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爆發了傳染病,古代人是如何應對的?

不忘初心來日方長


從古至今,瘟疫都是人類的最大威脅之一,尤其是醫療水平遠不如今天的古代,瘟疫所造成的死傷都是非常巨大的,且古代瘟疫爆發的頻率也遠比今天要高的多,縱觀我國曆代史書的記載不難發現這一點。

而每一次瘟疫的發生,都是對當朝者的一次考驗,如果朝廷對瘟疫處理不當,會引發統治危機甚至有顛覆政權的危險,所以,面對瘟疫,朝廷往往都會竭盡全力去阻止瘟疫的蔓延。

那麼面對瘟疫,古代通常都是如何應對的呢?下面筆者將以宋朝防治瘟疫為例,來與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古代人對瘟疫的治理。因為宋朝是歷代王朝當中防治瘟疫非常成功的一個朝代,宋朝對瘟疫的防治可以說是非常系統全面的,想要了解古代如何防治瘟疫,宋朝最值得研究。

其實,古代的醫療水平雖然不發達,但古人對瘟疫的瞭解程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淺,甚至他們對瘟疫的防治理念也並不落後於今人,像《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肘後備急方》等醫學古籍都有對“瘟疫”的詳細介紹以及治療辦法,甚至很多文學作品中也都有所體現,明朝著名醫家吳有性曾長期致力於對瘟疫的研究,並創作了《溫疫論》一書,系統介紹了瘟疫的發病,症狀與醫治方法。

事實上,我們現在很多治療瘟疫的方法也是取自《溫疫論》等古人總結研究而成的醫書。

所以,古人防治瘟疫的理念與今天人們防治瘟疫大同小異,具體步驟如下:

一,發現疫情上報朝廷

瘟疫一旦發生,僅憑地方是完全沒有能力應對的,必須上報朝廷,由朝廷下令集全國之力進行防治,宋朝從立國之初便要求各地官員發現疫情必須及時上報。宋仁宗皇祐年間,全國瘟疫頻發,但各地上報非常少,皇帝對此產生疑惑,因此而下詔令“比日上封言事者少,豈非言路壅塞所致乎”?而後皇帝下令整頓中央與地方官府機構,保證從地方到中央政令順達暢通。

二,朝廷得到關於瘟疫的奏報後即派醫官前去醫治,並動用國庫徵收各地藥材發往疫區

瘟疫發生後,朝廷會立即向疫區派遣翰林醫官院和太醫局的太醫,令他們前去巡診並與地方醫者共同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並向疫區散發湯藥。例如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開封發生疫情,朝廷即派十位醫術最高的太醫前去診治,另外還撥款令太醫們隨時調用。

三,對病人進行隔離治療,阻止進一步的傳染。

其實我們現在防治瘟疫擴散的主要措施就是隔離,而“隔離”也是取自古人治理瘟疫的理念。

例如宋神宗熙寧年間,吳越一帶發生瘟疫,“死者殆半”,非常嚴重,當時的越州知州趙抃即設立“病坊”,用以收留病患,隔離治療。

宋哲宗元祐年間,杭州發生瘟疫,時任杭州知州的蘇軾也曾設立“病坊”對病人進行隔離治療。

事實上,瘟疫發生後,對病人進行隔離治療並不僅僅是宋朝所專屬的,漢朝,唐朝,明朝,清朝等歷代王朝都有類似的隔離措施。

四,官府出資掩埋屍體。

從一開始的救治病患到後期對屍體的掩埋都是由官府出資的,病人一旦不治而亡,則由官府施贈棺木並集中掩埋死者。而朝廷這麼做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在官府的監督下妥善處理屍體,防止病毒擴散,第二點則是穩定和收買民心,防止百姓趁機作亂。

五,保護水源,改善飲用水的環境。

這一點在筆者看來非常超前,宋朝意識到水源對疫情發生及擴散所起到的作用始自南宋,很多史籍都有官員治理水源防止疫情發生及擴散的記載。

比如宋孝宗乾道年間,隆興府知府吳芾看到豫章溝歲久湮塞,他認為“溝洫不通,氣鬱不洩,疫癘所由生也”,而後帶領地方疏通了豫章溝。

其實,古代面對疫情,朝廷以及地方所能做的大抵也就以上這些了,盡人事,聽天命。瘟疫的發生固然有很多客觀的自然因素摻雜其中,但更多的是人禍,人類只有愛護自然,敬畏自然,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饋而不是報復。


鹹魚閒聊


趣談答案:古代一旦爆發了傳染病,一般都會隔絕整個村子,然後等待病毒的消失。

爆發傳染病之後的幾大措施

1.掛黑旗。

一般情況下,如果某個村子某個鎮子或者某一大塊區域裡面有傳染病,則會在這整片區域的四處通道里面或者比較顯眼的地方掛上一些黑旗。

這個黑棋只是形式上面的,或者具有代表意義的旗幟,不一定是黑色的,也可能是其他顏色,白色的或者五顏六色的都可以,目的之一就是吸引大家的注意。

如果掛上了某些特殊旗幟,並且在旗幟的旁邊又有著類似於警告的字樣的話,就意味著這個村子或者整個鎮子已經被病毒感染,這個時候需要抓緊時間離開,如果沒有離開的話,保不齊就被抓進去了。

2.水源加熱。

其實在很早之前,封建時代的老祖宗們就已經發現傳染病很有可能會通過水來相互傳遞,所以一旦發生了某些傳染病,必須在飲用水的時候進行加熱。

只有把水加熱之後才能夠飲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病毒的傳染。

3.甘草解百毒。

無論是本草綱目還是一些類似的醫書當中總會有這樣的記載,那就是甘草解百毒。

當然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這樣的一種說法其實已經不太靠譜了,但是古代的時候,一些老中醫他們會想一些其它的辦法來遏制病毒的傳染。

4.等待。

有一些病毒,它們的傳染性極強,而且短時間之內就傳染了,很多人這種情況下就只能耐心的等待,對某些東西進行隔絕。

畢竟在封建時期,如果普通人想要戰勝老天爺的話是非常困難的,古代人在面對傳染病時也沒有特別有效的解決措施。

古代病毒傳播的侷限性

其實古代的病毒傳播是有很大侷限性的,正是因為有著侷限性,才保護了咱們古代的老祖宗們。

大家要知道古代的時候沒有飛機、火車,也沒有高鐵地鐵這些快速的通訊方式,出行方式根本沒有。

這就意味著傳染病很容易隔斷,如果傳染病傳染到一個村子裡,而這個村子四面八方根本沒有人的話,那就根本傳染不出來。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侷限性,為古代戰勝傳染病提供了很大的契機和機會。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1410年,朱棣皇帝派英國公張輔,征服了南方鄰國安南之後,又派尚書沐晟鎮守安南,但是安南發生了大規模的霍亂流行。由於沐晟等中國守軍害怕被感染,因此不敢管理政務,致使安然的局勢陷於混亂。沐晟多次秦請朱棣派醫院防治,但是醫院的防治方法無效。霍亂已經蔓延到中國的南方境內。過了幾年,朱棣讓總醫官想辦法。御醫官們想弄幾個安南的霍亂病人進行研究;可是醫官害怕霍亂在南京流行。於是,醫官們製造霍亂模型。經過一年多的小規模試驗,這隊醫官終於確定了誘發甲乙丙丁4批,每批50個人類似霍亂的三個步驟。

甲批人:

第一步:強迫口服石灰水,造成胃腸道的損傷,降低消化能力。

第二步:吃米飯和蔬菜造成營養不良

第三步:讓人吃狗脊和巴豆。故這樣處理的人最終三天都出現了發熱、腹瀉不止等類似霍亂的症狀。

乙批人:

第1步:喝胃氣湯。

第2部,喝營養湯。

第3步讓犯人吃狗脊和巴豆。經過這樣處理的人,最遲三天都出現了腹瀉不止的症狀,但是不發熱。

丙批人:

第1步強:迫口服石灰水,造成胃腸道的損傷,降低消化能力。

第2步:吃米飯和蔬菜,造成營養不良。

第3步讓這些人和換了類似霍亂的甲批人關在一起。最遲三天都出現了發熱、腹瀉不止等類似霍亂的症狀。

丁批人:

第1步:喝胃氣湯。

第2步:喝營養湯。

第3步讓這些人和患了類似霍亂的甲批人關在一起,沒有一個出現發熱、腹瀉不止等類似霍亂的症狀。

面對甲乙丙丁4批人,各自出現的不同現象,醫官認為造成類似霍亂以及造成類似或亂流行的根本原因,是胃氣和營養的問題。那麼如何治療類似霍亂呢?於是這隊醫官把類似霍亂的甲批人,再分為5個小組,每組10人,分別給予不同的處理。

第一小組:

第1步喝胃氣湯。

第2部喝營養湯。

第3步吃清熱解毒的藥材黃連。

第二小組:

第1步喝胃氣湯。

第2部喝營養湯。

第3步吃清熱解毒和溫中的藥物左金丸。

第三小組:

第1步喝胃氣湯。

第2步喝營養湯。

第3步左金丸和利尿藥材。

第4小組:

第1步喝胃氣湯。

第2步喝營養湯。

第3步吃左金丸和利尿藥材,以及止瀉藥材。

第5小組:

第一步喝胃氣湯。

第二步喝營養湯。

第三步吃左金丸和利尿藥材、止瀉藥材,同時吃鎮吐藥材。

結果怎樣呢?第5小組的效果最好,均能在7天之內 ,消除症狀,恢復正常。

這些試驗說明霍亂屬於寒溼夾熱症,治療這個證應當使用清熱溫中的藥物左金丸。左金丸出自元朝名醫朱震亨,字彥修;世居江南丹溪,人稱丹溪翁的著作《丹溪心法》;是治療發熱腹瀉的名方。該方有清熱燥溼的黃連,溫中散寒的吳茱萸等兩位藥材組成;但是三味藥材,因為吳茱萸是用甘草水灸過的。緩和吳茱萸的人人噪烈性情。全部藥材研細加入煉蜜為丸。但是左金丸的藥力很弱,因此雖然治療發熱、腹瀉有效,可是不能迅速清熱止瀉。

在左金n的基礎之上,醫官們反覆加減處方,研究出一種新的藥物。但是新藥物能否治療真正的霍亂呢?

醫官們帶著新研製出來的藥赴安南,先讓安南布政司衙門的官兵,喝胃氣湯和營養湯,吃新藥進行預防。

許多安然的霍亂病人也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找到布政司衙門來求治,這隊醫官懷著忑忐不安的心態,也給他們喝胃氣湯和營養湯、吃新藥。7天之後,居然把霍亂治癒了。於是一傳十,十傳百,中國駐安南的布政司衙門,就成了安南霍亂病人的救星。這隊醫官十分高興,把臨床療效報告給總醫管。布政使沐晟也向朱棣皇帝寫摺子,報告醫官們控制了安南的霍亂流行。朱棣非常高興,傳旨嘉獎總醫管;然後放心地開始準備遷都工作。

現代醫學臨床發現,發生霍亂以後,由於霍亂弧菌的作用,迷走神經高度興奮,胃腸蠕動增強,胃腸粘膜分泌功能增強;從而發生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新藥能夠迅來人殺死霍亂弧菌,增強交感神經功能,消除不適症狀,從而治癒霍亂。從此以後,該藥成為治療霍亂比較有效的方劑

1939年天津發生了水災,水淹沒了3層樓。水災過後,1940年天津發生了霍亂大流行。日軍不會治療霍亂,害怕軍隊發生霍亂流行。於是派出憲兵隊到處巡邏,發現中國人誰拉肚子,就把誰活埋;然後把病人的家燒掉,美其名是徹底消毒。

1941年6月,由於漢奸告密。治療霍亂的中醫傳人被抓,但是秘方沒有被搶走。

總之,古代從15世紀以後,中醫就有確切防治瘟疫的臨床經驗。


宮廷養生


何為傳染病?

按照現在醫學上上的解釋,傳染病是指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動物與動物之間,發生的相互傳播的一種疾病。

病原體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微生物,少部分情況下為寄生蟲。微生物主要又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等類型。

微生物引發的傳染病是人類歷史最恐怖疾病類型,傳染性大,致死率高,比如說鼠疫,歷史在世界範圍內多次大規模的爆發,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1億,諸如中世紀歐洲爆發的黑死病,讓歐洲的人口損失超過四成,平均壽命銳減了10歲。又比如爆發於一站末期的西班牙流感,感染人數超過10億人(當時全球人數不足20億)。

傳染病的防治,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 消除傳染源;
  • 阻斷傳播途徑;
  • 保護易感人群。

以現代的醫學手段,傳染病的防治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特別是一些病毒性傳染病,由於病毒的變異速度快,很難針對性的研製特效藥,比如說艾滋病毒已經發現數十年了,至今也未能找到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

相比於現代,傳染病對於古代社會的危害更大。特別是軍隊或者大城市一旦爆發傳染病,那帶來後果將是毀滅性的,典型的有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根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曹軍中大量士兵感染了傳染病,死傷過半(大疫,士吏多死)。而《金史》上記載:天興元年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

那麼,在醫學沒有那麼發達的古代,我們的先人又是怎麼應對傳染病的爆發?

一、古人對於傳染病的認識

我們的先人是相當智慧的,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對於傳染病有了初步的認識,《黃帝內經》中就有這麼一句話:

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

這句話,就點出了傳染病的一些特點,比如說有些人不容易感染傳染病,古人認為是體內存在一種正氣,按照現在的解釋那就是免疫能力更強或者存在抗體。傳染病爆發之際,要避開毒氣(也就是傳染源)。

《周禮》中也記載:秋時有瘧寒疾。

春秋時期的古人,已經發現了瘧疾這種疾病非常容易在秋天爆發。

晉朝的葛洪《肘後備急方》就專門記載了肺結核這種傳染性極強的疾病的危害性:

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於死,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

二、古人對於傳染病的防治

中國的古人很早的時候就對於傳染病的危害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也積極探索了一些防治的方法。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

  • 求神、拜佛、祈禱

受限於知識水平的侷限性,古人們在疫情發生時,首先會認為這是上蒼對人間的懲罰,因而就會求神拜佛,驅邪避禍,祈禱上天的原諒,祈禱神明的保佑。甚至統治者還會舉行盛大的祭天典禮,發佈罪己詔這類的詔書,以乞求神明的保佑。時至今日,這樣的做法依然還很有市場。

  • 隔離病人

在秦朝以及隋唐,就已經明文規定,包括麻風病等傳染病人,需要在“癘遷所”之中進行隔離,直到治癒之後才能出來。

西晉時期時期,對於那些染上傳染病的官員,實行嚴格的隔離制度,至少要隔離100天才能進宮。

南北朝之際,一些寺廟中設立別坊,專門用於隔離傳染病人,然後派遣醫生救治。

而在兩宋時期,設有養濟院,明朝時期則設有惠民司。養濟院和惠民司都承擔著隔離和救治傳染病人的職能。

隔離是最原始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切斷病情的傳播,這種方法也被廣泛用於現代傳染病的防治,只是隨著交通的日益發達,隔離的難度已經越來越大。

  • 控制水源和食物

所謂的病從口入,古人也是深知這一點,也總結了不少經驗,比如說老鼠碰過的食物不吃,被蟲子叮咬過的水果不能吃,病死的動物不吃,被打死的老鼠、野狗等不要丟在水中避免汙染水源。

  • 保持衛生

保持衛生能夠有效的減少傳染病的爆發。

在明清兩代的皇宮紫禁城當中,是沒有廁所的,宮人們的排洩物都是用容器裝好按時拉走,這樣就很好的保持了皇宮內外的衛生,從而減少傳染病的爆發。

宋朝時期,對於講衛生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比如說上廁所之前要先脫掉上衣,上完廁所要充水。

  • 接種疫苗

接著疫苗,是從根本上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典型的就有接種人痘。孫思邈就曾詳細記載了接種人痘的方法:

治小兒疣目方:以針及小刀子決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瘡人瘡中汁黃膿傅之。

不過,接種人痘的成功率並不是很高,很多健康人反而因為接種人痘而受到感染而致死。


結語:

誠然,古人在應對傳染病爆發,也是傾盡全力去防治。不過,受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和認知水平,古人對於傳染病爆發時,所採取的措施是相當有限的。在很多情況下,只能等疫情的自然結束了,當然這樣付出的代價是相當慘重,以至於:家家有伏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聲,或合門而亡,或舉族而喪者。


小鎮月明


中國古代也有很多傳染病的記載,那時候都稱之為“瘟疫”。古人遇到瘟疫是如何應對的呢?

一是隔離病源

任何時候,對於傳染病,都是防勝於治的。古人對會傳染病,跟現在一樣,隔離也是一個重要手段。雖然那時候還沒有細菌和病毒的概念,但是古人憑經驗也知道瘟疫也是可以人傳人的,所以會把病人隔離開來。

為了切斷傳染源。人們會及早把病死之人深埋或燒掉,甚至把病人的個人物品都燒掉。

在極端恐慌的情緒支配下,人們甚至會把疑似病人趕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讓他們自生自滅。直到二十世紀中葉,還有一些地方有“麻風島”,島上的居民都是麻風病人。這些病人就是被趕到島上隔離的。

二是個人防護

人們很早就知道“病從口入”,因此,他們也會用紗布之類的東西遮住口鼻。

此外,人們還會用一些其他辦法防護。
生活在明代中期的溫疫學者萬全,在他的《萬氏醫書》中就告誡人們,遇上瘟疫,“凡入疫室,飲食之物,不可便咽”,避免接觸疑似傳染源; 同時,可用雄黃點入鼻竅,將疫病阻擋於口鼻之外。

中醫對防治瘟疫有一套完整的理論。每遇瘟疫,醫生會大量熬製湯藥給病人飲用。這些湯濟對瘟疫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多數時候,還是要靠病人的免疫系統起作用。免疫系統強大的病人可能就挺過來了,差的就只能儘早處理了。

明崇禎十四年,中國東部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瘟疫,疫情之慘烈,到了“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倖免”的地步,蘇州醫學家吳又可毅然投入到治病救人的行動中。通過觀察與診治,他確認了疫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

當然,在細菌和病毒概念都不存在的時代,他無法準確地為瘟疫的源頭定名,而只能稱之為“戾氣”或是“厲氣”,但他已經找到了瘟疫的真正傳染渠道:“邪自口鼻而入”。疫病過後,吳又可所著的《溫疫論》,分析瘟疫的起源與治法,成為了中國醫學史上的一本重要著作。

四是清潔環境

當時還沒有酒精消毒的說法,但是人們會焚燒一些草藥之類的東西,用來燻居住的地方,用以驅除癘氣。

人們還會在門上和屋裡掛一些有香味的草藥來淨化環境。現在端午節在大門掛柳枝和重陽節“遍插茱萸”的習俗就是古代抗擊瘟疫遺留下來的。

五是求神拜佛

古人對瘟疫其實沒有太多的辦法,因此每次瘟疫都會死很多人。很多時候只能等人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有抗體或體質比較好的人,瘟疫才平息下去。

除了以上幾種方法之外,唯一能做的就是求神拜佛,讓神佛保佑他們。當然,求神拜神對防治瘟疫也起到一定的心理作用。起碼拜過之後恐慌情緒會減輕一些。

空山說歷史


傳染病在在古代是非常可怕的,傳染能力強,傳播速度快,古代都是採取隔離和接種疫苗等方法。

古代的傳染病也有很多,像天花和鼠疫,疾病傳播速度快,很容易感染,像東漢時期暴發的一場瘟疫,死亡人數高達6萬人,從平民百姓到王公貴族都人心慌慌,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把感染疾病的人。無論平民百姓還是朝廷命官都要採取隔離的方式,關押起來以免更多人的感染。把穿過的衣服和受瘟疫感染的人用火把燒了。避免更多的感染。


傳染病是很可怕的,有的時候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街坊鄰居為了自己和家人不感染,會舉報感冒咳嗽的人,有的地方感染的人不比較多甚至連沒有感染的人也要燒死。


隨著經驗的增多人們開始預防瘟疫,很多古籍文獻中有記載,讓人們不要吃老鼠碰過的食物避免鼠疫感染,不吃蟲子吃過的食物。死了的家禽,貓狗之類的東西不要投入水中。保持水源衛生成了重點。


到了隋朝和秦朝,朝廷開始設立醫館,專門救治麻風病人,如果疫情出現後,會投入人力物力,草藥,大夫等救治。到了北宋時期更加成熟,消除疾病從源頭做起,有專門的收糞人清理糞便,就連牢房也要定期打掃。保持衛生情況,並且宋朝時期出現了首次接種疫苗的情況,預防疾病。清朝時期,康熙親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廣種痘法,從源頭杜絕。


博晤文化


我是湖畔故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古代文獻對瘟疫的記載很豐富。

文獻中能見到的傳染病不少,有呼吸道傳染的天花、麻疹、猩紅熱、白喉、流腦,有腸道傳染病霍亂、傷寒、痢疾,有動物源性傳染病鼠疫等。在天災戰爭時期,更是瘟疫橫行。

其實瘟疫大爆發後,是很難應對的,只能是以預防為主。中國古代疾病防疫,可以總結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古人的防疫措施


  • 1 祈禱巫祝

先民對傳染病的認知非常懵懂,認為是鬼神造成的。比如與《山海經》中的西王母就有令瘟疫大流行的本事。所以人們只能祈禱神明,請求瘟疫遠離。

1)“儺”儀式:驅逐帶來瘟疫的鬼

比較有代表性的事“儺”儀式。這種儀式,殷墟甲骨文就有記載,到唐代還盛行。演員戴上柳木面具,扮演儺神舞蹈,目的是驅除帶來疾病的鬼。

2)“解註文”:解除來自死者的傳染病威脅

漢代墓葬發現了大量“解註文”,墓主很可能死於瘟疫,所以文中常有這樣的內容,“生人前行,死人卻步,不得相注許”。

隨著人們對疾病的有越來越多的認識,以上兩種方式慢慢退出防疫的歷史舞臺,新年“儺”儀式的作用,漸漸有驅鬼驅疫轉變為娛樂慶典。

  • 2 藥物燻蒸,芳香闢穢


古人醫書中關於芳香藥闢穢的內容很多。

如《肘後方》記載了以雄黃、雌黃為主藥製成的太乙流金方、虎頭殺鬼方研末,盛放在小袋中,佩戴在身上或掛門上瘟疫流行時,在中庭焚燒辟邪藥

《本草綱目》中記載把釣樟葉放在門上闢疫,把降香末、楓、乳香等做成丸,薰香

,去惡氣很管用,或者用沉香、蜜香、檀香一併燃燒,可以闢疫。

清代劉松峰則在《松峰說疫》中以自己天天和傳染病人接觸,也沒有功夫好好吃飯休息,沒被傳染,主要是因為,每天晚上獨處室內,閉門焚降香一塊

這種方法一直被沿用到現代,比如中國人燻艾草淨化室內,西方人則用鼠尾草。

  • 3 大眾性的預防時令性傳染病的措施,後來轉為民俗

比如,在臘日(即臘八節)焚闢瘟丹,或者蒼朮、皂角、楓、芸等香,可以辟邪祛溼(《荊楚歲時記》)。除夕門窗貼紅紙葫蘆,意義是“收瘟鬼”。

  • 4 特殊的殯葬方式:屍體立即運往郊外,集中火葬

《夷堅丁志》提到,瘟疫患者死去,要立即將屍體運到郊外,集中火葬。《溫熱暑疫全書》提到,專門收購患天花死去的孩子的屍體,無論是否已經掩埋,都集中火葬。

  • 5 隔離防疫,減少解除

春秋時,孔子的弟子冉伯牛患麻風病,就被安置在空屋中隔離

《抱朴子》中提到,備好食物,將得了傳染病的垂死之人,送入山洞隔離。明代《北虜風俗》說,北元地區百姓,如果生了天花水痘之類痘瘡傳染病,家人一概避開不見。

如果不得不和病人解除,建議醫生或者照顧病人的家人,不要在飢惡狀態下進入病室,自己身體比較虛的時候要服用補藥,室內要勤通風,醫生要側身對病人,不要靠太近,要坐在病人的上風口。



二,衛生措施


古人認為勤開窗通風,衣被清潔,飲食清淡,可以防止瘟疫擴散。

  • 1 個人衛生

首先是每天多次洗手、洗臉。要經常沐浴。漢代的推行“休沐”的法律,定期放假,讓大家回家洗澡。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提到要養成不隨地吐痰的習慣

  • 2 飲食飲水安全

《呂氏春秋》提到不飲生水,水要反覆煮沸。

孫思邈主張飲食清淡,不吃生食。

<strong><strong>


李時珍《本草綱目》特別分辨了不同的井水,從地脈而來的深井水最好,從附近江湖水滲來的次之,城市的溝渠水不可飲用、釀酒、煎藥和煮茶

  • 3 家居與環境消毒

《鼠疫治法》說,“當無事時,庭堂房屋,酒掃光明,廚房溝渠,整理潔淨,房間窗戶,通風透氣,凡黑溼處切勿居住”。

明末的謝肇制就批判一些患疫家庭的愚昧做法,瘟疫一來,就拜些亂七八糟的邪神,家裡燒香煮篙,密閉門窗不通氣,最容易傳染。(《五雜俎》)

為了避免家人全部染疫,古人還常用“蒸煮消毒法”。如《本草綱目》提出,病人的衣物要蒸煮,清丁堯臣也指出,瘟疫初起時,就要把病人的貼身衣物在蒸籠裡蒸一灶香的時間。

三,政府措施

  • 1 疾病預測

中國古代有傳染病預測學。《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預測時氣變化和流行病。秦漢太史令、唐太史局、宋金元司天監、清欽天監,主要責任是觀測星象、修訂曆法。在星佔中記錄中也有瘟疫預測內容。如《晉書·天文志》記錄“大明元年,佔曰:……天下多疾疫。”

  • 2 君王罪己詔反省和設壇祈禱

疫情嚴重時,君王會下罪己詔,自我反省。帝王也會舉行宗教儀式祈福。信仰佛教的梁武帝在瘟疫流行時,在重雲殿為百姓設救苦齋,親自祈禱。

  • 3 公共衛生措施

古人明白環境衛生狀況和疫病流行關係密切,並有相應措施。

西周開始,就有專門管理公共衛生的職官,負責除草、除蟲、清潔水源。

秦律規定,“棄灰於道者”要受懲罰。

東漢末有專門的道路灑水工具漢代出土的“箕掃俑”,說明當時已經有街道清潔工了。

漢代文獻中還有“廁”、“都廁”等關於公共廁所的記載。

城市水道清潔和居民飲用水衛生問題也是管理者要重視的。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說:瘟疫流行,和溝渠不暢蓄積穢惡,燻蒸發酵有關。所以平日要留心疏浚河道,廣鑿井泉,保證清潔安全的飲用水。

先秦遺址中已有排水系統。宋代到清代,政府和地方鄉紳都會合作疏浚河道溝渠,採取措施禁止往河道內傾倒糞便垃圾。

人們也意識到,蚊蠅會傳播疾病,要注意蟲害處理。

《松峰說疫》提到,

入夏瘟疫大行,有紅頭青蠅千百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疫而亡者。

《周禮》就有專門除蟲害的職官。筆記《孫公談圃》提到用艾薰蚊。

  • 4 防疫機制

秦漢時期,政府就已注重對患者的隔離。

秦律很嚴苛殘酷,規定麻風病患者有罪,當殺。

《晉書》規定,家中有三人以上感染,即使本人沒病,也百日不得入宮。清代有“查痘章京”,負責驅除隔離工作。

漢代文獻記載有收治疫患民眾的公立醫院,隋代有收治麻風病的“癘人坊”,宋代有“安濟坊”,收治傳染病人。

正史記載,逢瘟疫流行,政府提供醫藥、開倉放糧,減免賦稅。面對屍橫遍野的慘狀,政府會埋葬無主之屍。

四,醫政管理

  • 1 對醫生的規範化管理

《唐律》中,對醫生的管理開始初步制度化、法制化,對醫生欺瞞詐偽、售賣假藥、毒藥等各種行為都有相應處罰規定。


宋代對於大疫之時派遣醫官的質量很重視,並且會記錄救治過程進,以備查驗。


  • 2 醫學人才培養

政府注重醫風醫德,對也重視醫學生的培養。南朝宋國創辦了歷史上第一所官辦醫科學校。兩宋政府將醫學設入國子監,以吸引儒生,提高醫者素質。

  • 3 普及醫方

瘟疫流行時,社會底孫思邈主張飲食清淡,不吃生食。層和偏遠地區的百姓,很難獲得優質的醫學信息和資源。唐玄宗採取了普及醫方的方式,讓民間有自救之法。令諸州置醫學博士一員,負責普及《本草綱目》和《百一集驗方》,並要求各郡縣把《廣劑方》中的重要內容,刊錄在大板子上提供給大眾。

五,疾疫治療方法:中藥方劑內服外擦和針刺放血


民國《中江縣誌》載,

道光元年辛已冬及次年春,民病麻腳瘟,須臾氣絕。有一家一日內斃九人者,行道忽斃者尤眾。惟見者速以針刺十指尖,出血可蘇,緩則不救。或速服太乙紫金錠,或用黃荊、子蘇、薄荷、建石菖蒲、西砂仁硏末服之,皆愈。無藥以蔥湯灌之,並以蒽遍擦身亦有效。

古代對一些疫病,如大頭瘟、蝦蟆瘟、霍亂的論治,以針刺為主,點刺出黑血,配合芳香開竅、除溼方藥治療。

<strong>


湖畔故事


在中國古代爆發了傳染病,最早的時候是束手無策。從皇上到下層老百姓都非常的恐慌,人們形成的共識是大災之年必有大疫。

有的皇上會想下詔書,向天下承認自己的錯誤,祈求得到上天的原諒。同時會進行一些祭祀的活動,殺雞宰羊,祭祀祖先和天地。

皇上會派大臣到災區去查看疫情,會拔下一些款項,專門針對災區,還可能去進行一些賒粥的活動。同時會免費向老百姓發放一些藥物,提供治病救人的場所。

而到了清朝1910年的那場鼠疫,清政府任用了在外國開過診所,非常有醫學經驗的醫學博士伍連德做總醫官,全權負責這項工作。

伍連德帶領2000多醫護人員,找到了病因,運用恰當的對策,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撲滅了那場傳染病。

當時,伍連德還教人們製作簡易的“伍氏口罩”,讓我們人們注意防護。這個口罩製作起來也很簡單,就是兩層布中間加一個藥棉,簡單而有效。

而且當時的措施也非常到位,他把那些病死的人集體進行了火葬,同時燃放了大量的鞭炮,迎合人們的心理,去除晦氣。事實證明,這樣做的效果非常好。因為鞭炮在燃放的過程中會釋放一些硫磺的化合物,對空氣也起到一定的淨化作用。

同時伍連德還對來往的人員和車輛進行檢查,如如果有疑似的情況,都要觀察幾天才能離開。

但是古代相比今天,醫療條件差,人們的思想意識還沒有那麼高,所以流行病出來之後,往往會出現很多病死的現象。

在古代,特別是新生兒,夭折的比較多。比如乾隆皇帝的最愛富察皇后,前後生育了兩個兒子,永璉和永琮,他們都沒有活到10歲,都夭折了。這與當時的醫療水平差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天花這種疾病在古代就束手無策,順治皇帝就是因為出天花而駕崩。而康熙皇帝,玄燁出生沒多久就患上了天花。在古人看來這是傳染性很強的一種疾病,能不能熬過來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

玄燁被抱到宮外救助,侍女蘇麻喇姑負責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在孝莊太后的指導下,在蘇麻喇姑的精心照料下,玄燁慢慢康復了。玄燁的康復,一方面說明他的抵抗力比較強,另一方面說明孝莊太后和御醫還是有一定的指導經驗的。

這是在皇家,如果玄燁出生在普通老百姓家,估計能夠病癒的機會就少了很多。

聽村裡90多歲的老人說,自己年輕的時候,生的孩子夭折的很多,孩子們生下來會得各種毛病,起風,肺炎,百日咳等。說那時候也很少上醫院,就是找來村裡大家公認的,能幫孩子去除病痛的人給看一看。

相比古人,我們生活在醫療水平發達的今天,也該知足了。

在當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眾志成城,醫學上的難關一個被攻克,在疾病來臨的時候,用科學規範的方法來處理,最後一定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歷史漫談君


古代,醫療醫療水平低,一旦發生了瘟疫、天花等傳染病,簡直就是一場噩夢。特別是歐洲中世界的黑死病,更是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那麼,在我國古代爆發了傳染病,古人到底是怎麼應對的呢?可不要小瞧了了古人的智慧,他們的應對方法我們至今受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在古代由於戰亂頻發以及衛生條件不好,瘟疫、天花等傳染病頻發,雖然每一次都給人類帶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古人依然堅挺,這一切都得益於古人的智慧。古人為了預防與應對傳染病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

一是掩埋或焚燒屍體,避免瘟疫的爆發。在古代,戰亂和大災之後,往往會發生大的瘟疫,奪走千萬人的生命。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在發生多次之後,古人發現了這個規律,找到了戰亂以及大災後的屍體是瘟疫的罪魁禍首。在多次的嘗試後,古人發現及時掩埋或者焚燒屍體是避免瘟疫的一個有效方法。於是乎,在大戰之後,獲勝方為了避免瘟疫會及時掩埋己方或敵方的屍體。同時,在大災發生後,古代地官府不僅會及時掩埋遇難者的屍體,還會用石灰粉進行消毒。

二是有較完善的預警與處理辦法。在《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某裡公士甲等廿人詣里人士五丙,皆告曰:「丙有寧毒言,甲等難飲食焉,來告之。」……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丙者,皆難與丙飲食。丙而不把毒,毋它坐。"

這段話記載的是秦朝應對瘟疫的方法,大意是說:“某裡有二十人把同裡的士伍丙送到官府,說丙口舌有“毒言”,大家不能和他一起飲食。後來官員審問了丙的年齡、籍貫、姓名、經歷等狀況,丙說自己外祖母當年有“毒言”,後來還論罪處理了。但是審定之後,官府認定丙並沒有“毒言”以及其他過犯。”

通過這段記述,我們發現秦人對傳染病已經形成了預防、確認、隔離等一套成熟的體系。文中的丙被鄰居認為有傳染病,被舉報到官府,要求不與丙一起吃飯,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預防與隔離的理念。而官府得到舉報後,經過詢問,發現只是丙的外祖母曾有“毒言”這種傳染病,而丙並沒有此病,就解除了對丙的隔離。此件事可知,當時,秦人已經有了非常強的預防傳染病的理念以及完善的機制。

三是隔離病人,積極治療,及時處理死者的遺體。在古代瘟疫發生後,官府會介入,進行封村,甚至封城,與今天的做法很相似。隨後,官府會派遣醫生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時,安排人員焚燒感染者的遺體,已達到扼制瘟疫的目的。直到此地的瘟疫結束,才會解禁。

第四種就牛了,在明清的時候,為了預防天花,開始了大規模的種牛痘運動,很好地起到了預防天花的目的,救了無數人的性命。

實踐出真知,古人經過了無數血的教訓,才總結了以上一套較完整的應對傳染病的方法,才使得我們人類在歷次的疫情面前,屹立不倒,取得最後的勝利。古人的應對之法,與我們今天的方法是何曾相似,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歷史證明了中國人一定能夠戰勝災難,取得最後的勝利。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密探零零發


如何應對疾病,是人類的一個永恆的話題。即便是醫學和科技再發達,我們也很難進化為百毒不侵的生物。這是一種共識,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接受,都無法改變。幸運的是,基於千百年來的經驗,現代社會對於傳染病的防治手段已經有了很大進步。

隨著當代醫療水平的提高,今人對於傳染病的應對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1. 消除傳染源,尋找到傳染源,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銷燬或研究相關的藥物治癒相關人員;

  2. 切斷傳播途徑,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將傳染源與未傳染地區進行隔離,當然,隨著交通的日益發達,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3. 保護易感人群不被傳染,一部分傳染病是十分可怕的,人染上即死,也有一部分傳染病可以靠人體的抵抗力熬過去。但前提是需要人具備較強的體質,因此老弱病殘孕則是傳染中的易感人群,需要特別注意。

以上三點,是人類當前應對傳染病的基本方法。但是,這種進步曾經歷了一個頗為漫長的過程。在古代,一旦爆發瘟疫,和可能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也正因如此,古代對瘟疫也尤為重視,並不斷積累相關的防治知識。

那麼古代的爆發了傳染病,古人是如何應對的呢?

任何防控措施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對疾病的認識的基礎上的。古人稱傳染病危“瘟疫”,多認為其發生與“戾氣”有關。比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認為瘟疫是一種戾氣所致。

所謂的戾氣,就是邪氣或者說混雜著汙穢的氣攻入人體造成的,當然,這與古人對於氣是本源的理念有關。當然,這一理論一直傳到了明清之時,代表人物就是吳有性,他所著的《瘟疫論》中就提到了瘟疫是靠“氣”傳播的這一核心觀念。

基於這樣的認識,古代也提出和實施了相應的防控措施。《黃帝內經》中曾指出,為了杜絕瘟疫的傳染:

“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

這裡提到了兩個關鍵點:一是增強自身的抵抗力,防止邪氣入侵;二是切斷傳染源,避免毒氣的的傳染。

與今人不同的是,在古人看來,第一點更為重要,就是所謂的“固本”。如明代的醫學家張介賓就曾指出“避疫之法,唯在節慾、節勞。”也就是從自身根本上增強體質,不要縱慾過度,不要勞累。

在具體實踐中,古人的防控手段基本可以歸為以下幾種情況:

1.登高和通風來避疫。遇有瘟疫的時候,人們多逃到山上去,尋求清新空氣,以避免瘟疫感染,並且反對將門窗緊閉,認為不通風,不透氣反而會主張瘟疫的傳染。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登高望遠也逐漸成為一種習俗,即便不是瘟疫橫行的時候,古人也會如期登山。

2.薰香治療瘟疫。如張介賓指出“用降真香燒焚,大解邪穢”。儘管以今人的視角來看,靠薰香來應對瘟疫,顯得有些“幼稚”,但這種方法在古代卻大行其道。當然,這種方法也絕非就沒有科學道理。比如,蚊蟲之類的細菌攜帶者,對薰香頗為敏感,而驅蟲自然有利於降低傳染病的發病率。即便是在今天,在傳染病暴發的時候,還是有人會使用燻醋的方法。由此可見,這種方式也算是影響深遠了。

3.塗抹藥物防止傳染。如通過蒼朮、白芷、大黃、柴胡、芸香等藥物,佩掛、塗抹或者內服,以驅趕瘟疫,甚至達到預防的效果。古人治病,長期建立於對中藥的認知上,類似前文所講的蒼朮、白芷、大黃等藥材,自然就成了首選。只是,多數藥材的氣味也著實不小,這種方法也算得上是種“有味道”的手段了。

4.隔離。這種方案在今天看來是十分積極的措施,但在古代並不是被大範圍應用的措施,特別是清初滿人出痘,生天花之時,採取隔離措施,甚至被當時人認為是一種“野蠻”的行為。這種隔離措施實際上最為有效,但在古代卻並未被人們過多地接受。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瘟疫傳播之時,官府的態度實際上是消極的,與今天很不一樣,古代的官府面對瘟疫的來臨,最為積極的措施,也不過就是延醫設局,送藥祈福等等,瘟疫來臨之時,所呈現的是個人一種個人的防疫避疫行為,更不會存在利用制度而採取大規模的隔離,調配物資以實施供應等國家層面積極的應對策略了。

綜合來看,古人將瘟疫視之為氣,認為固本是最重要的措施,並採取了一定程度上的積極應對方案,但實則主要是個人行為,官府介入十分有限。古代既無科學的認識,也沒有系統的防護措施,因此面對瘟疫來襲,所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當然,也正因如此,古人對郎中表現地更為尊敬,畢竟當瘟疫來襲時,這些人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