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五被稱為“填倉節”,這個節日有什麼寓意?

農夫老嶽


這個節氣在農村還普遍存在。每到這一天,家裡人會弄一些細草木灰,在院子裡劃個大園圈,放上五穀雜稂。然後放鞭炮。預示今年風調雨順,農業大豐收。有的還在糞坑的地方放鞭炮,意思是可以開工幹活了。


用戶老聲西湖


填倉節,要表達意思是填滿穀倉,是倉王爺的生日。有很多傳說,有的說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祭土地或祭磨神,眾說紛紜。

那麼,填倉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有一種說,填倉其實是天窗,準確說是填天窗。還有傳說女媧補天,即自然界發生了一場特大災害,天塌地陷,猛禽惡獸都出來殘害百姓,女媧熔鍊五色石來修補蒼天,又殺死惡獸猛禽,重立四極天柱,平整天地。

關於這個節日,還有這麼一個傳說,說的是在很久以前,北方連年大旱,顆粒無收,而此時朝廷卻不管百姓死活,照樣催稅收捐,百姓無可奈何,因為這樣,凍餓而死的人不計其數。

這樣的情況下,有個給皇家看糧倉的倉官,不忍父老鄉親的慘狀,就自作主張,打開皇倉,把皇家的糧食全部分給了災民。

朝廷得知後,要派人拿他問罪,他放火燒了空糧倉,自己也投火而死。因為這天正是正月二十五,老百姓們為了紀念他,就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五,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補倉,意喻填滿糧倉。

清代鼎盛時期,北京東直門和朝陽門內曾建有很多糧倉,至今北京城仍留有祿米倉、海運倉、南新倉、北新倉等地名。但是,位於南新倉的皇糧倉遺址仍保留著600年前的原樣。每逢正月廿五這天,糧倉及糧商們都要張燈結綵,設供致祭,焚香叩拜倉神韓信神像。

清韶公的《燕京舊俗志》雲:“相傳倉神為西漢開國元勳韓信,俗稱之曰韓王爺。”韓信的第一任官職就是倉官,並曾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後來被民間奉為倉神。

祭奠倉官是填倉節一項重要的習俗。如今,這個習俗我國北部農村地區人們保留完好,為了紀念倉官,每到這一天都要進行祭奠、紀念儀式,有的是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添倉,有的是向倉官畫像焚香、點燈。

我家鄉的人們在天倉節夜晚,點燈燒香供奉天倉官,製作五穀豐登的各種面面食,並大聲喊“天倉爺填倉來,糧食元寶填到咱家來”意在祈禱豐收,希望生活富裕。

話說回來,這填倉節少說也得有千年歷史,宋《東京夢華錄》中就有記載:“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必竟而去,名曰填倉。”原來,這春節過完元宵節還不算徹底結束,得填完倉才是真的圓滿。

數數這一天過後,年也過了,節也過了,農曆九九也快到了,九九加一九該耕牛遍地走了,收拾收拾,人也別在家裡犯懶了。


那些舊時光


你好:,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五的填倉節,又叫做倉王爺生日,因為“填”與“天”諧音,所以又稱為“天倉節”。填倉節在我國流傳的歷史悠久,關於它的來歷,民間還有著動人的傳說。

相傳在很早以前,我國北方遇到連年旱災,赤地千里,顆粒未收。可是封建帝主不顧黎民百姓死活,同往年一樣,橫徵暴斂,弄得怨聲載道,餓殍遍野。卻說有個看守糧倉的官吏,目睹這一慘景,於心不忍,便將糧倉打開,救濟了百姓。他知道這觸犯了王法,皇帝絕不會饒恕他。

於是他讓百姓把糧食運走後,就放把大火把倉庫燒了,自己也活活燒死。這件事正發生在正月二十五。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好心的官吏,重補被燒壞的“天倉”,就決定這一天為填倉節。後人為了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的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並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

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填倉佳話卻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從這天起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準備春耕。

填倉節主要盛行於農村,對於城市來說,則以糧商等與糧食有關的行業過節為主。此日,糧倉祭祀倉神,大放鞭,企求吉祥與生意興隆。老百姓雖不致祭,但都要買些米麵、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話儲備。《帝京歲時紀勝》載:“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

此外,全家人還要吃“犒勞”,諸如薄餅卷“盒子菜”之類,亦謂之“填倉”。並喝魚湯,取年年有餘之意。

民俗專家說,傳統的填倉節體現了人們祈盼過上魚米滿倉,五穀豐登的富足生活的美好願望。感謝🙏關注我互粉


山西張二


“填倉節”農曆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穀倉。

關於填倉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這一天要吃飽吃足,這樣一年都不會捱餓,會很順心。實際是以酒食飽腹為填倉。

第二種說法是:在這一天要糴米積薪,收貯煤炭,把這叫做“填倉”。實際是提醒人們,居家過日子實屬不易,要時時注意積攢過日子的必需之物,不要過了今天不顧明天。這正是中國人特有的勤儉節約的美德。

第三種說法就是:老百姓祭奠企盼豐收的儀式。

地域不一樣所以有的形式也會有所不同。











毛小雨007


這個節日其實在宋代就已經有了相關的記載,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雲:“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記勝》亦云:“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來,必苦留,使之醉飽而去。俗稱填倉,取預祝填滿穀倉之吉兆。”

其實,真正的“填倉”活動是在農村進行。在我國華北農村及北京郊區,這種大吃大喝的現象已不多見,但還有在填倉節吃乾飯、喝麵湯的習俗,就是民諺所說的:“天倉,天倉,小米乾飯雜麵湯。”香噴噴的小米飯,滑溜溜的雜麵湯,是北方人家的美餐,勝過佳餚盛宴,反映了北方人家勤勞儉樸的良好風氣。

填倉節分為小填倉、大填倉兩個節日。小填倉為正月二十,大填倉為正月二十五。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一併過填倉節。

老北京習俗正月二十三為“小填倉”,二十五為“大填倉”。清代,京師各大糧商米販均祭祀倉神,鞭炮很盛。一般人家雖不祭神,但都要買些米麵、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活儲備。

所謂填倉活動就是於正月二十五黎明,家家戶戶都在院裡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撒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徵著糧囤。在裡邊放些五穀雜糧,再將鞭炮點燃,在圈內爆響,取意糧食爆滿糧倉。這是祈望五穀豐登、糧食滿囤的意思


嘉洋希熱


正月二十五為填倉節,在中國古代,填與天是諧音,所以又成天倉節,象徵新年五穀豐登,也是為了紀念一名無名氏倉官,是漢族的一種節日。在正月二十五這一天的黎明,家家戶戶會在院子裡用燒完的柴火灰撒成各種各樣的的形狀,然後在裡面放上五穀雜糧,用來寓意新年五穀豐登。


分享到:


相關文章: