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廣東廣西講白話的漢人,為什麼把父母稱呼為阿叔阿嬸呢?

SGETO


因為,白話群體深受漢族傳統文化影響-風水跟算命,其中有些孩子是天生克父克母,或者父母克子女,廣東人不在乎口頭便宜不古板,在乎實際對大家的厲害關係,果斷叫孩子不要叫自己父親母親或者老豆老母,改叫哥叔嬸。當然本人都是叫老豆的,我家頭沒這種玩法,但是同村的部分人這樣玩。所以廣東人還是很傳統保守。


很長名字的三少


我也是廣西講白話的,六零後,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我們村不僅有人把父母叫阿叔阿嬸,還有人稱父母阿哥阿嫂,好像稱父母哥嫂的多一點。因為以前父輩們兄弟很多,又是按同一個爺爺(白話叫阿公)排的,村裡有的人是大家族,以前人丁興旺,排到十幾或二十幾。比如有一個比我父親小的,我叫他十七叔 。有一個不是姓胡的我們稱他二十六哥。白話不說二十六,說ya牙六哥。他們家的孩子就叫他阿哥,奇怪嗎?

小時候我曾問過村裡的老人,為什麼把自己的爸爸媽媽叫哥嫂。有人告訴我,以前的人命苦,就讓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父母叫阿哥阿嫂或他們排第幾的,就叫幾哥幾嫂。

以前有的人很愛算命,有點小毛病經算命先生一算,就會說,孩子的命缺金啊土啊或水等,就要讓他們去認契爺或契娘,也有的去拜樹或石頭的。我最佩服村裡有一個婦女,她的丈夫排第六,她家的孩子叫她六嬸,當她帶自己的孩子去算命時,算命先生讓她的孩子去認契爺契娘,她是不讓孩子去認的,她買點帶子,用紅紙染染紅,讓孩子們用染紅的帶子做褲帶,系在腰上,說:“我就是你們的契娘,你們的老豆(指孩子的父親)就是你們的契爺”,她之所以不讓孩子們去認契爺契娘,是因為以前窮,認人家頭年還要用布票買布,拿雞或豬肉等做禮物,去拜年。以後年年去人家那拜年。都需要禮物,看來她是挺明智的。如果都讓孩子去認契爺契娘,一家多幾個親戚,人家那有什麼紅白喜事或孩子滿月都要去,那樣會多許多開銷。她除了掙工分,也挺會照顧和管自己的孩子,再讓家裡的大孩子帶弟弟妹妹。她陸續生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一共七個孩子。孩子們都健康成長,有了後代。

後來,隨著時代的改變。有許多孩子不再把自己的父母叫阿哥阿嫂或阿叔阿嬸了。


胡蘭英


其實在兩廣一帶稱父母為阿哥阿嫂的是對中原地區漢文化的傳承。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裡面就有提到過早在唐朝的時候,漢人就稱呼自己的父母為哥嫂的。按父親在同輩兄弟的排位,排大的就叫父親為大哥,母親為大嫂,依次類推。我們的父輩也是一樣。比如我的父親排六,我們八個兄弟姐妹都叫他六哥,叫母親為六嫂。到了我們這一代,已經很少有人這樣稱呼了,都是叫爸爸媽媽的多。


兩面三刀的美國佬


這不單是兩廣說白話的漢人,也不僅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現在在許多農村鄉下,思想轉不過彎來,還有點迷信的,對父母爸媽的叫法還偏叫阿叔阿伯阿哥,阿嬸阿孃阿嫂等。為何會要偏叫呢,這受傳統迷信思想影響有關。


在過去醫學科技不發達,人的生活條件又不好,生兒育兒不易,難養而夭折者常有之,父母因生育兒女後多病不順早亡者亦有之,過去人知識少,又迷信,不但相信算命,還相信神靈。故而有以為人算命為業的,有以卜巫弄神驅鬼為生的,人一遇到不順病疾什麼的就去算命,求巫婆神棍,於是,什麼父母子女刑剋重要偏叫或拜契什麼的說法就出來了,找巫婆神公的講得更迷人惑眾,不由你不信。於是,許多人是寧信其有,偏叫為上,以圖心理一個安慰。人多少都受心理暗示影響的,就是現在,仍然相信這一套,偏叫父母,或拜契父母,拜認神靈仙佛為父母者並非個別,有的拜認某社廟的一棵古老大樹,或一塊大石。我小時就是讓算命的說,對父母有刑剋,不偏叫父母就要重拜契,於是去認了一塊大石頭拜為父母,連小名也取名為“鄧石“即認鄧公聖爺及石頭為父母,村上,同一年生的男的,都一樣,小名取“鄧石“,變成我是“樹德鄧石”還有樹仁鄧石,樹林鄧石等,後問原因戊戌年生的犯魁罡了。


過去無計可施之下,避忌最易法就是偏叫或重重拜契,這是說父母子女有刑剋的做法,如是兒女難養的,在取小名的就賤叫,取狗養貓養的什麼都有。這基本是迷信,圖心理安慰,現在還有些人迷信,還相信這一套,但少許多了,這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生活改善後所致,慢慢地,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少的。


樹德漢碩


座標廣西欽州市靈山縣,也是這樣的稱呼,不過留意一下,這種稱呼的父母都是30,40後居多,解放後的50後基本上都教兒女叫爸媽了,什麼原因呢?其實就是解放前都是叫爹,孃的,解放後新社會新作風,破除迷信,必須改掉舊社會的稱呼,國家禁止用舊的稱呼,倡導稱呼和國際接軌,但老一輩一下子又接受不了這個來自西方的新稱呼,所以過度時期不叫爹孃也不叫爸媽,就叫叔嬸了,被叫叔嬸的大多數是30,40後,解放後的50後很少稱叔嬸的,多數叫爸媽了!本人70後,爸媽是50後,一直叫爸媽!和我年紀相仿的人都叫爸媽,伯父他們是40後,堂兄弟他們都叫叔嬸,其實1949年就是分界線,比如我村,40後的父母60後的兒女全叫啊叔啊嬸,50年後的父母,70後的兒女都叫阿爸阿媽!總結,叫叔嬸只是由爹孃到爸媽的一個過度!


反對火車半夜鳴笛擾民


聽老人家說過來,因為以前物質,生活水平差,加上醫療也極度差,那時封建比較多,在物資缺乏情況下,生小孩好多都會出現妖折,活不了多久,他們就開始搞迷信,就不叫爸媽,而稱號別的名稱叫法,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開了,孩子也健康長大。



吳川國學風水五福堂


我五十年代廣西梧州人,稱我父母阿叔阿嬸,外出同別人說父母稱老豆老母,是地方習慣了,同廣州白話的稱呼,其它的來由要在族譜裡篇出來,因為我不會,所以我不董就不要篇。



用戶賢芳


首先白話屬於嶺南邊陲百越原住民的口音,你所謂講白話的漢人只能說明數量較少,被人數眾多的百越原住民同化了口音。

百越的傳統確實匪夷所思。

唐 韓愈 《送區冊序》:“小吏十餘家,皆 鳥言夷面。”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 《魏書》形容越佬族(廣府人)“鳥聲禽呼,言語不同,猴蛇魚鱉,嗜慾皆異”。 唐代崔沆:“時循人稀可與言者” 唐代劉禹錫 :“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宋代周去非“餘又嘗令譯者以禮部韻按交趾語,字字有異”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鳥言夷面


這種情況有,但很少。據我瞭解,廣州以前,很多人生小孩後,會抱小孩和小孩出生的時辰八字,去給算命的看,然後算命的就根據小孩的時辰八字,給小孩批命。如果有的小孩的命硬,或者是與父母相沖,就會教父母將來要求小孩不叫爸爸媽媽,而叫叔叔嬸嬸。


池容森


傻蛋。廣東人講白話的人叫父母稱爸和媽,一些人迷信,認為自己沒有子女命,所以讓子女稱叔和嬸,這樣稱呼是避開忌諱,讓子女健康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