到時機成熟以後,朱元璋以謀反的罪名將胡惟庸一把拿下,胡惟庸連同相關等人一共三萬多人被誅殺。

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後憲、廣洋、惟庸皆敗。---《明史》

而宰相制度,也被朱元璋成功廢除。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了宰相,胡惟庸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可憐的是,劉伯溫就是在胡惟庸胡作非為的時候,被他給毒死的。

03朱元璋瞭解劉伯溫的清高,不適合處理群臣關係。

朱元璋看人非常準,他明白劉伯溫是一個讀書人,而且是前朝的進士,有一種清高的氣質在身上。因為劉伯溫的學問比李善長高,所以李善長非常嫉妒劉伯溫。

八年三月,帝親制文賜之,遣使護歸。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又謂次子璟曰:“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連絡。我欲為遺表,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明史》

這對朱元璋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臣子之間的鬥爭,完全有利於主公本人。可讓人想不到的是,劉伯溫卻不願意接招。

  • 不管李善長怎麼挑釁,劉伯溫都跟個沒事兒人一樣,這就讓人有些不能理解了。後來朱元璋才明白了過來,原來劉伯溫是不屑跟李善長鬥,這沒什麼意思。
  • 因為劉伯溫清高的性格,使得他壓根就沒辦法管理好文武百官。試想一下,一個清高之人,但凡遇到一些他瞧不上的人,理都不理,這種性格能管理好魚龍混雜的文武官員嗎?

當然是不能的,能夠成為宰相的人,一定要是一個臉皮厚,手段狠,人緣好的人。李善長的確是不二人選,李善長選出來的淮西后起之秀胡惟庸也當仁不讓。結果這兩個人都被朱元璋給殺了。

總結:朱元璋對劉伯溫屬於又愛又恨。

劉伯溫清高的樣子,真的讓人喜歡不起來。

有時候朱元璋甚至認為,劉伯溫連朱元璋本人都瞧不起。這就有點嚴重了,畢竟瞧不起誰都可以,唯獨不能瞧不起朱元璋。

好在朱元璋足夠聰明,他看出了劉伯溫身上的清高,純粹是一種精神氣質,跟瞧不起朱元璋是完全不沾邊的。

不過別的大臣見到朱元璋都要拍馬屁,可是劉伯溫什麼話都不說,到底還是有點不自在。所以朱元璋不喜歡用劉伯溫這個人。

他知道自己不喜歡劉伯溫,那其他人就更加不會喜歡了。所以朱元璋讓劉伯溫管理御史臺,天下言官都歸劉伯溫管理,罵人的差事交給了他這麼一個沒什麼人緣的人,的確是一件好事。

很顯然劉伯溫沒什麼人緣,而且比較清高,自然可以不用顧及任何人的顏面,做御史看來是他最合適的工作。


江湖小曉生


讓我們來看看都是誰當了丞相。

明朝設立丞相(相國)其實比明朝成立都早: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初一,朱元璋自稱吳王,設立左右相國,李善長、徐達分別為右相國、左相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稱帝直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廢相,.擔任過丞相的只有四個人:李善長、徐達、胡惟庸、汪廣洋。有資料說楊憲當過右丞相,大錯——楊憲擔任的是中書省右丞,中書省左右丞是中書省的第三級官員,地位低於丞相、平章政事,高於參知政事,左右丞相是正一品,而左右丞才正二品。

明朝設立中書省的這十幾年間,擔任過丞相的就是上述四人,擔任過平章政事的有常遇春、胡美、廖永忠、李伯昇,擔任過左右丞的有趙庸、王溥、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丁玉、殷哲、李素,擔任過參知政事的有楊憲、傅瓛 、汪廣洋、劉惟敬、蔡哲、陳亮、睢稼、侯至善、李謙、宋冕、丁玉、馮冕、侯善。

這些人中並非都是文人,像廖永忠、胡美、常遇春、丁玉都是武將;他們也並非都是朱元璋的舊部,像胡美原本是陳友諒部將,李伯昇是張士誠舊部。這些非文人、非舊部,或既非文人也非舊部的中書省要員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手握不小的實力和實權,需要小心安撫和拉攏。不僅如此,在他們中不乏公爵和侯爵。

我們看到在這份長長的中書省主官名單中,丞相四人裡有兩個一開始就是丞相,即李善長、徐達,其中李善長是朱元璋集團第一個文臣,也是文臣首席,更是文臣中唯一的一個公爵;徐達是朱元璋親信中的親信,武將中最為倚賴,生封國公,死後連同子孫三代為中山王,爵祿與明朝相始終。簡單說,這兩位丞相是毫無爭議的開國文臣、武將首席。

另外兩位胡惟庸、汪廣洋都是後起之秀,但汪廣洋是從朱元璋渡江佔領江南第一座城市(太平路)起就追隨的,且在吳王時代就進入中書省(中書右司郎中),後來又任江西參政,和李善長、常遇春的關係都十分密切,他在中書省擔任過參知政事和左丞,其實也只跳過一個右丞而已,在入相前已經有忠勤伯的爵位,食祿三百六十石;胡惟庸則比較特殊,他是中書省四級主官人選中唯一沒有爵位的,但他投奔朱元璋比汪廣洋還早(在他還沒渡江時就已經在和州投奔了),而且歷任過基層文職(主簿、知縣、通判和行省僉事),更把中書省各級主官都當了一遍(平章政事在他升遷到這一級時已經廢除了),且在兩個丞相都實際空缺(徐達遠征、汪廣洋被貶)時獨掌中書省,因此說他是洪武朝前期中書省乃至朝堂最有權勢的人毫不為過。

這四位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為江北人:李善長、胡惟庸是定遠人,徐達是濠州鍾離人,汪廣洋則是高郵人,都可算是朱元璋的大同鄉,而相對最信用的徐、李、胡又都是和朱元璋家鄉近在咫尺的淮北人。在胡惟庸案發作前,朱元璋用人很講究“老鄉情結”,高官中充斥著叛服無常的“焦湖眾”(巢湖遊民領袖),而首都也一度執意定在老家附近的鳳陽。江北以外的高級官吏,即便一度入相呼聲很高,地位也曾經遠在汪廣洋、胡惟庸之上,但仍然提拔不上去,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楊憲(山西太原陽曲人)。

簡單說,在明洪武十三年之前,要想當上丞相/相國,必須具備幾個關鍵條件:資格老(四個丞相最晚投奔的汪廣洋,是至正十五年即1355年歸附的)、關係親厚(四個丞相都是“大小老鄉”),有完整的中書省經歷(除了開國就定下的兩個丞相外,另外兩個都曾擔任過各級仍然存在的中書省主官)和漫長的基層行政閱歷(汪廣洋在中書省從小官做起,胡惟庸做遍了各級地方官),此外,他們還必須和淮西勳臣集團有密切關係(徐達、李善長本人就是淮西勳臣集團成員,胡惟庸和李善長家族聯姻且和多位淮西武將關係非同一般,汪廣洋是李善長門生、常遇春幕僚)。

而劉基卻一樣也沾不到邊:他不是江北人;和淮西勳臣集團關係疏遠,彼此都不太看得起;他雖然出生進士正途且名聲很大,但在元朝只做過高安縣丞這一個行政職務(還是縣級副職),其它都是幕僚或專業領域的崗位,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才投奔朱元璋(比四個丞相中最晚的汪廣洋還晚四年),他生前最高爵位不過是伯爵,食邑最多時也只有二百四十石(比有爵位的丞相中最低的汪廣洋少1/2),更要命的是,他從來沒入過中書,在明朝也沒有擔任過任何行政實際職務(弘文館學士,官階僅僅是正五品,而且沒有實際權力),即便朱元璋真有心要讓他入相,他這樣的資歷也會成為競爭對手攻訐的命門,何況朱元璋若真信任他,又何至於如此?

簡單說,作為一個朱元璋的“非同鄉”和較晚歸附者,朱只是拿他當顧問和幕僚,並沒有、事實上也不敢重用他這個曾給元朝獻計獻策鎮壓反元者的名士,因此在他為自己效力的16年間始終不讓劉基有機會擔任有實權的職位,更不給他以日後入相所必須的中書省履歷,再加上他和淮西集團間水火不容的關係,他只要比胡惟庸死得早,就根本沒有機會出任丞相。

當然,胡惟庸的死和中都“詛咒事件”的爆發,讓朱元璋從以前一味倚賴“大小同鄉”來了個一百八十度轉彎,轉而對淮西舊人格外猜忌,而導火索之一正是劉基之死——如果劉基死在胡惟庸之後且沒有一不小心陪葬,他或許有機會把自己的官爵往上再提一下,不過這時朱元璋下定決心廢除宰相制,他同樣沒機會入相了。

順便說,朱元璋疏遠猜忌淮西舊人的同時,也開始疏遠猜忌知識分子,和劉基統稱“明初三先生”,且和朱元璋關係更親密的宋濂、高啟個個不得好結果,又誰能擔保劉基命長的話就能例外?


李厚何


前言:

劉伯溫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他通曉經史、天文、兵法,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朱元璋聽說他的才能之後,便多次請他出山作自己的謀士。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過程中,劉伯溫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多次建言獻策,先後幫助朱元璋平定了張士誠、陳友諒等割據勢力,推翻了元朝,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堪稱明朝開國的“第一軍師”。因此後世常常將他比作諸葛亮,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大功臣,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卻沒有給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職位,只是封他做了御史中丞,而且爵位也只是給了他一個“誠意伯”。相比於李善長、徐達等人的韓國公、魏國公來說,檔次低了很多。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沒有封“第一軍師”劉伯溫做宰相呢?

一、李善長比劉伯溫更早追隨朱元璋

李善長追隨朱元璋的時間比較早,早在劉伯溫出山之前,李善長就已經追隨朱元璋了,那時候的劉伯溫還賦閒在家。此時正值朱元璋剛離開濠州獨自發展,還沒有什麼名氣,可以說李善長與朱元璋是一起白手起家,共同創業於危急。

而且,李善長本人也是機智過人,富有謀略,才能也是一流的。朱元璋在前線南征北戰的時候,李善長就負責整個後方的所有事情,把後勤工作幹得非常出色。早在朱元璋自封為吳王的時候,就讓李善長做了相國。

所以,相比於劉伯溫來說,李善長更早追隨朱元璋,是朱元璋集團的後方總指揮。正是因為李善長將整個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朱元璋才能在前線專心打戰,擴大地盤。因此,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讓李善長做了宰相,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時候說:“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封他做了韓國公。

二、劉伯溫不屬於“淮西集團”

漢高祖劉邦有沛縣的功臣集團,比如樊噲等都是劉邦一個縣的老鄉。而朱元璋也有自己的淮西老鄉集團,這些人和朱元璋都是老鄉,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了非常多的功勞。明朝建之後,他們成了朝廷的新貴,被稱為淮西集團,像徐達、湯和、藍玉等將領都是淮西集團的人,而李善長更是淮西集團的領袖人物。

這些淮西集團的人很早就追隨了朱元璋,算得上是朱元璋的小股東。所以,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朝廷上一大半的官員都是淮西人,特別是軍中將領,基本上都是淮西人。而劉伯溫是浙江青田人,跟淮西人不是一個集團的。因此,如果讓劉伯溫做了宰相,下面這些淮西集團的功臣和將領們肯定不幹,劉伯溫根本沒法管理這些人。而李善長不一樣,他是淮西集團的領袖,大家都聽他的,所以李善長更適合擔任宰相這個職位。

三、劉伯溫不適合做宰相

劉伯溫的長處是能掐會算,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是一個軍師的角色。而李善長除了謀略過人之外,還有超高的協調統籌能力,在朱元璋還沒當皇帝的時候,他就負責朱元璋集團的整個後方事務,是一個管家的角色。

而且,劉伯溫是文人,是個讀書人,非常的正直,說話做事不太會繞彎子。這樣的性格註定他很難跟朝廷的文武百官處理好關係。而宰相做為百官之首,是一定要處理好朝廷各級官員的關係的。劉伯溫這樣的性格,更適合做監察一類的職務,所以,朱元璋讓他做了御史中丞,監察百官。

四、劉伯溫自己不想做宰相

朱元璋曾經兩次想用劉伯溫做宰相,但是劉伯溫都拒絕了。

第一次是明朝建立不久,當時朱元璋對李善長不滿,想要撤掉他的宰相職務,讓劉伯溫做宰相,但是劉伯溫拒絕了。並且跟朱元璋說李善長功勞很大,又可以協調各級官員的關係,他是做宰相的最適合人選。

第二次是李善長辭官回老家之後,朱元璋又來找劉伯溫商量宰相的人選,希望劉伯溫來做宰相,並對劉伯溫說“吾之相,誠無逾先生”,但是劉伯溫又拒絕了他。

劉伯溫是個聰明人,他之所以拒絕做宰相是有原因的。劉伯溫和李善長的關係並不好,他們發生過矛盾。如果劉伯溫做了宰相,勢必會遭到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的打擊報復,所以朱元璋第一次想換掉李善長,讓劉伯溫來做宰相,劉伯溫拒絕了。

李善長辭官回鄉後,朱元璋又第二次找到劉伯溫商量宰相人選的問題。其實這一次,朱元璋已經有了取消宰相這個職位的想法,但沒有說出來,而劉伯溫其實已經察覺到了,所以他又拒絕了。後來胡惟庸做了宰相,但沒過幾年就被朱元璋給株了九族,朱元璋至此取消了宰相這個職位。

總結:劉伯溫之所以沒有當宰相是有很多原因的,當時有李善長和淮西集團的存在,宰相的職務自然落不到劉伯溫的頭上。再加上劉伯溫的性格不適合當宰相,而且因為時局關係他本人也不想做宰相,所以,即使後來李善長沒做宰相了,他也沒有當上宰相的職位。


李小新吖


頗有謀略的劉伯溫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不當宰相,最終得到善終。

聰明的人

有人認為劉伯溫的本事比諸葛亮還要大,因為諸葛亮耗盡一生心血,也只是幫助劉備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卻是幫助朱元璋當上了全中國的皇帝。還有人把他比做鬼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簡直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甚至有未卜先知的本領。這些誇讚之語是不是有言過其實之處尚且不談,但是他的淡泊名利、急流勇退卻是幾百年來備受人們的稱讚,他的一生經歷在一般人眼中已經成為一則亦官亦民亦仙亦鬼的動人傳說。

劉伯溫在朱元璋還沒有稱帝之前就追隨在他的身邊,替他出謀劃策,排兵佈陣,一直是算無遺策,所以備受朱元璋的倚重,任為軍師,凡事都要與他商量。就連朱元璋稱帝登基的好日子也是劉伯溫定的,因為他熟知天文,是確定上天意旨的最佳人選。在朱元璋終於如願以償的當上皇帝之後,劉伯溫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一心想離開這危險之地,朱元璋卻不答應,劉伯溫只好留在朝中做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官。時間不長他就以妻子亡故的理由請辭回鄉,但是不久又被朱元璋召回京城,朱元璋親自頒佈詔書,表彰劉伯溫的功績,還要給他和他的家人加官進爵。劉伯溫這時好像真的預見到了未來,知道接受了冊封必定會在將來遭到殺身之禍,所以堅辭不受。

容人有量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讓李善長當了開國的第一任宰相。劉伯溫剛正不阿的個性使李善長大為不滿,處處找劉伯溫的麻煩,總想找機會殺了他才甘心。但是劉伯溫頗有藺相如一般的容人雅量,並沒有放在心上。甚至是在朱元璋想撤換宰相時,他還為李善長說話,認為他雖然有一些過錯,但威望很高,能夠調和眾將,這個宰相還是應該讓他做。

朱元璋聽了覺得很奇怪,問劉伯溫說:“李善長几次三番想害你,多次在我面前說你的壞話,一心想置你於死地,你怎麼還要替他說好話呢?”劉伯溫回答說:“現在國家剛剛建立,內外的事情還很多,實在不應該在這個時候更換宰相。宰相就像是一幢房屋的頂樑柱,怎麼能夠說換就換呢?如果拿一個細木更換,房屋就會因此而倒塌的。”朱元璋聽從了劉伯溫的建議,沒有更換宰相。

識人之才

後來,李善長因為年紀大了,自己要求辭官回鄉養老,朱元璋又把劉伯溫找來商量,問他新宰相應當任命何人。劉伯溫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不偏不倚的評斷當時朝中幾個有可能當上宰相高位的官員。

其中的一個人叫楊憲,對劉伯溫一向很不錯,兩個人交往甚密。朱元璋本來想立楊憲為相,不料劉伯溫卻反對,認為楊憲很有才能,足可以做宰相,但是卻缺少做宰相的寬廣心胸,不能公正持平的處理政事。朱元璋又提出另一個人選汪廣洋,劉伯溫認為他比楊憲更糟糕。皇帝又提出第三個人選胡惟庸,這一下劉伯溫更是堅決反對,認為如果任命胡惟庸做宰相,沒有發生事情就是國家的最大福氣,批評胡惟庸桀驁不遜,成事不足,卻是敗事有餘。

從後來發生的事情看來,劉伯溫對這三個人的看法是極為準確的。因為朱元璋這一次固執的堅持己見,先後任命了這三個人做宰相,結果證明他們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時間不長都被撤換掉了。朱元璋聽到劉伯溫對這些候補人選都不滿意,就說到:“我也知道滿朝的大臣才學沒有一個能及的上你的,既然他們都不合適,那這個宰相還是由先生你來做好了。”

劉伯溫一聽,心裡就是一顫,他知道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建國前是朱元璋所倚重的,但是在建國之後,這種才智反而是朱元璋最為忌憚的,所以他不敢顯露絲毫的治國才能,生怕引起朱元璋更多的不滿而招來殺身之禍。

這時,他聽出朱元璋話語中的試探意味,連忙回答說:“陛下有所不知,當宰相的人最好要平和如水,處事冷靜,我的個性卻是嫉惡如仇,見到不平之事很容易怒火難平,這樣做事恐怕會有失公允,不利於國家。而且我的身體不好,也怕不能承擔這麼繁重的工作,有負陛下的囑託。”他婉轉拒絕了朱元璋讓他當宰相的要求,並且勸皇帝不要急於一時,應該去細心尋訪人才,天下之大,總會找到合適的人選。

後來,劉伯溫終於如願回到家鄉隱居,不見世人,過了幾年太平逍遙的日子。朱元璋還是時常寫信給他,問一些問題,他也仔細的逐條解答回報。因為劉伯溫始終不肯接受皇帝的賞賜,朱元璋就命令減免劉伯溫家鄉青田的稅收,說是讓當地的百姓都記住這是因劉伯溫而得到的恩惠。在朱元璋的眾多功臣中能得善終而不連累親族的人,劉伯溫是極少數中的一個,這不能不說是他的神機妙算之功了。


老森


我覺得主要原因是跟朱元璋在建國後十分厭惡在元廷當過官的人有關。

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元末,兵荒馬亂,戰火連連,在家閒居三年。

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協助縣令處理政務。

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徵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


許多時候在想


劉伯溫,本名劉基,字伯溫,是明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輔佐朱元璋創建明朝。

劉伯溫多謀善策,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多有貢獻。人們比他為諸葛亮。朱元璋也多次稱讚他為“我的子房。”

明朝建國以後,封了幾十名名公、侯。劉伯溫封的是誠意伯。職位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後來朱元璋要為他晉爵,他堅辭不受。

劉伯溫為官清正,執法嚴而公平。丞相李善長的親戚李彬犯法,按律當斬。李善長為之求情。劉伯溫不予理採,依法斬殺了李彬。因此,李善長恕恨劉伯溫,在朱元璋面前說劉伯溫的壞話。

當時朱元璋對李善長有些不滿意,想更換丞相,便找劉伯溫談話。



劉伯溫說:"李善長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很高,能調合諸將。”

朱元璋說:"他三番五次說你壞話,你還為他說好話。我想改任你為丞相。"

劉基說:"這怎麼行呢?蓋房樑柱須用大材,如用細木,房屋就會倒塌。"

朱元璋問:"那楊憲呢?"

劉基說:“楊憲有丞相之才,卻無丞相氣量。丞相應心平如水,秉公辦事。楊憲就做不到。”

朱元璋又問:“那汪廣洋呢?”

劉基說:"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

朱元璋再問:“胡惟庸怎麼樣?"

劉基說:"丞相如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把車弄翻。”

朱元璋點點頭,說:“確實,只有先生你當丞相最合適了。”

劉伯溫說:"我也不行。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這些煩雜事物。如果勉強,怕要辜負皇上委託。天下不乏人才,只要皇上留心查找,必有適合的。"

朱元璋沒有勉強讓劉伯溫做丞相,而是依次用了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做丞相,後來這幾個人果然都犯了罪,被朱元璋殺掉了。

這就是劉伯溫為什麼沒有當丞相的故事。從他與朱元璋的談話中,我們瞭解了,他不僅有知人之明,也有自知之明。他所以未答應朱元璋做丞相,除其他原因外,也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習慣,不適合丞相這個職務。他是智慧的,也是誠實的。他在後世贏得極高的名聲,不是偶然的。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在很多影視劇當中,劉伯溫的形象,歷來都是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在朱元璋爭奪天下的過程當中,劉伯溫更是貢獻了很大的力量。似乎沒有劉伯溫,朱元璋就不可能順利奪取天下一樣。

而在正史上,劉伯溫雖然不如演義小說裡講的那麼離譜,但其自身,也是非常有智慧的。在朱元璋逐鹿天下的過程當中,確實是立下了悍馬功勞。

但是,很多人或許會因此而產生一個疑惑。

既然劉伯溫這麼大本事,為什麼明朝開國之後,劉伯溫沒有做丞相,而是讓李善長做了丞相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並不複雜。

首先,是一個出身問題

李善長作為開國六公爵之首,是最早就開始追隨朱元璋的人。在朱元璋討平天下的過程中,同樣是功不可沒。和劉伯溫相比,李善長功勞更大,而且更像是漢朝的蕭何。

而劉伯溫,則是漢朝的張良了。

最早跟隨朱元璋,自身功勞又極大,所以李善長理所當然就成為了朱元璋手下,很多出身淮西的官員將領的頭目,也既所謂淮西黨的領袖。

讓李善長做丞相,可以更大程度上安撫人心。若是換做劉伯溫的話,那些出身淮西的將領,說不定就要鬧情緒了。

其次,是劉伯溫的背景問題。

實際上,劉伯溫在進入朱元璋麾下之前,還曾經在元朝做過官。當年劉伯溫是實打實的元朝進士,憑藉科舉出道,做了江西高安縣的縣丞。後來因為得罪了縣內的豪強,才被迫辭官而去。直到又過了幾年之後,才進入朱元璋帳下,為朱元璋效力。

這個經歷,也是他無法做丞相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明朝開國年間,和劉伯溫一樣,出身元朝舊有官吏的,其實大有人在。這些人當中,很多人都是出自浙東,所以也被稱之為浙東派。

如果劉伯溫做了丞相,就等於是浙東派掌了權。讓前朝遺老們,主掌國家的主要權利,這顯然是朱元璋無法接受的。

最後,還有一個資歷問題。

和最早就跟隨朱元璋的李善長相比,劉伯溫是半路出家,半路加入朱元璋麾下。單憑資歷的話,劉伯溫是遠遠比不過李善長的。要論資歷,也該是李善長做丞相。

因為這些原因的存在,就算劉伯溫本人智慧極高,謀略超過所有人,想要做丞相,也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了。


深藍妖火


第一,劉伯溫出山時,朱元璋已經在南京站穩了腳跟了,他的政權裡已經有個“大能人”李善長,每當朱元璋忙於前線軍事戰務時,李善長十分稱職地擔當起後方總指揮的角色。不可否認,李善長的才能也是一流的,總不能因為劉伯溫來了,就要將李善長這樣的一流人才給換下來,這是不恰當的。再說,劉伯溫再聰明,要接替李善長這個類似於宰相的角色也需要時間。

第二,朱元璋是個很聰明的人,他對人才的觀察比任何人都仔細,劉伯溫的長處是“能掐會算”,留他做軍師與參謀最合適,這叫知人善任。如果不是這樣,將劉伯溫換到李善長的位置上,劉伯溫或許能幹好,但李善長的老部下不一定會賣劉伯溫的賬,所以最好還是不動“人事”。

第三,從應天大戰前夕高層決策時劉伯溫對“投降派”怒目而視的細節來看,他這個人很正,很直,不大會繞彎子,所以朱元璋在大明開國前後讓劉伯溫出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去搞天文堪輿、監察和修訂法律,這也叫用人所長。做宰相要有很好的“內功”,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劉伯溫明顯不合適,還是叫表面“一團和氣”的李善長繼續做宰相比較合適。

第四,儘管朱元璋表現出對劉伯溫很好,但劉伯溫來到他身邊畢竟時日不長,而朱元璋偏偏又是個猜疑心很強的人,他不會用自己不太瞭解的人到最要害的崗位上。

第五,朱元璋叫花子出身,又是安徽人,他與劉伯溫、宋濂等這些大儒畢竟不是同類型的,真正達到默契是不可能的,加上語言上浙東方言也是一大問題。與此相比,朱元璋與李善長、徐達、胡惟庸他們更合得來,都是安徽老鄉,習俗語嫣甚至審美情趣都十分接近,加上情感上,他們之間有著更長的“情義”,所以說,明初宰相人選只能是在李善長為首的淮右集團內而不可能是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了。

朱元璋作為一代傳奇帝王,可以說是極其有政治智慧的,可是由於太過自負,疑心又重,對劉伯溫並沒有完全的信任,使得劉伯溫不得不告老還鄉,但即便退隱老家,劉伯溫依然沒能落得善終,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道中道道而道


劉伯溫不當宰相正是其政治智慧的閃現。

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諺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是對其能力的最好註解。這句話雖然並非是說劉伯溫的能力一定比諸葛亮還要強,但是能將他和三國名相諸葛亮相提並論,足以說明劉伯溫具備經天緯地定國安邦的才能。

然而,讓人疑惑的是,劉伯溫這等大才,卻始終沒有成為文官第一人,不禁令人唏噓,又讓人不得不揣測這當中到底隱藏著哪些秘辛?

大明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多次自比劉邦,其實,這個比較,即是抬舉,又是貶低。抬舉了劉邦,貶低了自己。因為劉邦和朱元璋的軍事才能和治國理念等完全不可相提並論,而正因為如此,所以他才在知人善用方面留下了曠世美名。

但朱元璋不是,他個人便是那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統帥,很多時候,他自己看得便極為透徹。在劉伯溫出現以前,身邊的人雖然也能出謀劃策,行軍佈陣,但是卻都被他掌控於鼓掌之間,無人能勝他一籌。

而這個局面卻被劉伯溫的出現打破。劉伯溫加入了朱明陣營後,在朱元璋對的時候,他也對,朱元璋錯的時候,他卻依舊對。多次經歷都證明劉伯溫的能力在其之上。讓朱元璋暗暗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功高震主的擔憂讓朱元璋和劉伯溫漸行漸遠,不再是創業時親密無間的關係。

明朝首相——李善長

朱元璋起兵淮西,靠得便是李善長、徐達、郭英等淮西親軍。這是朱元璋起家的資本,也是他的嫡系。其中很多人是從小玩到大,可謂是知根知底。

而李善長能成為明初第一相,有著別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優勢和實力。

論謀略,其是朱元璋起兵初期謀士第一人,策劃無數,讓義軍從小做大。論功勞,其為義軍經略內事,穩定後方,物資供應源源不絕,為大明立下了汗馬功勞。論威信,其是淮西集團當仁不讓的大哥。論感情,和朱元璋草莽之時便建立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

所以,李善長對於大明的建立居功至偉,位極人臣也是情理之中。而在胡惟庸案前,朱元璋對李善長也可謂是言聽計從,極盡信任。但偏偏李善長和劉伯溫之間關係不睦,齟齬不斷,導致朱元璋和劉伯溫之間關係有了疏離。

誠意伯侯——劉伯溫

劉伯溫雖然無法成為明朝首相,但接下來,具備宰相之才的諸人之中,論資歷論能力,則非他莫屬。然而,他卻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今日的高官厚祿,很可能就是明日的飛來橫禍。

所以,在大明建立,一起從戰時狀態轉為平時狀態的時候,他便明白,到了急流勇退的時刻。

既然無心於官場,萌生退意的劉伯溫便再三向朱元璋表達了想要告老還鄉的意願。而朱元璋卻始終不許。

朱元璋曾以宰相職位試探劉伯溫,均被他一才疏學淺,無以勝任或秉性耿直等藉口搪塞而去。

所以神機妙算的劉伯溫沒有當宰相恰恰是“神機妙算”的具體展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