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碟時代簡史

1

在90年代以前,中國人看電影無非有三種方式。

一種是遍佈大街小巷的電影院。

大城市有正式官營的電影院,如上海的大光明、國泰、蘭心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淘碟时代简史

80年代的國泰電影院

但處於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接軌之間,私人承包的電影院也開始多了起來。

那些先知先覺的小老闆們往往在菜市場旁、生活小區門口盤下來一塊地方,架上設備,從各種渠道搞到膠片,就開始放映。

國營單位為了豐富職工生活,廠區裡的工人俱樂部經常也會放電影,每到節假日,大家拿著免費的電影票,扶老攜幼一家大小去看一場電影,對於還在幼年的80後來說,不啻是一場盛會。

淘碟时代简史

雲南,1985年

露天的放映也多了起來,往往也是國營工廠、廠礦、事業單位承包,加上民間流動的放映隊。

夜幕降臨,聽著放映機格格格格的放映聲,一道七彩斑斕的光投向那塊白色的銀幕,猶如宗教法事般,屏息以待,神聖肅穆。

淘碟时代简史

第二種方式便是錄像廳了。與電影院不同,錄像廳往往都是無照經營,膽兒更肥的個體經營者只需要一臺錄像機、一臺大彩電,便可開工。

錄像廳放映的內容就野得多了,從港澳走私過來的港片、西片錄像帶,往往能與時俱進,播放最新上映的影片,在狹窄的空間裡,煙霧繚繞之間,許多人從那小小的熒幕裡接受了最早的電影教育、性教育。

錄像廳門口架著一塊小黑板,為了最大限度榨取大家錢包裡不多的鈔票,老闆們每天輪播著各種影片,小黑板上寫滿了各種驚悚的標題:奇案、兇殺、美女、亂倫、波霸……

淘碟时代简史

錄像廳關鍵詞:慾女、強姦、偷窺……

許多年後,我一位朋友在廣州試圖復刻這種經驗。

他買來了16mm的膠片機和錄像帶,在城中村租了一個一樓的小單間,一有他新淘到的好片,便呼朋喚友,不似在電影院正襟危坐,大家邊看邊閒聊,空氣裡充滿著愉悅的氣氛。

淘碟时代简史

一個朋友,在廣州完美複製了錄像廳時代的觀影經驗,這是他自己設計的海報,充滿了80年代手寫體海報的味道

第三種方式,就是家庭錄像機。

當時中國人並不富裕,月均收入幾十元,一部日本進口的錄像機便要幾百上千元,相對收入來說,這是難以想象的天價。

所以擁有錄像機的人們,要麼是那些先富起來的「萬元戶」、個體戶,非富即貴,要麼就是那些手中有權的人。

淘碟时代简史

比搞錄像機更難的,是片源。

正規的渠道有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但是價格也是極其昂貴,許多人省吃儉用好久才能買得上一盤正版磁帶、錄像帶。

更主流的方式,就是翻錄。有能耐的小夥伴不知從哪裡搞到一盤帶子,這相當於日後我們的「種子」,這盤帶子在小圈子裡挨個傳一遍,翻錄好的又成為另一個「種子」,繼續翻錄。

一盤錄像帶被無數次複製翻錄,翻錄一次,訊號衰減一次,到最後,可能畫面都變形模糊不清了。

淘碟时代简史

高曉松曾回憶,80年代時他父親每次去出國,都央求他帶回來各種各樣的磁帶、錄像帶,他儼然成為北京圈子裡的資源大戶。

這些錄像帶一遍一遍「薪火相傳」,被一遍一遍觀看到掉磁粉,在經濟大潮即將席捲中國的前夜,成為了中國人最早的資源世界。

2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要重述一遍這個故事,是因為40年來,中國人的觀看模式其實未發生過太大的變化。

無非就是「種子」模式。它意味著民間的隱秘流傳,由此建造了與官方不一致的話語模式。

先行者搞來了「資源」,通過隱秘的分發渠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你瞧,無論是80年代的「錄像帶」、90年代的盜版VCD、2000年代的盜版DVD、資源下載,都基本遵循著這套模式。

不過這個過程中,早期中國人還是被動接受:錄像帶只能被一對一「翻錄」,VCD通過地下生產線盜版,也只是「複製」,不能改寫和添加內容。

主動模式是從LD開始的。

LD碟全名LaserDisc,中國人跟著當時還未迴歸祖國的香港粵語音譯,一般叫它鐳射碟、大碟,因為它跟直徑12釐米的VCD比起來,LD直徑30釐米,大了足足一倍。

淘碟时代简史

LD在中國流傳的時間很短,短到它可能都沒在80後腦海里留什麼印象。其實它的歷史不短,1978年就在美國市場流通了。

美國人還為它構造了基本的架構:1984年,後來我們都熟悉的CC(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開始發行LD的時候,他們加入了多音軌、花絮特典的功能。這就已經是日後DVD時代的標配了。

淘碟时代简史

CC在90年代發行的《猜火車》LD碟

我們回過頭來還是補說一筆VCD。

90年代中後期,VCD在中國大陸幾成氾濫,大街小巷的音像店雨後春筍般,以其相對於收入很低廉的價錢,成為中國人最受歡迎的娛樂方式。

淘碟时代简史

世界上第一臺VCD機「萬燕」,中國人發明的

別忘記了,VCD還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可謂是20世紀最強的價值輸出之一。

VCD缺點很多,比如說,它因為體積小,幾經輾轉,數據面就會劃花;地下光盤線生產的往往質量不過關。

在播放的時候,VCD機光頭讀取錯誤,就會經常卡碟、畫面會出現大量馬賽克,讓人很不爽。

90年代後期VCD機大廠小廠山寨林立,97年一部山寨VCD機還要3000人民幣,到了98、90世紀末,幾百塊就有交易。聰明的中國人後來又發明了「超強糾錯」VCD,為的就是解決VCD卡碟問題。

在夾縫之中進入國門的LD可謂生不逢時,它的播放機昂貴、碟也不便宜。但是它的優點是畫質比VCD好好幾倍,音質也是全面升級。

有一年我去拜訪廣東陽江著名的音像大戶陽江十八子時,他在自己那套價值千萬的大別墅門口專門擺了一部LD播放機用來迎客。

須知那時已經是藍光高清時代了,為啥還要放一部LD機?十八子說,是因為「畫質穩定」,流暢。

不過也許是因為對於90年代發家的十八子李先生來說,LD是代表著先進性,夾帶著美好的回憶。

在廣東,LD機更多是被用來播放港臺「碟皇」「碟聖」「天碟」這些卡拉OK大碟,如今在三四線縣城的練歌房,你還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點歌還需要人手切換,在練歌房的機房裡,你還能看到夥計們手忙腳亂地切換光盤大碟。

淘碟时代简史

90年代,香港的「飛圖」掀起了卡拉OK熱,出了無數的LD大碟,其後大公司如寶麗金跟進,造就了90年代的卡拉OK熱

前面說了,自主時代是從LD時代開始的,除了LD能自主選擇音軌、花絮,更重要的是,從那時開始,「字幕組」的概念開始形成。

很多人可能都沒見過,LD機是可以連接字幕機的。

字幕機有一個重要的附加功能,就是讀取CC碼(Closed Caption),它還有一個名稱叫Subtitles for hearing impaired person,顧名思義就是為聾啞人士而設的隱藏字幕。

這個功能後來被改造,可以添加英文以外的字幕文件,於是,「字幕組」就實際意義上地誕生了。

當時港臺有專門生產供LD使用字幕機,臺灣直到2007年最後一家字幕機生產公司「力巨」才結業。

90年代末在內地,也誕生了為數不多的翻譯公司,他們組織人手專門翻譯LD的中文字幕,俗稱「字幕匣」。

淘碟时代简史

左邊就是LD用的「字幕匣」,到了DVD時代早期沒有中文字幕的時候,也同樣用外掛的字幕匣,右邊就是DVD專用的(圖片來自「雅克與丹佐@xuite」)

在DVD登場成為市場主流的時代,我還曾有幸見過這些「字幕匣」的源文件,當時廣州的地下字幕公司,開始組織人手翻譯字幕,然後用特殊設備寫進字幕匣中。

據說全盛時期,地下字幕公司有上百人手,一人一臺電視機配播放機,然後人手一部PC,播一下停一下,然後在電腦上打字。

那盛況我未曾見識過,想必就好像走進了一間大型網吧,啪啪啪打字之聲不絕於耳。

民間「字幕翻譯」的誕生,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

人們不但可以自行翻譯字幕自給自足,也可以開始重組重構內容。

而彼時,離我們如今認知的「字幕組」的誕生也不遠矣;

離盛大的DVD黃金時代,也僅一步之遙。

3

DVD誕生於1997年。

它和國內觀眾接受的順序有點不同,我們還經過大半個90年代的VCD年代,DVD在歐美日誕生的時候,歐美日的觀眾幾乎沒有經過VCD,而是從錄像帶(VHS)和鐳射大碟(LD)直接就過渡到DVD時代的。

和VCD相比,DVD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首先,畫質的分辨率有了巨大提升,VCD分辨率為352×240,而DVD則為720×480(NTSC制式)和 720×576(PAL制式),當時普通模擬電視的分辨率是720×480(NTSC制式)和720×576(PAL制式)。

顯而易見,DVD是將當時是模擬電視的分辨率發揮到最盡,實際觀看效果比普通模擬製式的電視信號還要好。

其次,DVD具有無可比擬的互動性,它以純數碼(而非模擬信號)儲存數據,用戶可以調出與影院規格幾乎一致的多種音軌(杜比、DTS音效)之外,還能欣賞豐富的花絮,例如導演評論音軌,拍攝花絮,幕後紀錄片,刪節片段等等。

淘碟时代简史

D9、D5是指容量的區分,但幾乎只有中國人才這麼叫,外國人一般不在意這個,或者叫「單面雙層SSDL」(Single Sided, Double Layer)

一張D9碟的容量高達7.92G(這是一張D9碟所能實際使用的最大容量),這是單碟僅有700M容量的VCD所不能比擬的。

DVD將家庭影音推進了一個全新的數碼時代,這個時代的來臨,就意味著,可複製的時代一同降臨了。

DVD在製作的時候,為了防止盜版,被加上了鎖,這把鎖被稱為內容擾亂系統(Content Scramble System,簡稱CSS)。所有的DVD加上了CSS之後,就能阻止碟上的數據被隨意複製。

在DVD商業化的1997年其後兩年時間內,這把鎖起著保護作用,當時市面上不能說沒有盜版DVD,也有,但這不能算是「真正的」DVD。

由於CSS的防盜作用,盜版商只能夠曲線盜版,就是用視頻採摘卡,一邊播放內容一邊錄製,就像當年用錄像帶在電視上錄取節目一樣,錄製完,再加上字幕出售。

這種版本被稱為「模擬版」,它還是模擬信號並非原樣數碼複製,畫質的優劣取決於視頻採集卡的優劣,更遑論DVD所攜帶的花絮了。顯然,這不能滿足那些對於DVD的畫質、互動功能有高要求的觀眾。

這個局面被打破是在1999年10月。

2000年某一天,挪威的警察敲開了15歲少年Jon Lech Johansen的家,在他的家搜走了電腦,並對他提起公訴。

一年前,這名少年在網上的郵件組公開了一份容量僅10來K的程序,這份程序首次公開了CSS的算法,並進行了破解演示,被稱為DeCSS,也就是說,當初加在DVD上的那份看門口的鎖,被打開了,任何人都可以隨意拷貝DVD的內容。

淘碟时代简史

就是這個挪威少年,生於1983,人稱「DVD Jon」,他因為破解DVD被挪威檢察官起訴,不過兩度都獲判無罪

這是劃時代的一天,從那天起,DVD可以被隨意自由複製、改裝。

就在1999年末,國內的技術客們就獲取了這份軟件。

最早使用這個技術的是一個在VCD時代就小有名氣的小組,在國人還在看VCD,模擬版DVD的時候,他們用軟件破解了原版DVD,模擬時代由此畫上句號進入數碼複製時代。

2000年前後,國內的盜版還由潮汕人、東北人、福建人把持著,靠著盜版的VCD、錄像帶、LD,他們的利潤還相當可觀。

當時這個技術小組帶著用VCD承載的用DeCSS技術破解的DVD片段南下,試圖聯繫廠家批量生產,但是這些目光短淺的盜版商們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願為這項技術買單付出昂貴的製作費用。

盜版商就是盜版商,對於他們來說,盜版影碟和冒牌化妝品、A貨皮革並無本質區別,僅僅是一個生意而已。

逐利才是他們唯一目的。盜版橫行的年代,有人高呼盜版萬歲,盜版節目打開了影迷的視野,如果這番話傳到這些盜版商耳朵,不知是否會嗤之以鼻。

在廣州見了無數個老闆,處處碰釘之後,這個技術小組作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就是自己聯繫生產線,壓盤生產,自行銷售。

並且最重要的是,他們決定在互聯網上進行宣傳銷售。這在2000年,互聯網還是個剛剛走進平常百姓家的年代,這個決定無疑是大膽而充滿想象力的。

幾個月之後,「中國DVD聯盟」網站在某個國外的服務器上誕生了。

直到2005年,這個網站還是正常運作,我還記得,這個主頁相對比較簡陋,主要的訴求就是對消費者講明DeCss或者說「數碼版」對比「模擬版」有何本質區別等等,主打產品是《黑客帝國》《拯救大兵瑞恩》等等。他們的起步點相當高,全部以最大容量D9裝載,用鐵盒包裝。

線下的分銷,則更比後來者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

他們首先與各地的碟友協定成立各地的碟友會,由碟友會牽頭人負責在國內各大城市分銷。這個鐵盒精裝的D9版本是國內第一個真正意義的盜版品牌,被碟友稱之為「中D聯」(ZDL)。

「中D聯」的成立對國內盜版DVD品牌影響極為深遠。

首先,它確立了一個很高的技術標杆,製作精良,讓國人首次跟國際DVD潮流接軌;

其次,由它催生的各地DVD碟友會,讓影碟的生產、銷售、觀看首次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潮流,形成了體系。

再次,「中D聯」的技術流範兒培養了盜版製作技術的大量人才,由此都算徒子徒孫,在此之後,技術含量奠定了中國盜版DVD一度的主題,經過後來數次的技術演變,一直到藍光時代,國內盜版技術越來越先進,理念越來越寬廣,讓中國成為了僅次於俄羅斯的盜版技術大國。

4

盜版DVD在中國從2000年算起的話(從技術層面和流通層面來看),它在2005年前後達到鼎盛,盜版牌號百花齊放,節目如同井噴。

但它在2010年前後,就迅速步入沒落。

沒落的原因,是因為在線觀看的方式已經成為主流;藍光高清時代,因為索尼與東芝的兩大標準(Blu-ray與HD-DVD)連年之戰,一度阻礙了高清介質的擴展,失去了很多機會。

淘碟时代简史

紅藍大戰終結於2008年2月,隨著華納宣佈加入藍光陣營,東芝主導的HD-DVD格式壽終正寢

國家對於盜版的打擊力度愈來愈大,2010年秋天,廣州某專門生產文藝片的牌號被無錫警方跨省抓捕。

事源於那個牌號在無錫的一個批發商被抓,警方連帶著摸到了位於廣州的「上游」,老闆及小弟都被牽連進去。

淘碟时代简史

這件事在廣州的盜版圈猶如地震,其後更多品牌被牽連進來。這個事件後來還上了央視「今日說法」,可見影響力之大。

淘碟时代简史

雖然以盜版界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生命力,這個事件似乎只是讓盜版商們有所收斂,很快又恢復正常。但經此一役,已經元氣大傷。

藍光高清時代,索尼成為最後贏家,統一了下一代介質的標準。但是索尼在DVD時代吃了太多虧了,他們在藍光時代從源頭嚴格把控了生產線,無批文無正規資質,不能上生產線。

VCD過度到DVD時代,生產線就簡單得多,設備升級也不用花大價錢。但是DVD到藍光,對生產線的技術要求和生產成本也都大大提高了,導致藍光時代不像DVD時代那樣,有遍佈全國的各式地下生產線。

盜版藍光不能上正式生產線進行量產,直到如今還只能「土法煉鋼」——純依靠光盤刻錄機。

不能量產意味著成本無法降低,單價相對於DVD來說貴不少。已經習慣了廉價盜版DVD的中國人,對於藍光也沒有太大的消費慾望。

淘碟时代简史

市面盜版的藍光迄今都只能依靠刻錄碟

網上資源和字幕組越來越豐富、國家打擊越來越大、藍光一直如扶不起的阿斗,諸多原因結合,DVD時代在2010年後,慢慢降下帷幕。

只剩回憶。

5

把盜版喚作「資源」是從何時開始,已不可稽考。

這兩個字實在堪稱是活學活用漢語的典範。「盜版」太赤裸裸,「資源」則光明正大得多,它是網絡下載時代的專有名詞,字面上就充滿著暗示、挑逗,以及代表著「有辦法」。

「有資源嗎?」

其實資源時代比我們想象來臨得更早些。2000年開始,伴隨著網絡帶寬提高,文件傳輸的便捷性也大大提高了。

最早,國外黑客便匿藏於各種論壇與郵件列表(mail list)中,通過這些渠道發送他們通過各種辦法搞來的資源,被稱為Warez。

Warez指的是在電腦領域非法交換的著作權物(盜版拷貝)。這個詞最初源自於英語單詞Software,然後在Leet語(黑客語)中將單詞的複數「S」換成「Z」。另一個說法是, Z表示Zero Day的Z。在1980年代的BBS中,Warez這個詞慢慢流行開來。——維基百科

Zero Day也就是「0day」,是Warez的一種方式。字面意義就可以瞭解:老子很能耐,正版當天出來0天就破解出來給你們這些弱雞分享。自豪感滿滿。

黑客們通過那些隱秘論壇、FTP、更多是內部IRC聊天頻道(Internet Relay Chat)的發放遊戲、音樂資源,也發放電影資源,被稱為MovieZ。

這些大神們隱藏在世界各地,偶爾為了炫技,往往在ifo文件裡才能見到他們的名稱。

這是互聯網最早最為流行的方式。各大小組沒有統一的組織,各自為政。每個小組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譬如有專門發硬核搖滾的,有專門髮色情電影、黑色電影、藝術電影的。

在沒有被監管的時代,那真是一個群雄崛起、各自爭霸的春秋戰國時代。

中國也有自己的0day小組,但由於國內的帶寬限制,並不算活躍。

更多的是各種偉大的搬運工,他們混跡於這些論壇和FTP,每天孜孜不倦地從國外把資源搬運到各大學的FTP、各種豆瓣小組、各種電影論壇。

這時候,民間字幕組就應運而生了。早期的字幕組,大多是國外留學的中國學生組成,譬如著名的王思聰同學最早也是字幕組的一員。

2004年2月,一個ID名為Exodus的賬號發佈了一條應徵帖稱:

「英翻,身在英國。參加過英國和法國FANSUB的製作,可以擔任除日翻以外的任何工作,寬帶和機器條件好,16歲,上網時間充足。預定擔任《勇午交涉人》的初翻。」

最後他補充了一句:「我是王健林的兒子。」還引來大家一陣嘲笑。

那年王公子16歲,離公眾認識他還很早。

淘碟时代简史

王思聰在動漫字幕論壇申請翻譯的帖子,圖片及資料來自公眾號「美工張鐵牛」:《王思聰與網紅往事》」

2002年7月,TLF(全稱The Last Fantasy)誕生,他們算是最早的民間字幕組之一,他們翻譯了大量的0day資源,成為中國互聯網最早的分享者。

淘碟时代简史

那個時代還沒有網盤,除了FTP之外,下載方式還有BT和eMule,P2P時代來臨了。

eMule俗稱電驢,那時找資源就說「去驢子上搜搜」,電驢上稀奇古怪的資源就更多了,優點是資源穩定,長下長有。缺點是,稀缺速度實在是太慢了,大家形象地把它稱之為「打點滴」。

2005年,有朋友在上海DVD論壇驚呼:「驢上有《中國》的資源了!」

安東尼奧尼的《中國》長久以來在中國都是禁片,當年江青還組織人馬批判了一番。鮮有中國人看過這部外國人拍中國的片子。

2003年《中國》乘著北京的安東尼奧尼電影展之機公開放映過一次,據說人滿為患一票難求。

如此「尖兒貨」終於在電驢時代返銷中國。

淘碟时代简史

記得當時北上廣三地的網友接力下載,磨磨蹭蹭打了一個月的點滴,終於把三部下齊。其後,又有「好人」分享了當時北京展的字幕文件,為三部視頻配上了精準字幕。

那一次接力,成為了資源時代最美好的回憶之一。一部電影一個資源,讓遍佈全國的愛好者都集結在一起,猶如圍著篝火起舞。

不過,電驢時代也好景不長。2010年,中國最大的電驢資源聚合站VeryCD被「劍網行動」利潤出鞘,VeryCD宣佈徹底轉型,次年逐步移除網站上所有的下載鏈接,電驢時代,也劃上句號了。

淘碟时代简史

你還記得VC曾經的口號麼?分享互聯網,如今……

2004年左右,在國外流行多年的BT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人學會了如何使用它。

BT在那幾年被中國人用來分享電影、音樂、綜藝節目,BT的優點是基本沒有門檻,下了「種子」(torrent)就能下,P2P的優點被充分發揮,速度奇快。

那幾年大家最愛看的是臺灣綜藝,2004年開播的《康熙來了》,直到2016年停播,十年時間共計2933集,內地網友能通過BT,完完整整地看完,堪稱是世界第N大奇蹟。

淘碟时代简史

全球最老牌的BT資源站,海盜灣

你還記得最早的「冰魚」icefish綜藝組嗎?如今他們早已煙消雲散。得感謝他們,還記得你們的名字。

6

2011年夏天,資源帝的時代來臨了。

我在《再見,資源帝》裡寫過。

資源黨的興盛跟微博興起有關,大約在2011年左右,一批一批的資源帝前赴後繼地開號。

最早期的資源帝直接拿盜版DVD來壓。在長達十年的盜版工業中,大量的奇片、怪片也應運而生,俗稱「尖兒貨」。

很多伴隨盜版一起成長的學生,在課餘就拿成千上萬的DVD提取出來(rip),加上簡單的按語介紹,一則很可能成為爆款的微博就誕生了。爆款意味著流量,這僅僅是第一步。

寄生於盜版碟的資源帝一多,競爭一大,大家發現這樣一來容易同質化,資源撞車,二來資源開採也有限。凡此種種並不能脫穎而出。

這時候,那些有路子搞到新片、盜版碟沒有的品種的資源帝,就開始大放異彩了。

比如我們曾經寫過的朱文的《海鮮》,據說在海外展映之後,就徹底銷聲匿跡了,很可能連原始的母片朱文自己都沒有了。但有一天,它神奇地出現在微博,並迅速在互聯網擴散開去。

淘碟时代简史

連導演都找不到的片子,資源帝是怎麼找到的?

它來自一個叫XX的PT,這個站在境外,存活了十餘年時間,是互聯網公網最牛逼的一個資源站之一。

為什麼牛?這裡有千奇百怪的各種各樣的資源,特別是那些小眾的藝術電影、地下電影、獨立電影,就沒有它不蒐羅而來的。

並且這個站也是最難養號的站,它對分享率(上傳和下載的數據量要對等)特別苛刻,然而因為過分隱蔽,上傳下載的人數少,分享率很容易就不及格,只有被封號的命運了。

然而中國的資源帝就是厲害,這個站我發現不少來自中國的熟面孔,他們幾乎不怎麼出現,偶爾也發發資源,一旦有尖兒貨,就馬上下載回來上傳到度盤分享。

上述的《海鮮》就來自XX,來自一個英國的用戶,他偶然拿到了這部片子的錄像帶,轉錄成數據格式之後上傳,很快就被中國人扒拉回來。

淘碟时代简史

《海鮮》的發佈頁面

掌握這些網站資源的資源帝,可以看作是「資源帝」頂端,不少資源帝都有這些網站的賬號。

比這更厲害的是自己會寫爬蟲程序,幾乎沒有他們找不到的資源。

當然了,就算你掌握了牛逼的資源,也不一定就做成資源大號。

要成為資源大號,還要懂得更多。

7

資源帝的興起也跟網盤這種方式的興起有關。

但其興也網盤衰也網盤。網盤的方式,讓網站能更好地監控資源了。

一個資源有一個「MD5」碼,也就是這個資源的身份證,某度某城某15只需輸入這個碼,就能頓時封殺一篇。

你們都肯定遇過「來晚了」「被取消了」的情況。

2019年底,熱門片突然井噴,已經不止一個人找我要《愛爾蘭人》《好萊塢往事》《婚姻故事》,這些資源集中在某一天突然爆發,幾十個小組如狼盯肉一般,經常在微博上百舸爭流,但很快,這些資源就被封殺了。

與此同時,資源與版權之爭,也愈演愈烈。

2016年7月20日,導演蔡明亮通過工作室微博發表《致盜版狂「藍影網」的一封信》責問藍影網的盜版行為。

淘碟时代简史

蔡明亮老師,一個人的反盜版糾察隊

蔡明亮通過在微博「對賊唸經」的方式,已經不止一次逼得傳統的光碟盜版商、甚至是某些大型網站關站。

最終,藍影網於當年8月21日凌晨宣佈關站。

如果藍影網與版權方之間還能有溝通對話的機會,那麼,今年3月1日另外一個大型資源網站胖鳥電影找到警方傳訊問話,則是近年來最嚴重的一次事件。

胖鳥電影通過微信向廣大網友發出了支援請求,據說是來自今年某部奧斯卡大熱片的版權方舉報。

事件曾引起全網的關注。幸好的是,最後雙方似乎也達成了諒解。胖鳥電影亦以關站退出江湖。

其實早在2014年11月,著名的字幕網「射手網」宣佈停止字幕下載服務開始,盜版DVD時代「兵與賊」的故事就開始重演了。

淘碟时代简史

2014年11月22日晚間,射手網創始人沈晟宣佈「斷舍離」,至此,存活15年的射手網再不提供字幕下載服務

回到前文,從80年代扒錄像帶開始,民間與官方的兩套話語便開始並行,持續到如今,遠未結束。

小民總是以隱秘的方式獲取官方渠道以外的資訊,這種方式註定了民間的方式永遠處於地下,也處於道德劣勢。

至於偉大的「資源」時代的故事會如何往下寫,也許句號亦不遠矣。

隨著Netflix這個曾經的DVD租賃大戶轉型流媒體成功,人們觀看電影的渠道和方式也有了真正革命性的轉變。

但毫無疑問的是,即使版權交易在中國更加頻繁,人們能通過更多的正規渠道去獲取電影,「資源」的方式依然存在。

走筆至此,2010年代即將劃上句號。

我們通過回顧這40的中國資源史,是向過去的那些不乏驚心動魄的時刻、如今可能已然被淡忘的人致敬。

向每一個曾經在資源時代添磚加瓦的大神們致敬。

淘碟时代简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